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当死亡不再被看到,才能被感觉到。——《美丽人生》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1949年,流亡美国的德国犹太裔哲学家阿多诺在《文化批判与社会》接近结尾处这样写到:“奥斯威辛后仍然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日知社的观影会,我准备了许久,但最后还是想以这句话切入。当然,我承认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切入点,任何诗歌意象的表达,都会流落于感性的束缚,倒反而失去了一些突然地理性发觉。
贝尼尼导演,他是善于用喜剧的口吻来表达他的观点。在这部影片,他是用近乎夸张的方式来展现一个犹太人的智慧、机警,甚至是超脱。很难说,他畏惧什么,影片以最完美的人性来讲述一个至今笼罩在世界的惨痛记忆。奥斯维辛是人类用文明去做反人类的事情,这样的讲述并非来自于我,无论是拔掉死人的金牙,头发(用来编织毯子),皮肤(作灯罩)这样的行径,还是化学实验,毒气浴室等这样的举措,都很难被说清楚究竟是怎样的悲惨和痛苦。任何掷地有声的斥责在反人类的暴行面前都是宽容的,任何悲惨的画面重放都是不忍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我们能再去看什么呢?倘若无声的哭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无法痛苦,倘若微笑成了面对死亡的方式,倘若没有人因为死亡而出现,倘若死亡也没有出现,我们才知道,这些的背后是无限的坟墓。
策兰的诗歌里,将牛奶比作黑色的。而且通过这些意象:金色的玛格丽特,灰色的舒拉密兹来重构奥斯维辛的荒谬。《美丽人生》不是诗歌体的电影,他没有抒情,更没有浪漫。它是以一种回忆录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孩子眼里的游戏。可是,大人们都死于这场游戏,这是人类的游戏。
影片的讲述方式是难得的。倘若不是意大利人,或许还真的难以如此表达。当死亡不再成为悲惨的原因,而是悲惨的背景,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当时的奥斯维辛呢?死亡对于一个来说,是痛苦却是没有回忆的。罹难却成了痛苦之后的回忆,人类对于死亡的敬畏远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当人类在死亡面前还能留下一些哭声和挣扎时,我们才知道,哦那是我的死亡,当人类在死亡面前只是听话地拖着躯体和同伴一起,面对着寒冷甚至温暖。我们才知道,哦那是死亡的死亡。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倘若它一直在哭,我就不会哭了,可是他一直在笑,孩子还说,我们赢了,我才敢哭。孩子是天真的。他甚至会感激这场游戏。可是,父亲没了。
死亡不再被看到,没有哭泣的时候,才是天空最阴霾的时候,我也在此刻,感觉到人类文明的孤独。奥斯维辛之后,也就没有了奥斯维辛,我庆幸这是一种真实。
贝尼尼导演,他是善于用喜剧的口吻来表达他的观点。在这部影片,他是用近乎夸张的方式来展现一个犹太人的智慧、机警,甚至是超脱。很难说,他畏惧什么,影片以最完美的人性来讲述一个至今笼罩在世界的惨痛记忆。奥斯维辛是人类用文明去做反人类的事情,这样的讲述并非来自于我,无论是拔掉死人的金牙,头发(用来编织毯子),皮肤(作灯罩)这样的行径,还是化学实验,毒气浴室等这样的举措,都很难被说清楚究竟是怎样的悲惨和痛苦。任何掷地有声的斥责在反人类的暴行面前都是宽容的,任何悲惨的画面重放都是不忍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我们能再去看什么呢?倘若无声的哭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无法痛苦,倘若微笑成了面对死亡的方式,倘若没有人因为死亡而出现,倘若死亡也没有出现,我们才知道,这些的背后是无限的坟墓。
策兰的诗歌里,将牛奶比作黑色的。而且通过这些意象:金色的玛格丽特,灰色的舒拉密兹来重构奥斯维辛的荒谬。《美丽人生》不是诗歌体的电影,他没有抒情,更没有浪漫。它是以一种回忆录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孩子眼里的游戏。可是,大人们都死于这场游戏,这是人类的游戏。
影片的讲述方式是难得的。倘若不是意大利人,或许还真的难以如此表达。当死亡不再成为悲惨的原因,而是悲惨的背景,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当时的奥斯维辛呢?死亡对于一个来说,是痛苦却是没有回忆的。罹难却成了痛苦之后的回忆,人类对于死亡的敬畏远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当人类在死亡面前还能留下一些哭声和挣扎时,我们才知道,哦那是我的死亡,当人类在死亡面前只是听话地拖着躯体和同伴一起,面对着寒冷甚至温暖。我们才知道,哦那是死亡的死亡。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倘若它一直在哭,我就不会哭了,可是他一直在笑,孩子还说,我们赢了,我才敢哭。孩子是天真的。他甚至会感激这场游戏。可是,父亲没了。
死亡不再被看到,没有哭泣的时候,才是天空最阴霾的时候,我也在此刻,感觉到人类文明的孤独。奥斯维辛之后,也就没有了奥斯维辛,我庆幸这是一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