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另类模式设想
二战中的登陆有两类,一类是英国主导,或者是英国人参与的欧陆模式登陆,另一种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亚洲模式登陆,两者存在很多差异,前者是大陆登陆,后者是岛屿争夺,前者讲求隐蔽,突然,空降师配合,后者则讲求稳健,炮火准备。试想如果将两类登陆模式相结合,那么诺曼底的D日将可能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
当然,这都是事后的猜测,任何猜测均是无法得到现场实际战况的证实的,但也不影响我们以马后炮的形式对整个战役做一次重新的构思,制定一套完全不同的,另类的登陆模式。
众所周知,盟军之所以在诺曼底获得成功,首先得益的就是突然性,在情报保密部门和全体官兵的努力下,德国人一直认为盟军会选择加莱作为登陆场,所以将相当数量的部队部署在加莱,甚至将部署在诺曼底的部队中的一半机动兵力也放置在后方,一方面是为了不被盟军的炮火准备全部摧毁于滩头,另一半理由则是为了一旦登陆发生在加莱,可以很好的将这部分兵力投入到加莱登陆场的防御。但即便如此,德国人还是在西边留下了隆美尔和龙德施泰德两个元帅,隆美尔的到任更是极大的完善了西部防御工事的建设,所以即便是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也将在实质上受到相当程度的阻击。整个诺曼底登陆,为了实现突然袭击,可以说是在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舰炮及空军火力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空降部队更是被送入德军守备完好的地域,进行痛苦挣扎般的作战。登陆部队与空降部队几乎都是出现在完整无缺,且备战充分的德军阵地上,这些阵地都具备了对盟军造成严重伤害的能力。且可以很容易的迟滞部分部队进攻。特别是完善的岸防公事,依靠步兵和小口径火炮进行进攻,效率势必低下,伤亡势必惨重。
相比在滩头可能形成严重伤亡的欧洲模式登陆,我们来看看亚洲模式登陆,正如尼米兹在大海战中描述的,亚洲地区的登陆战几乎都是在良好的炮火及空军准备过后才开始的,少则一两天,多的能以周为计时单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极大的降低部队在登陆场上的伤亡,可以使部队暴露在对方滩头火力下被重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甚至可以瘫痪对方对滩头的支援,并对敌纵深炮兵造成毁灭性打击(有空军校射)。缺点是时间很长,对方在得知事态后可能有时间对部队布防进行调整。
那么我们可否将两种登陆结合起来呢?我们知道,盟军的空降部队开始投送的时候,德国人仍然不相信登陆场是在诺曼底(特指希特勒),所以不妨将整个战役计划调整一下,将空降部队投送到加莱南部,德军布防区域的南端以外,并使其短暂接敌,并爆破通往南方的桥梁,与此同时西边由英国本土舰队和美国的旧式战列舰,巡洋舰群,驱逐舰和炮艇对诺曼底进行火力准备,空军以护航航空母舰和英国本土东部机场为基地,出动水平轰炸机轰炸诺曼底纵深,战斗机进行校射,压制德空军战斗机群,俯冲轰炸机重点轰炸加莱通往诺曼底地区的桥梁,公路。登陆部队紧随火力准备部队前进。火力准备时间为一天。
第一天内空降部队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但由于不在德国岸防区域内空降,部队相对容易收拢,且主要工作为切断加莱南方向交通,所以与加莱守军的直接碰撞并不会太多。而其作用是使德国统帅部认为盟军的作战是要切断德国内陆通过桥梁向加莱方向的增援,而俯冲轰炸机(或者战斗轰炸机)攻击加莱与诺曼底之间的交通,主要目的是阻滞加莱通往诺曼底方向的增援,并在初期使德国统帅部认为主攻仍然是加莱。
而海军的炮火准备和空军的诺曼底纵深打击,初期就会被认为是盟军的佯动攻击,火力准备结合登陆也被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全方位打击,海军的重点打击是浅纵深地区,中小口径舰炮以爆破弹攻击为主,战列舰以穿甲弹为主,全力攻击滩头工事,在头三个小时内务必将滩头大型工事摧毁。第二阶段,大口径舰炮开始攻击大纵深,小口径火炮待命,听从登陆部队火力召唤,空军以战斗轰炸机为主,对滩头一切可见防御目标进行攻击。登陆部队开始向海滩推进,也就是炮火准备完成对滩头及两公里左右的浅纵深的第一阶段火力准备后,登陆部队需要与战斗机一起对轻巡洋舰以下级别的军舰进行火炮校射。第三阶段,此时盟军登陆部队应当控制滩头,并在浅纵深设立至少两公里深的登陆场。此时中小型舰炮应当以战斗侦察机的召唤进行对增援部队的火力打击,大口径舰炮则继续攻击纵深的炮兵阵地。此时应当已经是火力准备12小时左右,浅纵深的德军应该在数百艘军舰的打击下失去绝大部分抵抗能力,近海岸炮兵和纵深炮兵阵地也应当被空军压制而失去大部分战斗力。一经发现的没有被攻击的炮兵阵地也能在空军侦查下很快的被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炮火压制。此后盟军应当尽快巩固并扩大其登陆场,保证技术兵器尽快卸载,并开始向内陆进攻,此时必须做好陆军和海空军的沟通工作,尽量避免出现误伤。
战役开始三到五小时内,德国人必将弄清楚真正的登陆场在哪里,所以东部空降部队承受重压的时间不会太久,之后部队应当向西南突围,此时加莱地区的部队可能出现的状况是,继续停留在本地,不做支援,等待可能出现的盟军新一轮登陆,这样的情况对空降部队比较危险,德军加莱守军将可能集中精力将空降部队围歼,所以向西南能够逐渐远离德军,而逐步接近盟军诺曼底登陆地区,在突击途中需要炸毁一切可以通行车辆行人的桥梁。进一步阻滞德军。另一种可能性,德军加莱守军开始向西南运动,准备德军的第二道防线,或直接驰援诺曼底。而空降部队的脱离也应当尽快,由于初期空军对加莱西面的交通的破坏,空降部队对桥梁的毁坏,步行的空降部队应当可以赶在德国装甲部队之前突击到相对安全区域,并开始向突入内陆的登陆部队方向靠拢。
盟军在战役之初担心的,只是能不能把部队送上法国,而部队一旦登陆,在强有力的海空支援下,盟军是完全有能力占领并扩大其阵线的。所以,我认为如果采取我上述的,将盟军二战两种主要登陆方案结合起来的计划,有可能减少盟军在滩头的损失,并加快部队突入内陆的速度。而对浅纵深的迅速的毁灭的打击,及尽早建立起来的滩头阵地,可以更好的吸引德军龙德施泰德布置在内陆的装甲部队,使之更早的扑向滩头,这样又可以充分发挥舰炮和空军的威力,避免轻装的陆军过早的接触德军装甲部队。
当然,这都是事后的猜测,任何猜测均是无法得到现场实际战况的证实的,但也不影响我们以马后炮的形式对整个战役做一次重新的构思,制定一套完全不同的,另类的登陆模式。
众所周知,盟军之所以在诺曼底获得成功,首先得益的就是突然性,在情报保密部门和全体官兵的努力下,德国人一直认为盟军会选择加莱作为登陆场,所以将相当数量的部队部署在加莱,甚至将部署在诺曼底的部队中的一半机动兵力也放置在后方,一方面是为了不被盟军的炮火准备全部摧毁于滩头,另一半理由则是为了一旦登陆发生在加莱,可以很好的将这部分兵力投入到加莱登陆场的防御。但即便如此,德国人还是在西边留下了隆美尔和龙德施泰德两个元帅,隆美尔的到任更是极大的完善了西部防御工事的建设,所以即便是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也将在实质上受到相当程度的阻击。整个诺曼底登陆,为了实现突然袭击,可以说是在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舰炮及空军火力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空降部队更是被送入德军守备完好的地域,进行痛苦挣扎般的作战。登陆部队与空降部队几乎都是出现在完整无缺,且备战充分的德军阵地上,这些阵地都具备了对盟军造成严重伤害的能力。且可以很容易的迟滞部分部队进攻。特别是完善的岸防公事,依靠步兵和小口径火炮进行进攻,效率势必低下,伤亡势必惨重。
相比在滩头可能形成严重伤亡的欧洲模式登陆,我们来看看亚洲模式登陆,正如尼米兹在大海战中描述的,亚洲地区的登陆战几乎都是在良好的炮火及空军准备过后才开始的,少则一两天,多的能以周为计时单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极大的降低部队在登陆场上的伤亡,可以使部队暴露在对方滩头火力下被重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甚至可以瘫痪对方对滩头的支援,并对敌纵深炮兵造成毁灭性打击(有空军校射)。缺点是时间很长,对方在得知事态后可能有时间对部队布防进行调整。
那么我们可否将两种登陆结合起来呢?我们知道,盟军的空降部队开始投送的时候,德国人仍然不相信登陆场是在诺曼底(特指希特勒),所以不妨将整个战役计划调整一下,将空降部队投送到加莱南部,德军布防区域的南端以外,并使其短暂接敌,并爆破通往南方的桥梁,与此同时西边由英国本土舰队和美国的旧式战列舰,巡洋舰群,驱逐舰和炮艇对诺曼底进行火力准备,空军以护航航空母舰和英国本土东部机场为基地,出动水平轰炸机轰炸诺曼底纵深,战斗机进行校射,压制德空军战斗机群,俯冲轰炸机重点轰炸加莱通往诺曼底地区的桥梁,公路。登陆部队紧随火力准备部队前进。火力准备时间为一天。
第一天内空降部队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但由于不在德国岸防区域内空降,部队相对容易收拢,且主要工作为切断加莱南方向交通,所以与加莱守军的直接碰撞并不会太多。而其作用是使德国统帅部认为盟军的作战是要切断德国内陆通过桥梁向加莱方向的增援,而俯冲轰炸机(或者战斗轰炸机)攻击加莱与诺曼底之间的交通,主要目的是阻滞加莱通往诺曼底方向的增援,并在初期使德国统帅部认为主攻仍然是加莱。
而海军的炮火准备和空军的诺曼底纵深打击,初期就会被认为是盟军的佯动攻击,火力准备结合登陆也被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全方位打击,海军的重点打击是浅纵深地区,中小口径舰炮以爆破弹攻击为主,战列舰以穿甲弹为主,全力攻击滩头工事,在头三个小时内务必将滩头大型工事摧毁。第二阶段,大口径舰炮开始攻击大纵深,小口径火炮待命,听从登陆部队火力召唤,空军以战斗轰炸机为主,对滩头一切可见防御目标进行攻击。登陆部队开始向海滩推进,也就是炮火准备完成对滩头及两公里左右的浅纵深的第一阶段火力准备后,登陆部队需要与战斗机一起对轻巡洋舰以下级别的军舰进行火炮校射。第三阶段,此时盟军登陆部队应当控制滩头,并在浅纵深设立至少两公里深的登陆场。此时中小型舰炮应当以战斗侦察机的召唤进行对增援部队的火力打击,大口径舰炮则继续攻击纵深的炮兵阵地。此时应当已经是火力准备12小时左右,浅纵深的德军应该在数百艘军舰的打击下失去绝大部分抵抗能力,近海岸炮兵和纵深炮兵阵地也应当被空军压制而失去大部分战斗力。一经发现的没有被攻击的炮兵阵地也能在空军侦查下很快的被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炮火压制。此后盟军应当尽快巩固并扩大其登陆场,保证技术兵器尽快卸载,并开始向内陆进攻,此时必须做好陆军和海空军的沟通工作,尽量避免出现误伤。
战役开始三到五小时内,德国人必将弄清楚真正的登陆场在哪里,所以东部空降部队承受重压的时间不会太久,之后部队应当向西南突围,此时加莱地区的部队可能出现的状况是,继续停留在本地,不做支援,等待可能出现的盟军新一轮登陆,这样的情况对空降部队比较危险,德军加莱守军将可能集中精力将空降部队围歼,所以向西南能够逐渐远离德军,而逐步接近盟军诺曼底登陆地区,在突击途中需要炸毁一切可以通行车辆行人的桥梁。进一步阻滞德军。另一种可能性,德军加莱守军开始向西南运动,准备德军的第二道防线,或直接驰援诺曼底。而空降部队的脱离也应当尽快,由于初期空军对加莱西面的交通的破坏,空降部队对桥梁的毁坏,步行的空降部队应当可以赶在德国装甲部队之前突击到相对安全区域,并开始向突入内陆的登陆部队方向靠拢。
盟军在战役之初担心的,只是能不能把部队送上法国,而部队一旦登陆,在强有力的海空支援下,盟军是完全有能力占领并扩大其阵线的。所以,我认为如果采取我上述的,将盟军二战两种主要登陆方案结合起来的计划,有可能减少盟军在滩头的损失,并加快部队突入内陆的速度。而对浅纵深的迅速的毁灭的打击,及尽早建立起来的滩头阵地,可以更好的吸引德军龙德施泰德布置在内陆的装甲部队,使之更早的扑向滩头,这样又可以充分发挥舰炮和空军的威力,避免轻装的陆军过早的接触德军装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