净土宗最佳指南

信心不逆熊先生
来自: 信心不逆熊先生 (苏州) 2019-10-16 08:59:16创建   2019-12-25 21:37:28更新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 康僧铠 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往生礼赞》(净土宗二祖 善导大师 造)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法然上人全集》(日本净土宗创始人 法然上人 造)
1人
24 人关注
1
来自:豆瓣读书
(3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10-8
评语: 一般学习念佛的人大多不晓得《观无量寿经》中下品下生的经文教理对净土法门的重要性。一般会认为其往生品位是最低的,其对应根基也是最低劣的。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其实无关紧要的,因而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追求上品上生。但是如果不能理解下品下生这段经文背后的深意,就无法理解阿弥陀佛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尊佛,也无法完全理解《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到底包含怎么样的救度。慧净法师阐释得的确非常好,读到最后已经泪流满面,感觉从来没有这么安心过。
回复
2
来自:豆瓣读书
(4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11-8
评语:其实最开始读《无量寿经》中的这句“‘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并没有太懂,直到读了这本书。经中所说阿弥陀佛的慈光照到众生的心中,众生的心就柔软了,如阳光化冰为水。原来这是真的。最近时常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圣爱充盈心中,只想对每一个人好,想亲吻每一个遇见的人。
回复
3
来自:豆瓣读书
(7人评价)
作者: 陈探宇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年: 2013-6
评语: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净土宗的代表人物和发展情况。佛教净土与其他宗教的天堂有什么差别呢?答案是净土只是作为今生修行的一个目标,但绝不是最终的归宿,并非永远在那里享福。若只是抱着逃离烦恼、追寻另一个美好世界的狭隘想法,是很难与净土相应的。往生到净土的人都抱着修行有成后再到娑婆世界帮助其他众生得以解脱困苦的心愿。因为在净土可以较快成就佛道,因此净土的殊胜福报仅仅是为往生者提供了修学佛法的便利条件。
回复
4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净宗法师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0-4
评语:净宗法师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他弘扬了日本净土真宗的思想。而日本净土真宗在中国很多佛教徒的心目中基本上等同于邪教一般的存在(或者至少是胡说八道的邪说)。虽然我不认同与真宗,但是也觉得不必上纲上线地妖魔化它。因为面对众生的不同的根机,佛教展开的表现手法,方便权巧是有不同的,毕竟它也没有鼓励双修或者杀生。但是我想说的是,净宗法师的传承脉络看起来更像是日本净土宗:善导大师-法然上人-慧净法师 -净宗法师。净宗法师第二个较大争议之处在于要门和弘门的判定,即杂行(影响往生)与正行的区分。这一划界使得中国佛教传统修行项目变得模糊起来。例如持戒和教理学习被划分到杂行因而需要被抛弃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要信就可以胡作非为并且鼓励不学无术呢?法师在本书以及其他的作品中否认了这一点,但是其表述的不清晰之处在于如何把持戒等放进其本源称佛的理论框架里。其他的较大争议之处还有例如获得三辈九品的条件和信愿行之间的关系等等。尽管如此,我非常感激净宗法师启发了我如何在佛教内部开启完全他力救赎的理论框架。我想未来这套理论与密宗以及如来藏理论将继续长期的处于征战之中。
回复
5
来自:豆瓣读书
(2人评价)
作者: 智随法师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04-2
评语:之前被藏传宁玛派的判教唬了好久,觉得宁玛派就是九乘之巅。直到读了净土宗大德的判教,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整个佛教的错误理解,而且错得离谱。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对净土宗的刻板印象多么可怕。净土宗判一代圣教,始有龙树菩萨判为难易二道,续而有昙鸾大师判为自他二力,道绰大师进一步判为圣净二门,善导大师集诸师之大成,于净土门内细判要弘二门。这些判教与其他的最大不同是更加聚焦于实践和现实观察,而不仅仅是纯理论推导。所以读完之后,对于了生脱死,就会发现选择净土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唯一可能的。
回复
6
来自:豆瓣读书
(2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年: 2015-3
评语: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几篇问答了。特别是慧净法师澄清了自己与日本净土真宗的关系,论述了自己如何由净土真宗转为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的过程以及对亲鸾上人理论的驳斥。非常感恩在这个时候让我碰到了慧净法师,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安心地过完这一生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希望每一个读过法师著作的人都可以体会到《无量寿经》里这句话所带来的安心。
回复
7
来自:豆瓣读书
9.9 (14人评价)
作者: 康僧铠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02
评语: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回复
8
来自:豆瓣读书
9.7 (23人评价)
出版社: 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 2002
评语:经文前面虽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佛陀的心特别怜悯三福无分、唯恶无善的恶业凡夫,就算一生造作十恶、破戒、五逆,直到临终才遇到弥陀救度之法,以一声、十声的口业称名,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当下庄严往生极乐,彻底彰显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
回复
9
来自:豆瓣读书
9.8 (34人评价)
作者: 释迦摩尼佛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2
评语:本经起点甚高,开篇就直叙佛的净土与名号,说明佛的果地境界,没有过程分析。所以此经唯信能入。故佛说此经,自叹“是为甚难”(玄奘法师译本为“极难信法”),并诸佛共叹为难事。所以反复劝告众生“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殷勤叮咛劝往生也”(智者大师)。但是如果坚信称名往生,相信六字圣号的力量,当下便可以理解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所说的:“《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回复
10
来自:豆瓣读书
(2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年: 2002
评语:善导大师的生平可资参考的基本文献大约只有《续高僧传》、《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净土往生传》和《新修往生传》等四种以及六种碑文。
回复
11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净宗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12-4
评语:照理说,我们都是要往生成佛的人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心那么僵硬,贪嗔痴那么炽盛,还会烦恼无穷?慧净法师说:“你都得了一千万了,怎么还会和一个乞丐争一个易拉罐呢?”其实本书就在谈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净土宗的真谛就是“往生之道”,那么俗谛就是“处世之道。”于是这样就把佛教内部的净土门与圣道门安立起来。前者解决我们根本性的生死问题,而后者更多在帮助我们解决日常问题。所以,虽然善导系一向专念,排斥诸多杂善之行,但是净土门与圣道门也不是完全对立起来的。按照这一思路,净土宗可以以两种方式统摄圣道门的。一是中观唯识的思维修部分成为俗谛的一部分,一是禅修的各种技巧可以用于念佛,特别是南传上座部的纯观,例如泰国隆波田的动中禅原理很适合于经行念佛。
回复
12
来自:豆瓣读书
(3人评价)
作者: 康凯(释宗道)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
评语:周六准备去跟宗道法师套套近乎(心机熊),故而提前读读法师的书。法师让我重新思考了了生脱死这件事情,让我问问自己:我之前所进行的禅修所得到的所谓觉受和受用能不能阻止我去三恶道,这么一点修行功德对于累生累世的贪嗔痴习气来说是不是只是类似于一瓶清凉油对于晚期癌症病人?想来一身冷汗啊。怪不得法然上人的师父临终时对自己修了一辈子的法没有自信,担心隔生忘道,于是发心受生做池水中之龙,以漫长寿命等待弥勒佛出世。读完不禁感慨法师才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相比之下真是惭愧得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就已经在尽心尽力弘法了,觉得佛法那么好阿弥陀佛那么好,为什么不让更多人知道呢。
回复
13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09-6
评语: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在这一生才遇见慧净法师!通过了他,我才遇见唐代的善导大师,才见识到净土宗的无与伦比之处,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坐井观天与浅薄无知。《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只有三十六个字(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它的教理、含义可说非常的深广,所以法师以886页的篇幅才能说清楚。这不仅让我想起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师曾于瓦官寺开讲《妙法莲华经》,仅一个“妙”字,就讲了整整九十天!
回复
14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净慧法师
出版社:
出版年: 2012
评语:之前在读《大圆满前行修释宝典》时注意到根让仁波切把净土法门与藏传五加行做了比较,认为念佛修行也是具足圆满了加行特征的。原本非常不理解。后来逐渐认识到净土法门就是密法,例如其与上师相应法的修持与要求,几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外表看起来差别较大而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回复
15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13-1
评语:善导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他的根本著作就是《观经四帖疏》,有关净土宗最基本的教理,都是由善导大师确立的。由于唐代的“会昌法难”,他的著作在中国便失传了。结果便是从宋朝以来,弘扬净土宗的祖师,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在解释净土宗的教理方面,要么以天台宗要么以华严宗乃至禅宗的要旨等等。直到清代的杨仁山居士请南条文雄帮忙,把在中国已失传但还保存在日本的经典请了回来,其中就包括善导大师的一系列著作。大家才逐渐重视起来善导大师的思想。所以民国印光大师拜读了善导和尚的《观经四帖疏》后直接说︰“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回复
16
来自:豆瓣读书
6.9 (28人评价)
作者: 王践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0-1
评语:很不错的佛法科普书。
回复
17
来自:豆瓣读书
8.9 (17人评价)
作者: 释净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0
评语:陈兵教授曾说:“净土法门看似通俗浅显,与神教的信仰相类,愚夫愚妇亦不难趋入,其实涉理甚深,涉及大乘教义最深的佛果功德与众生的关系,亦即性起与缘起或出世间因果与世间因果的关系问题,乃佛果妙有、法界妙用的具体显现。”直到接触净土宗善导系的教义后,我才开始体认到这一点,才明白净土宗可能是佛教的终极形态,才明白自己最近的突飞猛进。一句话总结:善导系于净土宗,就像禅宗于佛教。
回复
18
来自:豆瓣读书
(3人评价)
作者: 龙树菩萨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04-1
评语:《易行品》是龙树菩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的第九品,将一代佛法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对于成佛这件事情来说,虽然有八万四千种法门,但是龙树菩萨觉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难行道,而净土法门则是易行道。这就好像从北京去深海南,可以步行,翻山越岭。也可以乘坐飞机,完全无视山河大海,直达目的。所以龙树菩萨会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 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此后代代相承之祖师亦以此“本愿称名”作为净土宗之“心法”。
回复
19
来自:豆瓣读书
(4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01
评语:#亲爱的友邻们,无论是否信仰佛教或者净土宗,但是在心生极大恐惧或者遭遇事故时,请试试称诵“阿弥陀佛”# 念佛的感应事迹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觉得不可思议,于人有极大启发。例如,明朝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和《云栖法汇》所记载的两则念佛感应事迹大概就是大师之所以放下所有法门,以一句弥陀洪名作为自己的本命元辰和生死解脱的依靠的关键所在。不过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总觉得隔了一层。就像昨晚朋友告诉我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对她的信仰有极大的促进。
回复
20
来自:豆瓣读书
(3人评价)
作者: 龙树菩萨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05-1
评语:此一卷《十二礼》为龙树菩萨专门礼赞阿弥陀佛之七言偈,表达了龙树菩萨至心归命阿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愿。
回复
21
来自:豆瓣读书
(2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08-5
评语:古来对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并不看重,但却特别重视其中之《易行品》。例如,梁朝天监年中僧佑法师所著《出三藏记集》卷四有“《初发意菩萨易行法》一卷,出《十住论·易行品》”的记载。可知在我国六朝时代就将《易行品》别册刊行。这么一看,龙树菩萨果然是八宗共祖,净土宗也可以从其找到根源。
回复
22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宗道法师
出版社: 净土编辑部
出版年: 2019-10
评语:“曾经在受戒的戒场上,一个同戒法师万千感慨地对我说:‘早知佛门如此,我才不出家呢!’大概因为戒场来受戒的人天南海北,各种人等都有,尤其很多经忏和尚掺杂其中,不免看见不少打击人佛法信心的场景,心中自然不愿与之为伍。我回说:‘我跟你想法正好相反,我早知佛门如此,我提前几年就出家了!’他表示不解,我说,就像夜已经很黑很黑了,这时候一个火柴走过来说:‘早知夜这么多黑,我オ不做火柴呢!’于是自折火柴头,这个世界除了少了一根火柴,夜还是依然黑。这时有另外一个火柴走过来说:‘夜这么黑,大家都燃烧自己吧!’于是万万千千的火柴听到呼声,同时燃起,本来黑的夜,在一个范围内亮如白昼。”认识了作者真好,本周继续去善导书屋听法师讲课去。
回复
23
来自:豆瓣读书
(6人评价)
作者: 天亲菩萨
出版社: 终南山悟真寺
出版年: 2012-10
评语:本论的主旨,在以身示范五念门行,劝导一切众生共同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虽然它总摄净土三经要义,系统机构净土门教理,但是如果没有昙鸾大师作的《往生论注》,读天亲菩萨的这部《往生论》大概只是滑滑就过去了,看不出那么多门门道道。例如看不出来这部论与龙树菩萨《易行品》之间的呼应。
回复
24
来自:豆瓣读书
(1人评价)
作者: 慧净法师 净宗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14-11
评语:因为净土宗不是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学而了生脱死进而成就佛果。而是完全依靠弥陀救度依靠弥陀名号。所以对于戒律是“持戒不靠戒”。印光大师说的“粗持重戒,老实念佛”也是讲的这个。比如对于出家人来说素食、僧衣和独身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回复
25
来自:豆瓣读书
(5人评价)
作者: 净宗法师
出版社: 终南山 悟真寺
出版年: 2012-1
评语:总感觉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来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信心不逆熊先生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