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关于公民教育
关于公民教育
为了练习听力,我有时会找点外国的新闻来看看。因为语言水平有限,我看的最多的是一个叫logo!nachrichten的德语新闻,它的受众人群主要是少年儿童。刚看了几期,我就感觉它和中国的少儿节目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它很注重少儿公民意识的建立与培养。比如说,有一期关于选举的特别节目,其中就跟踪采访了一个刚刚可以行使选举权的大男孩,全程记录了他第一次投选票的过程,镜头里的这位男生又羞涩又兴奋,说这是他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期节目里,记者还采访了一个小学,问那里的学生对选举的看法和对新一届政府的政策要求。有的孩子职责政客都说假话,光说不练;还有的孩子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最有意思的一个小女生,她说,我们学校中午发营养午餐而对面的学校没有,所以,那所学校应该得到一笔钱,以给他们那里的学生也发这种午餐。才平时的节目里,也经常会有如下类似的采访:一个社区里的孩子要求开辟一块游戏场地,于是找到了政府的相关部门,最后问题解决了。另外,每期节目里都会有名词解释,经常出现的则是“罢工”、“违宪”、“腐败”、“污染”之类的词。在镜头前,孩子们幼稚的话语里渗透着一种公民意识。这使我不禁联想到前一阵开两会,一些代表的言论。全国政协代表倪萍说:“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为什么,因为“我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我热爱这个国家。”这就说明她这个代表当得不够格,说出这样的话,就正是公民意识缺乏的表现。首先她将政府与国家混为一谈;其次,她没有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殊不知适时的反对或弃权正是一个公民的义务。适时的反对是一个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个公民的责任。“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表明的不仅不是所谓的“爱国”,而恰恰是她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堂堂两会代表竟说出这种话来,除了表明了代表本人素质不够之外,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缺失。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人认为,对少儿进行类似的教育使孩子都不“纯洁”了,个人认为这是荒谬之论:仿佛无知就等于纯洁似的。公民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不是凭空得来的。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适当的环境是公民意识生长的土壤,因此,对少儿进行公民教育是必要的,而这个土壤,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媒体。撇开专给青少年看的节目不谈,就拿一些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来说吧,总能在其中看到一些“奴性”:像《汉武大帝》、《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表现了一代明君的专职手段和兴邦政策,它传达的信息正是,有明君百姓就好、百姓想过好日子就该盼明君、时代渴望明君的铁腕。(在外国拍摄的历史剧如《都铎王朝》中,我看不到这一点) 像《廉吏于成龙》、《铁齿铜牙纪晓岚》之类的清官剧中表现了时代平盼清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类的心理状态。这一系列电视剧的热播一方面反映的是现实中腐败的严重程度和相关制度的缺席(所以才呼唤人治),而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想做奴隶而不得”和致力于“做稳奴隶”的心态。在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臣民意识”和“草民意识”,根本不要提什么“公民意识”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媒体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的确还应更进一步。具体说来就是应该首先自我教育,然后为公众公民意识的建立和培养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为了练习听力,我有时会找点外国的新闻来看看。因为语言水平有限,我看的最多的是一个叫logo!nachrichten的德语新闻,它的受众人群主要是少年儿童。刚看了几期,我就感觉它和中国的少儿节目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它很注重少儿公民意识的建立与培养。比如说,有一期关于选举的特别节目,其中就跟踪采访了一个刚刚可以行使选举权的大男孩,全程记录了他第一次投选票的过程,镜头里的这位男生又羞涩又兴奋,说这是他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期节目里,记者还采访了一个小学,问那里的学生对选举的看法和对新一届政府的政策要求。有的孩子职责政客都说假话,光说不练;还有的孩子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最有意思的一个小女生,她说,我们学校中午发营养午餐而对面的学校没有,所以,那所学校应该得到一笔钱,以给他们那里的学生也发这种午餐。才平时的节目里,也经常会有如下类似的采访:一个社区里的孩子要求开辟一块游戏场地,于是找到了政府的相关部门,最后问题解决了。另外,每期节目里都会有名词解释,经常出现的则是“罢工”、“违宪”、“腐败”、“污染”之类的词。在镜头前,孩子们幼稚的话语里渗透着一种公民意识。这使我不禁联想到前一阵开两会,一些代表的言论。全国政协代表倪萍说:“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为什么,因为“我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我热爱这个国家。”这就说明她这个代表当得不够格,说出这样的话,就正是公民意识缺乏的表现。首先她将政府与国家混为一谈;其次,她没有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殊不知适时的反对或弃权正是一个公民的义务。适时的反对是一个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个公民的责任。“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表明的不仅不是所谓的“爱国”,而恰恰是她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堂堂两会代表竟说出这种话来,除了表明了代表本人素质不够之外,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民教育的缺失。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人认为,对少儿进行类似的教育使孩子都不“纯洁”了,个人认为这是荒谬之论:仿佛无知就等于纯洁似的。公民意识是从小养成的,不是凭空得来的。众所周知,儿童、青少年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适当的环境是公民意识生长的土壤,因此,对少儿进行公民教育是必要的,而这个土壤,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媒体。撇开专给青少年看的节目不谈,就拿一些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来说吧,总能在其中看到一些“奴性”:像《汉武大帝》、《康熙帝国》、《雍正王朝》等表现了一代明君的专职手段和兴邦政策,它传达的信息正是,有明君百姓就好、百姓想过好日子就该盼明君、时代渴望明君的铁腕。(在外国拍摄的历史剧如《都铎王朝》中,我看不到这一点) 像《廉吏于成龙》、《铁齿铜牙纪晓岚》之类的清官剧中表现了时代平盼清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类的心理状态。这一系列电视剧的热播一方面反映的是现实中腐败的严重程度和相关制度的缺席(所以才呼唤人治),而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想做奴隶而不得”和致力于“做稳奴隶”的心态。在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臣民意识”和“草民意识”,根本不要提什么“公民意识”了。由此可见。我们的媒体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的确还应更进一步。具体说来就是应该首先自我教育,然后为公众公民意识的建立和培养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