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月刊摘抄
看了10月的心理月刊,有两段很有意思,摘下来与大家共享,括号中注解仍旧为我自己添加:
心理成熟的人(在非常情况下)允许自己处在悲伤和绝望中,而不会选择快速逃离。
人的内心有环境或外部信息刺激所生成的内部现实感,人没有一个固化的我或者情绪特征,也不必特意把持一种稳定的内心或者情绪。(指希望自己内心一直保持平和,很可能是一种不接受自己有不稳定情绪的表现。)
让生命在流动中生成,愿意随现实去流淌,才能做到天(环境)人合一。
如果我们通过理性、转移、隔离这些情绪,把它潜抑在内心深层,人会在很长时间不得不面对这些逃逸出来的悲哀、丧失、焦虑与恐惧,结果形成神经性情绪症候群,如抑郁、孤独、无意义感,生活反倒是真正的丧失。
我们都曾是孩子,大部分人也会成为父母。没有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在某种角度上,我们可能注定被祸害,也注定成为祸害。成长,也许就是历经艰难,不断接受失望、逐渐学会理解和接受人性的过程。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每个人都拥有最好的机会,用自己期望的爱的方式对待自己,将那份缺失的爱,有自己注入,从自己内心长起来,而不是寄托在父母的身上。
(这段虽言父母,也可以说是在讲对待成长的痛苦和爱缺失的方式,自爱是爱人的基础,会爱自己则永获幸福。)
心理成熟的人(在非常情况下)允许自己处在悲伤和绝望中,而不会选择快速逃离。
人的内心有环境或外部信息刺激所生成的内部现实感,人没有一个固化的我或者情绪特征,也不必特意把持一种稳定的内心或者情绪。(指希望自己内心一直保持平和,很可能是一种不接受自己有不稳定情绪的表现。)
让生命在流动中生成,愿意随现实去流淌,才能做到天(环境)人合一。
如果我们通过理性、转移、隔离这些情绪,把它潜抑在内心深层,人会在很长时间不得不面对这些逃逸出来的悲哀、丧失、焦虑与恐惧,结果形成神经性情绪症候群,如抑郁、孤独、无意义感,生活反倒是真正的丧失。
我们都曾是孩子,大部分人也会成为父母。没有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在某种角度上,我们可能注定被祸害,也注定成为祸害。成长,也许就是历经艰难,不断接受失望、逐渐学会理解和接受人性的过程。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每个人都拥有最好的机会,用自己期望的爱的方式对待自己,将那份缺失的爱,有自己注入,从自己内心长起来,而不是寄托在父母的身上。
(这段虽言父母,也可以说是在讲对待成长的痛苦和爱缺失的方式,自爱是爱人的基础,会爱自己则永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