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佛像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因其为中都故城所在地而得名,中都寺创建年代较早。根据寺中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记载,建寺应早于北齐。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现存殿宇多为元明建筑,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2000多尊彩绘...    (2回应)
作者:阳新 转自 南山供秀 [ 北齐,北周 ] 北齐与北周的造像风格是受到了笈多王朝的影响,无论是马图拉还是萨尔纳特式的造像,均以追求圆润,柔美为主,这与大魏时代的审美取向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看到褒衣博带样式快速的瓦解或改良成u形下垂式,而曹家样式与通体无衣纹的鹿野苑式则开始大量流行,秀骨清相也不再延续,北魏时期追求的高洁出世的精神面貌在北齐时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圆润含蓄而内省的风格。 这个时期的莲花造型同样出现这种气质,整体来看莲花的饱满度已经较之魏时更明显,北齐时...    (1回应)
千佛寨,在安岳的石窟中并不算出彩。说是在个森林公园里,其实只是县长途汽车站后山里乡道上的一处拐角。山脚下的千佛寺,亦是原址新建、几经兴废,据说70年代被一精神病患者将大雄宝殿付之一炬,如今倒也还算香火鼎盛。正是寺里的居士老奶奶,指予我们,“石窟在山间。” 沿着上山步道行至一方水池,便有一块指示牌、“石窟向左向右走”(大意)。我偏不信,又往山上行去,走过几座荒僻的亭台楼榭、林子越来越深,不得已、就还是原路返回。 石窟是沿着山腰处的一圈,始建于隋、盛于唐、至明清仍有零星。初行几步...
作者:阳新 转自 南山供秀 [ 隋 代 ] 隋代造像与北齐北周时的风格是很接近的,在整体上延续了前朝的审美,只是后期开始向写实性转变,莲花座与北齐时相比,更注重细节的细腻变化,繁缛开始显现,莲花的写实程度与肥厚感逐渐强化,这是介于唐代与北朝之间的状态,莲花的开放程度也较北朝要大。比如下面这尊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隋代造像,覆莲的莲花瓣中间起筋,两边鼓出的莲肉的北朝制式,不过肉感更强,更厚实,这就有唐代的势头了。 上海博物馆这尊隋代阿弥陀三尊铜像,可以看到仰莲的开放程度,张开的姿态...    (1回应)
易園 南山供秀 阳新老师作为古代造像艺术研究与收藏者,直言自己是古董商出身,多年来专注于佛像艺术鉴定与辨伪。他在易园做了一期讲座,选择了佛造像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时代:北魏、北齐与唐,从基本认知、审美演变及其独特性的层面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佛之相”。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兴衰发展也随朝廷与民众对佛教的认知与态度而不断变化。两晋时期,佛教始建立基础,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遂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直至唐代,达到鼎盛。期间经历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但都...    (1回应)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在公元4世纪已发展成熟。工匠先用泥或木头制作成内胎,用浸漆麻布贴在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内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制造出的漆塑像不但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
规格: 高*宽*厚:约30*6.6*6.5cm 重量:约755g 点击此处查看宝贝详情 设计亮点 滴水观音佛像的造型多为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束发高髻,细眉秀目,面颊丰满,面孔平静祥和,神态曼妙。其衣纹线条流畅,刻画清晰、飘逸,给人以灵动的感觉。 材质解析 甄选印度小叶紫檀雕琢而成,质地坚硬,毛孔清晰,纹理自然纯朴美观,木质荧光柔和,包浆柔美,色泽高贵但不浮华,是一种深沉、内敛、静穆的美。
这些永驻的笑颜,曾打动过多少人,只有佛祖自己心里明白。他知道也只有你的开口一笑,才算得上花开烂漫,才是这人间烟火,才能照亮万丈红尘! 佛说:拈花一笑比不上你的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TAyNDExMA==&mid=2650795898&idx=1&sn=a...
缘起 一时起兴的探访 为给秦同学拍一个高清版的微信头像,临时起意一起去看大足石刻。因安岳靠近大足,听闻安岳石窟的盛名,便在导航上标记了几个目的地,驱车前往这处川渝交界所在。 行程紧张,我们只能探访了东南方向的四处石窟,路线茗山寺→孔雀洞→毗卢洞→华严洞,靠近安岳县城的五处国保加上其他省保要交给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的下一次吧。 被列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岳石窟开凿于南梁武帝年间,以唐宋两代最为繁盛,此处石刻技艺千古流传,延续到民国时期,几乎每个乡都有大型的石窟造像。在这里,...    (1回应)
欢迎关注“泓臻说唐卡”公众号, 为大家带来佛像古迹欣赏 | 三十三间堂。本文图片素材感谢B站阿婆主bubuka_。 链接: 古迹欣赏 | 京都三十三间堂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