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词
天气到底是凉了,一阵夜雨之后,翌日便只剩萧萧秋色。隔着南窗望去,对面楼顶上夏季搭起的丝瓜藤上,只飘零着青黄不接的枯叶。楼底花架上遮天蔽日的九重葛亦是红消翠减,再过半个月,连绿意都要凋零。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其实闽中的秋并不萧条,草树长青,葱茏减半;江水澹澹,渔樵江渚;秋山旷远,疏阔清癯;木樨馥郁,橙黄橘绿。闽中的秋天大部分是秋阳杲杲的光景,天高气清,落木纷纷。秋风清净,一日便可扫净天地尘埃。这样的风吹过城市的老巷子,即便是秋霾不散,亦会让人有安宁倦逸的感觉。
在家的这二月余日,百无聊赖唯有阅读。计划着要做几个读书笔记,一本本书翻过去,终是搁置未写。独坐南窗下时,免不了想起那句“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我仅在窗内看这有限秋色,便要做作地悲秋了,咳。究竟不同于往日,有那股子读一本写一篇,读半本也敢拼一篇的劲儿。
倒是秋前的这些时日在家,很似回到少年时的长假光阴,竹簟蒲扇,帘隙钻入狭长日头,茉莉花开在窗下,读不完的书,吃不尽的水果……
小时候每年端阳节一过,母亲便要重新裁几版大油纸,铺在床顶的帐上。四角要镇以稍重物品,以防被夏风掀飞。那时的床几乎都需要蚊帐的,纱制,轻柔,透气又防蚊蚋,帐顶铺油纸可防细小尘埃落入弄污床褥。我总见母亲于夏日里着意在帐顶多镇两枚木片,问其究竟,说是夏天风比以往季节都来得狷狂。我十分费解,只见夏阳炙烈,偶有丝丝凉风,怎见得夏风就比秋风来得狷狂?后来渐渐知道,大抵夏季早晚都将门窗洞开,风自然大肆灌入无疑,不比其他三季,门窗总要稍闭的。
小时候居住的屋子,天井里有块空地杂草丛生,一直荒了几年。后来母亲拾掇齐整了,浇上水泥,铺上鹅卵石,四周搭起架子种上盆花,便俨然一处幽境。少时与家中姐妹玩耍,最喜欢其中一盆鸟萝,夏季里开艳艳红花,花朵覆盆,细致纤长,花端呈星形。那个时候,我们总将花摘下,花茎处轻轻一抽,便可抽出一粒小圆球,再轻轻缓缓抽出,一根细丝越抽越长。如此往耳廓上一勾,垂在耳畔的,便是艳艳的花型耳坠。
小时候夏天傍晚的饭桌多摆在天井里。檐下鹅黄的灯一开,方桌便抬出来了。夏季的饮食清淡,藕片炖排骨、炒苦瓜、葫芦瓜炒肉丝、拌空心菜、葱咸蚬子……脚边需放一柄蒲扇,以供时时驱赶蚊蚋之需。天井里牵牛花攀了满墙,茉莉花香气袭人,玫瑰和鸟萝开出艳色花朵。昔时我总贪睡,熏黄灯光下,往往吃着吃着,就揉起眼睛来。奶奶便要笑:“这孩子,像她父亲,睡不够,才七点种光景啊,天黯未多时。”
小时候每年夏天便是大量阅读的时间。暑假里,往往睡到父母出门上班了才起床,洗漱完毕,便掀开饭钵盛粥来吃。昔时我顶烦的便是吃饭这一回事儿,饭钵里恰恰可以盛出一碗粥,是父母定下的饭量。我是吃不完的,一顿早餐往往要吃上个把小时。后来,总算让我想出了个绝妙的计谋——吃半碗,余下的半碗悉数倒给天井外侧鸡埘里的母鸡吃了。时过境迁,将此事说与母亲听,伊笑不得亦骂不得,只好恨恨说:“竟有这样荒唐的事!”
小时候被控制看电视,就连到了暑假,白天亦只许阅读课余书籍,午后和夜晚可被允许看两集电视剧。若逢到天气极其炎热的几日,连午后也是不许看的,说是看久了要中暑。兄弟姐妹几人每每吃完中饭,便一脸焦虑望着窗外的天色,那神情不亚于古时的求雨,盼着天色快快阴沉。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要被摁在竹簟上,盖上毛巾毯。窗户上遮了几层布帘,室内光线昏暗,大吊扇在头顶上徐徐转着,凉风习习。我借着微微光线看书,身下的竹簟被体温传热了,便挪一下身,换一寸竹簟,换一阵冰凉。他们都睡着了,鼻息轻匀,我看着书,眼皮渐渐亦沉起来……
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在一处,即使平日在外地的,一到寒暑假,也必要回来的。午睡醒后,我们一处吃西瓜,吃完将瓜皮拢入垃圾桶中,锤子剪刀布定输赢,输的两人提着垃圾桶到两百米外的河边倒瓜皮。昔时大伯父一家常年在永泰,待到孩子稍大一些,大伯父和大伯母想让他回来念书。记得那一年亦是夏天,大伯母买了一大篓荔枝,带着堂弟到我家里,让我父母照顾他三两年。大人们在屋里说话,我们在檐下分吃那一篓荔枝,户外蝉嘶如雨。他喊我姐姐,我记得他幼时练过几年武术,后来荒废了。大伯母出来,说:“姐姐以后要多照顾弟弟啊。”她是个矮小的妇人,烫着短卷发,衣着时髦。我和堂弟相互望着,都笑了。吃完荔枝,我们提着垃圾桶去倒果壳,一路踉踉跄跄,夏日的阳光熏烈,照得我们眼睛也睁不开。大伯母去世已经多年,堂弟毕业后回到永泰,见面日益减少。昔日的兄弟姐妹各自长大,少时的光阴亦留在了少时。
居家多日,忽忆起这些旧时光,仿若青瓷薄影。秋霾在窗外,惆怅在窗内。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其实闽中的秋并不萧条,草树长青,葱茏减半;江水澹澹,渔樵江渚;秋山旷远,疏阔清癯;木樨馥郁,橙黄橘绿。闽中的秋天大部分是秋阳杲杲的光景,天高气清,落木纷纷。秋风清净,一日便可扫净天地尘埃。这样的风吹过城市的老巷子,即便是秋霾不散,亦会让人有安宁倦逸的感觉。
在家的这二月余日,百无聊赖唯有阅读。计划着要做几个读书笔记,一本本书翻过去,终是搁置未写。独坐南窗下时,免不了想起那句“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我仅在窗内看这有限秋色,便要做作地悲秋了,咳。究竟不同于往日,有那股子读一本写一篇,读半本也敢拼一篇的劲儿。
倒是秋前的这些时日在家,很似回到少年时的长假光阴,竹簟蒲扇,帘隙钻入狭长日头,茉莉花开在窗下,读不完的书,吃不尽的水果……
小时候每年端阳节一过,母亲便要重新裁几版大油纸,铺在床顶的帐上。四角要镇以稍重物品,以防被夏风掀飞。那时的床几乎都需要蚊帐的,纱制,轻柔,透气又防蚊蚋,帐顶铺油纸可防细小尘埃落入弄污床褥。我总见母亲于夏日里着意在帐顶多镇两枚木片,问其究竟,说是夏天风比以往季节都来得狷狂。我十分费解,只见夏阳炙烈,偶有丝丝凉风,怎见得夏风就比秋风来得狷狂?后来渐渐知道,大抵夏季早晚都将门窗洞开,风自然大肆灌入无疑,不比其他三季,门窗总要稍闭的。
小时候居住的屋子,天井里有块空地杂草丛生,一直荒了几年。后来母亲拾掇齐整了,浇上水泥,铺上鹅卵石,四周搭起架子种上盆花,便俨然一处幽境。少时与家中姐妹玩耍,最喜欢其中一盆鸟萝,夏季里开艳艳红花,花朵覆盆,细致纤长,花端呈星形。那个时候,我们总将花摘下,花茎处轻轻一抽,便可抽出一粒小圆球,再轻轻缓缓抽出,一根细丝越抽越长。如此往耳廓上一勾,垂在耳畔的,便是艳艳的花型耳坠。
小时候夏天傍晚的饭桌多摆在天井里。檐下鹅黄的灯一开,方桌便抬出来了。夏季的饮食清淡,藕片炖排骨、炒苦瓜、葫芦瓜炒肉丝、拌空心菜、葱咸蚬子……脚边需放一柄蒲扇,以供时时驱赶蚊蚋之需。天井里牵牛花攀了满墙,茉莉花香气袭人,玫瑰和鸟萝开出艳色花朵。昔时我总贪睡,熏黄灯光下,往往吃着吃着,就揉起眼睛来。奶奶便要笑:“这孩子,像她父亲,睡不够,才七点种光景啊,天黯未多时。”
小时候每年夏天便是大量阅读的时间。暑假里,往往睡到父母出门上班了才起床,洗漱完毕,便掀开饭钵盛粥来吃。昔时我顶烦的便是吃饭这一回事儿,饭钵里恰恰可以盛出一碗粥,是父母定下的饭量。我是吃不完的,一顿早餐往往要吃上个把小时。后来,总算让我想出了个绝妙的计谋——吃半碗,余下的半碗悉数倒给天井外侧鸡埘里的母鸡吃了。时过境迁,将此事说与母亲听,伊笑不得亦骂不得,只好恨恨说:“竟有这样荒唐的事!”
小时候被控制看电视,就连到了暑假,白天亦只许阅读课余书籍,午后和夜晚可被允许看两集电视剧。若逢到天气极其炎热的几日,连午后也是不许看的,说是看久了要中暑。兄弟姐妹几人每每吃完中饭,便一脸焦虑望着窗外的天色,那神情不亚于古时的求雨,盼着天色快快阴沉。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要被摁在竹簟上,盖上毛巾毯。窗户上遮了几层布帘,室内光线昏暗,大吊扇在头顶上徐徐转着,凉风习习。我借着微微光线看书,身下的竹簟被体温传热了,便挪一下身,换一寸竹簟,换一阵冰凉。他们都睡着了,鼻息轻匀,我看着书,眼皮渐渐亦沉起来……
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在一处,即使平日在外地的,一到寒暑假,也必要回来的。午睡醒后,我们一处吃西瓜,吃完将瓜皮拢入垃圾桶中,锤子剪刀布定输赢,输的两人提着垃圾桶到两百米外的河边倒瓜皮。昔时大伯父一家常年在永泰,待到孩子稍大一些,大伯父和大伯母想让他回来念书。记得那一年亦是夏天,大伯母买了一大篓荔枝,带着堂弟到我家里,让我父母照顾他三两年。大人们在屋里说话,我们在檐下分吃那一篓荔枝,户外蝉嘶如雨。他喊我姐姐,我记得他幼时练过几年武术,后来荒废了。大伯母出来,说:“姐姐以后要多照顾弟弟啊。”她是个矮小的妇人,烫着短卷发,衣着时髦。我和堂弟相互望着,都笑了。吃完荔枝,我们提着垃圾桶去倒果壳,一路踉踉跄跄,夏日的阳光熏烈,照得我们眼睛也睁不开。大伯母去世已经多年,堂弟毕业后回到永泰,见面日益减少。昔日的兄弟姐妹各自长大,少时的光阴亦留在了少时。
居家多日,忽忆起这些旧时光,仿若青瓷薄影。秋霾在窗外,惆怅在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