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维特根斯坦心得
2010-10-26 02:27:03 来自: Sephiroth
1.维特根斯坦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当我移动一颗棋子的时候,“移动”这一动作本身是无意义的。而使得它有意义的是:象棋的规则与我对象棋规则的理解。
2.他举这个例子的目地在于说明:如果离开了使用与使用的规则,那么语言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对于他来说,语言的意义取决于使用。
3.再看另外一个例子:类似爱、恨、痛苦这类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移动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的情态来理解它们的意义。
4.错误的提问方式是:什么是爱、恨以及痛苦?正确的提问方式是:怎样的感受能被称为爱、恨以及痛苦?
5.为了说明上述观点,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可以问“我的钱包去哪里了?”而错误的使用方法是:“我的牙疼到哪里去了?”
6.当你对语言使用的规则混然不知的时候,你是使用它的一把好手。语言的规则总在使用和观察别人使用的时刻得到锤炼。
7.为何要关注语言的问题,其实首先在于要停止我们的一些不必要的追问:情感是情景型的内心感受,而脱离情景去谈论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失败的语言使用。因此,当你对一个人说:我很开心\我很难过的时候,对方是怎么反应的呢?
8.设想一下对方有可能的反应:现在脑海中找到难过或者开心这个概念,然后分析它的意义,再打开脑部社会活动的中枢,使面部做出喜悦或者同情的表情?
9.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根据语言使用的情景做出自己的反应——有时候又不那么自然,我们会回忆我们曾经处于过的开心或者难过的情景,来帮助自己理解对方的话语。
10.语言的使用是一幅幅图象。而我们自己则是这些图像的画家。
18. 我们总是在自己错得非常离谱的时候,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19. 表达情感的出发点是什么?当我知道我自己牙疼的时候,我是首先意识到私人的“疼”的概念,然后将它用语言表达出来么。这样一来,我就自己重新定义了“疼”的概念。
20.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这样在使用语言么?不是,我们会说“我牙疼”。我们会毫不犹豫的使用“疼”这个字眼。然而,有意思的是,我并非是在创造一个关于我内心私人感受的概念。
21. 这是语言游戏,游戏的规则对于每一个处于同一语言整体内的我们来说都是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游戏的规则,我们会说:“我牙疼”。
22. 这看上去有点强词夺理,为何在我们脑海中不可能有一个“疼”的私人概念呢?比如,某君牙疼,但是他发明了一个词语“痋”来表示一种专属自己的牙疼感受,以便于其它人的感受相区别,那么,他错在哪里?
23. 维特根斯坦认为:首先,这就好像是一种由自己订立规则的语言游戏,由于规则是自己订立的,所以就不存在符合/不符合规则的情况——因为别人无法检验,别人不懂得你的语言使用规则。其次,“痋”这一次不能被看作哪怕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它不具备交流的功能。
24. “这就好像”,维特根斯坦说,“一个人左手拿着一些硬币,然后右手没有,于是他用左手将硬币交到了自己的右手手中。”这看起来好像就是我们要审核一篇论文的真实性,但参照物仅仅是他的初稿和二稿而已。
25. “恩,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26. 当一些新的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之中时,它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被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过程。比如“囧”这个词语,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实际上是怎么使用它的:
27. 我们会说,这件事情让人很囧或者这种行为很囧。我们观察“囧”是如何被使用的,但并不去脱离语境从而追问它的含义。如果我问你:“囧”是什么意思?你可能会哑口无言或者给出一个不那么贴切的回答。但是如果我问你:囧是如何被使用的,你也许会给出一个很贴切的回答。
28. 让我们抛开一切堂而皇之的理论,来观察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A问B,囧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提问),B讲解到:就是那个谁谁谁,某天的行为就可以叫做“囧”(比如将公交卡错误的当成纸币投入公车的收银箱中)。
29. 此时,A君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B君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囧是如何被使用的)。语言的规则就好像重力一样,当我们自以为能够离开语言的土壤去思考一些本质性的问题之时,重力总会无情地将我们拉回那粗糙的地面。
30. 因此,这种思考的模式必然会带来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模式:如果某人从未听说过"斗地主"这一游戏,那么一位口才卓越的演说家纵然非常清晰的给他讲述了该游戏的规则,但是他还是无从知晓游戏如何得以进行。而最好的教学方式永远是:让他玩上几盘。
31. 你不可能终日站在岸上然后企图学会游泳,你也不能企图逃离日常语言从而试图理解思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52458/
1.维特根斯坦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当我移动一颗棋子的时候,“移动”这一动作本身是无意义的。而使得它有意义的是:象棋的规则与我对象棋规则的理解。
2.他举这个例子的目地在于说明:如果离开了使用与使用的规则,那么语言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对于他来说,语言的意义取决于使用。
3.再看另外一个例子:类似爱、恨、痛苦这类内心的感受,正如我们移动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我们不能脱离现实的情态来理解它们的意义。
4.错误的提问方式是:什么是爱、恨以及痛苦?正确的提问方式是:怎样的感受能被称为爱、恨以及痛苦?
5.为了说明上述观点,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可以问“我的钱包去哪里了?”而错误的使用方法是:“我的牙疼到哪里去了?”
6.当你对语言使用的规则混然不知的时候,你是使用它的一把好手。语言的规则总在使用和观察别人使用的时刻得到锤炼。
7.为何要关注语言的问题,其实首先在于要停止我们的一些不必要的追问:情感是情景型的内心感受,而脱离情景去谈论内心的感受是一种失败的语言使用。因此,当你对一个人说:我很开心\我很难过的时候,对方是怎么反应的呢?
8.设想一下对方有可能的反应:现在脑海中找到难过或者开心这个概念,然后分析它的意义,再打开脑部社会活动的中枢,使面部做出喜悦或者同情的表情?
9.我们都知道并非如此,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根据语言使用的情景做出自己的反应——有时候又不那么自然,我们会回忆我们曾经处于过的开心或者难过的情景,来帮助自己理解对方的话语。
10.语言的使用是一幅幅图象。而我们自己则是这些图像的画家。
18. 我们总是在自己错得非常离谱的时候,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19. 表达情感的出发点是什么?当我知道我自己牙疼的时候,我是首先意识到私人的“疼”的概念,然后将它用语言表达出来么。这样一来,我就自己重新定义了“疼”的概念。
20.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这样在使用语言么?不是,我们会说“我牙疼”。我们会毫不犹豫的使用“疼”这个字眼。然而,有意思的是,我并非是在创造一个关于我内心私人感受的概念。
21. 这是语言游戏,游戏的规则对于每一个处于同一语言整体内的我们来说都是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游戏的规则,我们会说:“我牙疼”。
22. 这看上去有点强词夺理,为何在我们脑海中不可能有一个“疼”的私人概念呢?比如,某君牙疼,但是他发明了一个词语“痋”来表示一种专属自己的牙疼感受,以便于其它人的感受相区别,那么,他错在哪里?
23. 维特根斯坦认为:首先,这就好像是一种由自己订立规则的语言游戏,由于规则是自己订立的,所以就不存在符合/不符合规则的情况——因为别人无法检验,别人不懂得你的语言使用规则。其次,“痋”这一次不能被看作哪怕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它不具备交流的功能。
24. “这就好像”,维特根斯坦说,“一个人左手拿着一些硬币,然后右手没有,于是他用左手将硬币交到了自己的右手手中。”这看起来好像就是我们要审核一篇论文的真实性,但参照物仅仅是他的初稿和二稿而已。
25. “恩,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26. 当一些新的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之中时,它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个被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过程。比如“囧”这个词语,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实际上是怎么使用它的:
27. 我们会说,这件事情让人很囧或者这种行为很囧。我们观察“囧”是如何被使用的,但并不去脱离语境从而追问它的含义。如果我问你:“囧”是什么意思?你可能会哑口无言或者给出一个不那么贴切的回答。但是如果我问你:囧是如何被使用的,你也许会给出一个很贴切的回答。
28. 让我们抛开一切堂而皇之的理论,来观察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A问B,囧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提问),B讲解到:就是那个谁谁谁,某天的行为就可以叫做“囧”(比如将公交卡错误的当成纸币投入公车的收银箱中)。
29. 此时,A君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B君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囧是如何被使用的)。语言的规则就好像重力一样,当我们自以为能够离开语言的土壤去思考一些本质性的问题之时,重力总会无情地将我们拉回那粗糙的地面。
30. 因此,这种思考的模式必然会带来一种实践性的思维模式:如果某人从未听说过"斗地主"这一游戏,那么一位口才卓越的演说家纵然非常清晰的给他讲述了该游戏的规则,但是他还是无从知晓游戏如何得以进行。而最好的教学方式永远是:让他玩上几盘。
31. 你不可能终日站在岸上然后企图学会游泳,你也不能企图逃离日常语言从而试图理解思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5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