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版苏格拉底之死随感
早就听说新版的剑桥插图系列历史书是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普及版综合。《剑桥插图古希
腊史》到手后,一翻目录果然觉得编排设置细致而出新。但观点到底综合到什么地步?我决
定以苏格拉底之死,做翻查验证,看看本书的学术谱系。
这本书,在多个地方提到苏格拉底之死,但主要在权力与国家章节有一段专门论及苏格拉
底之死的原因。
苏格拉底之死发生在雅典经历“三十僭主”暴政之后。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已斯
巴达的胜利告终。战后前404年,斯巴达夺取雅典在城邦体系内的帝国权益,并干涉雅典
内政,按照自己的三十寡头制度在雅典扶持以克里提亚斯(Critias)为首的三十寡头专政。
他们大肆镇压反对派。专政恐怖而血腥。一年后,反对派在原来的盟友、新崛起的城邦底
比斯的帮助下恢复民主政体。随后大赦政治犯,但不包括“三十僭主”的势力。恢复民主制
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雅典当局检阅法典,建章立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民主政体。
然后就是发生在前399年的苏格拉底被控渎神罪、腐蚀青年罪一案。
书中,这么描写:
“其中一个控告者是阿尼图斯(Anytus)——最杰出的战后民主领导人之一。苏格拉底是
否像他被指控那样有罪(我们主要根据他的支持者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证据来判断)并无实
际意义。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重要演说家埃斯奇尼斯(Aesthires)无疑正确地解释了苏格
拉底命运的通俗理解。他说,雅典人之所以处死了诡辩家(异端知识分子)苏格拉底,是
因为他曾是极端寡头制当权者克里提亚斯的老师。
然而,除了苏格拉底之死和其他一些惩戒性司法处决之外——公元403年的全面特赦不包
括这些处决,如果不是根据这些字面意义的话,复兴后的民主政治其实在行事上是颇为中
庸和克制的。”
后面补充了民主政治复兴后的前403年以后,对审判制度作的一些改良:公民大会将司法
权转让给一个更小的机构:从每年一任的全体陪审员中抽签而出600人…然后作者说:
“平心而论,公元前4世纪雅典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较保守的。根据他们对寡头派反革命的
负面经验。他们几乎偏执地保护民众的统治免受所有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狂热反对民主的实践者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斯和理论的提倡者柏拉图和色诺芬都是他
的学生,我想雅典人在经历寡头专政之后一定对苏格拉底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对比本书学说在西方各类解释,就不一一罗列,别人有不少工作了,
请参看:http://fenggfeng.blog.sohu.com/113035038.html 。里面介绍了各派
看法与评价,很有意思。其中与剑桥插图古希腊史观点相关的论述如下:
“在苏格拉底与雅典政治的关系问题上,虽然有Rrickhouse和Smith极端主义态度,但大多
数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不友好和他与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之间的交往是他被
审判的原因。因此,更多的讨论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对,以及雅典对
他的惩罚。” 应该说这是二十世纪民主政体普及后学界的主流看法了。剑桥希腊史版对苏
格拉底之死的暗示应该归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这个“大多数学者”可以和文中自由
左派等区分开来看,借此大概可以管窥剑桥版的谱系。
另外,叶秀山从黑格尔立场出发的发挥挺有宏大之气,以苏格拉底之死能证明雅典民主政
体没落无可挽回,但依照剑桥版,前403年复兴后的政体维持到前323年,再被外力安提
阿所灭,持续了80年。苏格拉底死后维系76年。能事后诸葛亮似的证明苏的死与该政体
被灭亡的关联吗?值得一疑。
当然,这里是纯粹现实政治分析,不涉及更多角度分析,雅典民主派是否没有可以批评的
地方呢?当然有,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样一场内战,民主派就是贪婪的主战派,反倒是贵族
派是理智地主和的。
然而,从当时法律和政治现实看,审判苏格拉底的确都是合理的。如果放到二十世纪上半
叶甚至会被法学家施密特大加赞颂,与魏玛共和国相比,雅典民主派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在保卫政体的关键时刻恰当运用了政治决断。苏格拉底如果参与了政治,不禁让我想起了
战后德国清算和纳粹政权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德格尔。说实话,两人的遭遇按照二十世纪主
流意识形态标准,真是极其相似,倘若以沉默应对的海德格尔像苏格拉底对审判者硬扛,
结局很可能一样。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试图像孔子一样参与政治,测试他的哲人王理
想,也惨遭失败,后半生不再参与政治冒险。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保护人亚历山大
大帝死后也没有能善终。这个名单还可以开的很长。
的确,先知与哲人通常不是驾驭政治的行家里手,但他们的一生的价值也是不能为现实政
治或法律所衡量的。我想这也是尼采、利奥施特劳斯的所关注到的地方。也施特劳斯着力
建构的第一哲学即政治哲学(处理哲人智慧与大众社会、现实政治关系的哲学)的出发点。
腊史》到手后,一翻目录果然觉得编排设置细致而出新。但观点到底综合到什么地步?我决
定以苏格拉底之死,做翻查验证,看看本书的学术谱系。
这本书,在多个地方提到苏格拉底之死,但主要在权力与国家章节有一段专门论及苏格拉
底之死的原因。
苏格拉底之死发生在雅典经历“三十僭主”暴政之后。雅典与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已斯
巴达的胜利告终。战后前404年,斯巴达夺取雅典在城邦体系内的帝国权益,并干涉雅典
内政,按照自己的三十寡头制度在雅典扶持以克里提亚斯(Critias)为首的三十寡头专政。
他们大肆镇压反对派。专政恐怖而血腥。一年后,反对派在原来的盟友、新崛起的城邦底
比斯的帮助下恢复民主政体。随后大赦政治犯,但不包括“三十僭主”的势力。恢复民主制
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雅典当局检阅法典,建章立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民主政体。
然后就是发生在前399年的苏格拉底被控渎神罪、腐蚀青年罪一案。
书中,这么描写:
“其中一个控告者是阿尼图斯(Anytus)——最杰出的战后民主领导人之一。苏格拉底是
否像他被指控那样有罪(我们主要根据他的支持者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证据来判断)并无实
际意义。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重要演说家埃斯奇尼斯(Aesthires)无疑正确地解释了苏格
拉底命运的通俗理解。他说,雅典人之所以处死了诡辩家(异端知识分子)苏格拉底,是
因为他曾是极端寡头制当权者克里提亚斯的老师。
然而,除了苏格拉底之死和其他一些惩戒性司法处决之外——公元403年的全面特赦不包
括这些处决,如果不是根据这些字面意义的话,复兴后的民主政治其实在行事上是颇为中
庸和克制的。”
后面补充了民主政治复兴后的前403年以后,对审判制度作的一些改良:公民大会将司法
权转让给一个更小的机构:从每年一任的全体陪审员中抽签而出600人…然后作者说:
“平心而论,公元前4世纪雅典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较保守的。根据他们对寡头派反革命的
负面经验。他们几乎偏执地保护民众的统治免受所有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狂热反对民主的实践者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斯和理论的提倡者柏拉图和色诺芬都是他
的学生,我想雅典人在经历寡头专政之后一定对苏格拉底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对比本书学说在西方各类解释,就不一一罗列,别人有不少工作了,
请参看:http://fenggfeng.blog.sohu.com/113035038.html 。里面介绍了各派
看法与评价,很有意思。其中与剑桥插图古希腊史观点相关的论述如下:
“在苏格拉底与雅典政治的关系问题上,虽然有Rrickhouse和Smith极端主义态度,但大多
数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不友好和他与阿尔底比亚德、克里提亚之间的交往是他被
审判的原因。因此,更多的讨论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对,以及雅典对
他的惩罚。” 应该说这是二十世纪民主政体普及后学界的主流看法了。剑桥希腊史版对苏
格拉底之死的暗示应该归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这个“大多数学者”可以和文中自由
左派等区分开来看,借此大概可以管窥剑桥版的谱系。
另外,叶秀山从黑格尔立场出发的发挥挺有宏大之气,以苏格拉底之死能证明雅典民主政
体没落无可挽回,但依照剑桥版,前403年复兴后的政体维持到前323年,再被外力安提
阿所灭,持续了80年。苏格拉底死后维系76年。能事后诸葛亮似的证明苏的死与该政体
被灭亡的关联吗?值得一疑。
当然,这里是纯粹现实政治分析,不涉及更多角度分析,雅典民主派是否没有可以批评的
地方呢?当然有,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样一场内战,民主派就是贪婪的主战派,反倒是贵族
派是理智地主和的。
然而,从当时法律和政治现实看,审判苏格拉底的确都是合理的。如果放到二十世纪上半
叶甚至会被法学家施密特大加赞颂,与魏玛共和国相比,雅典民主派是政治成熟的表现,
在保卫政体的关键时刻恰当运用了政治决断。苏格拉底如果参与了政治,不禁让我想起了
战后德国清算和纳粹政权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德格尔。说实话,两人的遭遇按照二十世纪主
流意识形态标准,真是极其相似,倘若以沉默应对的海德格尔像苏格拉底对审判者硬扛,
结局很可能一样。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试图像孔子一样参与政治,测试他的哲人王理
想,也惨遭失败,后半生不再参与政治冒险。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保护人亚历山大
大帝死后也没有能善终。这个名单还可以开的很长。
的确,先知与哲人通常不是驾驭政治的行家里手,但他们的一生的价值也是不能为现实政
治或法律所衡量的。我想这也是尼采、利奥施特劳斯的所关注到的地方。也施特劳斯着力
建构的第一哲学即政治哲学(处理哲人智慧与大众社会、现实政治关系的哲学)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