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起高楼,看着他宴宾客,看着他楼塌了……
人老了,也开始喜欢回忆了,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等真的到来,终究还是会泪眼婆娑的
“在ttt待了好久都不想下来了。但是世博园还是要说声再见了。”
晚上将近十一点多,收到呆姐的这条短信,突然感到有些把持不住,五味杂成的涌上心头,本来不愿再去想,也不像再去听,周三夜晚奔走在C片区跟每栋建筑道别时的心情又瞬时涌来,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轮序过后,始末流转间,奈何物是人非,唯见天心月圆。
尤记得预展之时,带着D90,带着相机包,没曾想,一去就是十多回;
尤记得好奇的去触摸,评头论足尤言好恶,只是现在,他们就像是将逝的老友,感怀最多,别无他情。
不敢回忆,只怕回忆了就更加不舍,不知道之后这里会树立起怎样的建筑,10年,20年还是永远,甚至有点无理取闹不想看到被拆除后的地面被别他所覆盖,至少空地代表着他们曾经站立,也许他们的设计师都没有这般的伤感,倒是我们这些外人个个都泪眼婆娑,调笑的说,就像薛家燕那样在黯然销魂饭上面打滚,哭着说: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建筑怎么办。画地为牢,最怕的就是给出希望却又被磨灭被扼杀。
若都是黑夜,又何苦给我们转瞬即逝的光明?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去世博会?”
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我答应过的的,会最后给出答案,现在或许该是这个时候,对我而言,世博园更像是一座城市的兴衰,凭空拔地而起,衰微后的消亡,最后就像这块土地上千万的往者与来者那样,被覆盖被埋葬,不见影踪。也正因为如此,世博园所提供的或许是双份的乐趣,来诸建筑也来诸旅行。而恰正是建筑与旅行,犹如阿兰德伯顿所述那般,是最脆弱也是最难以捕捉的。
埃森曼花销半辈子寻找的自主性,波德莱尔穷尽一生了解的必要性,说到底,建筑和旅行只能是低敏度的感受罢了,就像切肤的炎热与画中的凉风不可比一样,也许我们对于建筑,对于空间的那些感触早被消磨于无形,又怎么指望他来改变心态,但这儿就此打住,不想再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继续下去只会让问题迈向无尽的虚无,就像人的生命意义。
若是回到问题,我或许还能说上两句辩解的话,世博会的诱惑也许就在于纯粹,这是或许是埃森曼所热衷的状态,最少的功能要求,基本没有资金的限制,没有特定的用户,建筑就这样建成了,纯粹到只有思考与物化,空间感受被最大程度的加强,就像芬兰馆能用一半的面积作成天空的相框,就像英国馆没有功能的种子圣殿。也许,只有这种被加强到极限的感受才能让我这般麻木而迟钝的人感受到建筑的乐趣。同样被略去的,便是波德莱尔所憎恶舟车劳顿,虽是打了折扣,却能保留最好的回忆,几步路的时间,或许就能从包豪斯走向无忧宫,被省去的正是犹如等待火车的无聊难耐,雨水浸湿双脚后的煎熬与泥泞,有些变质的早茶,水土不服的肠胃或是炎热的气候。也许真是这两点,成了世博会对我最大的吸引力。
“我们貌似就是这样的人,或许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但很明白自己不要什么。”
归结到底,建筑和旅行一样,都是依靠被动与暗示来唤起人的反应,就像之前有说,空间、结构和场地所依托是虚无的感受。就像浅水或是窄道该是建筑师能够使用的最强手段来暗示不可通行的言语,但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用上围栏、写着『禁止通行』来得有效。建筑是依靠暗示的学科,那种暧昧不明、又言欲止或许才是最美好的状态,可是怎奈何,至少是现在的天朝,多还是焚琴煮鹤吧,那种暗示也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就像朋友的调笑,在一个淑女都不淑女而是“大妈”的时代,你叫绅士如何绅士?
我能够理解,XF和老板都没有落后,他们也应该是最贴近现在中国建筑前沿的人。中国建筑的现状,我觉得或许不该仅是中国建筑的悲哀,更多该是教育的悲哀,常说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但回看那些真正美丽的园林,方寸之间的回旋,暧昧不明的空间,建构与场地的咬合,从未曾觉得园林比西方少些什么。不想说什么愤慨的话,只是,一切都被打破了却从未见过什么被建立起来,或许是最可怕的。
现在我或许能回答呆姐的问题,知道自己要什么,便是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便是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或许因为自己是个没上进心的人,反而觉得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更重要,没有目标或许会成为一个庸人,但守住底线至少能保证自己不成为一个坏人。前者可能为了强大而不问是非只顾拉拢,或者至少能壮士扼腕Not Do Evil
“现在的学生还没学会生存就先想着生活。”
“你的生活方式是你最后的底线。”
前一句出自『读者』,后一句出自『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或许是不同的价值观所造就的不同思考模式,也或者没经历过民生之多艰,义无反顾的投靠向了后者,底线或许是个很装逼的说法,但至少,他会给你一个负罪感的自责,同时也要感谢世博会,至少让我知道如何生活,这道理其实不奢华也不前卫,感受生活,至少没有偏见的感受生活。
道一声晚安,说一句别离。
![]() |
“在ttt待了好久都不想下来了。但是世博园还是要说声再见了。”
晚上将近十一点多,收到呆姐的这条短信,突然感到有些把持不住,五味杂成的涌上心头,本来不愿再去想,也不像再去听,周三夜晚奔走在C片区跟每栋建筑道别时的心情又瞬时涌来,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轮序过后,始末流转间,奈何物是人非,唯见天心月圆。
尤记得预展之时,带着D90,带着相机包,没曾想,一去就是十多回;
尤记得好奇的去触摸,评头论足尤言好恶,只是现在,他们就像是将逝的老友,感怀最多,别无他情。
不敢回忆,只怕回忆了就更加不舍,不知道之后这里会树立起怎样的建筑,10年,20年还是永远,甚至有点无理取闹不想看到被拆除后的地面被别他所覆盖,至少空地代表着他们曾经站立,也许他们的设计师都没有这般的伤感,倒是我们这些外人个个都泪眼婆娑,调笑的说,就像薛家燕那样在黯然销魂饭上面打滚,哭着说: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建筑怎么办。画地为牢,最怕的就是给出希望却又被磨灭被扼杀。
若都是黑夜,又何苦给我们转瞬即逝的光明?
![]() |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去世博会?”
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我答应过的的,会最后给出答案,现在或许该是这个时候,对我而言,世博园更像是一座城市的兴衰,凭空拔地而起,衰微后的消亡,最后就像这块土地上千万的往者与来者那样,被覆盖被埋葬,不见影踪。也正因为如此,世博园所提供的或许是双份的乐趣,来诸建筑也来诸旅行。而恰正是建筑与旅行,犹如阿兰德伯顿所述那般,是最脆弱也是最难以捕捉的。
埃森曼花销半辈子寻找的自主性,波德莱尔穷尽一生了解的必要性,说到底,建筑和旅行只能是低敏度的感受罢了,就像切肤的炎热与画中的凉风不可比一样,也许我们对于建筑,对于空间的那些感触早被消磨于无形,又怎么指望他来改变心态,但这儿就此打住,不想再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继续下去只会让问题迈向无尽的虚无,就像人的生命意义。
若是回到问题,我或许还能说上两句辩解的话,世博会的诱惑也许就在于纯粹,这是或许是埃森曼所热衷的状态,最少的功能要求,基本没有资金的限制,没有特定的用户,建筑就这样建成了,纯粹到只有思考与物化,空间感受被最大程度的加强,就像芬兰馆能用一半的面积作成天空的相框,就像英国馆没有功能的种子圣殿。也许,只有这种被加强到极限的感受才能让我这般麻木而迟钝的人感受到建筑的乐趣。同样被略去的,便是波德莱尔所憎恶舟车劳顿,虽是打了折扣,却能保留最好的回忆,几步路的时间,或许就能从包豪斯走向无忧宫,被省去的正是犹如等待火车的无聊难耐,雨水浸湿双脚后的煎熬与泥泞,有些变质的早茶,水土不服的肠胃或是炎热的气候。也许真是这两点,成了世博会对我最大的吸引力。
“我们貌似就是这样的人,或许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但很明白自己不要什么。”
归结到底,建筑和旅行一样,都是依靠被动与暗示来唤起人的反应,就像之前有说,空间、结构和场地所依托是虚无的感受。就像浅水或是窄道该是建筑师能够使用的最强手段来暗示不可通行的言语,但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用上围栏、写着『禁止通行』来得有效。建筑是依靠暗示的学科,那种暧昧不明、又言欲止或许才是最美好的状态,可是怎奈何,至少是现在的天朝,多还是焚琴煮鹤吧,那种暗示也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就像朋友的调笑,在一个淑女都不淑女而是“大妈”的时代,你叫绅士如何绅士?
我能够理解,XF和老板都没有落后,他们也应该是最贴近现在中国建筑前沿的人。中国建筑的现状,我觉得或许不该仅是中国建筑的悲哀,更多该是教育的悲哀,常说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体系不同,但回看那些真正美丽的园林,方寸之间的回旋,暧昧不明的空间,建构与场地的咬合,从未曾觉得园林比西方少些什么。不想说什么愤慨的话,只是,一切都被打破了却从未见过什么被建立起来,或许是最可怕的。
现在我或许能回答呆姐的问题,知道自己要什么,便是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便是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或许因为自己是个没上进心的人,反而觉得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更重要,没有目标或许会成为一个庸人,但守住底线至少能保证自己不成为一个坏人。前者可能为了强大而不问是非只顾拉拢,或者至少能壮士扼腕Not Do Evil
“现在的学生还没学会生存就先想着生活。”
“你的生活方式是你最后的底线。”
前一句出自『读者』,后一句出自『像建筑师那样思考』,或许是不同的价值观所造就的不同思考模式,也或者没经历过民生之多艰,义无反顾的投靠向了后者,底线或许是个很装逼的说法,但至少,他会给你一个负罪感的自责,同时也要感谢世博会,至少让我知道如何生活,这道理其实不奢华也不前卫,感受生活,至少没有偏见的感受生活。
![]() |
道一声晚安,说一句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