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从诫曾经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
世间再无梁从诫
《南方周末》记者、自然之友会员 徐 楠
世间已无梁从诫。即使他不发声,人们也习惯于从他的存在中寻求力量。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全社会都在为他的离去发出悲鸣。学者、政府官员、环保人士自不必提,很多企业家、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百姓都在参与悼念。
人们本以为,老人晚年的影响力主要在环保领域。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曾经,他的讲座只有5个听众。今天,当全中国都是他的听众,他却不再开口了。
2006年,梁从诫遭遇交通事故,从此病卧在家,逐渐思维模糊。逢年过节,当他的追随者们来到面前,他已认不清每个人的身份,但嘴里依然说着:“你是自然之友的,你是自然之友的……”
自然之友建立之初,发起人还没有“NGO”的概念,随着对中国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深入,它打破了血缘、地缘、业缘这些传统的组织脉络,开始真正通向不设边界的现代公共生活。但它收获的挫败感,远多于成就感。
梁从诫曾经每天接无数电话,电话的另一端,环境投诉从四面八方涌来。日复一日。1998年,打击盗猎、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在赴京演讲后突遭解散,稍许高调招致了灭顶的命运。亲自协调演讲事宜的梁从诫,陷入了沉默。他对伙伴们无力地说:“别跟我说话,我不想说话。”
他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感觉到:封建主义的鬼魅,依然游荡在这个千年大国的上空。
他私下里质疑:“我们到底能改变什么?”在执掌自然之友后几年里,梁从诫空前谨慎。作为缔造和保护这个稚嫩机构的人,他彼时的孤独几乎无人可诉。
多年之后,当我们的国家在现代道路上走得更稳健之时,无人了解他那时的落寞。然而,这就是他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价值。
我们不能想象,在并不久远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凭借名门之后的特殊影响力,自然之友这样一个试图以民间行动贡献于社会的机构,怎么可能出现;
我们更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凭借政协委员的特殊影响力,“保护滇西北原始林”的呼吁书,怎么可能送达国务院副总理的手中?滇金丝猴的生存困境,又怎么能得到缓解?
同样不能想象,如果不是梁从诫本人过硬的家学素养、极佳的英文和国际交流能力,英国首相怎么会回信赞同禁绝藏羚羊绒贸易?
今天,当成龙在公益广告中一遍遍地说着“没有贸易就没有杀戮”之时,人们难以想象:十多年前,这是惊世骇俗之念。
后人将更难想象,在政治上刚刚解禁的那个时点,如果不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和特定影响力,中国民间公共参与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
历史无法假设。西南联大避居李庄时,林徽因女士曾对幼小的梁从诫说:如果李庄沦陷,就证明中华大地已经倾覆,自己就跳江而去,绝不当亡国奴。可就在战事难测、颠沛辗转的途中,梁思成先生依然要求学生每天削好铅笔,对功课不得有丝毫马虎。
不问他人如何,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素养。
梁从诫曾经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
他同时体会着最强的生命能量和最深的无力感。
直至今日,自然之友还是一个挂靠在中国书院下面的二级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初生和幼年,必须依靠文化贵族的一脉传承,必须在特殊的佑护下呼吸,却也必须在某一个时刻斩断依赖,突破自身,有勇气和能力与童年作别,靠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真正站立起来。
这是梁从诫一人之力不可能完成的。
他和自然之友所遇到的挑战,除了极端发展主义思维的盛行,除了行政体系中的封建陋习,更有一元化的资源分配格局,以及深植其中的礼序文化。尽管我们拥有现代性的制度体系已经几十年,然而精神和文化的现代性却还任重道远。从权力阶层到普罗众生,人们尊崇特权却又反感特权,谋求特权同时依赖特权。梁从诫的独特影响力,正是这一文化惯性的体现。他必须用个人影响、高层私交来撕开公民行动的一角,也必须将自然之友推离这样的行动模式,才可能与封建主义的游魂决裂,迎来真正基于程序、法治理念和现代精神的公民参与。
这是梁从诫遭遇的悖论,是民间环保运动遭遇的悖论,也是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强大悖论。
我们慨叹:世间再无梁从诫。中国不乏贵胄望族之后,影响力不弱于他,然而如他般平视权力、承担公民责任、躬身推进现代精神者,少之又少。
我们更祈祷:世间再无梁从诫,祈祷中国不再需要以强烈的个人色彩,来推进现代精神的奠基。祈祷日后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自你我这些普通人作为公民的思维和行动。
我们向先生的背影深深致敬,并且彼此勉励。现代精神和公民社会的养成,是我们终此一生的使命。
《南方周末》记者、自然之友会员 徐 楠
世间已无梁从诫。即使他不发声,人们也习惯于从他的存在中寻求力量。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全社会都在为他的离去发出悲鸣。学者、政府官员、环保人士自不必提,很多企业家、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百姓都在参与悼念。
人们本以为,老人晚年的影响力主要在环保领域。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曾经,他的讲座只有5个听众。今天,当全中国都是他的听众,他却不再开口了。
2006年,梁从诫遭遇交通事故,从此病卧在家,逐渐思维模糊。逢年过节,当他的追随者们来到面前,他已认不清每个人的身份,但嘴里依然说着:“你是自然之友的,你是自然之友的……”
自然之友建立之初,发起人还没有“NGO”的概念,随着对中国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深入,它打破了血缘、地缘、业缘这些传统的组织脉络,开始真正通向不设边界的现代公共生活。但它收获的挫败感,远多于成就感。
梁从诫曾经每天接无数电话,电话的另一端,环境投诉从四面八方涌来。日复一日。1998年,打击盗猎、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在赴京演讲后突遭解散,稍许高调招致了灭顶的命运。亲自协调演讲事宜的梁从诫,陷入了沉默。他对伙伴们无力地说:“别跟我说话,我不想说话。”
他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感觉到:封建主义的鬼魅,依然游荡在这个千年大国的上空。
他私下里质疑:“我们到底能改变什么?”在执掌自然之友后几年里,梁从诫空前谨慎。作为缔造和保护这个稚嫩机构的人,他彼时的孤独几乎无人可诉。
多年之后,当我们的国家在现代道路上走得更稳健之时,无人了解他那时的落寞。然而,这就是他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价值。
我们不能想象,在并不久远的那个年代,如果不是凭借名门之后的特殊影响力,自然之友这样一个试图以民间行动贡献于社会的机构,怎么可能出现;
我们更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凭借政协委员的特殊影响力,“保护滇西北原始林”的呼吁书,怎么可能送达国务院副总理的手中?滇金丝猴的生存困境,又怎么能得到缓解?
同样不能想象,如果不是梁从诫本人过硬的家学素养、极佳的英文和国际交流能力,英国首相怎么会回信赞同禁绝藏羚羊绒贸易?
今天,当成龙在公益广告中一遍遍地说着“没有贸易就没有杀戮”之时,人们难以想象:十多年前,这是惊世骇俗之念。
后人将更难想象,在政治上刚刚解禁的那个时点,如果不是这样的特殊身份和特定影响力,中国民间公共参与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
历史无法假设。西南联大避居李庄时,林徽因女士曾对幼小的梁从诫说:如果李庄沦陷,就证明中华大地已经倾覆,自己就跳江而去,绝不当亡国奴。可就在战事难测、颠沛辗转的途中,梁思成先生依然要求学生每天削好铅笔,对功课不得有丝毫马虎。
不问他人如何,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素养。
梁从诫曾经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
他同时体会着最强的生命能量和最深的无力感。
直至今日,自然之友还是一个挂靠在中国书院下面的二级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初生和幼年,必须依靠文化贵族的一脉传承,必须在特殊的佑护下呼吸,却也必须在某一个时刻斩断依赖,突破自身,有勇气和能力与童年作别,靠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真正站立起来。
这是梁从诫一人之力不可能完成的。
他和自然之友所遇到的挑战,除了极端发展主义思维的盛行,除了行政体系中的封建陋习,更有一元化的资源分配格局,以及深植其中的礼序文化。尽管我们拥有现代性的制度体系已经几十年,然而精神和文化的现代性却还任重道远。从权力阶层到普罗众生,人们尊崇特权却又反感特权,谋求特权同时依赖特权。梁从诫的独特影响力,正是这一文化惯性的体现。他必须用个人影响、高层私交来撕开公民行动的一角,也必须将自然之友推离这样的行动模式,才可能与封建主义的游魂决裂,迎来真正基于程序、法治理念和现代精神的公民参与。
这是梁从诫遭遇的悖论,是民间环保运动遭遇的悖论,也是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强大悖论。
我们慨叹:世间再无梁从诫。中国不乏贵胄望族之后,影响力不弱于他,然而如他般平视权力、承担公民责任、躬身推进现代精神者,少之又少。
我们更祈祷:世间再无梁从诫,祈祷中国不再需要以强烈的个人色彩,来推进现代精神的奠基。祈祷日后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自你我这些普通人作为公民的思维和行动。
我们向先生的背影深深致敬,并且彼此勉励。现代精神和公民社会的养成,是我们终此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