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信快乐
很久之前就想过去看,大概是08年的冬天,那一版是沙溢演的,女演员叫什么记不得了,那还是在先锋剧场,可总是抽不出时间,就这样失之交臂了。这两年,北京多了许多的小剧场,小剧场嘛,也就能够容纳个一百多人,氛围却比国家大剧院要来的好得多,当然如果是茶馆那样的大戏,蜂巢,蓬蒿,9个这样的还是无力承办,但却给了许多喜欢话剧的人更多的机会去欣赏,我挺喜欢蓬蒿的,就在中戏的旁边,胡同里,很小的一个舞台,今天和朋友去的时候,只好坐在类似于马扎那样的小凳子上,更贴近舞台,看得见演员们的笑,他们的哭,他们的一举一动。
好久没见到史可在小剧场了,开场前在休息室门口见到了她,很漂亮的衣服,感觉很飘逸,气质真好,方旭就要差了一点,朋友说长的有些小气,我就和她说,“哪有那么多帅气的男演员啊”,没办法,帅一点,年轻一点的,没有那么的历练和沉淀,也无力支撑这样高要求的剧本,这样高质量的表演,整整一个半小时的表演,就史可和方旭两个人,光是台词就要费上不少的功夫,试问年轻的演员,何能有这样的能力去诠释。
剧情是这样的,一对从小相识的男女,藉由几十年不间断的鱼雁往返,共同分享了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事:成长、青春、事业、爱情、婚姻、还有死亡。
在生命的初期,他们彼此嫌恶对方,却又不能忍受失去对方的讯息 ; 在生命的中期,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却依靠书信紧紧相系 ; 在生命的末期,他们终于发现,原来彼此在彼此的心中,早已经成为不能分割的一个共同体了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一封信了?你有多久没有收到过一张卡片,一封信了?我问了问旁边的朋友,“好久了”,都忘记了吧,有了电话,有了网络,有了电邮,谁还会去买一个信封,买一张邮票,去给你的朋友写上那么一些文字,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么多单纯的快乐了,许多和我一样年纪的人,小的时候,也许是初中,也许是高中,也都交过笔友吧,说一些不敢和别人去说的话,然后每天都会去校门口的收发室去看,有没有自己的信,然后很骄傲的像同学们扬扬手中的信,接着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去看着信里写着些什么,那种快乐是单纯的,是幸福的,我们也曾经传过纸条,我记得那个时候,楼上的班级里有个女孩暗恋着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孩,于是就经常会从窗户外用线拴着一个饼子,像瓶中信那样把纸条从瓶子里偷偷的顺下来,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即便是有,也是爱立信的那种大块头,也没有短信的功能,就这样瓶中信传了好久,可现在的中学生呢,几乎是人手一个手机了吧,那一个个的短信就这样的顺着空气偷偷的传到了别人那里,更隐蔽了,但却少了偷偷摸摸的那种乐趣,我不知道这样到底那个更好,但因为已经很少有人去这样做了,我想也许自己是找不回儿时那种恶作剧式的快感了,那种课上瞒着老师传纸条时获得的心灵满足,而这纸条一传就是整整一生,我有些怀念过去的那些日子。
或许许多人会说,网友和笔友有什么区别呢,QQ岂不是更加的方便,我想区别是在于,时间和坚持,坚持多久,我不知道,但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四十年,我们都有过很多的朋友,很多我们认为一生都是朋友的朋友,可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空间,有些朋友就那么突然间的消失了,也许是因为你某段时间不想说话,也许是因为他在低潮期,联系过几次无疾而终,就这样的放弃了,毕竟还有许多的朋友,就失去一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学时代的室友,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直到现在我也依然这么认为,可他就是这样的不见了,再也没有联系,我知道我们依然在一座城市,他就住在我不远的地方,可我们就是这样的失去了联系,不回短信,不接电话,十个月了,同学见面,仍然偶尔会提起他,骂这小子不地道,但我们却知道,这个朋友已经失去了,芬和国,四十年,现在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友情,爱情其实都是一样,又有多少能够走到最后呢?
其实无论是写信,电邮,也或者是QQ,用笔,还是用键盘,只是因为我们真的是太寂寞了,你写信是因为你的寂寞,而我写信是因为我的寂寞。国写信是一种逃避,逃避现实,逃避被家人所塑造的那个不是自己的自我,可即便是活在套子里的人,也要时不时的喘一口气,真真正正的做一回自己,芬就很真,虽然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她是个拧巴的人,但至少她没有活在套子里,做了个真正的自己,那时国所没有的,所渴望的。
提到了,拧巴这个词,说白了的意思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倔也行,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提到自己就像一只刺猬,浑身是刺,几乎刺伤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国是一个例外,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了,芬的结局也是注定了会是一场悲剧,拧巴的人,注定了会格格不入,芬活的太在意了,和自己过不去,和身边的人过不去,把关心的人往外推,最后刺用没了,失去了保护,只能在天堂中收到他的来信了。
我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后知后觉已经成了爱情的一种定式,明明相爱,却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弄个明白,为什么不早点开始,那会多多少欢乐,少多少痛苦,人的胆子好像是越来越小,国说过:“我喜欢写信,因为不用担心被人打断自己的话”,这何尝不是一种怯懦,人已经越来越卑微了,卑微于自己的情感,卑微于自己的生活,就躲在文字中,躲在电脑,手机的后面,你可以在心里,在信里,说一万次我爱你,可到头来,站在那个人的面前,却一个字都说不出口,我知道那三个字很重,有的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如果不说呢,爱会怎么办呢?早一点吧,对于那些你爱的人。
剧场很小,我听到许多女人在哭,都说女人很感性,可旁边的朋友却告诉我,说白了,这也就是讲第三者的故事,于是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就用国说过的一句话,“女人和男人真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她最近有些对爱情失去了信心,我这才想带着她来看一部关于爱情的戏剧,我一直都以为“那就这样吧”是一种逃避的心态,听到她那样想,我真的有些心疼,就想让给她乐观一点,开心一点,也许在多等一会,幸福就会等到了呢,可那天才明白,爱情啊,幸福啊,都是她自己的事情,我所做的仅仅是一场无用功,每个人决定自己的生活,就像芬,选择了逃避,国选择了逃避,那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作为一个旁观者,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他们为爱情添注了一丝理性,那么朋友想得也就没有错吧,最后只是想对她说,希望她能够活的快乐一点,幸福一点,仅此而已。
好久没见到史可在小剧场了,开场前在休息室门口见到了她,很漂亮的衣服,感觉很飘逸,气质真好,方旭就要差了一点,朋友说长的有些小气,我就和她说,“哪有那么多帅气的男演员啊”,没办法,帅一点,年轻一点的,没有那么的历练和沉淀,也无力支撑这样高要求的剧本,这样高质量的表演,整整一个半小时的表演,就史可和方旭两个人,光是台词就要费上不少的功夫,试问年轻的演员,何能有这样的能力去诠释。
剧情是这样的,一对从小相识的男女,藉由几十年不间断的鱼雁往返,共同分享了生命中许多重要的事:成长、青春、事业、爱情、婚姻、还有死亡。
在生命的初期,他们彼此嫌恶对方,却又不能忍受失去对方的讯息 ; 在生命的中期,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却依靠书信紧紧相系 ; 在生命的末期,他们终于发现,原来彼此在彼此的心中,早已经成为不能分割的一个共同体了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一封信了?你有多久没有收到过一张卡片,一封信了?我问了问旁边的朋友,“好久了”,都忘记了吧,有了电话,有了网络,有了电邮,谁还会去买一个信封,买一张邮票,去给你的朋友写上那么一些文字,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那么多单纯的快乐了,许多和我一样年纪的人,小的时候,也许是初中,也许是高中,也都交过笔友吧,说一些不敢和别人去说的话,然后每天都会去校门口的收发室去看,有没有自己的信,然后很骄傲的像同学们扬扬手中的信,接着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去看着信里写着些什么,那种快乐是单纯的,是幸福的,我们也曾经传过纸条,我记得那个时候,楼上的班级里有个女孩暗恋着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孩,于是就经常会从窗户外用线拴着一个饼子,像瓶中信那样把纸条从瓶子里偷偷的顺下来,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即便是有,也是爱立信的那种大块头,也没有短信的功能,就这样瓶中信传了好久,可现在的中学生呢,几乎是人手一个手机了吧,那一个个的短信就这样的顺着空气偷偷的传到了别人那里,更隐蔽了,但却少了偷偷摸摸的那种乐趣,我不知道这样到底那个更好,但因为已经很少有人去这样做了,我想也许自己是找不回儿时那种恶作剧式的快感了,那种课上瞒着老师传纸条时获得的心灵满足,而这纸条一传就是整整一生,我有些怀念过去的那些日子。
或许许多人会说,网友和笔友有什么区别呢,QQ岂不是更加的方便,我想区别是在于,时间和坚持,坚持多久,我不知道,但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四十年,我们都有过很多的朋友,很多我们认为一生都是朋友的朋友,可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空间,有些朋友就那么突然间的消失了,也许是因为你某段时间不想说话,也许是因为他在低潮期,联系过几次无疾而终,就这样的放弃了,毕竟还有许多的朋友,就失去一个,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学时代的室友,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直到现在我也依然这么认为,可他就是这样的不见了,再也没有联系,我知道我们依然在一座城市,他就住在我不远的地方,可我们就是这样的失去了联系,不回短信,不接电话,十个月了,同学见面,仍然偶尔会提起他,骂这小子不地道,但我们却知道,这个朋友已经失去了,芬和国,四十年,现在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友情,爱情其实都是一样,又有多少能够走到最后呢?
其实无论是写信,电邮,也或者是QQ,用笔,还是用键盘,只是因为我们真的是太寂寞了,你写信是因为你的寂寞,而我写信是因为我的寂寞。国写信是一种逃避,逃避现实,逃避被家人所塑造的那个不是自己的自我,可即便是活在套子里的人,也要时不时的喘一口气,真真正正的做一回自己,芬就很真,虽然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她是个拧巴的人,但至少她没有活在套子里,做了个真正的自己,那时国所没有的,所渴望的。
提到了,拧巴这个词,说白了的意思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倔也行,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提到自己就像一只刺猬,浑身是刺,几乎刺伤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国是一个例外,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了,芬的结局也是注定了会是一场悲剧,拧巴的人,注定了会格格不入,芬活的太在意了,和自己过不去,和身边的人过不去,把关心的人往外推,最后刺用没了,失去了保护,只能在天堂中收到他的来信了。
我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后知后觉已经成了爱情的一种定式,明明相爱,却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弄个明白,为什么不早点开始,那会多多少欢乐,少多少痛苦,人的胆子好像是越来越小,国说过:“我喜欢写信,因为不用担心被人打断自己的话”,这何尝不是一种怯懦,人已经越来越卑微了,卑微于自己的情感,卑微于自己的生活,就躲在文字中,躲在电脑,手机的后面,你可以在心里,在信里,说一万次我爱你,可到头来,站在那个人的面前,却一个字都说不出口,我知道那三个字很重,有的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如果不说呢,爱会怎么办呢?早一点吧,对于那些你爱的人。
剧场很小,我听到许多女人在哭,都说女人很感性,可旁边的朋友却告诉我,说白了,这也就是讲第三者的故事,于是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就用国说过的一句话,“女人和男人真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她最近有些对爱情失去了信心,我这才想带着她来看一部关于爱情的戏剧,我一直都以为“那就这样吧”是一种逃避的心态,听到她那样想,我真的有些心疼,就想让给她乐观一点,开心一点,也许在多等一会,幸福就会等到了呢,可那天才明白,爱情啊,幸福啊,都是她自己的事情,我所做的仅仅是一场无用功,每个人决定自己的生活,就像芬,选择了逃避,国选择了逃避,那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作为一个旁观者,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他们为爱情添注了一丝理性,那么朋友想得也就没有错吧,最后只是想对她说,希望她能够活的快乐一点,幸福一点,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