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痨复发,非得说点儿啥才行
那就说最近看的东西好了。
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电影欣赏》,笔记记了一大本,但是没留下什么印象——大概跟老师是位老太太有关。唯独记得有节课讲到喜剧,老师满怀深情地说,中国最好的喜剧片,就是文华影业公司1947年出品的《太太万岁》。
后来我特意去膜拜了一下《太太万岁》,观后感:中国最好的喜剧片……嗯,一定跟老师是位老太太有关。
国产喜剧有个传统:几乎所有的笑料都来自于情节上设置的偶然,认错人啊会错意啊进错房啊摸错床啊,总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阴错阳差。“戏剧冲突”就是“冲突”的本意而已,除此之外的人物形象、演员表演、微妙的情感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化学反应……都可以不予考虑,或者陪列末席。而且为了凸显冲突,表演往往刻意夸张化,连镜头语言都显得紧张并且偏重于实用,配乐更是追求一种“嗒嘀嗒”式的粗线条。这种笑料来源上的单一使得那个年代的喜剧其实更像是闹剧,只能出现笑匠而不能出现喜剧大师。
喜剧的力量在于对现实社会中种种荒谬的提炼,那里面有对人性的关照和悲悯。也因此内地最好的喜剧片,在我看过的里面,我会说是《三毛从军记》。1993年,那是一个周星驰还只是个人名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话西游》还只是个剧本的年代;那是一个“后现代”还只在大学文科生书本里的年代;那是一个北方人民还对“无厘头”闻所未闻的年代……可出现了一部《三毛从军记》!
那天半夜中央一播放这部电影,一看就看下去了,虽然已经看了很多遍,还是会感觉不可思议——太先锋了,太超现实了,太世界性了,太牛X了,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
“三毛还不知道国家是什么,就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国土里。”
“无数个无名的岳武穆,成就了一个有名的岳武穆。”
“既要在敌军面前保存自己,又要在友军面前保存自己。”
“我们都是小把戏。”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活的不活。”
……
小时候看,有小时候看的笑点;长大了看,有长大了看的笑点,而且任何一个笑点都不突兀、不恶搞、不低俗、不生硬,妙趣天成,回味无穷。
不过最喜剧的是,这片子获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可见我朝文艺创作者与话事者在艺术造诣上的不同步。我还是坚持:伟大的喜剧片都不适合儿童;最起码儿童是看不到其中最伟大之处的。
现在大骚居每天晚间的主要活动,就是播放不露天电影(或电视剧)。由于下载权被牢牢地把控在狼老师手里,因此放映内容主要以狼老师的口味为主:偏重,偏硬,不忌腥膻。
黄金时间是10点之后,彼时连人带猫基本都已用完宵夜盥洗停当一起上床,一般一部电影放完,长度刚好夜半时分,适宜入睡。我偶尔的文艺女小清新只能安排在黄金时间之前的8点多钟,这个时段的放映活动狼老师不但不参加,还要在路过的时候加以嘲讽:切,文艺。以彰显其硬汉气魄。
又到了一年一度美剧大回归的季节,每周的安排非常充实:
周一是《大西洋帝国》之夜,这个剧是狼老师目前追得比较起劲儿的一部,不仅因为他是阿尔卡朋的粉,我想也因为他自己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黑帮往事……不过HBO一直意味着“品质保证”,场景还原非常逼真,多线叙事也还算清晰明朗。文艺女猪小者表示对现实主义黑帮片兴趣平平,但看看也无妨,主要因为大爱片头曲,前几小节的SOLO无比带感。
周二是电影之夜,中央6张裕黄金冰谷原声影院安排的片子如果可以,就看那个;要是没劲就插上移动硬盘。最近看过印象不错的有《弯刀》和《无耻混蛋》。暴力美学,这是猪小者大学时代的口味,竟然一直延续了下来,有时甚至要重过狼老师。
周三还是电影之夜,不过很多时候被用来追剧——硬盘里动辄好几季的《好汉两个半》、84版《福尔摩斯探案》、《波士顿法律》等等,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圣殿春秋》、BBC新版《神探夏洛克》、《飞天大盗》之类……不得不说,今年最大的惊喜来自于英剧。《神探夏洛克》一停就停倒了11年底,好在前几天出了花絮和试播集,聊解腐女对基情的饥渴。
周四是《NCIS》之夜。第八季了,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发音怪异的人名。
周五当然是TBBT之夜。不过第四季笑点越来越三俗和重复,SP这一对在前几季中的化学反应荡然无存,L持续无存在感,倒是犹太人和印度人后来居上。
周六、周日都是电影之夜,片源同样要视《佳片有约》和《周日点播》的素质而定。不过最近一段《佳片有约》也太糊弄了,连《风中奇缘》都敢拿出来凑数。
最近半个月的周六、周日变成了《非诚勿扰》之夜,连风雅的狼老师都没能逃过低俗文化浪潮的席卷。不过我要挣脱性别的藩篱,客观地说一句:正如乐嘉老师在某期节目中指出的那样,女嘉宾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很多时候与男嘉宾完全不在一个面上。
就这样还要跟人家去吵去质疑去掰扯……如果两颗大脑容量差别巨大,那么就根本不会存在冲突,而是完全不能对话。
常常替男嘉宾惋惜,挺好一小伙,就这样被她们活活错过。不过转念一想,又替男嘉宾庆幸,挺好一小伙,就这样被她们生生放过。
看《非诚勿扰》看得这么累……我还是看电影吧,现实太闹心了。
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电影欣赏》,笔记记了一大本,但是没留下什么印象——大概跟老师是位老太太有关。唯独记得有节课讲到喜剧,老师满怀深情地说,中国最好的喜剧片,就是文华影业公司1947年出品的《太太万岁》。
后来我特意去膜拜了一下《太太万岁》,观后感:中国最好的喜剧片……嗯,一定跟老师是位老太太有关。
国产喜剧有个传统:几乎所有的笑料都来自于情节上设置的偶然,认错人啊会错意啊进错房啊摸错床啊,总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阴错阳差。“戏剧冲突”就是“冲突”的本意而已,除此之外的人物形象、演员表演、微妙的情感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化学反应……都可以不予考虑,或者陪列末席。而且为了凸显冲突,表演往往刻意夸张化,连镜头语言都显得紧张并且偏重于实用,配乐更是追求一种“嗒嘀嗒”式的粗线条。这种笑料来源上的单一使得那个年代的喜剧其实更像是闹剧,只能出现笑匠而不能出现喜剧大师。
喜剧的力量在于对现实社会中种种荒谬的提炼,那里面有对人性的关照和悲悯。也因此内地最好的喜剧片,在我看过的里面,我会说是《三毛从军记》。1993年,那是一个周星驰还只是个人名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话西游》还只是个剧本的年代;那是一个“后现代”还只在大学文科生书本里的年代;那是一个北方人民还对“无厘头”闻所未闻的年代……可出现了一部《三毛从军记》!
那天半夜中央一播放这部电影,一看就看下去了,虽然已经看了很多遍,还是会感觉不可思议——太先锋了,太超现实了,太世界性了,太牛X了,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
“三毛还不知道国家是什么,就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国土里。”
“无数个无名的岳武穆,成就了一个有名的岳武穆。”
“既要在敌军面前保存自己,又要在友军面前保存自己。”
“我们都是小把戏。”
“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活的不活。”
……
小时候看,有小时候看的笑点;长大了看,有长大了看的笑点,而且任何一个笑点都不突兀、不恶搞、不低俗、不生硬,妙趣天成,回味无穷。
不过最喜剧的是,这片子获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可见我朝文艺创作者与话事者在艺术造诣上的不同步。我还是坚持:伟大的喜剧片都不适合儿童;最起码儿童是看不到其中最伟大之处的。
现在大骚居每天晚间的主要活动,就是播放不露天电影(或电视剧)。由于下载权被牢牢地把控在狼老师手里,因此放映内容主要以狼老师的口味为主:偏重,偏硬,不忌腥膻。
黄金时间是10点之后,彼时连人带猫基本都已用完宵夜盥洗停当一起上床,一般一部电影放完,长度刚好夜半时分,适宜入睡。我偶尔的文艺女小清新只能安排在黄金时间之前的8点多钟,这个时段的放映活动狼老师不但不参加,还要在路过的时候加以嘲讽:切,文艺。以彰显其硬汉气魄。
又到了一年一度美剧大回归的季节,每周的安排非常充实:
周一是《大西洋帝国》之夜,这个剧是狼老师目前追得比较起劲儿的一部,不仅因为他是阿尔卡朋的粉,我想也因为他自己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黑帮往事……不过HBO一直意味着“品质保证”,场景还原非常逼真,多线叙事也还算清晰明朗。文艺女猪小者表示对现实主义黑帮片兴趣平平,但看看也无妨,主要因为大爱片头曲,前几小节的SOLO无比带感。
周二是电影之夜,中央6张裕黄金冰谷原声影院安排的片子如果可以,就看那个;要是没劲就插上移动硬盘。最近看过印象不错的有《弯刀》和《无耻混蛋》。暴力美学,这是猪小者大学时代的口味,竟然一直延续了下来,有时甚至要重过狼老师。
周三还是电影之夜,不过很多时候被用来追剧——硬盘里动辄好几季的《好汉两个半》、84版《福尔摩斯探案》、《波士顿法律》等等,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圣殿春秋》、BBC新版《神探夏洛克》、《飞天大盗》之类……不得不说,今年最大的惊喜来自于英剧。《神探夏洛克》一停就停倒了11年底,好在前几天出了花絮和试播集,聊解腐女对基情的饥渴。
周四是《NCIS》之夜。第八季了,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发音怪异的人名。
周五当然是TBBT之夜。不过第四季笑点越来越三俗和重复,SP这一对在前几季中的化学反应荡然无存,L持续无存在感,倒是犹太人和印度人后来居上。
周六、周日都是电影之夜,片源同样要视《佳片有约》和《周日点播》的素质而定。不过最近一段《佳片有约》也太糊弄了,连《风中奇缘》都敢拿出来凑数。
最近半个月的周六、周日变成了《非诚勿扰》之夜,连风雅的狼老师都没能逃过低俗文化浪潮的席卷。不过我要挣脱性别的藩篱,客观地说一句:正如乐嘉老师在某期节目中指出的那样,女嘉宾们的逻辑思维水平,很多时候与男嘉宾完全不在一个面上。
就这样还要跟人家去吵去质疑去掰扯……如果两颗大脑容量差别巨大,那么就根本不会存在冲突,而是完全不能对话。
常常替男嘉宾惋惜,挺好一小伙,就这样被她们活活错过。不过转念一想,又替男嘉宾庆幸,挺好一小伙,就这样被她们生生放过。
看《非诚勿扰》看得这么累……我还是看电影吧,现实太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