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苏州
苏州的雨细细的下着,水灰色的云布满了天空,给整个小城定下了水墨画的调子。真是运气好,在这湿软的季节静静地走入了苏州。连雨声也没有,雨滴到空中就散成了雨雾,所以不用打伞啦,被这雨润润,自然也变成了水乡的人。蒙蒙雨雾降低了对比度,这雨雾好像苏州城在用吴侬软语,让我们外来之人放慢步伐,降低声音,忘记喧闹,安稳平静如护城河里的水一般流过城中……
苏州是这趟行程中最让人震动的城,而城中最令我拍案叫绝的莫过于拙政园和留园。这种震动来自感动,而不是来自视觉的刺激和体量的震撼。它是从你的内心让你慢慢感受到它的关怀,这一点点累积到一定时候,就像阳光破冰一般,洒满的全是感动。让我们慢慢来看。
拙政园基址,初为三国始吴郁林太守陆绩府第,后于明代,为御史王献臣购下,改建为宅院,更名拙政园。园子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迁,经过几代主人之手,但却没有一次在握超过三十年的。这也有个故事,民间的算命先生说这个名字没起好,“一手进,一手出”,“一定在不长久哦…”
虽然不长久,园子却也保存了下来。曹寅也曾购得此园一处,后归李煦。曹雪芹少时也曾随家人住过李所,后人将拙政园视为《红楼梦》大观园景致素材。
现在回忆起拙政园,最令人感动的有两个景点一个人:“梧竹幽居亭”、“小飞虹”还有一个老爷爷。
梧竹幽居,这个名字简直绝了。梧桐相思,竹子高洁,是个僻静幽深的居然之所。这个亭子有内墙,但十分通透,因为四个内墙上分别开了四个圆洞门。远远看去,觉得很普通,不就是四个框景吗?不就是洞连洞,洞套洞嘛?全是机巧。进去一看,才发现这四个框景的牛!春,有明媚的一波春水;夏,有荷风朗月;秋,有绿竹红梧;最牛的就是冬,貌似什么都没有,不像前三幅那样故弄玄虚,很容易就被忽略了。因为第一次我错过了它,所以当我听闻了解到其中内里的时候,第二次到了无主幽居亭,才站在那里细细观看。我还是只看到了那个普普通通的廊子,于是忍不住问:“冬景怎么回事?”幸好有高人指点:“你看这里,做的最好的就是冬景——”
冬景看似无心构筑,其实却是用心良苦。试想如果刚下过一场雪,白雪就覆盖在灰瓦上,等待慢慢的融化,这圆洞门不就是最好的安静观雪的胜地。雪融化了,顺着瓦缝流下,形成剔透的冰柱,何其美丽。还有,请看对称的构图,对称的两侧也有也也有不同,两个变化的花窗透出的就是变幻无穷灵气——这不就是冬天的魅力吗?像那些美妙的雪花一般,有着沉静的气质,剔透的智慧和精妙的构造。这恰恰反映了造园者冰雪聪明的智慧。这时转过身来,看到其他三洞门外白雪飘飘洒洒,落在湖上林间...
顺着石梯蹬道,一路沐浴着荷风墨雨,来到中园。寻寻觅觅,终于在人群中探到小飞虹的一隅。心下就激动万分,忍不住又叹道:“快看,小飞虹!”小飞虹取“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之意。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成八字形,朱漆玉栏,倒影如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一处廊桥,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更是一个以桥为中心的特殊景观。最妙的就是站在小飞虹南面相对的小沧浪中观景了!推开窗子,凭栏前望,眼前是小飞虹横倚水中,又有得真亭和侧出一角的松树亭收边框景,流露出它的节奏与韵律。这时突然下起了细雨,细细的雨线给小飞虹挂上了晶莹的水帘。透过水帘,是连片的荷叶,荷叶层层叠叠,中间定有曲桥,不然人们怎得在荷叶中间穿梭自如?在这荷叶后面,还有一层景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香洲”了。这时的香洲虽有二层,在你眼里,也仅仅比小飞虹中的人大那么一点点咯。只听雨越下越大些了,湖面上俨然有了雨线钻入水中的波纹,这些变化的弧线连同那些有着优美云线的老树,软化了建筑的生硬,加上了灵动的因素,把眼前之景衬托的更可爱了。这时再看廊桥中人行渐多,是为了避雨吧,正好可以在欣赏欣赏周围的景色。他们有人指着得真亭频频点头,有的站在荷花中央与小沧浪对望?这些行人有为这景观增加了无穷的层数,真是赞叹!这时,一位同行经不住拍起手来,大赞:“太好了!太好了!”云云。这次,我们是被小飞虹一带感动了。
怀着感动之情又走完一遍园子,没有不赞叹的……
关于那个令人感动的人其实是个苏州老爷爷,他的故事下一篇文章细谈。
留园大名,也是如雷贯耳。留园的光影,有慑人心弦的能力,如同安藤的光之教堂。
进入留园的大门,就是狭长的通道。极暗的空间,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踉踉跄跄穿过一道道门洞,转过一个个折角,虽然不乏趣味,直想问,还有多久才能见到天日?突然,前方出现明亮而和煦的光束从天井灌下,散落在那丛绿竹之上,这是一件艺术品吧!留园最大的特色就是框景与空间相结合。一面静色的墙上开一个口,可以看到及其复杂的内部空间,也许是另一个通道的门框,如同水袖一般的树影遮住了门框一半,框里还有不知是哪一个通道的圆窗,这一来有趣了,窗洞无限,层次无限空间里还有空间,层层叠叠,流动贯穿,有如盗梦?更妙的是,当你流动在这暗暗的游廊之间时,观赏着周围一个个框中的空间,就如同在一个电影博物馆,通过人的移动而非转动胶片来观看电影那样。黑灰的调子,若然出现和煦的光芒,那是一种安静的震慑,具有牵动人心的能量。
留园本不大,现今占地两公顷。而那错综复杂的旋转门,几乎每一道连都不一样,当然也不知道会通向何方。只见墙外风光有雨打芭蕉,林藏亭岛,奇石怪水,令人流连。
楠木厅“五峰仙馆”是最州园林最大的厅堂,因南北两室风格迥异,一雕梁画栋,以古朴简雅,故又“鸳鸯厅”之称。最为称道的是厅中的屏墙。筑园者之匠心可由一细节视见:那个柱础南圆北方,何等精细!可能您不会注意,从另一条线路绕到此处,从侧面观看五峰仙馆,可见鸳鸯厅侧立面一黑一白,一凸一凹,一面窗前种竹,一面窗前植石,一虚一实,一阴一阳,名副其实“鸳鸯厅”。
来到留园当然不可不观石,观石不可不观江南四大名石之一的冠云峰。“留园三峰”为太湖奇石所构佳景。太湖石经数万年洪波巨浪充实涤磨,玲珑剔透,阳面各具神姿。,“如翔如舞,如伏如跧,透逾灵璧,巧夺平泉”。前面的景观皆为封闭的空间,恰好烘托了冠云峰庭院的开敞,使整个游线中的高潮。
涵碧山房赏青山绿水,木樨香轩赏桂花飘香,清风池馆赏清风明月,濠濮涧观五岳名山,林泉耆硕之馆品林泉幽境,冠云楼赏云峰奇景,揖峰轩观石拜石。难怪古人多有评赞:“浓淡相宜数留园”。草草逛完一遍园子之后,总觉得一定还有景点没去过。当下决定在逛一遍。
留园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景点题”。这些年的经验是,为文章定题目,给景点起名字都是一件“巧”事,取得题目只要三分是实景,七分是意境都行。说不好听,就是只要三份沾边,哪怕七分是虚的,都可说成是意境。这也无可非议,是一种提升境界的手法。比如有的景点,有一个洞有一个稍好看点的景就叫仙灵洞天之类的,这样的名字已经很少可以打动人们了。然而,今天,留园用实力彻底打破了这种成见。经过“花步小筑”、“古木交柯”,便来到了“别有洞天”。起初看这个名字,并没有期待真的会别有洞天。然而,同行的高手又自言自语道:“这里我们没有逛过,起这个名字里面定有稀奇。”
于是我们走进门洞,只见高出人头是一片山林。曾知留园一园可以欣赏到四中迥然不同的景观:有山庄寒碧,庭院深深,山林野趣,还有乡村田园。这“别有洞天”,恰恰做了建筑庭院和山林风光的过度。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片山林的做法。造园的四件事:“通过改造地形,”这片山林充分显示出了“地形改造”的重要性。我们平时做设计,地平线一画就本能的写上“0.000”,这才意识到光是地形也可如此震撼。
山林从有人高的台基上种植,更有一种深山老林不可进入之感。然而,豫园永远不会让你留下遗憾。它把黄石磊成的台基裂开,形成狭长而不逼仄的阶梯,人可顺势而上,行于其中,让人想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句。这是有下起了小雨。苏州是一个湿润的城,黄石吸收了雨水,自然变得有些发红,斑斑驳驳,变化无穷。终于上到林山之上,仰观古木参天,俯瞰园中之胜。只见刚才那一条条磴道,好似山间的水路,那行人如同水中空游无所依的游鱼……这才想起刚刚的匾额,确是“别有洞天”!留园就像一位大师,有十分功力,只不动声色的发出一成,就可窥见其深厚内力。
只可惜本应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已经被毁,昔日为菜田、茅屋、鸡鸭等田园景观,现在植有竹、桃、李等农家花木,尤存田园之趣。
这样才算走完一边留园,心下也没有觉得遗憾。虽然小腿早已酸痛,然而实在是放不下心,怕还有地方没有看过,于是又走一遍。这次,观赏到出自吴阊的“昆曲”,莺啼笛鸣,悠悠曲声,令人陶醉,不枉此行。
在苏州,我们还领略了清幽古朴的沧浪亭,真趣假山狮子林,精雅小筑网师园,奇石叠成的环秀山庄,和静观玩味的艺圃,这一个个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凝聚着无数匠心与造园的高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