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风景纹净瓶,高丽金属工艺的结晶
水边风景纹净瓶,高丽金属工艺的结晶
作者 崔应天
瓶源于印度,是僧侣出行时与衣物、饭钵等物品一起随身携带的盛水器,梵语音为Kundika,汉语音译为“军持”、“捃稚迦”等。后来,这种僧侣生活必需品的用途逐渐扩大,成为供奉佛祖的法器,用来盛放清净水。与此同时,拿在佛手中的净瓶不但被看做救世主的象征,还代表着慈悲与宽恕。据传,观世音菩萨所持净瓶装有甘露,可解救众生于干渴和痛苦。观世音菩萨手中的净瓶就是慈悲的象征。
外形、材质与用途
早期净瓶的外形可以通过文献记录来了解。关于净瓶,6世纪巡游印度的中国僧人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中有一段较为详细的叙述。
“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傍边则别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斯之二穴恐虫尘入,或可著盖,或以竹木,或将布叶而裹塞之。”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净瓶不同于一般水瓶或水壶,其特点是球状器身上方竖有管状细长颈,肩部上翘有注水口。
净瓶可用陶或金银制造,但更常用的材料是青铜和瓷。在崇尚佛教的高丽王朝时期,作为与香炉同等重要的一种佛教法器,净瓶的制造数量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人们推测,早期净瓶的外形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传入韩国时仍是这种外形。高丽仁宗年间即1123年,中国宋朝人徐兢出使高丽,回国后撰写了一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有一段关于净瓶外形的说明:“净瓶之状,长颈修腹,旁有一流,中为两节,仍有辘轳盖,颈中间有隔,隔之上复有小颈,像簪笔形。”紧接着这段文字,还有“贵人国官观寺民舍皆用之”的说明。由此可见,净瓶不仅是供奉在佛坛上的盛水法器,还作为一般器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此外,从高丽青瓷中较为常见的青瓷镶嵌纹净瓶来看,净瓶很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用途:供贵族或王室成员把玩观赏。
净瓶由最初的僧侣随身器皿演变为佛教法器。据推测,净瓶和其他佛教工艺品一样,很早就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佛教国家广泛普及。
目前,在中国和日本,制造年代较早(七八世纪)的金属净瓶并不少见;而在韩国,同一时期的金属净瓶极为稀少,仅有出土于扶余扶苏山的统一新罗后期青铜净瓶一件。至于统一新罗早期净瓶的外形,我们只能通过出土于葛项寺遗址石塔的金铜舍利瓶等类似器具进行估量,尽管这两类器具在外形上多少存在一些差异。
韩国现存净瓶大部分制造于高丽王朝时期,材质有金属、陶瓷等。出土于江原道三陟的陶质净瓶颈短而流长,从外形上判断,可能是高丽王朝初期(10世纪前后)的文物。但是,高丽王朝时期大部分净瓶的外形特点符合前文中提及的两部文献的相关描述:卵状器身,长颈,颈上有盖状圆盘,盘上又有管状长颈,器身一侧有簪状细流。一般来讲,流为注水口,颈口为倒水口。但当时流与颈口的功能似乎已经没有明显区别,人们根据情况随意使用。另外,高丽净瓶中,采用镶嵌细银线工艺在器身表面施水边风景、云、鹤、龙、草叶、卷草等美丽纹案的情况十分常见。
纹案的涵义及渊源
这件收藏于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水边风景纹净瓶的正式名称是青铜嵌银丝蒲柳水禽纹净瓶。它在韩国现存净瓶中外形和纹案无疑为最佳者,其价值也得到充分肯定,是惟一一件被评为国宝级文物的净瓶。这件净瓶外形具有典型的特点:卵状器身雅致流畅,长颈高耸,流如簪首般微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器身虽然被一层青色铜锈覆盖,但锈层均匀平整,宛若人工;由于年代久远,所嵌银丝已经氧化,呈现出黑色。银丝与青锈相辅相成,整幅构图并不华丽,但净瓶反而因此更显素雅与精练。
再来看看器身纹案结构。表面绘有一座地势起伏的小岛,两棵垂柳一左一右立在岛上,婀娜多姿。小岛周围布有几座覆满茂盛芦苇和水草的岛屿,大小不一。岛屿间,水鸭扑着翅膀在水面低飞。水面上也浮着几只水鸭,悠哉游哉,还有一条渔船和垂钓者。画面上方一座矮山隐约可见,天空中飞着大雁。整幅画错落有致,别有情趣。
这种纹案被称做“蒲柳水禽纹”,常见于高丽王朝时期的陶器、瓷器、香炉等器物表面,又称“莲池水禽纹”、“柳芦水禽纹”、“水乡纹”等。它一般以水边风景为主,具体组成元素包括蒲(菖蒲或香蒲)、柳树、芦苇等水边植物以及水鸭、大雁、夜鹭、江河或湖泊等。蒲柳水禽纹在中国辽代墓葬壁画中屡有发现,因此一般认为辽代墓葬壁画是蒲柳水禽纹的源头。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蒲柳水禽纹在中国极少被用做净瓶纹案,反倒是在高丽,这种纹案盛极一时。
蒲柳水禽纹在高丽最盛行的时期是11~12世纪前后,恰好与高丽人热衷禅宗的时期相吻合。因此,有人认为:在禅宗影响下,高丽人追求静谧清幽的世界,他们在净瓶上施蒲柳水禽纹,以此表达脱离俗世、在美好环境中重生的强烈愿望。另外,由于柳树在蒲柳水禽纹中占据最重要位置,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和当时盛行的观音信仰不无关联。柳枝低垂、蒲荷齐放、水禽游水共同组成的水边环境可以看做观音菩萨的起居地。实际上,观音所持净瓶中的确会插有柳枝,这些柳枝被视为治百病、驱恶魔的灵药,因此高丽佛画中的观音菩萨像里经常有柳枝出现。这件水边风景纹净瓶纹案中出现的柳树就是有“高丽垂柳”之称的垂柳。尽管这一纹案的主题源自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高丽工匠的再创造,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具韩国特色的纹案。
从绘画角度看纹案的结构
这件净瓶上的嵌银丝纹案乍一看会让人产生结构简单、几近白描的感觉,其实,这样处理的妙处恰恰在于充分利用空白,适当进行省略和强调。与此同时,运用远近法,通过人为突出景物大小的区别和变化表现近景和远景。如此一来,整幅构图仿佛一幅画卷一般鲜活生动。
净瓶肩部和矮平圈足上方各饰有一圈如意头纹,整齐有序。和其他净瓶相比,不但线条柔和,而且更加工整洁净。另外,这件净瓶各部分纹案各具特色,变化多样:流四周施有莲花唐草纹和莲叶纹,长颈圆盘以下部分施有稀疏的云纹,圆盘以上部分则施以稠密的芭蕉纹。这一点也明显区别于一般净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流盖和长颈圆盘部分分别采用透刻工艺单独插入一块银板,使净瓶更具装饰性。综上所述,可见这件被指定为国宝第九十二号的净瓶在当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制造而成的艺术精品。均衡稳固的器身,圆盘以上耸起的适当缩短的长颈,华美的透刻银板,通过充分利用省略和强调手法完成的简约朴素的纹案结构……综合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断定这件净瓶制作于高丽金属工艺的全盛期12世纪初叶。
高丽全盛时期这种具有均衡结构和完美纹案的净瓶在进入高丽王朝后期以后,因为过分强调圆盘以上部分的长颈以及小巧器身而逐渐丧失均衡,纹案也由于过分追求复杂多样而逐渐流于形式,终至走向衰退。进入朝鲜王朝时期以后,具有典型的净瓶外形特点的器具已经难觅其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综合了水瓶和净瓶特征的新型器皿以及带长流和把手的水壶状器皿。曾经创造辉煌历史的韩国净瓶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伯谈译)
作者 崔应天
瓶源于印度,是僧侣出行时与衣物、饭钵等物品一起随身携带的盛水器,梵语音为Kundika,汉语音译为“军持”、“捃稚迦”等。后来,这种僧侣生活必需品的用途逐渐扩大,成为供奉佛祖的法器,用来盛放清净水。与此同时,拿在佛手中的净瓶不但被看做救世主的象征,还代表着慈悲与宽恕。据传,观世音菩萨所持净瓶装有甘露,可解救众生于干渴和痛苦。观世音菩萨手中的净瓶就是慈悲的象征。
外形、材质与用途
早期净瓶的外形可以通过文献记录来了解。关于净瓶,6世纪巡游印度的中国僧人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中有一段较为详细的叙述。
“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傍边则别开圆孔。拥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斯之二穴恐虫尘入,或可著盖,或以竹木,或将布叶而裹塞之。”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净瓶不同于一般水瓶或水壶,其特点是球状器身上方竖有管状细长颈,肩部上翘有注水口。
净瓶可用陶或金银制造,但更常用的材料是青铜和瓷。在崇尚佛教的高丽王朝时期,作为与香炉同等重要的一种佛教法器,净瓶的制造数量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人们推测,早期净瓶的外形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传入韩国时仍是这种外形。高丽仁宗年间即1123年,中国宋朝人徐兢出使高丽,回国后撰写了一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有一段关于净瓶外形的说明:“净瓶之状,长颈修腹,旁有一流,中为两节,仍有辘轳盖,颈中间有隔,隔之上复有小颈,像簪笔形。”紧接着这段文字,还有“贵人国官观寺民舍皆用之”的说明。由此可见,净瓶不仅是供奉在佛坛上的盛水法器,还作为一般器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此外,从高丽青瓷中较为常见的青瓷镶嵌纹净瓶来看,净瓶很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用途:供贵族或王室成员把玩观赏。
净瓶由最初的僧侣随身器皿演变为佛教法器。据推测,净瓶和其他佛教工艺品一样,很早就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佛教国家广泛普及。
目前,在中国和日本,制造年代较早(七八世纪)的金属净瓶并不少见;而在韩国,同一时期的金属净瓶极为稀少,仅有出土于扶余扶苏山的统一新罗后期青铜净瓶一件。至于统一新罗早期净瓶的外形,我们只能通过出土于葛项寺遗址石塔的金铜舍利瓶等类似器具进行估量,尽管这两类器具在外形上多少存在一些差异。
韩国现存净瓶大部分制造于高丽王朝时期,材质有金属、陶瓷等。出土于江原道三陟的陶质净瓶颈短而流长,从外形上判断,可能是高丽王朝初期(10世纪前后)的文物。但是,高丽王朝时期大部分净瓶的外形特点符合前文中提及的两部文献的相关描述:卵状器身,长颈,颈上有盖状圆盘,盘上又有管状长颈,器身一侧有簪状细流。一般来讲,流为注水口,颈口为倒水口。但当时流与颈口的功能似乎已经没有明显区别,人们根据情况随意使用。另外,高丽净瓶中,采用镶嵌细银线工艺在器身表面施水边风景、云、鹤、龙、草叶、卷草等美丽纹案的情况十分常见。
![]() |
高丽 青铜嵌银丝蒲柳水禽纹净瓶 |
纹案的涵义及渊源
这件收藏于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水边风景纹净瓶的正式名称是青铜嵌银丝蒲柳水禽纹净瓶。它在韩国现存净瓶中外形和纹案无疑为最佳者,其价值也得到充分肯定,是惟一一件被评为国宝级文物的净瓶。这件净瓶外形具有典型的特点:卵状器身雅致流畅,长颈高耸,流如簪首般微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器身虽然被一层青色铜锈覆盖,但锈层均匀平整,宛若人工;由于年代久远,所嵌银丝已经氧化,呈现出黑色。银丝与青锈相辅相成,整幅构图并不华丽,但净瓶反而因此更显素雅与精练。
再来看看器身纹案结构。表面绘有一座地势起伏的小岛,两棵垂柳一左一右立在岛上,婀娜多姿。小岛周围布有几座覆满茂盛芦苇和水草的岛屿,大小不一。岛屿间,水鸭扑着翅膀在水面低飞。水面上也浮着几只水鸭,悠哉游哉,还有一条渔船和垂钓者。画面上方一座矮山隐约可见,天空中飞着大雁。整幅画错落有致,别有情趣。
这种纹案被称做“蒲柳水禽纹”,常见于高丽王朝时期的陶器、瓷器、香炉等器物表面,又称“莲池水禽纹”、“柳芦水禽纹”、“水乡纹”等。它一般以水边风景为主,具体组成元素包括蒲(菖蒲或香蒲)、柳树、芦苇等水边植物以及水鸭、大雁、夜鹭、江河或湖泊等。蒲柳水禽纹在中国辽代墓葬壁画中屡有发现,因此一般认为辽代墓葬壁画是蒲柳水禽纹的源头。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蒲柳水禽纹在中国极少被用做净瓶纹案,反倒是在高丽,这种纹案盛极一时。
蒲柳水禽纹在高丽最盛行的时期是11~12世纪前后,恰好与高丽人热衷禅宗的时期相吻合。因此,有人认为:在禅宗影响下,高丽人追求静谧清幽的世界,他们在净瓶上施蒲柳水禽纹,以此表达脱离俗世、在美好环境中重生的强烈愿望。另外,由于柳树在蒲柳水禽纹中占据最重要位置,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和当时盛行的观音信仰不无关联。柳枝低垂、蒲荷齐放、水禽游水共同组成的水边环境可以看做观音菩萨的起居地。实际上,观音所持净瓶中的确会插有柳枝,这些柳枝被视为治百病、驱恶魔的灵药,因此高丽佛画中的观音菩萨像里经常有柳枝出现。这件水边风景纹净瓶纹案中出现的柳树就是有“高丽垂柳”之称的垂柳。尽管这一纹案的主题源自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高丽工匠的再创造,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具韩国特色的纹案。
从绘画角度看纹案的结构
这件净瓶上的嵌银丝纹案乍一看会让人产生结构简单、几近白描的感觉,其实,这样处理的妙处恰恰在于充分利用空白,适当进行省略和强调。与此同时,运用远近法,通过人为突出景物大小的区别和变化表现近景和远景。如此一来,整幅构图仿佛一幅画卷一般鲜活生动。
净瓶肩部和矮平圈足上方各饰有一圈如意头纹,整齐有序。和其他净瓶相比,不但线条柔和,而且更加工整洁净。另外,这件净瓶各部分纹案各具特色,变化多样:流四周施有莲花唐草纹和莲叶纹,长颈圆盘以下部分施有稀疏的云纹,圆盘以上部分则施以稠密的芭蕉纹。这一点也明显区别于一般净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流盖和长颈圆盘部分分别采用透刻工艺单独插入一块银板,使净瓶更具装饰性。综上所述,可见这件被指定为国宝第九十二号的净瓶在当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制造而成的艺术精品。均衡稳固的器身,圆盘以上耸起的适当缩短的长颈,华美的透刻银板,通过充分利用省略和强调手法完成的简约朴素的纹案结构……综合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断定这件净瓶制作于高丽金属工艺的全盛期12世纪初叶。
高丽全盛时期这种具有均衡结构和完美纹案的净瓶在进入高丽王朝后期以后,因为过分强调圆盘以上部分的长颈以及小巧器身而逐渐丧失均衡,纹案也由于过分追求复杂多样而逐渐流于形式,终至走向衰退。进入朝鲜王朝时期以后,具有典型的净瓶外形特点的器具已经难觅其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综合了水瓶和净瓶特征的新型器皿以及带长流和把手的水壶状器皿。曾经创造辉煌历史的韩国净瓶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伯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