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和一生叹息?
多年前,我在《北京娃娃》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们到时已经演了几支乐队了,我先到洗手间去,蘸了点水抹平略带卷曲的头发。然后看了看镜中的形象,还好,看起来很灵活机智。两个年龄不大的女士从我身边扭身而过,黑色的低胸装,不自然的细眉,闪亮的暗红色口红,带着猫科动物般的狐媚和娇纵。她们的样子看起来很暧昧,我真不知道她们为什么打扮成这个样子。
我已经有半年多没去看演出了,这次真有点不习惯,我讨厌那些故作另类目光中没有感情的乐手和观众,讨厌那些浓妆艳抹的女孩。看到那些人我就烦。我也讨厌乐手的女朋友,我觉得那些女孩总在追求那种虚假的另类生活,她们只是附属品。我咬着牙,我不会做附属品,做附属品的感觉不好。”
真不想一下子就从青春过渡到轻熟女和中年,没办法,恰如硬币的两面,在年轻女孩的活泼可爱,多面性的背面,是女孩们走过青春期后要面临的重大社会和家庭问题的月之暗面。
最近刚出的一部《山楂树之恋》鼓吹“最纯洁的爱情”,什么爱情是“最纯洁”的?这是个大命题,而从导演选女主角就能看出前几代男人对女人固有的、僵化的审美思维模式。话说回来,在那近乎意淫的怀旧后面折射出的是目前男女婚恋上的极端不美好的存在。在以网民为主体的众多网站中,被讨论得最多的并非社会政治,也并非文化艺术,而是小三、出轨等家庭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女性作为附属品的身份。
真让人想不到,《娜拉出走》诞生了那么多年,“女人也顶半边天”也讲了半个世纪,发展到了21世纪,中国女性的精神价值观居然节节败退至原始的“女奴”状态,她们可以为了一间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屋子而奉献上自己的灵魂,“像蜘蛛网一样轻地附着在他人的生活上。”
我真想像小品里那样无助地问一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就直接从青春掉进中年吗?
前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残余心理作祟,后有“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小市民心态;左有山区拐卖妇女儿童,右有中国男人3.5万块钱去越南“买”新娘的新闻;上有“婆媳矛盾论”下有“同工不同酬”、“透明天花板”理论,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处境中,中国女人在夹缝中活得战战兢兢,没有安全感加上强烈的竞争条件,最终引发出最被诟病的强烈的拜金主义。
众多女性时尚杂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美容和时装,就是些家长里短的选题,“15招教你虏获男人的心”、“男人到底在想什么”、“如何看待在性面前女人的主动性”之类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心灵追求。天天读的都是这样的信息,不是脑残也变成脑残了。在我听说过的众多“新”名词中,最让我感到恶心的就是“剩女”,简直是一些小人得志的男人和一帮房地产商人共同炮制出来的陷阱。女性解放解放了这么多年,如今居然发展成全民恨嫁。大仙说得好啊,剩女怎么了,又没剩到你家,又没惦记你那破老公,剩着又怎么了?
榜样!关键是没有榜样!媒体上推崇的主流成功女性不是女明星就是家里公司一把抓,不幸福也要造出幸福的假象,怎么就没有一个女人震耳发聩地吼一句“要为了自己活着?”
或者“虽然我很孤独,但我乐意?!”
——摘抄至《新周刊》在一个越来越无趣的时代,她们带来另一种美
“我们到时已经演了几支乐队了,我先到洗手间去,蘸了点水抹平略带卷曲的头发。然后看了看镜中的形象,还好,看起来很灵活机智。两个年龄不大的女士从我身边扭身而过,黑色的低胸装,不自然的细眉,闪亮的暗红色口红,带着猫科动物般的狐媚和娇纵。她们的样子看起来很暧昧,我真不知道她们为什么打扮成这个样子。
我已经有半年多没去看演出了,这次真有点不习惯,我讨厌那些故作另类目光中没有感情的乐手和观众,讨厌那些浓妆艳抹的女孩。看到那些人我就烦。我也讨厌乐手的女朋友,我觉得那些女孩总在追求那种虚假的另类生活,她们只是附属品。我咬着牙,我不会做附属品,做附属品的感觉不好。”
真不想一下子就从青春过渡到轻熟女和中年,没办法,恰如硬币的两面,在年轻女孩的活泼可爱,多面性的背面,是女孩们走过青春期后要面临的重大社会和家庭问题的月之暗面。
最近刚出的一部《山楂树之恋》鼓吹“最纯洁的爱情”,什么爱情是“最纯洁”的?这是个大命题,而从导演选女主角就能看出前几代男人对女人固有的、僵化的审美思维模式。话说回来,在那近乎意淫的怀旧后面折射出的是目前男女婚恋上的极端不美好的存在。在以网民为主体的众多网站中,被讨论得最多的并非社会政治,也并非文化艺术,而是小三、出轨等家庭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女性作为附属品的身份。
真让人想不到,《娜拉出走》诞生了那么多年,“女人也顶半边天”也讲了半个世纪,发展到了21世纪,中国女性的精神价值观居然节节败退至原始的“女奴”状态,她们可以为了一间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屋子而奉献上自己的灵魂,“像蜘蛛网一样轻地附着在他人的生活上。”
我真想像小品里那样无助地问一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就直接从青春掉进中年吗?
前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残余心理作祟,后有“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小市民心态;左有山区拐卖妇女儿童,右有中国男人3.5万块钱去越南“买”新娘的新闻;上有“婆媳矛盾论”下有“同工不同酬”、“透明天花板”理论,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处境中,中国女人在夹缝中活得战战兢兢,没有安全感加上强烈的竞争条件,最终引发出最被诟病的强烈的拜金主义。
众多女性时尚杂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美容和时装,就是些家长里短的选题,“15招教你虏获男人的心”、“男人到底在想什么”、“如何看待在性面前女人的主动性”之类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心灵追求。天天读的都是这样的信息,不是脑残也变成脑残了。在我听说过的众多“新”名词中,最让我感到恶心的就是“剩女”,简直是一些小人得志的男人和一帮房地产商人共同炮制出来的陷阱。女性解放解放了这么多年,如今居然发展成全民恨嫁。大仙说得好啊,剩女怎么了,又没剩到你家,又没惦记你那破老公,剩着又怎么了?
榜样!关键是没有榜样!媒体上推崇的主流成功女性不是女明星就是家里公司一把抓,不幸福也要造出幸福的假象,怎么就没有一个女人震耳发聩地吼一句“要为了自己活着?”
或者“虽然我很孤独,但我乐意?!”
——摘抄至《新周刊》在一个越来越无趣的时代,她们带来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