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会海中的忧伤
看到日记已经荒芜了10天,手痒痒。不是不想写,总是在想坐定的时候就有不理想的事情找来。17日才从那个江苏的富裕县级市回来,立马投入到上班的狂潮中,又恢复了常态。上班的形式感依旧,但又有那么一种不同。原来是我在县级市流连的时候,报社已经大张旗鼓换了“头人”,已年满60并超时一个月的女总编社长光荣退休,连带着她的司机一起消失,当然据同事说还是有气氛不那么热烈的告别仪式,当做一种应该告别的告别。告别的肃杀气氛与新官到来的风声鹤唳,就滋生出那么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人,可能就是,按着旧有的惯性走,虽然总是不时地在抱怨,但是一旦这个旧的东西换了新的,总是不免比较和适应,现在就正在这个胶着的时期。今天又听闻,预计下周或下下周我们报社就要搬到北面去了,离开什刹海这块故地,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不舍的滋味。毕竟上班更远了,每天要汇入地铁的大潮中。
新领导上任一周,每天开会开到大家要崩溃,传达他的新理念和协会工作的经验。安排我去采访剧协有关“戏剧的品格与使命”的研讨会,又是文山会海,足足听了两个整天,30余位专家开始研讨,其实多是念论文。因为带着任务由不得不听。
但是一位老先生的声音,特别的动人。童道明,他说起“发现契柯夫”的过程,契柯夫开始写小说,并且写戏剧,托尔斯泰批评他说不务正业,说他小说写得比戏剧好,这种情绪一直影响着契柯夫,以至于他自己也如此认为。后来事实证明契科夫在戏剧上的成就要远远高于小说。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一部作品是自它诞生起的每一年都没有停歇的上演过的,那就是契柯夫的绝笔之作《樱桃园》,自1904年写就至今每年都由世界各地的剧团在上演着,它讲述了俄罗斯社会变革下的阶层兴替。剧中,即将失去樱桃园的女地主又哭又笑诉说着自己的悲伤、大学生大谈理想、年近九十的老仆喃喃自语地叨絮旧时代的记忆,而商人罗伯辛为这群生活依靠即将被毁灭的人所提供的唯一解决办法,却无人理会。童道明说,他提供了一种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能有所深思的现代性。剧本的《樱桃园》是能够久演不衰的,但生活的“樱桃园”却在向我们告别。他说道,梁思成是早觉者,他提出的保护北京旧城的理想蓝图未成,则在老城墙拆毁的废墟上哭泣,但那时大多的人是不予理会的,现在才会逐渐地明白。童道明认为,现在最大的“樱桃园”就是长江三峡,“樱桃园”代表了一种“陈旧而美丽的事物”。告别“樱桃园”,就是要告别这些虽然美丽但是陈旧的事物。我想,可能对于当今沸腾发展中已经有些迷失的中国来说,陈旧首先制约发展,而美丽与否和经济效益比起来也不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告别就告别吧。这就是当今的现实。
童道明老师一直没有低头念稿,他始终扬头挺胸在声音沙哑地说着,我觉得老派文人就有这样的魅力,他能够用他的讲述和声音就把人带入某个情境,能把听者带入忧伤的氛围中,就像个说书人,又像个宣讲者。他给这文山会海带来一抹忧伤,虽然这忧伤转瞬即逝,但是让我决心约童老写一篇稿子,就以《告别“樱桃园”》为题,我认为他的文字将更能打动人。
新领导上任一周,每天开会开到大家要崩溃,传达他的新理念和协会工作的经验。安排我去采访剧协有关“戏剧的品格与使命”的研讨会,又是文山会海,足足听了两个整天,30余位专家开始研讨,其实多是念论文。因为带着任务由不得不听。
但是一位老先生的声音,特别的动人。童道明,他说起“发现契柯夫”的过程,契柯夫开始写小说,并且写戏剧,托尔斯泰批评他说不务正业,说他小说写得比戏剧好,这种情绪一直影响着契柯夫,以至于他自己也如此认为。后来事实证明契科夫在戏剧上的成就要远远高于小说。要知道全世界只有一部作品是自它诞生起的每一年都没有停歇的上演过的,那就是契柯夫的绝笔之作《樱桃园》,自1904年写就至今每年都由世界各地的剧团在上演着,它讲述了俄罗斯社会变革下的阶层兴替。剧中,即将失去樱桃园的女地主又哭又笑诉说着自己的悲伤、大学生大谈理想、年近九十的老仆喃喃自语地叨絮旧时代的记忆,而商人罗伯辛为这群生活依靠即将被毁灭的人所提供的唯一解决办法,却无人理会。童道明说,他提供了一种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能有所深思的现代性。剧本的《樱桃园》是能够久演不衰的,但生活的“樱桃园”却在向我们告别。他说道,梁思成是早觉者,他提出的保护北京旧城的理想蓝图未成,则在老城墙拆毁的废墟上哭泣,但那时大多的人是不予理会的,现在才会逐渐地明白。童道明认为,现在最大的“樱桃园”就是长江三峡,“樱桃园”代表了一种“陈旧而美丽的事物”。告别“樱桃园”,就是要告别这些虽然美丽但是陈旧的事物。我想,可能对于当今沸腾发展中已经有些迷失的中国来说,陈旧首先制约发展,而美丽与否和经济效益比起来也不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告别就告别吧。这就是当今的现实。
童道明老师一直没有低头念稿,他始终扬头挺胸在声音沙哑地说着,我觉得老派文人就有这样的魅力,他能够用他的讲述和声音就把人带入某个情境,能把听者带入忧伤的氛围中,就像个说书人,又像个宣讲者。他给这文山会海带来一抹忧伤,虽然这忧伤转瞬即逝,但是让我决心约童老写一篇稿子,就以《告别“樱桃园”》为题,我认为他的文字将更能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