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对高群书的访谈纪录
http://www.mtime.com/news/2010/07/26/1437262.html
虽然显得对国内票房颇为看重,但高群书也称并不像贾樟柯一样进军国外电影节:“在我崩溃的时候我再进柏林(电影节)、进戛纳(电影节),进威尼斯(电影节)吧,在我神经还正常的时候,不准备去。”并称“拍电影都是一个忽悠的过程,就是看谁是真诚地忽悠观众,谁是真的忽悠观众。”
高群书还表示,《西风烈》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试水,“《西风烈》有西部片的架构、有双雄对决,动作、枪战、偷袭、实打实的追车撞车、爆炸等各种元素都有,既有港式武打的底子,又有新时代好莱坞硬酷电影,如《007皇家赌场》和《谍影重重》的动作风格,同时再将其本土化。高群书不希望为了打而打,“每场打戏都有其功能与逻辑”,就算飞也要飞得合情合理......
他告诉本报记者,“我曾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不是之一,也不是开玩笑,但不是因为我有多牛,而是因为我尊重商业片规律。我从1988年就开始拍商业片,没人比我的历史长,虽然拍的是电视剧,但我一直觉得一个导演能把电视剧拍好了才是最牛的,把电影拍好了是你应该的。
时光网:中国呢?有喜欢的华语类型片吗?
高群书:中国就没有类型片,其实就没有正确的电影。
时光网:如何理解这个正确的标准?
高群书:标准就是让更多人喜欢,能让最没文化的人和最有文化的人同时喜欢,这样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类型片也可以有艺术性和思想性,香港电影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就是太商业了,没有创新,今天我本来想批判香港电影的,没给时间(笑)。
时光网:那如果向观众推荐《西风烈》您会怎么说呢?一部中国前所未有的类型片?
高群书:对,这句话我跟你讲,一点也不夸张,你看完电影就知道了。不管这部影片有多少缺点,但这种说法是恰当的。你可以挑情节的漏洞、镜头的漏洞,但“类型”这个词说得很准确,综合来讲它确实是这样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西风烈)
虽然显得对国内票房颇为看重,但高群书也称并不像贾樟柯一样进军国外电影节:“在我崩溃的时候我再进柏林(电影节)、进戛纳(电影节),进威尼斯(电影节)吧,在我神经还正常的时候,不准备去。”并称“拍电影都是一个忽悠的过程,就是看谁是真诚地忽悠观众,谁是真的忽悠观众。”
高群书还表示,《西风烈》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试水,“《西风烈》有西部片的架构、有双雄对决,动作、枪战、偷袭、实打实的追车撞车、爆炸等各种元素都有,既有港式武打的底子,又有新时代好莱坞硬酷电影,如《007皇家赌场》和《谍影重重》的动作风格,同时再将其本土化。高群书不希望为了打而打,“每场打戏都有其功能与逻辑”,就算飞也要飞得合情合理......
他告诉本报记者,“我曾说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不是之一,也不是开玩笑,但不是因为我有多牛,而是因为我尊重商业片规律。我从1988年就开始拍商业片,没人比我的历史长,虽然拍的是电视剧,但我一直觉得一个导演能把电视剧拍好了才是最牛的,把电影拍好了是你应该的。
时光网:中国呢?有喜欢的华语类型片吗?
高群书:中国就没有类型片,其实就没有正确的电影。
时光网:如何理解这个正确的标准?
高群书:标准就是让更多人喜欢,能让最没文化的人和最有文化的人同时喜欢,这样的电影就是好电影。类型片也可以有艺术性和思想性,香港电影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就是太商业了,没有创新,今天我本来想批判香港电影的,没给时间(笑)。
时光网:那如果向观众推荐《西风烈》您会怎么说呢?一部中国前所未有的类型片?
高群书:对,这句话我跟你讲,一点也不夸张,你看完电影就知道了。不管这部影片有多少缺点,但这种说法是恰当的。你可以挑情节的漏洞、镜头的漏洞,但“类型”这个词说得很准确,综合来讲它确实是这样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西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