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该不该有本书评周刊?
![]() |
从《上海书评》诞生那刻起,相信不少武汉人有过这样的念头:武汉应该有本相应的书评周刊。上月底,深圳《晶报》也开辟了书评周刊。如果说上海因海派而成为文化热土,那么深圳,这样一片被很多人视为“文化沙漠”的地方,出现专业书评周刊,它说明了什么?至少,《晶报》的“大胆举措”使深圳人自豪了一把。其实,沿海的很多城市都有书评周刊,例如《南方周末》的书评,便是业内美誉度颇高的周刊,而《佛山日报》等地市级报刊,也有质优的书评副刊。
再来看看武汉的报界,楚天、长报两大集团竟无书评副刊,更枉论周刊了。作为中部中心城市,这一“怪象”的确是一种耻辱。你可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领导、学者们大谈振兴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但现实中,真正的文化振兴却甚少踪迹,更别谈办一份书评周刊。或许,你说现在纸媒没落了,但连电子版的也没有,这就说不过去了。随着网络媒体的壮大,很多著名刊物转战电子阅读平台,美国的《生活》杂志已彻底停办纸质版,专心做电子版;国内现代传媒的系列刊物,则在发行纸质版同时,大力推广线上阅读,尤其是苹果应用的推出,提升了高端读者数量和粘度。
故,扯出传媒业不景气的理由,逃避书评周刊缺位是根本不成立的。我知道有人会说体制因素,的确,国内的报业集团体制冗杂,不是一句呼声、一个好点子就能办一件实事。但是,如果真心想办一份提升报纸美誉、文化深度的周刊,还是有一丝希望。当然,这只是本地传媒门外汉的奢望,也许,已经有业内人士构想过,只是时候未到,他们在等候,而我们这些读者、城市的发展等不了,所以我决定开办《汉口书评》,以网络为载体,自由撰稿人为主要作者的书评半月刊。
《汉口书评》并不局限于“书”上,电影、生活、文学都是其关注的方面。我理想中的它,应该是草创期的《书城》和千禧年《芙蓉》的结合体。它也不局限于汉口,名字只是一个载体,汉口是思想汇聚的平台,每位作者、读者都是汉口客,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热爱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