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灵魂》三卷本中译本作者总序
《爱灵魂》三卷本中译本作者总序
[美]庞思奋(Prof. Stephen Palmquist)
《爱灵魂》三卷本中的每一本最初都是为我24年来在香港浸会大学教的几门公共课而写的教科书。然而,我从一开始便没有认为我所写的是绝对标准的教材。这些书是对我多年的授课内容的提炼和润色,它们的首要角色应该是资源图书;“爱灵魂”是一切真正的“完整个体教育”注重的主题,这三本书的目的是为这个主题的三个重要方面提供参考。(“爱灵魂”的英文为“philpsychy”,其中“philo”取自希腊语的“哲学[philosophy]”,意思是爱;而“psyche”取自希腊语的“心理学[psychology]”,意思是灵魂。)因此我希望,无论是对于独自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人,朋友间的非正式的互助学习小组,还是相关领域的老师带领的正规课程,这些书都同样地适用。
尽管这三本书是按照《哲学之树》、《完整之梦》和《爱之水》这样的顺序写的,而且我认为读者最好也能按照这样的顺序阅读,但每本书都可以独立成篇。因此,如果读者跟作者的兴趣和偏好有所不同,那么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来读。然而我想谈谈我所建议的顺序的理由。《树》是对哲学的介绍,主要致力于培养读者通过有意识的反思来获得洞识的能力。《梦》采取了与之相对的、心理学的视角,重在培养读者倾听自己的梦所传递的无意识的消息的能力。这两本书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但它们又是互相支持的(就好像“阴”和“阳”);然而读者在哲学方面的素养(学会创造性地、严格地思考),对读者学习心理学(学会以有意义的方式释梦)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不是反过来。《水》与前两者的不同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把哲学追问和心理学追问结合起来,寻求对“人们在有意义的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理解;跟孤立地研究“爱”的读者相比,事先对哲学和心理学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更有可能从这种研究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三本书的结构都是按照同一种“建筑蓝图”构建的(即,按照“部分、章、节”之间预先设定的有逻辑的系统关系安排的)。首先,每本书都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都以一个有机的隐喻(或“神话”)为基础对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树的四个部分(树根、树干、树枝和叶子)和蝴蝶发育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茧和蝴蝶)尽管有着不同的内涵,把我们分别引向不同的洞识,但就根本而言,它们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种四分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描述的是静态整体(树)的四个部分,另一方面描述的是动态进程(蝴蝶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于是,第三本书为类似的结构提供了两个版本:以水为隐喻,一个版本包含了四种静态的水(H2O,蒸汽、冰和液态水),另一个版本包含了水的四种动态循环(海洋、云、雨和河流)。我采用的这些隐喻都是为了加强并深化我们对这些主题产生的洞识,而不是要用它们来传递关于“哲学洞识、梦的意义和我们对爱的丰富经验”的本质的绝对真理。每本书的四个部分都包含了三章内容(或者说三“周”的课程),每章又包含了三节(或者说“讲”)。之所以会采用“周”、“讲”这样的名字,是为了帮助读者把自己想象成这些课程中的一员。(每学期至少有十二个周,每周一般有三个课时。)总章数和每章三节这种安排的逻辑基础(即,共有3x4=12章;每章的前两讲对立,最后一讲综合),我在《树》的第五章做了详细的解释。
自从我大约12年前开始教“爱的哲学”以来,我一直盼望着这门课的教材有朝一日能够出版,跟《树》和《梦》一起,成为“爱灵魂三卷本”的一部分(《树》最早出版于1992年,2000年出版了第四个版本;《梦》最早出版于1997年,2008年再版)。当《水》在2003年出版时,我的期望变成了现实;但这三本书的英文版在今天仍然是三本分列的书,一直没有以三卷册的形式面世。跟这三本书对应的课程都是在香港讲授的,听讲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中国人,因此,中译的三卷本先于英文三卷本成形,这显得非常恰当。(这一里程碑的完成完全归功于翟鹏霄,她第一次读到《树》时,就发现了《树》与中国读者的相关性,我不仅要为此感谢她,还要感谢我们围绕着书中主题展开的很多有趣的对话,以及她为完成这些精确的译本而做的认真工作。)今天,中国人正处在他们的集体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正在转变为有益于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国人作为个体正在转变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世界公民;我希望这三卷书可以为这样的转变做出建设性的贡献。怀着这种双重目标,我要说,这些书不仅仅是为研究哲学和心理学人而写的,它们也是为任何一个梦想着更好的世界、梦想着自己成为这个更好的世界的创生过程的一部分的人而写的。
(20/10/2010)
[美]庞思奋(Prof. Stephen Palmquist)
![]() |
《哲学之树》 |
《爱灵魂》三卷本中的每一本最初都是为我24年来在香港浸会大学教的几门公共课而写的教科书。然而,我从一开始便没有认为我所写的是绝对标准的教材。这些书是对我多年的授课内容的提炼和润色,它们的首要角色应该是资源图书;“爱灵魂”是一切真正的“完整个体教育”注重的主题,这三本书的目的是为这个主题的三个重要方面提供参考。(“爱灵魂”的英文为“philpsychy”,其中“philo”取自希腊语的“哲学[philosophy]”,意思是爱;而“psyche”取自希腊语的“心理学[psychology]”,意思是灵魂。)因此我希望,无论是对于独自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人,朋友间的非正式的互助学习小组,还是相关领域的老师带领的正规课程,这些书都同样地适用。
尽管这三本书是按照《哲学之树》、《完整之梦》和《爱之水》这样的顺序写的,而且我认为读者最好也能按照这样的顺序阅读,但每本书都可以独立成篇。因此,如果读者跟作者的兴趣和偏好有所不同,那么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来读。然而我想谈谈我所建议的顺序的理由。《树》是对哲学的介绍,主要致力于培养读者通过有意识的反思来获得洞识的能力。《梦》采取了与之相对的、心理学的视角,重在培养读者倾听自己的梦所传递的无意识的消息的能力。这两本书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但它们又是互相支持的(就好像“阴”和“阳”);然而读者在哲学方面的素养(学会创造性地、严格地思考),对读者学习心理学(学会以有意义的方式释梦)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不是反过来。《水》与前两者的不同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把哲学追问和心理学追问结合起来,寻求对“人们在有意义的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理解;跟孤立地研究“爱”的读者相比,事先对哲学和心理学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更有可能从这种研究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 |
《完整之梦》 |
这三本书的结构都是按照同一种“建筑蓝图”构建的(即,按照“部分、章、节”之间预先设定的有逻辑的系统关系安排的)。首先,每本书都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都以一个有机的隐喻(或“神话”)为基础对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树的四个部分(树根、树干、树枝和叶子)和蝴蝶发育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茧和蝴蝶)尽管有着不同的内涵,把我们分别引向不同的洞识,但就根本而言,它们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种四分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描述的是静态整体(树)的四个部分,另一方面描述的是动态进程(蝴蝶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于是,第三本书为类似的结构提供了两个版本:以水为隐喻,一个版本包含了四种静态的水(H2O,蒸汽、冰和液态水),另一个版本包含了水的四种动态循环(海洋、云、雨和河流)。我采用的这些隐喻都是为了加强并深化我们对这些主题产生的洞识,而不是要用它们来传递关于“哲学洞识、梦的意义和我们对爱的丰富经验”的本质的绝对真理。每本书的四个部分都包含了三章内容(或者说三“周”的课程),每章又包含了三节(或者说“讲”)。之所以会采用“周”、“讲”这样的名字,是为了帮助读者把自己想象成这些课程中的一员。(每学期至少有十二个周,每周一般有三个课时。)总章数和每章三节这种安排的逻辑基础(即,共有3x4=12章;每章的前两讲对立,最后一讲综合),我在《树》的第五章做了详细的解释。
![]() |
《爱之水》 |
自从我大约12年前开始教“爱的哲学”以来,我一直盼望着这门课的教材有朝一日能够出版,跟《树》和《梦》一起,成为“爱灵魂三卷本”的一部分(《树》最早出版于1992年,2000年出版了第四个版本;《梦》最早出版于1997年,2008年再版)。当《水》在2003年出版时,我的期望变成了现实;但这三本书的英文版在今天仍然是三本分列的书,一直没有以三卷册的形式面世。跟这三本书对应的课程都是在香港讲授的,听讲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中国人,因此,中译的三卷本先于英文三卷本成形,这显得非常恰当。(这一里程碑的完成完全归功于翟鹏霄,她第一次读到《树》时,就发现了《树》与中国读者的相关性,我不仅要为此感谢她,还要感谢我们围绕着书中主题展开的很多有趣的对话,以及她为完成这些精确的译本而做的认真工作。)今天,中国人正处在他们的集体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国正在转变为有益于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国人作为个体正在转变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世界公民;我希望这三卷书可以为这样的转变做出建设性的贡献。怀着这种双重目标,我要说,这些书不仅仅是为研究哲学和心理学人而写的,它们也是为任何一个梦想着更好的世界、梦想着自己成为这个更好的世界的创生过程的一部分的人而写的。
(20/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