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诗化气质的营造
近期学习电影史——苏联电影学派与蒙太奇理论这一章节,了解到了默片时代电影的美学基础是一种——诗美学。由于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一种艺术氛围,那么在创作中如何使电影与诗歌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便成了这一周我的学习和研究的重点。
1:借景抒情。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我们先来看以下几组镜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几组镜头中表现最多的就是景——即环境。而最终要表达的其实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说明了环境对于诗化气质的营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中,越是深层次的情感,越是不好直接表演的——比如高兴、快乐之类的还好演,那孤独怎么表演呢?正如老师说过的那样,孤独是不好演的,一定要借助环境。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雾中风景》中第28分40秒的一场戏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广角镜头拍摄的大全景,周围的环境是两侧不见天的山丘,28分44秒姐弟俩走近画面,并在远景处停留了几秒钟,此时的两个人就像两个小黑点,如此的孤独、无助。
在影片的第47分钟,环境是海边的一片盐碱地上,镜头横摇过去,为观众展现了一群失去了舞台的话剧演员在排练话剧,演员们有的表情凝重在背诵台词,有的甚至是在兴高采烈的拉手风琴,有说有笑……在这个两分多钟长的镜头里面,我看到的是一幅描绘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者的生活画卷,因为海边盐碱地上的话剧排练本身就是一种无奈,这里不该是他们的舞台!生活中的苦难就是这样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情”与“画意”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指诗中有画的意境,即文字以外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画中有诗就是指画中因该有诗的韵味,使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通过绘画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得到的景色人物等,而且还有视觉看不到的,却可以感受、领悟到的东西,也就是从有限的画面中体会到无限的意蕴。
2:节奏。古诗讲究平仄押韵,为的是朗朗上口,类似一种听觉盛宴。而现代诗歌虽然放宽了对平仄押韵的要求,但比起小说与散文,总归还是有一种音乐美的。电影中的音乐美来源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节奏!苏联诗电影学派的思维蒙太奇比格里菲斯的叙事蒙太奇更进一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它确立了一种电影的美学观念——节奏,不仅仅是镜头之间,更体现在段落和整个影片之中,(也包括后来的一个镜头内部的调度节奏)。当然,任何电影类型(不仅仅是诗电影)都是要讲究镜头节奏的,例如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基本上是节奏跟着情节走,跟着故事的发展走。诗电影的节奏我认为是一种……一种精练的选择,这要从两点来说:首先从造型上说讲究唯美,唯美是一种艺术美,是艺术美就要经过人为的选择、加工、提炼、取舍。也就是不那么写实。表现的成分多一些,刻意求工的成分多一些,这就是静态的节奏。第二点就是对于叙事的选择与提炼。其实我认为电影都是要讲故事的,因为没有故事和情感为依托的思想就像是没有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一样!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吗?显然这是扯淡!所以电影要讲故事,有冲突,有细节,有人物的塑造!但是——这个故事怎麽个讲法,人物性格怎样刻画确实是因类型而异的。诗歌讲究隐喻,夸张、表现,不是有一说一,庐山瀑布可以三千尺,李白的头发可以三千丈…….这都表达了一种艺术处理的手法,使得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而人最真实的一面无不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所以诗电影极其强调生活流程覆盖下的人物内心的涌动和变化,把冲突放置和隐藏在人物的内心困惑、喜悦、挣扎等等中去。所以,外部的情节点在这里是不被重点刻画的。所以说诗电影的节奏比较自由,不像戏剧电影那样讲求一个标准的建置——对抗——结局。
这只是我学习中的一些浅显的理解,望大家给我多多提出缺点和不足。
1:借景抒情。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我们先来看以下几组镜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几组镜头中表现最多的就是景——即环境。而最终要表达的其实是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说明了环境对于诗化气质的营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中,越是深层次的情感,越是不好直接表演的——比如高兴、快乐之类的还好演,那孤独怎么表演呢?正如老师说过的那样,孤独是不好演的,一定要借助环境。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雾中风景》中第28分40秒的一场戏中,导演设置了一个广角镜头拍摄的大全景,周围的环境是两侧不见天的山丘,28分44秒姐弟俩走近画面,并在远景处停留了几秒钟,此时的两个人就像两个小黑点,如此的孤独、无助。
在影片的第47分钟,环境是海边的一片盐碱地上,镜头横摇过去,为观众展现了一群失去了舞台的话剧演员在排练话剧,演员们有的表情凝重在背诵台词,有的甚至是在兴高采烈的拉手风琴,有说有笑……在这个两分多钟长的镜头里面,我看到的是一幅描绘被社会遗忘的孤独者的生活画卷,因为海边盐碱地上的话剧排练本身就是一种无奈,这里不该是他们的舞台!生活中的苦难就是这样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情”与“画意”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指诗中有画的意境,即文字以外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画中有诗就是指画中因该有诗的韵味,使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通过绘画形象所表达的,不仅是视觉看得到的景色人物等,而且还有视觉看不到的,却可以感受、领悟到的东西,也就是从有限的画面中体会到无限的意蕴。
2:节奏。古诗讲究平仄押韵,为的是朗朗上口,类似一种听觉盛宴。而现代诗歌虽然放宽了对平仄押韵的要求,但比起小说与散文,总归还是有一种音乐美的。电影中的音乐美来源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节奏!苏联诗电影学派的思维蒙太奇比格里菲斯的叙事蒙太奇更进一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它确立了一种电影的美学观念——节奏,不仅仅是镜头之间,更体现在段落和整个影片之中,(也包括后来的一个镜头内部的调度节奏)。当然,任何电影类型(不仅仅是诗电影)都是要讲究镜头节奏的,例如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基本上是节奏跟着情节走,跟着故事的发展走。诗电影的节奏我认为是一种……一种精练的选择,这要从两点来说:首先从造型上说讲究唯美,唯美是一种艺术美,是艺术美就要经过人为的选择、加工、提炼、取舍。也就是不那么写实。表现的成分多一些,刻意求工的成分多一些,这就是静态的节奏。第二点就是对于叙事的选择与提炼。其实我认为电影都是要讲故事的,因为没有故事和情感为依托的思想就像是没有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一样!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吗?显然这是扯淡!所以电影要讲故事,有冲突,有细节,有人物的塑造!但是——这个故事怎麽个讲法,人物性格怎样刻画确实是因类型而异的。诗歌讲究隐喻,夸张、表现,不是有一说一,庐山瀑布可以三千尺,李白的头发可以三千丈…….这都表达了一种艺术处理的手法,使得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而人最真实的一面无不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所以诗电影极其强调生活流程覆盖下的人物内心的涌动和变化,把冲突放置和隐藏在人物的内心困惑、喜悦、挣扎等等中去。所以,外部的情节点在这里是不被重点刻画的。所以说诗电影的节奏比较自由,不像戏剧电影那样讲求一个标准的建置——对抗——结局。
这只是我学习中的一些浅显的理解,望大家给我多多提出缺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