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Hinnerk Bruhns谈韦伯的“超凡魅力”概念
主题:马克斯·韦伯的“超凡魅力”概念
主讲:Hinnerk Bruhns(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休教授)
时间:2010年10月15日15:00-17: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内容简介:
韦伯提出的“超凡魅力”(charisma)概念已经成为政治研究的基本概念,然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往往背离了韦伯本人的界定,因此有必要回到韦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超凡魅力”最初为神学概念,经韦伯重新阐释后被用来界定以领袖的超乎寻常的魅力为推动力的政治支配形式。超凡魅力不仅确立了领袖的绝对权威,而且成为打破官僚体制的政治组织动力。本次讲座将详细讨论韦伯对政治超凡魅力的阐释,并通过对希特勒、俾斯麦、凯撒的个案分析来揭示超凡魅力概念的内涵和适用性,分析这一概念对于理解政治的意义。
主讲简介:
Hinnerk Bruhns教授为德裔法国历史学学者,1973年获得德国科隆大学古代史博士学位,曾在德国、法国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并担任德国、法国多家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交流项目的行政职务。目前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荣休教授,法国著名学术机构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古代史、德国现代史学史、德国社会科学史、韦伯社会思想。著有《凯撒与罗马上流社会》、《韦伯: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汇聚》,主编《韦伯和政治》、《欧洲和他者》、《经济社会学和古代经济》等多部著作。
听后感想若干:
1.德裔法国,白人也。身材高大,有欧陆学者厚重之腔调,有时讲话也喜欢耸肩膀。
2.此次讲座形式,是他用法语讲一段,旁边一位博士(or教授)做口译,翻译的还可以吧。关于法语,我听下来认为并不是优美的语言,倒有几分滑稽。恩,关于及时的学术翻译,想来要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坚持与热情。很佩服那位译者,学些学习。
3.讲座吸引了很多人,但也许是由于语言障碍与内容过于枯燥等原因。进行到中后段,群众就逐渐三三两两地离开了,最后估计只剩下了一半人。这位欧洲教授,似乎本希望与在座的诸位有互动,无奈实在难有反响,他也只能保持正襟危坐而不问客了。倒是刘擎教授很客气,点评讲座时说:“这才是学术的正道,我们应该多听多学习。”
那么这次讲座讲了什么呢?
4.我认为,这次讲座,可分为三部分:
1。“超凡魅力”(charisma)在当下学术界的使用情况。
2。charisma的两个案例:Hitler and 凯撒。
3。charisma对今日学术的意义【不太肯定,这段基本我就在看作业《在华五十年》了,我想此时他大概说的是这个问题】
好的,那么除了享受了法语的表演,我这个听客还学到了啥,有无收获呢?
5。我觉得,收获还是有很多,一方面,是第一个议题对我界定、区分charisma的使用有巨大帮助;两一方面,凯撒与Hitler 的研究模式,我想可以部分借用来来进行东亚世界(mao、大日本帝国天皇、朝鲜等)研究。
先说“超凡魅力”(charisma)在当下学术界的使用情况。
Hinnerk Bruhns介绍了三种语境:
【 宗教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韦伯个人的政治思想(学术史?)】
同时,Hinnerk Bruhns还排除了另一种“偶像”作为(政治)学术的研究对象,即娱乐明星、影视偶像这类具有“超凡魅力”的群体。Hinnerk Bruhns认为娱乐界的偶像没啥研究的“科学价值”。
我想,这里,他主要针对的是【政治学】这块领域。我个人认为,对20世纪以来的娱乐界中“超凡魅力”的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且在世俗程度上很迷人,是值得挖掘研究的。
言规正传,Hinnerk Bruhns指出,这次讲座,主要在“政治社会学”这一语境展开,特别是对于凯撒与Hitler 的个案分析,也是在该语境中进行的。
首先,Hinnerk Bruhns介绍了Max Weber 對正當性支配(亦即權力的正當性支配)的分析,認為有下列三種:
==========
1.法制型支配:確信法令、規章必須合於法律,以及行使支配者在這些法律規定之下有發號司令之權利。
2.傳統型支配:確信淵源悠久的傳統之神聖性,及根據傳統行使支配者的正當性。
3.卡理斯瑪(Charisma)型支配:對個人、及他所啟示或制定的道德規範或社會秩序之超凡、神聖性、英雄氣慨或非凡特質的獻身和效忠。
=========
Hinnerk 认为,韦伯使用charisma的本意,是强调charisma这一支配模式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而非研究某个个人(如“领袖”、“英雄”、“(西方宗教中的)先知”)。
我认为,Hinnerk的解读还是比较正确的。因为韦伯并不是文化、经济、宗教之类的决定论者,也不是搞文学传记的文人墨客。韦伯是典型的历史社会学家,【偏向纯粹的分析、归类,定性】,而非布道、煽动、射精。
其次,围绕“charisma支配模式 与 社会互动”,Hinnerk进一步论述道:charisma如何转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以及相应的“情感的社群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两个方向。
同时,他举Hitler的例子,表明charisma支配模式的形成,并不与韦伯提出的其他两种模式相对立。
例如二战时期,德国用火车把犹太人运到集中营,此时的铁道部门,是从傳統型支配这一模式中延续而来的,而非charisma型支配所创造。
但是,在德国,charisma型支配,也确实创造了新的东西,比如“元首”这个词。这里,Hinnerk 把德国的Hitler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进行对比,他指出,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统治不算charisma型支配,因为墨索里尼的职位是延续意大利传统的。但德国则不然,“元首”是德国人创造并被广泛接受的概念,这是一种与传统相断裂的模式。此外,二战德国的charisma型支配,也有另一些特点如真心的个人崇拜,用“革命”方式维持charisma型支配。
后来,他举了凯撒的例子。我就没仔细听了。事后,刘擎点评时说:“Hitler与凯撒,是“charisma型支配”互为正反的例子”。刘老师用汉语“正”、“反”来点评,我并不认同。我觉得这是“charisma型支配”产生的两个类型。
用我的话,不如这么说:两者都是自发的造神运动,不同之处在于,Hitler这个神与群众有互动,而凯撒这个神是事后被造出来的,与群众没有互动(但也是自发的、无意识造的)。
关于毛主席,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同时,不能专门把注意力放在mao 的个人身上,而应该注重一个词“party”!
party也是神,且兼具Hitler与凯撒的特色,与群众有过互动,也有过后来的神圣化。
OK,到这里,讲座内容基本差不多了,后面的内容与开头着重的几点差不多,就是强调“charisma型支配”是有学识意义的。
接下来是问答环节。此时人已经走了很多了。大家问的问题中,有两个问的很有趣。
一个问:“charisma型支配”是否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不同类型。
还有一个是唐小兵老师,我没听清,大概他问了:“charisma型支配”是否与“现代性”相关,只有现代意义而无古代意义?
对这第一个,Hinnerk没有明确肯定“charisma型支配”有没有“种(类)”,而强调了地域文化的不同,确实会造就“charisma型支配”概念下不同的地方,比如德法在对待曾经的领袖上态度的不同。
对于第二个问题,Hinnerk则明确指出,只要别忘了对“charisma型支配”的含义界定,“charisma型支配”是既可以研究近现代社会,也可以研究古代社会的。
关于这两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考:
这两个问题,问的是:关于“charisma型支配”有没有形成不同【种类】的可能?
而结合两位提问者,我认为,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以空间、时间为坐标系,“charisma型支配”确实可以找到不同的【种类】。
但这个【种类】,具体是怎么样的,还是得靠史料去追溯历史的真实面貌,然后,才能纯粹的分析、归类,定性。
恩,说白了,有点像玩概念,戴帽子。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史料、史实作支撑,历史社会学就可以“玩”下去。
最后推荐两篇文章,都是涉及“charisma型支配”这一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学术作品:
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讲先秦的,没仔细看。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55196&page=1
儒学联合论坛也有链接,好像。
2。赵鼎新:《克里斯玛的困境》————讲文革某地方武斗与意识形态之关系
在赵鼎新小组有。
最近要写的报告作业很多,我有点招架不住、体力不支了。
大便带血,刷牙也带血,每次都到一、两点睡,压力有点大,记忆力不好。
恩,佛祖保佑,阿弥陀佛。
主讲:Hinnerk Bruhns(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休教授)
时间:2010年10月15日15:00-17:00
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内容简介:
韦伯提出的“超凡魅力”(charisma)概念已经成为政治研究的基本概念,然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往往背离了韦伯本人的界定,因此有必要回到韦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超凡魅力”最初为神学概念,经韦伯重新阐释后被用来界定以领袖的超乎寻常的魅力为推动力的政治支配形式。超凡魅力不仅确立了领袖的绝对权威,而且成为打破官僚体制的政治组织动力。本次讲座将详细讨论韦伯对政治超凡魅力的阐释,并通过对希特勒、俾斯麦、凯撒的个案分析来揭示超凡魅力概念的内涵和适用性,分析这一概念对于理解政治的意义。
主讲简介:
Hinnerk Bruhns教授为德裔法国历史学学者,1973年获得德国科隆大学古代史博士学位,曾在德国、法国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并担任德国、法国多家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交流项目的行政职务。目前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荣休教授,法国著名学术机构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古代史、德国现代史学史、德国社会科学史、韦伯社会思想。著有《凯撒与罗马上流社会》、《韦伯:历史与社会科学的汇聚》,主编《韦伯和政治》、《欧洲和他者》、《经济社会学和古代经济》等多部著作。
听后感想若干:
1.德裔法国,白人也。身材高大,有欧陆学者厚重之腔调,有时讲话也喜欢耸肩膀。
2.此次讲座形式,是他用法语讲一段,旁边一位博士(or教授)做口译,翻译的还可以吧。关于法语,我听下来认为并不是优美的语言,倒有几分滑稽。恩,关于及时的学术翻译,想来要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坚持与热情。很佩服那位译者,学些学习。
3.讲座吸引了很多人,但也许是由于语言障碍与内容过于枯燥等原因。进行到中后段,群众就逐渐三三两两地离开了,最后估计只剩下了一半人。这位欧洲教授,似乎本希望与在座的诸位有互动,无奈实在难有反响,他也只能保持正襟危坐而不问客了。倒是刘擎教授很客气,点评讲座时说:“这才是学术的正道,我们应该多听多学习。”
那么这次讲座讲了什么呢?
4.我认为,这次讲座,可分为三部分:
1。“超凡魅力”(charisma)在当下学术界的使用情况。
2。charisma的两个案例:Hitler and 凯撒。
3。charisma对今日学术的意义【不太肯定,这段基本我就在看作业《在华五十年》了,我想此时他大概说的是这个问题】
好的,那么除了享受了法语的表演,我这个听客还学到了啥,有无收获呢?
5。我觉得,收获还是有很多,一方面,是第一个议题对我界定、区分charisma的使用有巨大帮助;两一方面,凯撒与Hitler 的研究模式,我想可以部分借用来来进行东亚世界(mao、大日本帝国天皇、朝鲜等)研究。
先说“超凡魅力”(charisma)在当下学术界的使用情况。
Hinnerk Bruhns介绍了三种语境:
【 宗教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韦伯个人的政治思想(学术史?)】
同时,Hinnerk Bruhns还排除了另一种“偶像”作为(政治)学术的研究对象,即娱乐明星、影视偶像这类具有“超凡魅力”的群体。Hinnerk Bruhns认为娱乐界的偶像没啥研究的“科学价值”。
我想,这里,他主要针对的是【政治学】这块领域。我个人认为,对20世纪以来的娱乐界中“超凡魅力”的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且在世俗程度上很迷人,是值得挖掘研究的。
言规正传,Hinnerk Bruhns指出,这次讲座,主要在“政治社会学”这一语境展开,特别是对于凯撒与Hitler 的个案分析,也是在该语境中进行的。
首先,Hinnerk Bruhns介绍了Max Weber 對正當性支配(亦即權力的正當性支配)的分析,認為有下列三種:
==========
1.法制型支配:確信法令、規章必須合於法律,以及行使支配者在這些法律規定之下有發號司令之權利。
2.傳統型支配:確信淵源悠久的傳統之神聖性,及根據傳統行使支配者的正當性。
3.卡理斯瑪(Charisma)型支配:對個人、及他所啟示或制定的道德規範或社會秩序之超凡、神聖性、英雄氣慨或非凡特質的獻身和效忠。
=========
Hinnerk 认为,韦伯使用charisma的本意,是强调charisma这一支配模式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而非研究某个个人(如“领袖”、“英雄”、“(西方宗教中的)先知”)。
我认为,Hinnerk的解读还是比较正确的。因为韦伯并不是文化、经济、宗教之类的决定论者,也不是搞文学传记的文人墨客。韦伯是典型的历史社会学家,【偏向纯粹的分析、归类,定性】,而非布道、煽动、射精。
其次,围绕“charisma支配模式 与 社会互动”,Hinnerk进一步论述道:charisma如何转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以及相应的“情感的社群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两个方向。
同时,他举Hitler的例子,表明charisma支配模式的形成,并不与韦伯提出的其他两种模式相对立。
例如二战时期,德国用火车把犹太人运到集中营,此时的铁道部门,是从傳統型支配这一模式中延续而来的,而非charisma型支配所创造。
但是,在德国,charisma型支配,也确实创造了新的东西,比如“元首”这个词。这里,Hinnerk 把德国的Hitler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进行对比,他指出,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统治不算charisma型支配,因为墨索里尼的职位是延续意大利传统的。但德国则不然,“元首”是德国人创造并被广泛接受的概念,这是一种与传统相断裂的模式。此外,二战德国的charisma型支配,也有另一些特点如真心的个人崇拜,用“革命”方式维持charisma型支配。
后来,他举了凯撒的例子。我就没仔细听了。事后,刘擎点评时说:“Hitler与凯撒,是“charisma型支配”互为正反的例子”。刘老师用汉语“正”、“反”来点评,我并不认同。我觉得这是“charisma型支配”产生的两个类型。
用我的话,不如这么说:两者都是自发的造神运动,不同之处在于,Hitler这个神与群众有互动,而凯撒这个神是事后被造出来的,与群众没有互动(但也是自发的、无意识造的)。
关于毛主席,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同时,不能专门把注意力放在mao 的个人身上,而应该注重一个词“party”!
party也是神,且兼具Hitler与凯撒的特色,与群众有过互动,也有过后来的神圣化。
OK,到这里,讲座内容基本差不多了,后面的内容与开头着重的几点差不多,就是强调“charisma型支配”是有学识意义的。
接下来是问答环节。此时人已经走了很多了。大家问的问题中,有两个问的很有趣。
一个问:“charisma型支配”是否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不同类型。
还有一个是唐小兵老师,我没听清,大概他问了:“charisma型支配”是否与“现代性”相关,只有现代意义而无古代意义?
对这第一个,Hinnerk没有明确肯定“charisma型支配”有没有“种(类)”,而强调了地域文化的不同,确实会造就“charisma型支配”概念下不同的地方,比如德法在对待曾经的领袖上态度的不同。
对于第二个问题,Hinnerk则明确指出,只要别忘了对“charisma型支配”的含义界定,“charisma型支配”是既可以研究近现代社会,也可以研究古代社会的。
关于这两个问题,激发了我的思考:
这两个问题,问的是:关于“charisma型支配”有没有形成不同【种类】的可能?
而结合两位提问者,我认为,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以空间、时间为坐标系,“charisma型支配”确实可以找到不同的【种类】。
但这个【种类】,具体是怎么样的,还是得靠史料去追溯历史的真实面貌,然后,才能纯粹的分析、归类,定性。
恩,说白了,有点像玩概念,戴帽子。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史料、史实作支撑,历史社会学就可以“玩”下去。
最后推荐两篇文章,都是涉及“charisma型支配”这一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学术作品:
1。《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讲先秦的,没仔细看。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55196&page=1
儒学联合论坛也有链接,好像。
2。赵鼎新:《克里斯玛的困境》————讲文革某地方武斗与意识形态之关系
在赵鼎新小组有。
最近要写的报告作业很多,我有点招架不住、体力不支了。
大便带血,刷牙也带血,每次都到一、两点睡,压力有点大,记忆力不好。
恩,佛祖保佑,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