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的
双鬓鸦雏色,单衫杏子红。
这句诗来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作者佚名。描写一位少女,给心中的人,折梅遥寄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为什么单单最记得那一句?因为那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所荐。当时他三十岁,有着当年的黄磊那样的气质,又埋藏点桀骜。在黑板报上整首地给我们抄录陶渊明的《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又红又正的班主任既觉得不吉利,又怕他动摇军心,大呼小叫,让他擦掉。
——我还记得那天他在课堂上稍有激动:
“写这个少女,并没有从头到脚,只说她穿着杏红色的单衫,还说她的发鬓,像鸦雏一样乌黑油亮。”
“发鬓像鸦雏一样乌黑油亮……”动心的不只是诗人,还有隔着一千多年的我的语文老师,哈哈。
还未长成的雏鸟,也许羽毛还有点湿润,所以有油亮的感觉吧。用它来形容颜色,让我至今难忘。
刚刚看了宋乐天的染色日记,读了一篇文后推荐的资料:《汉以前之汉字字书色彩表达调查研究》。发现颜色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 “红”这个字,我们一读,想到的就是大红色,譬如图片上宝琴的衣着。但是《说文解字》里将红色解释为“赤白”,就是“赤”加点“白”,就是现在的粉红色。这和植物“红花”用来染色的渊源相关。红花染出的粉红色,才是古人眼中的“红”。
■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荀子劝学篇里的名句。说明“青”这种颜色,来自“篮草”这个植物,但是染出来,却比植物本身更出色。
■“黃”这个颜色,是来自哪里呢?“黄”竟然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看来,它是一个玉佩的形状——中间是玉,上下两头是结绳。
所以它表示的是玉佩的颜色。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姓竟是这么的美,哈哈。
■青这个字,在甲骨文里,上面是草,下面是井。表示井水边青苔嫩草的颜色。
■黑这个字,在甲骨文里,上面是个锅一样的石器,在底部加了点,最下面是火。表示被火烤出的锅底颜色。
■白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米粒一样的形状。表示米的颜色。
《尔雅<释鸟>》里说“桑鳸, 窃脂。”不是说这种鸟喜欢偷吃胭脂,而是,古时候“窃”通“浅”,指这个鸟的羽毛是浅白的颜色。
“素”当时也指白色。诗经里,“素丝纰之,良马四之”,是说大夫乘着高贵的车子,车上有旌旗,用白色的丝绳联着,四匹马哗哗地前进……哇,真心动。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出自《诗经》的这一句,不是表达古代人的审美观,绿衣服黄里子,撞色撞得很优美。而是一首怨妇诗。
古代有“正色”和“间色”之分,“青、黄、白、赤、黑”是纯正的正色,其他都是杂色,是间色。因此绿在外黄在里,就是尊贵颠倒,正邪不分。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是说——朱熹这么解释——庄公惑于壁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小妾上僣,上下错位,庄姜忧之不能自己。
■骓:苍白杂毛。
騂:马黄赤色。
騩:浅黑色。
驳:色不纯。
駵:赤马黑髦。
馵:膝上皆白。
騱:前足皆白。
騵:駵马白腹。
馰颡:白颠,额有白毛。
駓:黄白杂毛。
騢:彤白杂毛。
……
古时候有好多复杂的字,都是形容马的颜色。古时候已经有了以养马为主业的人,不仅细致地区分颜色,还区分体型。他们能根据马的毛色及外形来判断它的品性。“伯乐”其实就是个职业么,相马的。
可见马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有如当今汽车行业:各种品牌、型号、展览、比赛……
![]() |
这句诗来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作者佚名。描写一位少女,给心中的人,折梅遥寄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
为什么单单最记得那一句?因为那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所荐。当时他三十岁,有着当年的黄磊那样的气质,又埋藏点桀骜。在黑板报上整首地给我们抄录陶渊明的《挽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又红又正的班主任既觉得不吉利,又怕他动摇军心,大呼小叫,让他擦掉。
——我还记得那天他在课堂上稍有激动:
“写这个少女,并没有从头到脚,只说她穿着杏红色的单衫,还说她的发鬓,像鸦雏一样乌黑油亮。”
“发鬓像鸦雏一样乌黑油亮……”动心的不只是诗人,还有隔着一千多年的我的语文老师,哈哈。
还未长成的雏鸟,也许羽毛还有点湿润,所以有油亮的感觉吧。用它来形容颜色,让我至今难忘。
刚刚看了宋乐天的染色日记,读了一篇文后推荐的资料:《汉以前之汉字字书色彩表达调查研究》。发现颜色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 “红”这个字,我们一读,想到的就是大红色,譬如图片上宝琴的衣着。但是《说文解字》里将红色解释为“赤白”,就是“赤”加点“白”,就是现在的粉红色。这和植物“红花”用来染色的渊源相关。红花染出的粉红色,才是古人眼中的“红”。
■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荀子劝学篇里的名句。说明“青”这种颜色,来自“篮草”这个植物,但是染出来,却比植物本身更出色。
■“黃”这个颜色,是来自哪里呢?“黄”竟然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看来,它是一个玉佩的形状——中间是玉,上下两头是结绳。
所以它表示的是玉佩的颜色。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姓竟是这么的美,哈哈。
■青这个字,在甲骨文里,上面是草,下面是井。表示井水边青苔嫩草的颜色。
■黑这个字,在甲骨文里,上面是个锅一样的石器,在底部加了点,最下面是火。表示被火烤出的锅底颜色。
■白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米粒一样的形状。表示米的颜色。
《尔雅<释鸟>》里说“桑鳸, 窃脂。”不是说这种鸟喜欢偷吃胭脂,而是,古时候“窃”通“浅”,指这个鸟的羽毛是浅白的颜色。
“素”当时也指白色。诗经里,“素丝纰之,良马四之”,是说大夫乘着高贵的车子,车上有旌旗,用白色的丝绳联着,四匹马哗哗地前进……哇,真心动。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出自《诗经》的这一句,不是表达古代人的审美观,绿衣服黄里子,撞色撞得很优美。而是一首怨妇诗。
古代有“正色”和“间色”之分,“青、黄、白、赤、黑”是纯正的正色,其他都是杂色,是间色。因此绿在外黄在里,就是尊贵颠倒,正邪不分。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是说——朱熹这么解释——庄公惑于壁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小妾上僣,上下错位,庄姜忧之不能自己。
■骓:苍白杂毛。
騂:马黄赤色。
騩:浅黑色。
驳:色不纯。
駵:赤马黑髦。
馵:膝上皆白。
騱:前足皆白。
騵:駵马白腹。
馰颡:白颠,额有白毛。
駓:黄白杂毛。
騢:彤白杂毛。
……
古时候有好多复杂的字,都是形容马的颜色。古时候已经有了以养马为主业的人,不仅细致地区分颜色,还区分体型。他们能根据马的毛色及外形来判断它的品性。“伯乐”其实就是个职业么,相马的。
可见马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有如当今汽车行业:各种品牌、型号、展览、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