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旅10/12
Day2
上网搜索上海的老房子的时候,有推荐这么一条“多伦路名人文化街”,我担心会不会太被商业化了,没有(我想要的)观赏的价值,于是在搜索地图的时候特意绕开这条街,选择山阴路。
Google地图上说:从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我的暂住地)搭乘唯一的公交车NO.168----总站复旦大学-----转NO.854(潥阳路周家嘴方向)-----四川北路横兵(其实这字左边还有个三点水旁,但是我不会拼)桥站下车就到,但实际上汽车会经过文化街,在刚过文化街口前一点点就是车站---山阴路站-----原来是很近的呢。
在山阴路站下了车,回头就看到“多伦路名人文化街”的牌坊---应该就是上海叫的石库门吧~
一进去就看到有摄影爱好者在拍照,还有一堆堆拍婚纱照的(上面的那位可也是新郎官哦) 的,还听到有日本的年轻旅游团。街两边都是老旧的洋房,不过应该也有经已修饰过的成分
这里安放了很多历史(都是辛亥革命时期)名人铜像,曾经他们就聚居在这条街上
街上还有很多高大的电线杆,实际上上海的很多老街都还保留着这种电线杆,我并不觉得难看,反而让街道看来更有味道了。房子没有阳台但几乎每个房子的窗子外面都有一个U型的铁架伸出来,虽然我也猜出这可能是用来晾衣服什么的,但仍然觉得很神奇上海人是如此的会利用空间,所以一看到他们一排排的排在上空就死命地拍。看到那一个个的空调架就想起广州亚运的装饰工程,还有那无中生有的红色铁皮屋顶---该不是抄上海的吧?真无聊呀!
沿街有很多卖旧物的店子,NO。183号的南京钟藏室是被挂牌的地方----每家有历史的房子铺子都有在门口挂上一个大大的金牌。但是我还是喜欢179号的博古斋,里面卖的都是民国前期的旧物,香烟,留声机,打字机,电话电灯,杯碗瓢盆一应俱全,连牙刷都有。老板爱开玩笑,在里面可以随意参观。二楼还设有毛泽东胸章展览,5元/人。刚看到这些大我几十年的旧物时,我超兴奋地呢~我左拍拍右拍拍,看了好久,竟然还被我发现了一个铁制的调色盒,它是长方形的,盖子就是调色板,盒子分成一格格是放颜料的地方,盖子的侧边开了个口,拇指可以从这里伸进去扣住盖子,另外的四个手指在下面托着色盘。我发现它的的时候好兴奋,因为正愁着弟弟的手信不知要带什么回去~~只是一看价钱~噢,¥150,超预算了。
再向前走,在右边见到一条小巷子很不错,可惜拍婚纱的人真是无处不在呀~~巷子口有一家叫“珍记茶号“的很别致的茶叶店,我在窗子外瞄了很久才进去。我一连说了好几句店子好香好香。那是茶香混合了茉莉花香还有松木的味道。老板娘是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穿着一件中式T恤,很有气场,让我有点不敢开口。店里买的几乎都是普洱茶,方的圆的,大的小的,块的条的,各式各样很多我没有见过的式样和口味。老板娘说,这些茶饼都是她自己做---太强了!我看过介绍云南人做茶饼,是几个大男人光着膀子在压着茶的大麻石上来回地踩。虽然我不知道老板娘用什么方式去做,但是我很佩服她。很难得的买到一盒安溪的铁观音,¥150元80克左右。老板娘先泡了一包给我试,泡茶的台子是少见的竹制的,并不是平常见到的那种夸张的树根状的茶台。煮茶的小壶子也小小的,四四方方的铁壶,很有意思。她泡茶的手势我很喜欢,煮水烫杯,泡茶饮茶,杯子小小的,浅浅的,一侧画了一朵荷花。茶泡出来,毫无杂物的茶青色,幽幽清香,甘甜毫不苦涩。她又推荐我买了一两适合女孩子喝的普洱茶,50元一两。要走的时候还给了我一个名片,她说如果喜欢可以发个邮件或信息给她,就可以寄过来,她包邮费。呵呵,好潮的老板娘呢。
这里好像说是鲁迅先生住过的地方,小路上的方砖都印有脚印和签名,可惜我一个都看不懂。弄里的几个铺子都是做装裱的,巷口的那家很旧,还是有人住的。
再往前走就是老电影咖啡店,是多伦路很出名的地方,看着老电影喝着咖啡,也应该也是颇有情调的下午。----拍婚纱照的还真是无处不在呀~~门口还摆着有泥塑人像,也是卖的吧。
在这家房子的左侧有条小巷子,我发现了有趣的尽责的小狗和他的家----那是真正的没有修饰过的上海老房子,有着木制的阳台,院子里还有一棵长满果实的石榴树和一棵山杜鹃。
从巷子里退出来就看到分岔路口。左边继续是文化街,右边则是普通的民居。有卖书卖衣服的小地摊,水果档,卖各式油炸点心的小摊档,杂货店,面食店,还有一座红色房子…是生活气息浓郁的街道。
便宜又饱肚的大排面,¥5.5元/碗,在南京路就要卖到十块了。
与旁边的多伦路相比,这里少了摄影爱好者,少了旅游团,少了扭拧做作的拍婚纱照的人,这种老巷子里的房子矮小且残旧,但是充满生活的气息。
吃饱了回到文化街继续走,就看到一座雄伟的中式建筑---那是建于1928年的基督教堂--鸿德堂。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具有中式宫殿式建筑的教堂。
铜像斜对面的27号就是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个现代化得建筑。不过美术馆在这种地方也是很适合的。安静,每个进来的人都只是在静静的寻找自己想要发现的信息。10元/人
在美术馆顶楼看到教堂
出了美术馆,就看到出口了。路口旁还有一家咸亨酒店。店门写着建于192几年,不知是从鲁迅笔下创立的还是真有这回事。但是人挺多的。不知是不是都是去吃茴香豆的呢。
出了多伦路,沿着四川北路一直走,在长春路口对面有一家上海食品店,买着好多的零食,糕点,海味腊肉…人头涌涌。我买了好些没有见过的奶酪糖,超大号的山楂糕,鸭盹,白色的豆干….后来去了南京路才发现这家店要比南京路那边便宜一些哦。
过了长春路口就是潥阳路,据说这里有48栋联排别墅。但是这里的房子都是一片片的,我也数不清是那48栋。沿着潥阳路一直走到长山路左转直走就看到山阴路,路过吉祥路口不远就看到山阴路123号的万寿斋。这是吃三鲜馄饨和小笼包评价不错的地方。看到那碗所谓的馄饨我才暗暗幸运自己没有同时叫多一客小笼包----那哪里是馄饨,比我们吃的水饺还要大,一碗10个,吃了6个我就投降了。馄饨没有评价的那么好,大概是我不大喜欢水饺馄饨之类的。但是汤还是可以的。不过6块一碗能饱肚就是了。
大号的馄饨。后来才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那种她们叫做馄饨。
山阴路一三二弄意外发现鲁迅故居。8元/人
山阴路补鞋的老人家
沿着山阴路再一直向前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前的路口转左(路口有个水果店),这条小路上摆卖了各式各样的档摊,有卖帽子的,买鞋子袜子的,卖翻版书的,还有一个卖茉莉花束的阿姨---就类似广州那些在街头卖一杯杯玉兰花的一样。我不禁想,即是在上海也是有要用这种生活方式过活的人呢。穿过这条小路就是甜爱支路,本来是要去鲁迅公园坐车21路车去南京路步行街的,但是没有找到。就在路口前面的车站找到有去北京东路江西中路的就上了车。
在江西中路下车,往前走路口就是河南中路。河南中路是穿过宁波路的,据说这里有一家小杨生煎,可惜没有找到。沿着河南中路一直走就是南京东路。来上海前还不想来这种这么商业化得街道,同事极力的推荐,舍友又说南京路要比北京路好点,就试着来看看---这哪里是好一点,是好很多啦。一来人没有那么多,二来这里都是高楼大厦,看来高级很多呢。
我没有在南京路留多长时间,因为没有打算在这里买什么东西,只是有点可惜没有看到永安百货。回头沿着南京东路直走顺着人流就来到的外滩。啊哇~~傍晚的外滩,灯还没有全开,但是超巨大豪华的和平饭店,足以让我哇哇哇个不停。走上外滩的观光长廊,正好灯要开了,好像啪的一按开关,整个外滩就在一瞬间整个亮起来。长廊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不停地拍照拍照拍照,呵呵好像拍随便一张都可以做成明信片的了。这里就是当年的英租界呀。
在给我和这栋房子拍合照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走过来说“我给你拍吧”,然后他又发现原来我们的相机是一个款的。他操着很浓重的北方口音,我还以为他是上海人,我说:
“你不是上海人吗?”
“不是,我是北京的”
“我是广州来的”
“嘿,我们是一个南一个北,然后汇合在这里了耶。我可是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啦”
真开心。
他的相机没有电了,我把我的电池借给他。我们两个的摄影技术都一般般,他喜欢站着正经地拍,我倒喜欢搞搞怪。我给你拍一张你给我拍一张,倒也乐也融融。我们一边拍一边瞎聊,
“我住的是青年旅舍,租床位,80块一晚”
“我住在朋友宿舍,但是她们用的是澡堂,好尴尬呢”
“我也是呀,不过是一格格间隔开的,上海都是这样的吧”
“你是走路的多还是坐车的多?”
“走路”
“我也是,连鞋子都走坏了。---其实是不小心摔跤弄坏的。”
“你有吃海派的菜没?”
“没有正式去吃,不过都是一路吃着来的、
“我也是,没有时间去试了”
原来他等会就要去杭州,他是要绕着北京游一圈才要回去呢,真幸福。结束了开心的相遇,他要去火车站了,而我也要回去了。他留了我的电话说会把照片发给我,我真是笨呀,这都什么年代,怎么会笨到用笔写个电话号码给人家呢,响响电话不就OK了吗?!一张纸!风一吹就不见啦!
结果,第一次去的外滩,果真是照片没了。真可惜
上网搜索上海的老房子的时候,有推荐这么一条“多伦路名人文化街”,我担心会不会太被商业化了,没有(我想要的)观赏的价值,于是在搜索地图的时候特意绕开这条街,选择山阴路。
Google地图上说:从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我的暂住地)搭乘唯一的公交车NO.168----总站复旦大学-----转NO.854(潥阳路周家嘴方向)-----四川北路横兵(其实这字左边还有个三点水旁,但是我不会拼)桥站下车就到,但实际上汽车会经过文化街,在刚过文化街口前一点点就是车站---山阴路站-----原来是很近的呢。
在山阴路站下了车,回头就看到“多伦路名人文化街”的牌坊---应该就是上海叫的石库门吧~
![]() |
多伦路名人文化街 |
一进去就看到有摄影爱好者在拍照,还有一堆堆拍婚纱照的(上面的那位可也是新郎官哦) 的,还听到有日本的年轻旅游团。街两边都是老旧的洋房,不过应该也有经已修饰过的成分
![]() |
![]() |
考拉花园旅舍 |
这里安放了很多历史(都是辛亥革命时期)名人铜像,曾经他们就聚居在这条街上
![]() |
。。秋白铜像 |
![]() |
几乎每栋洋房都设有这种高大的雕花精美的黑色铁闸-- |
![]() |
----遇见日本旅游团---- |
街上还有很多高大的电线杆,实际上上海的很多老街都还保留着这种电线杆,我并不觉得难看,反而让街道看来更有味道了。房子没有阳台但几乎每个房子的窗子外面都有一个U型的铁架伸出来,虽然我也猜出这可能是用来晾衣服什么的,但仍然觉得很神奇上海人是如此的会利用空间,所以一看到他们一排排的排在上空就死命地拍。看到那一个个的空调架就想起广州亚运的装饰工程,还有那无中生有的红色铁皮屋顶---该不是抄上海的吧?真无聊呀!
沿街有很多卖旧物的店子,NO。183号的南京钟藏室是被挂牌的地方----每家有历史的房子铺子都有在门口挂上一个大大的金牌。但是我还是喜欢179号的博古斋,里面卖的都是民国前期的旧物,香烟,留声机,打字机,电话电灯,杯碗瓢盆一应俱全,连牙刷都有。老板爱开玩笑,在里面可以随意参观。二楼还设有毛泽东胸章展览,5元/人。刚看到这些大我几十年的旧物时,我超兴奋地呢~我左拍拍右拍拍,看了好久,竟然还被我发现了一个铁制的调色盒,它是长方形的,盖子就是调色板,盒子分成一格格是放颜料的地方,盖子的侧边开了个口,拇指可以从这里伸进去扣住盖子,另外的四个手指在下面托着色盘。我发现它的的时候好兴奋,因为正愁着弟弟的手信不知要带什么回去~~只是一看价钱~噢,¥150,超预算了。
![]() |
博古斋一侧 |
![]() |
-博古斋另一侧,老板与朋友聊天 |
![]() |
民国前期的烟灰缸,还配有放火柴的夹子哦 |
再向前走,在右边见到一条小巷子很不错,可惜拍婚纱的人真是无处不在呀~~巷子口有一家叫“珍记茶号“的很别致的茶叶店,我在窗子外瞄了很久才进去。我一连说了好几句店子好香好香。那是茶香混合了茉莉花香还有松木的味道。老板娘是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穿着一件中式T恤,很有气场,让我有点不敢开口。店里买的几乎都是普洱茶,方的圆的,大的小的,块的条的,各式各样很多我没有见过的式样和口味。老板娘说,这些茶饼都是她自己做---太强了!我看过介绍云南人做茶饼,是几个大男人光着膀子在压着茶的大麻石上来回地踩。虽然我不知道老板娘用什么方式去做,但是我很佩服她。很难得的买到一盒安溪的铁观音,¥150元80克左右。老板娘先泡了一包给我试,泡茶的台子是少见的竹制的,并不是平常见到的那种夸张的树根状的茶台。煮茶的小壶子也小小的,四四方方的铁壶,很有意思。她泡茶的手势我很喜欢,煮水烫杯,泡茶饮茶,杯子小小的,浅浅的,一侧画了一朵荷花。茶泡出来,毫无杂物的茶青色,幽幽清香,甘甜毫不苦涩。她又推荐我买了一两适合女孩子喝的普洱茶,50元一两。要走的时候还给了我一个名片,她说如果喜欢可以发个邮件或信息给她,就可以寄过来,她包邮费。呵呵,好潮的老板娘呢。
![]() |
---南瓜茶饼--- |
![]() |
专业的老板娘和她的茶具 |
![]() |
100元100克的 普洱茶,生茶 |
![]() |
多伦路的金牌 |
![]() |
永安里 |
这里好像说是鲁迅先生住过的地方,小路上的方砖都印有脚印和签名,可惜我一个都看不懂。弄里的几个铺子都是做装裱的,巷口的那家很旧,还是有人住的。
![]() |
再往前走就是老电影咖啡店,是多伦路很出名的地方,看着老电影喝着咖啡,也应该也是颇有情调的下午。----拍婚纱照的还真是无处不在呀~~门口还摆着有泥塑人像,也是卖的吧。
在这家房子的左侧有条小巷子,我发现了有趣的尽责的小狗和他的家----那是真正的没有修饰过的上海老房子,有着木制的阳台,院子里还有一棵长满果实的石榴树和一棵山杜鹃。
从巷子里退出来就看到分岔路口。左边继续是文化街,右边则是普通的民居。有卖书卖衣服的小地摊,水果档,卖各式油炸点心的小摊档,杂货店,面食店,还有一座红色房子…是生活气息浓郁的街道。
便宜又饱肚的大排面,¥5.5元/碗,在南京路就要卖到十块了。
与旁边的多伦路相比,这里少了摄影爱好者,少了旅游团,少了扭拧做作的拍婚纱照的人,这种老巷子里的房子矮小且残旧,但是充满生活的气息。
吃饱了回到文化街继续走,就看到一座雄伟的中式建筑---那是建于1928年的基督教堂--鸿德堂。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具有中式宫殿式建筑的教堂。
铜像斜对面的27号就是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个现代化得建筑。不过美术馆在这种地方也是很适合的。安静,每个进来的人都只是在静静的寻找自己想要发现的信息。10元/人
在美术馆顶楼看到教堂
出了美术馆,就看到出口了。路口旁还有一家咸亨酒店。店门写着建于192几年,不知是从鲁迅笔下创立的还是真有这回事。但是人挺多的。不知是不是都是去吃茴香豆的呢。
出了多伦路,沿着四川北路一直走,在长春路口对面有一家上海食品店,买着好多的零食,糕点,海味腊肉…人头涌涌。我买了好些没有见过的奶酪糖,超大号的山楂糕,鸭盹,白色的豆干….后来去了南京路才发现这家店要比南京路那边便宜一些哦。
过了长春路口就是潥阳路,据说这里有48栋联排别墅。但是这里的房子都是一片片的,我也数不清是那48栋。沿着潥阳路一直走到长山路左转直走就看到山阴路,路过吉祥路口不远就看到山阴路123号的万寿斋。这是吃三鲜馄饨和小笼包评价不错的地方。看到那碗所谓的馄饨我才暗暗幸运自己没有同时叫多一客小笼包----那哪里是馄饨,比我们吃的水饺还要大,一碗10个,吃了6个我就投降了。馄饨没有评价的那么好,大概是我不大喜欢水饺馄饨之类的。但是汤还是可以的。不过6块一碗能饱肚就是了。
大号的馄饨。后来才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那种她们叫做馄饨。
山阴路一三二弄意外发现鲁迅故居。8元/人
山阴路补鞋的老人家
沿着山阴路再一直向前走,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前的路口转左(路口有个水果店),这条小路上摆卖了各式各样的档摊,有卖帽子的,买鞋子袜子的,卖翻版书的,还有一个卖茉莉花束的阿姨---就类似广州那些在街头卖一杯杯玉兰花的一样。我不禁想,即是在上海也是有要用这种生活方式过活的人呢。穿过这条小路就是甜爱支路,本来是要去鲁迅公园坐车21路车去南京路步行街的,但是没有找到。就在路口前面的车站找到有去北京东路江西中路的就上了车。
在江西中路下车,往前走路口就是河南中路。河南中路是穿过宁波路的,据说这里有一家小杨生煎,可惜没有找到。沿着河南中路一直走就是南京东路。来上海前还不想来这种这么商业化得街道,同事极力的推荐,舍友又说南京路要比北京路好点,就试着来看看---这哪里是好一点,是好很多啦。一来人没有那么多,二来这里都是高楼大厦,看来高级很多呢。
我没有在南京路留多长时间,因为没有打算在这里买什么东西,只是有点可惜没有看到永安百货。回头沿着南京东路直走顺着人流就来到的外滩。啊哇~~傍晚的外滩,灯还没有全开,但是超巨大豪华的和平饭店,足以让我哇哇哇个不停。走上外滩的观光长廊,正好灯要开了,好像啪的一按开关,整个外滩就在一瞬间整个亮起来。长廊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不停地拍照拍照拍照,呵呵好像拍随便一张都可以做成明信片的了。这里就是当年的英租界呀。
在给我和这栋房子拍合照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走过来说“我给你拍吧”,然后他又发现原来我们的相机是一个款的。他操着很浓重的北方口音,我还以为他是上海人,我说:
“你不是上海人吗?”
“不是,我是北京的”
“我是广州来的”
“嘿,我们是一个南一个北,然后汇合在这里了耶。我可是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啦”
真开心。
他的相机没有电了,我把我的电池借给他。我们两个的摄影技术都一般般,他喜欢站着正经地拍,我倒喜欢搞搞怪。我给你拍一张你给我拍一张,倒也乐也融融。我们一边拍一边瞎聊,
“我住的是青年旅舍,租床位,80块一晚”
“我住在朋友宿舍,但是她们用的是澡堂,好尴尬呢”
“我也是呀,不过是一格格间隔开的,上海都是这样的吧”
“你是走路的多还是坐车的多?”
“走路”
“我也是,连鞋子都走坏了。---其实是不小心摔跤弄坏的。”
“你有吃海派的菜没?”
“没有正式去吃,不过都是一路吃着来的、
“我也是,没有时间去试了”
原来他等会就要去杭州,他是要绕着北京游一圈才要回去呢,真幸福。结束了开心的相遇,他要去火车站了,而我也要回去了。他留了我的电话说会把照片发给我,我真是笨呀,这都什么年代,怎么会笨到用笔写个电话号码给人家呢,响响电话不就OK了吗?!一张纸!风一吹就不见啦!
结果,第一次去的外滩,果真是照片没了。真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