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这是在做什么
来自: 这是在做什么 2019-05-25 00:09:16创建   2025-07-29 01:16:34更新
来自:豆瓣小组
不推荐任何理财!!!!!!!!我讲的是理财意识!!!对自己的钱财进行规划 管理 增值 我开始研究理财 是因为第一觉得自己太穷 第二是因为工作 我原生家庭 父母没有投资的观念 有相当长的很多年都在被金钱困扰 钱的匮乏也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谐 自从我工作之后,我们一家三口总算是三个人都喘了口气 开始有了一些额外的钱 我父母把钱交给可靠的亲戚打理 我自己只想更多拥有自主权 所以刚工作前一两年基本上是在拼命攒钱,...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回头想想发现其实科研这件事情其实是可以培养的,很多好习惯或者一些方法路径其实有迹可循。只是因为自己都是自行摸索出来的,总有点回头一看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而且习惯真的很差很难改。 也或许是因为我是个散修才会一路瞎碰被养得歪七扭八,想知道有没有人是老师指导的走出来的,有没有什么好习惯可以分享一下呀? 比如说每周要保持看几篇前沿文章这种? 为。。为什么收藏比评论多那么多啊?懵了。。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瞬间收藏家#的广播:

“其实恐怖的不是电子文盲,而是失去了探索能力,你没有发现老一辈还有些许年轻人遇到不懂的事会去查资料、看视频讲解吗?(无论会不会用电脑),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是没有了探索能力,连去短视频平台搜个教程的意识都没了,这非常恐怖。”“互联网是除开人际关系外,能最大程度给你提供信息的渠道,不夸张地说,上面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但是要求你有收集和辨识能力。”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这是作者98年11月17日在北大的一次讲演 ,作者对听讲者录音整理的文字作了修订。本文收入《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城市出版社,1999。 今天,给我的题目是德国哲学。在我们学西方哲学的人看起来,德国哲学或德语哲学至少占了近现代哲学的一半。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直到叔本华、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哲学家都被认作是头等重要的哲学家。我们缩小范围,只讲古典...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高清大图: http://archdogly.top/wp-content/uploads/2020/02/socioline02.jpg 【导言:社会与幻象】 在素人面前,社会学人总需要去讨论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社会(学)”,或者“什么是当下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或者“怎么去理解社会学的意义”之类。导言选择的方式是...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刚刚入组,看到很多姐妹买外单,尾单惨不忍睹的经历,忍不住在这里抛个砖。老阿姨我网购十多年,买的单品大多没有超过50块的,贵的一百出头,大多数都很满意,踩雷的时候损失也并不惨重,有几个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能接受的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这篇不太“严肃”的文章是我和我指导的硕士生丁依然合作的,论文发表在2018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配图借用了腾讯全媒派转载中使用的图片,献给朋友圈中的陈独秀。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说: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三百多年后,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他在冥冥中回应着莎士比亚的名言,将缘起于乔治·米德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纳入日常生活自我呈现的微观分析中,抽丝剥茧地梳理人们的披露与表演[i]。自此,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了前台与后台、给...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让我从对荞麦的短时间迷恋快速走出来! 组里盗图合集🙊 谢谢各位姐妹,虽然我基本上都嗑过了😿,但我又有了一些做梦素材 (目前的总结一下,最像荞麦气质的我认为是真相捕捉男主,像评论姐妹讲的脆弱mix坚强卦,只不过荞麦多了点憨憨的执着感 .................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米德尔马契是一座虚拟的英国小镇的名字。这部小说的标题雄心勃勃,要写这一整个小镇在1830年代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当然还是要锁定几个主要人物。 首先出场的是美丽少女多萝西亚。这是个很各色的姑娘,充满宗教热忱,不关心衣着首饰,对同年龄的男孩子不屑一顾,一心想找一个父亲般的能教给她许多深奥知识(比如希伯来语)的丈夫,在小说情节刚刚铺开的时候她已经不顾众人反对把自己嫁给了干巴老学究卡索本。 听来是个不可理喻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新闻文存,徐宝璜 首先喜欢这个书,是因为作者姓徐,原因在此不赘述… 收录了相当多的经典…1919年我国新闻学开山之作,当时25岁的作者在北大任教。 童兵听说过吧,陈力丹听说过吧,李良荣听说过吧,以他们的自选集方式的作文 组合而成的不易之作~~~再加上复旦大学出版,嘿嘿。我就不多作介绍了。 论出版自由,英,弥尔顿 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均由此发端。 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 眼界开阔、内容翔实、立论公...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这是王朔亲自导演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电影,而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则是绝对的主演。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窥见日后几乎所有与王朔或者冯小刚电影的痕迹。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后来的这些电影的“爸爸”,当然,这个“爸爸”并不是那么好做。 电影中的人物大约处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过渡时期。丧妻的工会主席马林生和儿子马车生活在京城边缘的某院子里。马林生和马车之间似乎有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他也想让自己和儿子的...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在下姓侯名欢喜的广播:

科技工作者? 一看简历,45岁以下,基本全是名校博士。大部分有留学经历。什么SCI,EI,一大堆。专著好几本。 一看招聘,安家费几十万。 一看项目,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 一看时间,高校还有寒暑假。 一看配套,还有附小,附中,还都是名校。算一算,小孩九年义务教育,光择校费就省几十上百万。别人花钱还不一定上得了。还有食堂,有些还有菜市场,附属的医院……就差火葬场了。 一看工作,各种改变这改变那,总之高大上。 一看头衔,这个叫兽,那个叫兽,这个学者,那个学者…… 是不是有一丢丢光鲜。 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就TMD三十了。做个博后,做个访问,都快人到中年了。人生前半场,一无所有。念个PHD,头发都快掉光了。准时毕业还主要得看运气。小时候的小伙伴,虽然996,可人家年薪几十万,你呢?何止996,简直24小时,连续7天在线。为什么说24小时,因为TMD做梦都是毕不了业的噩梦有木有。 在头发还剩三根时候。你终于毕业了。从此可以以Dr. 开头。你甚至有点春风得意马蹄轻。一看招聘就崩溃。非985,咔嚓。没有二区以上paper,咔嚓。没国外经历,咔嚓。一看都符合,碰到关系户,接着咔嚓……你想着,要不然,去个二本,搞个选调,要不然去公司,再要不然高中,大专当个老师?一看,要求也不低。然后你又觉得,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少年。那个白衣飘飘,过五关斩六将的美少年(一矫情,就忘记自己已经快中年了)。于是你决定要人往高处走,去闯一闯。 恭喜你,你如愿以偿,终于进了梦想之地。XX大学。你长吁一口气,觉得又有动力了。 一个青椒,就这样诞生了。你第一件事是想买房。然后你发现工资是真低啊,低到超乎想象。安家费是不一定兑现的。启动经费是有可能打折扣的。三五年是非升即走的。 你想着也许上了副高就好了。然后你一看副高是要国基的。 你以为你是有得选的,后来你发现,你是没得选的。领导有啥,你必须做啥。 你以为项目是公平的,其实项目很多时候是看关系和交际的。大家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你凭什么比别人优秀?都差不多的条件下,当然是给认识的人啊。简单一个道理,有的人,一生都想不明白。 你以为你就上上课,做做科研。然后你发现,你还要报账,还要面对无数无聊的考核,无数各级领导的任务。贴不完的发票,写不完的课题。写不完的文章。别人996,要钱。你呢?99365,没钱,还有可能没命。社会给了医生,IT这些社会精英太多的关注。因为他们有话语权。而你呢?你默默无闻。 你因为做学术是可以闷头做事的。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你才发现,这玩意,各行各业都一样,得混。 你恍然大悟,人生拼到这一步,努力只是标配。你要争夺资源,只能social,social,再social,一众大牛小牛都是social高手。说得好像social不花时间一样。那他们怎么那么多时间。答案是不上课(或者少上课),不做实验,只写课题,少写文章。一个PPT走天下的独门绝技……哎… 从学术圈拿掉80%的牛,基本上没影响。拿掉80%的研究生,80%的青椒,立马瘫痪。我曾经这样想。 你辛辛苦苦做到PI,发现,养学生好难啊。再不搞搞关系,搞搞项目,连劳务费都快没得发了。 也许这就是生活吧,你想。你仅剩的几根头发迎风飘扬,落日余晖照在你的脸上。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中国女工》是香港学者潘毅根据她在1995年至1996年间在深圳流星工厂作为参与观察者进行田野调查整理而成的学术研究成果。且不讲这本书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和意义,这些东西可以求教于谷哥度娘。本书不厚,只有143页,除去目录和参考文献,就只剩下120页,但是光参考文献就有20页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可见作者的学术功底的深厚和治学的严谨。囫囵吞枣地看过一遍,被一些句子华丽丽地秒杀了。 1,“没有思想的身体是可以替代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本很薄的书,昨晚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了,却让我失眠了很久。书中尽数韩国女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遭受的性别不平等,让人很难不去思索,作为女性,如果不想经历这些,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生活? 如果只看简介,你会以为女性一生经历的性别歧视都被...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女孩子该干什么 我的大学室友里有几个外国留学生。有一次,宿舍忽然跑水,我们几个女孩都叉着腰,小心翼翼地站在角落的砖头上给楼管打电话,只有她一个人挽着裤腿,光脚穿着橡胶拖鞋,泡在满屋子的脏水里……我们都劝她:“别干啦,这不是女孩子该干的事情!”她停下来很认真地问我们:“那么女孩子应该干什么呢?” 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我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最基础的快递联络工作,每天负责通知快递来拉机器,或者等着快递...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是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看了小说《蓝宇》,发现电影版的欠缺太多东西了。 对陈捍东,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 在捍东和林静平离婚之前,他一直这样告诉自己: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和蓝宇不过是玩得开了点。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经济上可以说是超越了许多人,性格开朗,又有幽默细胞,这样的人,当然是很招女人的喜欢的。所以,在他和蓝宇的关系里,只要他想抽身,那是随时的事儿。 可是,遗憾的是,捍东低估了自己对蓝宇的感情...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特意将两部有关同性恋的片子放在一起看,不是为了比较电影,而是想比较一下两部片子投影在自己心里的感受。在我心里,关锦鹏是个细腻的导演,他对爱情的解读一直走凄美的路线,无论是《胭脂扣》还是《长恨歌》,对女性情感的把握都很到位。李安是个隐喻高手,擅长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暗藏玄机,对情感处理总是欲语还休,内敛中充满张力。 虽然说的是同性之间的爱情,两位导演仍没有偏离自己的风格。《蓝宇》所呈现的爱情仍然是浓...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看完《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四《失踪的孩子》最后一页,鬼使神差似的,脑子里竟浮现出这句话。也许,是替功成名就的莱农委身于尼诺而惋惜,也许是为一生不停奋斗却在暮年落得灵魂无着的莉拉而神伤。 生活于女人,远比男人面临的更残酷。 故事始终围绕着生活在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贫民区的两位女主人公展开,出身卑微却梦想非凡的莉拉和莱农,一心要改变庶民命运,摆脱罪恶混乱的那不勒...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Ran
每次看这类影片的时候都极为不适,百爪挠心似得希望影片的后半段突然变成一部cult,少女们邪恶的基因觉醒,变身天生杀人狂,上演一出血洗修道院之类的戏码,恶狠狠的舒一口气。比如嬷嬷们遇上海扁王里的小萝莉...... 当然,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现实残酷压抑的多。 其实玛德琳真正的的“墙”并不高,嬷嬷们其实也是很怕死的。技术性的分析一下,仔细定个攻略,过关还是比较容易的。看看最后逃出去的,也并没有用什么高明手段...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这是在做什么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