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剧场的窥探
和Beryl从上戏剧场看完进念•二十面体——荣念曾实验剧场《夜奔》出来,从上戏步行到静安寺,看到路上有现代戏剧谷的宣传海报,沿着南京西路走直到看到林奕华的海报。知道进念这个香港非牟利性的实验艺术团体是因为林奕华。
林奕华曾经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在20岁的年龄就遇到了荣念曾先生。那时,他也不过只有36岁,但他却点醒了我,并在之后的岁月里,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与帮助。”进念自1982年创办以来一直尝试于前卫剧的创作与表演。这次托世博会的福来上海演出,实在让我非常好奇。上戏的端钧剧场很小,给人感觉不像是在看正式演出更像是排练。不知道这出剧本身的创作理念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不是把戏剧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思辨过程搬上舞台,用艺术的语言去解读主角或者作者内心的想法。
在此之前我对《夜奔》这出曲目的感觉就是反应一个英雄凄凉而又孤独的自白,雪夜孤身在荒野里的悲凉。曾经看过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电影《夜奔》,看完一阵唏嘘,电影借助传统戏曲的元素讲了纠缠一生的爱恋故事。有次现代戏剧谷的讲座主讲人是黄磊,还记得那天下了场大雨,黄磊迟到了一会,给了我一些时间来观察周围的人群。那天来剧场的人很多都是专业院校编导、戏剧方面的学生。他们彼此会探讨一些戏剧方面深层次的东西,我完全就个局外人。从包里拿出蒋勋《孤独六讲》,第一次这么安静这么投入的看这本书,有时享受着孤独但不愿意去探究它,探讨深入就和寂寞一样让人充满恐惧。别说自己不怕寂寞,一直以来我也觉得自己不怕寂寞直到看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明白之所以不怕寂寞是因为从来没真正寂寞过。
在去看进念的剧之前我唯一做过的一点功课,就是听Charlotte说了些香港大学教授何式凝的论作,暂先不说那些八卦的事情,不得不说何式凝是一个很厉害的女性。后来在网上查了下何式凝提出来的“单身pool”,突然就想起某次一个人从图书馆回来,看到室友叹气没人陪她去看《盗梦空间》,就随口说了句,一个人去看呀。她回答我“谁像你啊”,接着说了句我内牛满面的话,做“剩女”很可怜的。。。“剩女”不知什么时候成为一种标签,“中标”的人容易成为一种群落式的“孤城”,我不知道“城中的人”是想着挣脱逃离还是安于现状。
林奕华在戏剧类讲座中一直提到我们在看一个戏剧的时候其实是在看一个时代的荒谬。确实我们这个时代缺乏思考,信息接收太容易,太迅速,太庞大,来不及筛选深入。连相亲什么都是流水线式的过程,几乎每一天都存在一个很喧嚣的环境中,当静下来的一刻就会觉得格外的孤寂。很喜欢“幸福的环境,无奈的现状”这句话,人人都在喊找不到出口,可其实我们真的没好好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找出口?找到了出口又怎样?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追求和看法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无法做到完全的统一就意味着某种程度我们都是鸡同鸭讲,都是孤独的,孤独容易引发思考。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拒绝孤独感存在,追求认同感,然后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步退化。
进念《夜奔》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触就是窥探一种挣扎的过程。“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本意是指这两出戏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林冲的《夜奔》是一种逃离的过程,逃离一种体制框架,林冲本来有着自己的前程和官职按部就班的遵循着忠和孝,逃亡梁山之后就和他的前程事业统统说拜拜了。《思凡》是小尼姑色空情窦初开之时,始悔空门对世俗生活的向往,渴望离开寺庙,过平民的生活。放到今天来说,是不是事业和情爱都是男女各自追求和挣扎的深层次目标?正如何式凝所说“在大都市中,女性跑得太快了,男人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孤寂产生一种快餐式的情感,因为快我们又会失去什么?《海蒂性学报告》指出84%的人喜欢婚姻最大的原因是有人为伴。
因为孤独,我们开始思考,继而产生挣扎,最后逃离或者沉沦。戏剧的产生让我们旁观了生活,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继续重复着某种过程。
林奕华曾经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在20岁的年龄就遇到了荣念曾先生。那时,他也不过只有36岁,但他却点醒了我,并在之后的岁月里,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与帮助。”进念自1982年创办以来一直尝试于前卫剧的创作与表演。这次托世博会的福来上海演出,实在让我非常好奇。上戏的端钧剧场很小,给人感觉不像是在看正式演出更像是排练。不知道这出剧本身的创作理念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不是把戏剧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思辨过程搬上舞台,用艺术的语言去解读主角或者作者内心的想法。
在此之前我对《夜奔》这出曲目的感觉就是反应一个英雄凄凉而又孤独的自白,雪夜孤身在荒野里的悲凉。曾经看过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电影《夜奔》,看完一阵唏嘘,电影借助传统戏曲的元素讲了纠缠一生的爱恋故事。有次现代戏剧谷的讲座主讲人是黄磊,还记得那天下了场大雨,黄磊迟到了一会,给了我一些时间来观察周围的人群。那天来剧场的人很多都是专业院校编导、戏剧方面的学生。他们彼此会探讨一些戏剧方面深层次的东西,我完全就个局外人。从包里拿出蒋勋《孤独六讲》,第一次这么安静这么投入的看这本书,有时享受着孤独但不愿意去探究它,探讨深入就和寂寞一样让人充满恐惧。别说自己不怕寂寞,一直以来我也觉得自己不怕寂寞直到看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明白之所以不怕寂寞是因为从来没真正寂寞过。
在去看进念的剧之前我唯一做过的一点功课,就是听Charlotte说了些香港大学教授何式凝的论作,暂先不说那些八卦的事情,不得不说何式凝是一个很厉害的女性。后来在网上查了下何式凝提出来的“单身pool”,突然就想起某次一个人从图书馆回来,看到室友叹气没人陪她去看《盗梦空间》,就随口说了句,一个人去看呀。她回答我“谁像你啊”,接着说了句我内牛满面的话,做“剩女”很可怜的。。。“剩女”不知什么时候成为一种标签,“中标”的人容易成为一种群落式的“孤城”,我不知道“城中的人”是想着挣脱逃离还是安于现状。
林奕华在戏剧类讲座中一直提到我们在看一个戏剧的时候其实是在看一个时代的荒谬。确实我们这个时代缺乏思考,信息接收太容易,太迅速,太庞大,来不及筛选深入。连相亲什么都是流水线式的过程,几乎每一天都存在一个很喧嚣的环境中,当静下来的一刻就会觉得格外的孤寂。很喜欢“幸福的环境,无奈的现状”这句话,人人都在喊找不到出口,可其实我们真的没好好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找出口?找到了出口又怎样?每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追求和看法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无法做到完全的统一就意味着某种程度我们都是鸡同鸭讲,都是孤独的,孤独容易引发思考。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拒绝孤独感存在,追求认同感,然后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步退化。
进念《夜奔》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触就是窥探一种挣扎的过程。“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本意是指这两出戏对表演者的要求很高。林冲的《夜奔》是一种逃离的过程,逃离一种体制框架,林冲本来有着自己的前程和官职按部就班的遵循着忠和孝,逃亡梁山之后就和他的前程事业统统说拜拜了。《思凡》是小尼姑色空情窦初开之时,始悔空门对世俗生活的向往,渴望离开寺庙,过平民的生活。放到今天来说,是不是事业和情爱都是男女各自追求和挣扎的深层次目标?正如何式凝所说“在大都市中,女性跑得太快了,男人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孤寂产生一种快餐式的情感,因为快我们又会失去什么?《海蒂性学报告》指出84%的人喜欢婚姻最大的原因是有人为伴。
因为孤独,我们开始思考,继而产生挣扎,最后逃离或者沉沦。戏剧的产生让我们旁观了生活,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继续重复着某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