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风吹过》造型浅析
简单的说,造型就是艺术的空间构成。在影视艺术中影响到造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光学镜头的选择、摄影机的运动、光线的造型、色彩的造型、空间环境的构成。在影片《夏天有风吹过》中,就有这样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影片的5分18秒 景别:全景俯视 环境:操场
在这个镜头中,导演是在利用光线造型和特殊的构图处理来表达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以下苏半夏在这个故事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半夏因为迟迟没有来月经而显得自卑、焦急、忧虑,在体育老师说有特殊情况的请出列,半夏为了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无异于常人,便浑水摸鱼跟着一起出列了,但假的终究不是真的,她此时这种矛盾、纠结、自卑的心理状态正是这样用镜头表现的:
1:全景的俯视构图下,人物显得很渺小,而且俯视镜头一般不适合表现动作,但却适合表现心理的自卑,渺小与自卑正是半夏现在的心理真实写照。
2:在常规的画面构图中,人物面朝的方向一般要留出大一些的空间,从而显得画面不堵,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均衡、舒服。但是导演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使人物处在画面的边角处,显得画面很堵、很闷,这使得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半夏心情的压抑。
3:光线的造型作用。导演把人物安排在画面前方的边角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光线的造型。拍摄时间正值正午,阳光打到人物身上以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投影,在俯视景别下,投影的全貌清晰可见,像一条尾巴。此时的半夏就像是拖着一条常常的尾巴一样,行动缓慢,这里也隐喻了迟迟不来例假的事件对苏半夏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影片的7分35秒 ——8分15秒 环境:半夏家里的暗室里
这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场戏之一。光线的造型表意造型特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半夏躲到漆黑的屋里,我们隐隐的看到里面是一个储物间,堆放着半夏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其实这也隐喻了这是半夏自己内心的一块小天地。
烛光:当半夏划火柴点亮烛光时,这其实是一种区域性打光,屋里的光线还不是很充足,有些昏暗却又很温馨,外面的光线照射不进来,也就分不清外面时间流转,显得有点与外界隔绝。这是半夏内心的真实色彩。半夏在这块儿与外面隔绝的小天地里面梳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画外音. 呼喊半夏的名字 伴随急切的脚步声 音乐戛然而止 门被打开
室外光线:伴随着上述几个画外的动作,在影片的8分5秒,门被母亲突然打开,同时伴随主题音乐的戛然而止。由于门被打开,室外的光线突然间照射进来,屋内的明度骤增,半夏也被骤增的光线晃了眼……在这里,室外光线扮演了一种“现实世界”或者“入侵者”的角色,画面内光线的骤然变化,抒情的音乐被突然打断,这表明半夏内心的小天地是不能坚守长久的,是会被打破的,她终究要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这也在叙事层面暗示了后面发生的半夏与高歌相遇。
影片的11分12秒 环境:废弃的铁轨旁
这几组镜头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空间环境的构成和长焦镜头的使用。两排交叉的铁轨在这里体现了线条的造型作用,可以很好的表现出空间的延伸。而且半夏走在铁轨上,就像是一步步的面向前方的人生轨迹一样,有一种表意性在里面。这场戏的前半段摄影选择了常规镜头,主要是描绘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延伸的空间。景别主要是半夏脚步的特写和俯视的全景,这也是跟前面一样,表现半夏的心理委屈,也提供了造型的多样性。从高歌近景入画后,画面上多了大面积的暖色,高歌就是穿着一件红色的摄影系的T恤,之所选择红色,是为了表现一种红色希望,也与女生的例假发生了视觉上的联系,这体现出色彩的造型。这场戏的后半段镜头多用长焦镜头,压缩实际空间、突出半夏的主体地位,背景都虚化,人物脸部特写正反打出现,主要是描绘半夏的心理状态。也交代了人物关系,在叙事的层面上也为两个人以后的相遇和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影片47分36秒 环境:暗房 人物:半夏与高歌
色彩是影视画面造型的一个重要元素,影视画面的视觉形象主要通过线形和色彩体现出来。线形在造型上比色彩有张力,但是在情绪的感染力上,色彩无疑大于线形。在影片中暗房里半夏与高歌对话这场戏里,红色与黑色成为了这场戏的主基调,处在受光处的部分为红色,暗部为黑色,这样就纯化了场景中的各个造型元素,省略了很多中间层次,使的整个画面有着一种硬调的剪影效果,显得很纯粹。这也是色彩造型的重要体现,表现了半夏与高歌内心里涌动的一种纯纯的彼此爱慕之情和内心的热情奔放。况且也是前面提到的“红色希望”的一种视觉上的延伸。而且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使用这种表现性的色彩,也是从心理层面上区分出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差异,因为这里是纯粹的二人世界,是代表着爱的世界。
影片的60分47秒 环境:草原的山上 光线:逆光
这组镜头描绘了影片中最富有诗意也是一群青春少年最快乐的时光。
这组镜头是有两个镜头组成。一个是静止的全景镜头,一个是运动的远景镜头。
第一个镜头:全景、逆光,在这个静止的镜头里,半夏、天晴等人物相继入画,由于是逆光拍摄,人物的细节无法表现,所以视觉上的效果就是剪影,同学们像一个个精灵一样相继跳入画面。
第二个镜头:远景、逆光,这是一个平移的运动镜头,随着同学们撒欢儿似地在山间奔跑着,摄影机在远处也跟着平移。由于广角镜头拍摄,所以运动透视的视觉效果要好于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所以广角镜头和运动镜头配合使用时,更利于表现运动。而这个情境中,拍摄出来的效果就真如一群欢快的精灵,舞动着青春的旋律。由于场景是群山之间,本身就有遮挡,同学们在遮挡之间入画出画,就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有节奏的借景抒情”——这就是意境产生的重要条件。
影片73分50秒 场景:暗房
这个镜头中的暗房,已经不是47分36秒时暗房的布光方式了。很明显的有室外的光源照射进来,半夏的耳畔萦绕着高歌生前对她说过的话。现实的光线又一次扮演了“入侵者”的角色,两个人的爱情空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影片的77分24秒 场景:草原上
这是影片中女主人公半夏台情感最激烈的一场戏,充分展现了演员的爆发力。这是半夏向已经离开人世的高歌倾诉的情节,摄影机采取了曲线移动的方式来模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摄影机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全知的旁观者视角,而是成为了剧中人的主观视点,从而更准确、直接的表现了半夏得知高歌离开人世后那种眩晕的、心碎的感受。这里曾经是他们拍戏时的场景,留下过他们青春的快乐……
影片的85分钟 场景:铁轨
这是穿插的一段记忆往事。两个女生在象征人生轨迹的铁轨上并肩走着。如胡克老师讲的那样:“夕阳下的铁轨闪耀着光芒,把冷酷化为温暖,两个女孩既彼此独立,又相互照应,想摆脱固定路线,又觉得在上面的平衡很有意思…….”(当代电影第150期)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友谊!在通往前方的路上有着这样一个知己,是一种幸事。
当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空间都成为过往……
唯有爱的心跳还在鸣响……
你说我的爱活在你的心里……
是的,我们的爱都活在你的心里……
她像河流经过了我们整个青春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之后还将与我们一起奔向未来、奔向无数个——有风吹过的夏天。
影片的5分18秒 景别:全景俯视 环境:操场
在这个镜头中,导演是在利用光线造型和特殊的构图处理来表达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以下苏半夏在这个故事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半夏因为迟迟没有来月经而显得自卑、焦急、忧虑,在体育老师说有特殊情况的请出列,半夏为了在大家面前证明自己无异于常人,便浑水摸鱼跟着一起出列了,但假的终究不是真的,她此时这种矛盾、纠结、自卑的心理状态正是这样用镜头表现的:
1:全景的俯视构图下,人物显得很渺小,而且俯视镜头一般不适合表现动作,但却适合表现心理的自卑,渺小与自卑正是半夏现在的心理真实写照。
2:在常规的画面构图中,人物面朝的方向一般要留出大一些的空间,从而显得画面不堵,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均衡、舒服。但是导演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使人物处在画面的边角处,显得画面很堵、很闷,这使得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半夏心情的压抑。
3:光线的造型作用。导演把人物安排在画面前方的边角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光线的造型。拍摄时间正值正午,阳光打到人物身上以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投影,在俯视景别下,投影的全貌清晰可见,像一条尾巴。此时的半夏就像是拖着一条常常的尾巴一样,行动缓慢,这里也隐喻了迟迟不来例假的事件对苏半夏形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影片的7分35秒 ——8分15秒 环境:半夏家里的暗室里
这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场戏之一。光线的造型表意造型特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半夏躲到漆黑的屋里,我们隐隐的看到里面是一个储物间,堆放着半夏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其实这也隐喻了这是半夏自己内心的一块小天地。
烛光:当半夏划火柴点亮烛光时,这其实是一种区域性打光,屋里的光线还不是很充足,有些昏暗却又很温馨,外面的光线照射不进来,也就分不清外面时间流转,显得有点与外界隔绝。这是半夏内心的真实色彩。半夏在这块儿与外面隔绝的小天地里面梳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画外音. 呼喊半夏的名字 伴随急切的脚步声 音乐戛然而止 门被打开
室外光线:伴随着上述几个画外的动作,在影片的8分5秒,门被母亲突然打开,同时伴随主题音乐的戛然而止。由于门被打开,室外的光线突然间照射进来,屋内的明度骤增,半夏也被骤增的光线晃了眼……在这里,室外光线扮演了一种“现实世界”或者“入侵者”的角色,画面内光线的骤然变化,抒情的音乐被突然打断,这表明半夏内心的小天地是不能坚守长久的,是会被打破的,她终究要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这也在叙事层面暗示了后面发生的半夏与高歌相遇。
影片的11分12秒 环境:废弃的铁轨旁
这几组镜头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空间环境的构成和长焦镜头的使用。两排交叉的铁轨在这里体现了线条的造型作用,可以很好的表现出空间的延伸。而且半夏走在铁轨上,就像是一步步的面向前方的人生轨迹一样,有一种表意性在里面。这场戏的前半段摄影选择了常规镜头,主要是描绘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延伸的空间。景别主要是半夏脚步的特写和俯视的全景,这也是跟前面一样,表现半夏的心理委屈,也提供了造型的多样性。从高歌近景入画后,画面上多了大面积的暖色,高歌就是穿着一件红色的摄影系的T恤,之所选择红色,是为了表现一种红色希望,也与女生的例假发生了视觉上的联系,这体现出色彩的造型。这场戏的后半段镜头多用长焦镜头,压缩实际空间、突出半夏的主体地位,背景都虚化,人物脸部特写正反打出现,主要是描绘半夏的心理状态。也交代了人物关系,在叙事的层面上也为两个人以后的相遇和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影片47分36秒 环境:暗房 人物:半夏与高歌
色彩是影视画面造型的一个重要元素,影视画面的视觉形象主要通过线形和色彩体现出来。线形在造型上比色彩有张力,但是在情绪的感染力上,色彩无疑大于线形。在影片中暗房里半夏与高歌对话这场戏里,红色与黑色成为了这场戏的主基调,处在受光处的部分为红色,暗部为黑色,这样就纯化了场景中的各个造型元素,省略了很多中间层次,使的整个画面有着一种硬调的剪影效果,显得很纯粹。这也是色彩造型的重要体现,表现了半夏与高歌内心里涌动的一种纯纯的彼此爱慕之情和内心的热情奔放。况且也是前面提到的“红色希望”的一种视觉上的延伸。而且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使用这种表现性的色彩,也是从心理层面上区分出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差异,因为这里是纯粹的二人世界,是代表着爱的世界。
影片的60分47秒 环境:草原的山上 光线:逆光
这组镜头描绘了影片中最富有诗意也是一群青春少年最快乐的时光。
这组镜头是有两个镜头组成。一个是静止的全景镜头,一个是运动的远景镜头。
第一个镜头:全景、逆光,在这个静止的镜头里,半夏、天晴等人物相继入画,由于是逆光拍摄,人物的细节无法表现,所以视觉上的效果就是剪影,同学们像一个个精灵一样相继跳入画面。
第二个镜头:远景、逆光,这是一个平移的运动镜头,随着同学们撒欢儿似地在山间奔跑着,摄影机在远处也跟着平移。由于广角镜头拍摄,所以运动透视的视觉效果要好于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所以广角镜头和运动镜头配合使用时,更利于表现运动。而这个情境中,拍摄出来的效果就真如一群欢快的精灵,舞动着青春的旋律。由于场景是群山之间,本身就有遮挡,同学们在遮挡之间入画出画,就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有节奏的借景抒情”——这就是意境产生的重要条件。
影片73分50秒 场景:暗房
这个镜头中的暗房,已经不是47分36秒时暗房的布光方式了。很明显的有室外的光源照射进来,半夏的耳畔萦绕着高歌生前对她说过的话。现实的光线又一次扮演了“入侵者”的角色,两个人的爱情空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影片的77分24秒 场景:草原上
这是影片中女主人公半夏台情感最激烈的一场戏,充分展现了演员的爆发力。这是半夏向已经离开人世的高歌倾诉的情节,摄影机采取了曲线移动的方式来模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摄影机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全知的旁观者视角,而是成为了剧中人的主观视点,从而更准确、直接的表现了半夏得知高歌离开人世后那种眩晕的、心碎的感受。这里曾经是他们拍戏时的场景,留下过他们青春的快乐……
影片的85分钟 场景:铁轨
这是穿插的一段记忆往事。两个女生在象征人生轨迹的铁轨上并肩走着。如胡克老师讲的那样:“夕阳下的铁轨闪耀着光芒,把冷酷化为温暖,两个女孩既彼此独立,又相互照应,想摆脱固定路线,又觉得在上面的平衡很有意思…….”(当代电影第150期)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种友谊!在通往前方的路上有着这样一个知己,是一种幸事。
当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空间都成为过往……
唯有爱的心跳还在鸣响……
你说我的爱活在你的心里……
是的,我们的爱都活在你的心里……
她像河流经过了我们整个青春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之后还将与我们一起奔向未来、奔向无数个——有风吹过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