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于丹
雪白色的泡泡袖,黛黑色的公主裙,夸张的串珠挂饰,调皮的荷叶滚边。
最标志性的08年少女装束,一件不落,配得无可挑剔。
这是于丹昨天在中山讲座时亮相的行头。
认识于丹的人,都知道于教授四十有余吧,且是个相貌与年龄比较和谐的女人。
所以看到她的第一反应是——我震惊了!
讲座的票根上写着2:00开讲,但实际拖至2:30还未开始,几十分钟的漫长等待,将听众的期盼感燃至极限,现场有点小躁动,我也等得不耐烦了。不过老实说,跟那些正儿八经来“学习”的人有点不同的是,我更期待的就是她亮相的装束。因为于丹的讲座,电视里已欣赏过多次,且今天的内容还是讲经典,并不是什么新主题,所以,坐在台下,我更多是抱着一种女人看女人的心态。女人看女人,就是从衣服开始看的。
百猜千猜,可万万想不到四十多高龄的于丹会以公主裙示人。
所以震惊了,不过也就一下下,很快就能明白——这才是于丹,最真实的于丹。电视里穿着职业装的于丹,有百家讲坛的形象设计师指导和把审,穿着不可随意。而来中山这种小城市讲演,和上央视去汶川相比,绝对是她演讲生活中最轻松的一类了(据说她的业余生活已被演讲填满),出席这种讲座该穿些什么衣服,完全由自己喜好。所以说,今天看到的于丹,才是最真实的于丹。
如果能从铺天盖地的关于于丹的新闻中,抽简去繁、客观评判,其实就很容易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于丹。听说她像老年人一样爱戏曲,也像年轻人一样爱周杰伦;像知识分子一样爱诗词,也像艺术青年一样爱爵士乐;像时尚分子一样着漂亮晚装,也和楼下卖菜的厮混得烂熟。在那个诗歌的年代,她写过诗句:“流浪也是一种归宿,离别也是一种爱情”;她被康德击中过,随崔健愤怒过,和顾城一起张着黑眼睛寻找光明;和所有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她挥洒与狂野为伍的激情,也怀抱着执著的理想主义。多种文化投影在于丹的身上,融合成斑驳杂糅、五彩斑斓的迷人色彩。如此说来,女人都爱的公主裙,于丹有什么理由不爱呢?当然换做其他的三十奔上的女人,一般也就想想罢了,譬如我,但是于丹的喜欢,就是穿上它并和众人分享她的这份喜爱。
听讲座前,因为有多余的票,便想叫一个玩得来的研究古典文学的女同事一起去,本以为能卖个人情。但电话约她时,那边的音量立马高了八度:“于丹算什么呀,那些玩意我也能讲啊,都是骗骗没文化的人哦”,当得知我的坚持后,怅然长叹一声挂了。突然发现身边藏伏着我这么个没文化的朋友,她大概非常愤然。其实,这也是于丹风靡全国后,抵制于丹的一种代表现象,从十博士轰轰烈烈联名炮轰,到地方学者的嗤之以鼻,于丹的很多同行都对她有点愤愤然。当然,是吃葡萄心理还是真的有学术性误导,我不是从事那一行的,无从做出一针见血地判断。但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她绝对是位一流的说话大师。
其实于丹昨天感冒了,音色很暗哑,这种状态讲座效果肯定会打折扣的。但只要她一开口,你马上就能被她周身所散发的魅力所吸引:举止神闲气定、措辞优美雅致;字正腔圆、语音纯正、节奏适中、铿锵错落,一言一句都像有尺寸管着,几乎找不到一个赘语;古今中外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极自然,又极艺术,有一种做人圆通却令人不觉圆通的感觉,舒服得让人紧张。站在讲台前,宛若一位布道者,台下全是虔诚的教徒,非常有感染力。这个皇城根下长大的大家闺秀,不光熏染了一身的书香,也浸淫了一身北京人会说话的“毛病”。仅凭这一点来说,于丹的同行们,也不得不服啊。
所以,抛开她讲的内容不提,就是这么一个会说话、会讲课的老师,我是真的蛮敬重和喜欢她,何况还是那么一个血肉充盈,洒脱自我的学者,走近了,她也会聊自己的“臭事”,数学永不开窍、方向感极差,有时也会出现记忆偏差,这不,昨天当着众人就把孔子和苏轼的话弄颠了。
讲座上,于丹讲了一个关于心胸的故事,子贡问老师:怎样理解心胸的开阔和狭隘?孔子让子贡闭眼想象造一座城池出来,如是子贡闭目冥想,天马行空,一座恢弘的城池浮现在脑海里。孔子又让子贡闭眼想象一根毫毛的纤细,子贡马上转换思维,仔细地想象毫毛的样子……
最后孔子反问:
“你想象城池的时候,可以思考其他的事情吗?”
“不可以。”
“你想象毫毛的时候,可以思考其他的事情吗?”
“也不可以。”
这时,子贡恍然大悟,这就是开阔和狭隘的原因所在啊!城池何其大,毫毛何其小,但是都要用上全部的想象去构造它,容不得半点杂念。做人莫不如此,一生中有多少牛毛针眼的小事发生在身边,如果眼里只有这些,那就要用全部的精力来周旋于这种小事;视野开阔了,这些横亘于眼前的小事也都可以视而不见,坦坦荡荡,洒脱人生。
谨以此道理与我的女同事、于丹的学者同行们共勉。
最标志性的08年少女装束,一件不落,配得无可挑剔。
这是于丹昨天在中山讲座时亮相的行头。
认识于丹的人,都知道于教授四十有余吧,且是个相貌与年龄比较和谐的女人。
所以看到她的第一反应是——我震惊了!
讲座的票根上写着2:00开讲,但实际拖至2:30还未开始,几十分钟的漫长等待,将听众的期盼感燃至极限,现场有点小躁动,我也等得不耐烦了。不过老实说,跟那些正儿八经来“学习”的人有点不同的是,我更期待的就是她亮相的装束。因为于丹的讲座,电视里已欣赏过多次,且今天的内容还是讲经典,并不是什么新主题,所以,坐在台下,我更多是抱着一种女人看女人的心态。女人看女人,就是从衣服开始看的。
百猜千猜,可万万想不到四十多高龄的于丹会以公主裙示人。
所以震惊了,不过也就一下下,很快就能明白——这才是于丹,最真实的于丹。电视里穿着职业装的于丹,有百家讲坛的形象设计师指导和把审,穿着不可随意。而来中山这种小城市讲演,和上央视去汶川相比,绝对是她演讲生活中最轻松的一类了(据说她的业余生活已被演讲填满),出席这种讲座该穿些什么衣服,完全由自己喜好。所以说,今天看到的于丹,才是最真实的于丹。
如果能从铺天盖地的关于于丹的新闻中,抽简去繁、客观评判,其实就很容易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于丹。听说她像老年人一样爱戏曲,也像年轻人一样爱周杰伦;像知识分子一样爱诗词,也像艺术青年一样爱爵士乐;像时尚分子一样着漂亮晚装,也和楼下卖菜的厮混得烂熟。在那个诗歌的年代,她写过诗句:“流浪也是一种归宿,离别也是一种爱情”;她被康德击中过,随崔健愤怒过,和顾城一起张着黑眼睛寻找光明;和所有那个时代的青年一样,她挥洒与狂野为伍的激情,也怀抱着执著的理想主义。多种文化投影在于丹的身上,融合成斑驳杂糅、五彩斑斓的迷人色彩。如此说来,女人都爱的公主裙,于丹有什么理由不爱呢?当然换做其他的三十奔上的女人,一般也就想想罢了,譬如我,但是于丹的喜欢,就是穿上它并和众人分享她的这份喜爱。
听讲座前,因为有多余的票,便想叫一个玩得来的研究古典文学的女同事一起去,本以为能卖个人情。但电话约她时,那边的音量立马高了八度:“于丹算什么呀,那些玩意我也能讲啊,都是骗骗没文化的人哦”,当得知我的坚持后,怅然长叹一声挂了。突然发现身边藏伏着我这么个没文化的朋友,她大概非常愤然。其实,这也是于丹风靡全国后,抵制于丹的一种代表现象,从十博士轰轰烈烈联名炮轰,到地方学者的嗤之以鼻,于丹的很多同行都对她有点愤愤然。当然,是吃葡萄心理还是真的有学术性误导,我不是从事那一行的,无从做出一针见血地判断。但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她绝对是位一流的说话大师。
其实于丹昨天感冒了,音色很暗哑,这种状态讲座效果肯定会打折扣的。但只要她一开口,你马上就能被她周身所散发的魅力所吸引:举止神闲气定、措辞优美雅致;字正腔圆、语音纯正、节奏适中、铿锵错落,一言一句都像有尺寸管着,几乎找不到一个赘语;古今中外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极自然,又极艺术,有一种做人圆通却令人不觉圆通的感觉,舒服得让人紧张。站在讲台前,宛若一位布道者,台下全是虔诚的教徒,非常有感染力。这个皇城根下长大的大家闺秀,不光熏染了一身的书香,也浸淫了一身北京人会说话的“毛病”。仅凭这一点来说,于丹的同行们,也不得不服啊。
所以,抛开她讲的内容不提,就是这么一个会说话、会讲课的老师,我是真的蛮敬重和喜欢她,何况还是那么一个血肉充盈,洒脱自我的学者,走近了,她也会聊自己的“臭事”,数学永不开窍、方向感极差,有时也会出现记忆偏差,这不,昨天当着众人就把孔子和苏轼的话弄颠了。
讲座上,于丹讲了一个关于心胸的故事,子贡问老师:怎样理解心胸的开阔和狭隘?孔子让子贡闭眼想象造一座城池出来,如是子贡闭目冥想,天马行空,一座恢弘的城池浮现在脑海里。孔子又让子贡闭眼想象一根毫毛的纤细,子贡马上转换思维,仔细地想象毫毛的样子……
最后孔子反问:
“你想象城池的时候,可以思考其他的事情吗?”
“不可以。”
“你想象毫毛的时候,可以思考其他的事情吗?”
“也不可以。”
这时,子贡恍然大悟,这就是开阔和狭隘的原因所在啊!城池何其大,毫毛何其小,但是都要用上全部的想象去构造它,容不得半点杂念。做人莫不如此,一生中有多少牛毛针眼的小事发生在身边,如果眼里只有这些,那就要用全部的精力来周旋于这种小事;视野开阔了,这些横亘于眼前的小事也都可以视而不见,坦坦荡荡,洒脱人生。
谨以此道理与我的女同事、于丹的学者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