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波伏娃

作者梯姆|来自《读书》1990年第11期 几年以前,我曾谈过让·保尔·萨特与西蒙·波伏娃间的罗曼蒂克关系,篇名是《重估萨特与波伏娃》,主题是说:波伏娃虽然是现代女权主义先锋,却还是屈服于萨特的大男子主义之下。她不但不抗议萨特对她不忠,甚至替他当媒婆。 最近出版的一本《西蒙·波伏娃传记》又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传记作者为狄德蕾·贝尔(Deirdre Bair),曾于一九八一年著作《萨缪尔·贝克特传记》闻名。在这本新书中,作者将波伏娃一生的要点都详述出来:她与萨特和美国作家奈尔逊·...
身为一个女孩,从小应该待在房间里玩着布娃娃,若一个女孩像男孩一样到处乱蹦乱跳,就会被父母教导不应该这样。 如果一个女人在工作中很投入,会被人们称为“女强人”,而若换成是男人,大家会觉得这个男人“有上进心”、“事业心强”。 同样的特质,对于女性而言是贬义的,而放在男性身上就是令人欣赏的。 当你毕业后想去大城市奋斗时,家人会觉得女孩子不用那么拼,不如回家留在父母身边,找份安逸稳定的工作。 正如波伏娃所言:“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    (7回应)

波伏娃与第二性

La Notte La Notte 2019-01-19 11:50:28
一.哲学的波伏娃 波伏娃第一部小说《女宾》(she came to stay)里面萨特的化身对波伏娃的化身说 “你这种全身心去实践一种‘观念’的能力 实不寻常” 萨特认为波伏娃具有一种天赋 认为这既是一种“最真实的哲学” 又是一种“哲学的贫困” 这种天赋不带来任何结果 无法充分发展 并且被概念化 萨特评波伏娃:“这是问题改变了提问者的时刻” 二.与萨特开放式契约关系 按照《花神咖啡馆》电影里的演绎或很多抛开存在主义浪漫迷雾的剖析 萨特以一种形而上学的契约与文艺的说辞骗取了波伏...
作者方珏|来自《兰州学刊》2005年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1949年)中对女性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使得她在20世纪思想史上保持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波伏娃的哲学思想尽管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弗洛伊德以及卢梭等人的影响,但和所有存在主义者一样,她更主要地是从存在主义哲学运动中汲取思想前提。 波伏娃的思想最引人注目的体系源头出自法国思想家萨特——波伏娃的终身伴侣——的著作,但追溯其源头,可以说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是扎根于几位德国哲学家的理论构架之中的,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
本文选自《书城》杂志2006年10月 二十一岁的波伏瓦(1929 年7月12日) 传记,来自亡者的新闻 我们长年累月地看名人传记,甚至在去年还有《波伏瓦画传》,真是别出心裁的狗仔时代读物。从手边这本《面对面》来看,传记确实是一样需要update的东西,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好比是操作系统),或者说,误读方式(好比是BUG),这既是资讯多寡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话语限制令在起作用。更新后的新版本传记简直可以说是——来自亡者的新闻。 年谱式的记录中贯穿以翔实的各位情人的内幕...
“波伏瓦写女人的条件,我写女人的才华” ——专访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来自《南方周末》2009年3月 1941年出生于保加利亚东部小镇斯利文的克里斯蒂娃,1966年在保加利亚读完大学,根据父母的意愿,逃离集权统治下的保加利亚,作为法保文化协定的公派留学生来到法国。克里斯蒂娃原来准备完成新小说论文,就回保加利亚。可是在遇到罗兰·巴特以后,她认识了菲利普·索列尔斯,并进入了《戴格尔》(Tel Quel)杂志的学术圈子,那里有福柯、德里达等一大批法国当时最优...
“她的退让只有在恢复她威望的情况下才能救她” 那是女权主义运动发起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潮波伏娃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如果男人长久地依恋女人 这仍然并不意味着她对他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正是她所要求的——她的退让只有在恢复她威望的情况下才能救她” 跳脱性别观念不谈 发现许多人 甚至大部分的文学 哲学家也是 他们探讨与人之间关系与连结的问题(不妨说明 这是一个femininity?女性化女性特质的问题) 在与人的关系与构结上苦苦思索 这损耗思索本身以及自身的意义与存在价值 从根本...
究竟何为爱情?面对风风火火、商业气息浓厚的情人节促销,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这一问题。在法国这个浪漫自由的国度,曾诞生数不清的风流名士。他们中的许多人用尽一生去追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有的直到生命的尽头也终不得其解。然而,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一段段旷世离奇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仍让人唏嘘不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波伏娃,有作家罗曼·加里,有叛逆的音乐人甘斯布,虽然在世人眼中,他们都没有得到爱情所谓圆满的结局,但无独有偶,他们却都在“分离”的状况下,依然互相陪伴,成为对方...
人要不死,又将如何? 作者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来自《文景》2008第3期 对于人类而言,不管个体间的生命轨迹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归宿,那就是终结。人,是会死的。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对于这个命运,没有人能够抗拒,然而,又几乎没有人没有抗拒过。克服死亡,抗拒会死,即便不是所有人的追求,也是许多人的向往。人们是如此不愿面对死亡,接受会死的命运,以至害怕死亡,逃避死亡,厌恶死亡,成了人间的世情常态。 对会死的抗拒,在根本上意味着对长生不死的渴望。这...
1-今日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女性气质。 2-她否认女性的柔弱;但她是出于对一个战斗者的热爱,想与男人比肩。 3-在男女之间,这种相互性怎么会没有出现呢?其中的一个性别怎么会作为唯一的本质得以确立,同时否认它的相关者的一切相对性,并将这相关者界定为纯粹的他性呢?为什么女人不质疑男人的主宰地位呢?任何主体不会一下子和同时定为非本质,他者并非将自我界定为他者来界定主体:他者是因为主体将自己确认为主体,才成为他者的。但是,为了不致使他者反过来成为主体,就必须屈从于这...
“女萨特”,还是女哲学家? ——波伏娃哲学地位的重估 作者屈明珍(中南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副教授)来自《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24-28|授权刊登 3:41When You Love Someone来自哲学人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以其作为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圣经”的作品《第二性》奠定了她作为女性主义思想家的地位,她创作的多部优秀的小说与戏剧也使其在法国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但...

第二性

BryceLos BryceLos 2016-12-31 22:03:43
1.今日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气质,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女性气质。这就意味着,女人这个词没有任何含义吗? 2.人们长期认为,至今仍然认为,在某些母系原始社会,父亲与受孕绝对没有关系:祖先的亡灵以活萌芽形式潜入到母体中。在父系制到来时,男性坚决要求传宗接代;人们不得不仍然在生育中给予母亲一个位置,但人们认为,她只不过携带和孕育活的种子:唯有父亲才是创造者。亚里士多德设想,胎儿是通过精液和月经相遇而产生的:在这种共生之中,女人仅仅提供被动的物质,男性的本原才是力量、主动性、运动、生命。 ①...
<前页 1 2 3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