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nvolvement with Poster
by Kazumasa Nagai
Translated by Guo Xiao
我为卡桑德拉和赫伯特拜尔的海报所倾倒
我决定要让自己进行新的出发,让我继续创作或是离开(这个世界)
海报是设计师可以充分展现其所有能力的媒介
在日本,海报在战后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这些海报大多由平面设计师,特别是1952年成立的日本宣传美术家协会(日宣美)的会员们所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平面设计师们不再局限在海报这一领域,并且将创作范围延伸至编辑和插图领域里。他们看到了媒体的多元化,比如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形下,海报设计逐渐被冷落。
永井一正先生作为一位独特的设计师,不断地创作着大量的高水平的海报作品。其中对平面设计最大限度的展现,影响了几代设计师。其随着时代不断变换风格的创作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思考。在这里,永井先生对他的职业生涯作了回顾并讲述他对海报的感情。
羽翼未丰时
那是在战后的1952年,日本设计师很少有机会能去美国,西协友一在对美国的访问中,第一次发现了美术指导的机制。在日本,设计师和文案之间很少有合作,其实,任何一各角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怀着将创意产业独立出来的努力,西协的发现导致了1952年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的成立。俱乐部包括全部的创意人,尽管如此,还是有着大量的大公司的广告代理和管理人员。像龟仓雄策和原宏他们是后来才加入的,因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设计师都加入了前一年成立的日宣美。日宣美成立后接下来的一年开始向社会提供服务。在日宣美的时代,海报是平面设计的最主要的媒介。协会的展览海报大多是手绘的。我觉得平面设计和广告并不在同一条线上。
我作为一名设计师在日本西部的大和纺织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那里没有宣传部门,也没有资深的设计师。广告并不重要,没有广告的辅助,织物照样卖得很好。虽然日本仍然处于战后的资源短缺中,但物资分配开始恢复,纺织公司也开始销售衬衫这样的二级加工商品。因此他们开始关心包装和广告的设计。这时候,日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美国的富裕生活上。
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让公司明白设计是怎么回事。我是这间大公司里唯一的创意人员。因为当时从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因病退学,于是我决定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重新开始,于是进入了这家公司。在完全没有设计的概念的情形下,海报和包装的设计工作几乎是凭着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的。
通过设计杂志《Press Art》,我结识了田中一光、木村恒久和片山利宏。我们几乎每天都见面,木村恒久对苏联先锋特别有研究,也给了我很多关于卡桑德拉的信息。因此我受到卡桑德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要远大于美国艺术指导俱乐部。卡桑德拉和赫伯特拜尔的海报深深地迷住了我。这一系列的见面促成了大阪“A”俱乐部的成立,其中有田中一光、木村恒久、片山利宏,还有其他一些成员。
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
1960年是日本平面设计史上令人振奋的转折点。平面设计开始被公众认同。当年的世界设计大会市围绕设计的所有领域来进行的。在这之前,我和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胜井三雄、杉浦康平等设计师在每个月21号在“21”工作室开会。每个月我们都搭10个小时的夜车从大阪来到东京。
1955年的“平面设计55”第一次见到龟仓雄策、原宏、早川良雄、河野鹰司和山城隆一这些名家的作品。这次展览展示了第一次印刷的海报,清晰地指出了平面设计依附于印刷材质的观点。展览导致了后来的21次会议和日本设计中心的建立,还有世界设计大会。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正是建立在设计师与丰田汽车、朝日啤酒等八家大企业的合作之上。
我在日本设计中心的第一件工作是为尼康设计海报、小册子和包装,之后是朝日啤酒和丰田摩托的报纸广告。有两种设计师,一种是针对不同的要求作出具体应对,另一种则依据自己的个性来创作。在经历很多尝试之后,我认为自己更适合依循自己的艺术元素。当然,我并不能总是按自己的兴趣来创作,毕竟我是公司的一员。但很幸运,我有机会来专攻CI和海报设计,这也得益于当时CI正得到社会的重视。
追寻自己的创造性
是否注目是一名艺术指导选择摄影家或插图家来进行合作的重要标准。毕竟,设计师不是艺术家。石冈瑛子和田中一光总是在一个小组里合作,而我却常常得全靠自己。我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我做的一种塑料片相结合,试图创造一种我自己的风格。这太困难了。我没有创作广告或实使很多人陷入一场战役。我只是更关注我自己的创造力。
基本上来说,设计是视觉沟通。一张展览海报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信息,比如谁来展示什么,在哪里之类的,这就已经足够了。但对我来说,我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入我自己的个性。我认为海报对观众来说是一首视觉化的序曲,必须强烈的传递出展览的感觉甚至是主办场馆的个性。我想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来作出不仅仅是平铺直述的介绍。这也许与我曾经在学校学习雕刻有关,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决心自始至终地在平面设计概念的边缘从事这样一种艺术化的表现。
海报之于设计师
我认为海报和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两大支柱。一张海报必须简洁,必须包含一些复杂的空间结构并且向外散播信息。另一方面,标志设计是视觉简化的过程,处理上需要更加集中。我认为设计师需要得到这两种有力的锻炼和性格元素。
在某些方面,海报要比电视、报纸和杂志广告显得更加局限,后者在数量规模上非常惊人。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在进行新的尝试,像是原研哉的无印良品海报,佐藤可士和的SMAP海报和野田岚的Laforet海报。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世界上最主要的平面设计双年展都展出海报。关于海报最为宣传手段开始走下坡的讨论也一直没停过,但我们并不能忽视自Lautrec和Cassandre一来这么长一段的海报传统。海报现在仍是有效的传播手段,毕竟这是设计师能够展现和锻炼自己全部能力的媒介。海报是一种广告形式,无论如何,它比报纸广告的限制要少得多,也含有更多的图形因素可以承载一种第一眼的视觉沟通。我认为这种速度现在仍然跟得上时代。海报在展示时也比小型的报纸广告来的有震撼力。涉及不仅要具有经济价值,还要与文化和社会发生关系。所以,海报设计对设计师来说仍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抽象到具象的风格转变
我一直在保持自己的抽象风格,但在八十年代后期,我放弃了以前所有的方式,开始了角色绘制。在那之前,我只用尺规绘制抽象的图像。在改变风格之后,我决绘制动物来表现动物和人类共存的主题。
当然,我也担心过随着风格戏剧性的改变,原来的声誉会下降。因为我的抽象风格已被设计界和社会所认可。而且我也不能站在抽象表现的基础上来满满的转变。我决定来一次全新的开始,将自己放在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当口。观众感到震惊,但我抓住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并且从海外获得了更好的反应。如果我继续将自己与抽象表达联系在一起,也许现在只是个老古董而已。
手的轨迹
手绘的线条,即使非常短,也不可能平滑。如果用电脑来画,则是完全相反的效果。无论看起来多么现代,仍然让人觉得冰冷。比如江湖小纹在和服上所绘制的微妙图案很难用电脑仿制。年轻或是老练的雕刻家,每一条线都用手绘制,呼吸的节奏也能在线条里看到。观众在面对作品时,也会符合这种呼吸的节奏。我坚信手绘永远不会被淘汰。
我们利用电脑敢于尝试任何事,但手绘则完全不一样。每次只有一次机会,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线。我赞美这种“瞬间死亡”中精神的高度集中。在我的部门里,成员使用电脑来排版,但我不会。现在是电脑的时代,在电脑上可以做很多工作。我认为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切低效率的方式,日本的文化和设计也将衰落。我要保护这些,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传递它。
Translated by Guo Xiao
我为卡桑德拉和赫伯特拜尔的海报所倾倒
我决定要让自己进行新的出发,让我继续创作或是离开(这个世界)
海报是设计师可以充分展现其所有能力的媒介
在日本,海报在战后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这些海报大多由平面设计师,特别是1952年成立的日本宣传美术家协会(日宣美)的会员们所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平面设计师们不再局限在海报这一领域,并且将创作范围延伸至编辑和插图领域里。他们看到了媒体的多元化,比如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形下,海报设计逐渐被冷落。
永井一正先生作为一位独特的设计师,不断地创作着大量的高水平的海报作品。其中对平面设计最大限度的展现,影响了几代设计师。其随着时代不断变换风格的创作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思考。在这里,永井先生对他的职业生涯作了回顾并讲述他对海报的感情。
羽翼未丰时
那是在战后的1952年,日本设计师很少有机会能去美国,西协友一在对美国的访问中,第一次发现了美术指导的机制。在日本,设计师和文案之间很少有合作,其实,任何一各角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怀着将创意产业独立出来的努力,西协的发现导致了1952年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的成立。俱乐部包括全部的创意人,尽管如此,还是有着大量的大公司的广告代理和管理人员。像龟仓雄策和原宏他们是后来才加入的,因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设计师都加入了前一年成立的日宣美。日宣美成立后接下来的一年开始向社会提供服务。在日宣美的时代,海报是平面设计的最主要的媒介。协会的展览海报大多是手绘的。我觉得平面设计和广告并不在同一条线上。
我作为一名设计师在日本西部的大和纺织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那里没有宣传部门,也没有资深的设计师。广告并不重要,没有广告的辅助,织物照样卖得很好。虽然日本仍然处于战后的资源短缺中,但物资分配开始恢复,纺织公司也开始销售衬衫这样的二级加工商品。因此他们开始关心包装和广告的设计。这时候,日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美国的富裕生活上。
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让公司明白设计是怎么回事。我是这间大公司里唯一的创意人员。因为当时从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因病退学,于是我决定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重新开始,于是进入了这家公司。在完全没有设计的概念的情形下,海报和包装的设计工作几乎是凭着自己的想象来进行的。
通过设计杂志《Press Art》,我结识了田中一光、木村恒久和片山利宏。我们几乎每天都见面,木村恒久对苏联先锋特别有研究,也给了我很多关于卡桑德拉的信息。因此我受到卡桑德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要远大于美国艺术指导俱乐部。卡桑德拉和赫伯特拜尔的海报深深地迷住了我。这一系列的见面促成了大阪“A”俱乐部的成立,其中有田中一光、木村恒久、片山利宏,还有其他一些成员。
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
1960年是日本平面设计史上令人振奋的转折点。平面设计开始被公众认同。当年的世界设计大会市围绕设计的所有领域来进行的。在这之前,我和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胜井三雄、杉浦康平等设计师在每个月21号在“21”工作室开会。每个月我们都搭10个小时的夜车从大阪来到东京。
1955年的“平面设计55”第一次见到龟仓雄策、原宏、早川良雄、河野鹰司和山城隆一这些名家的作品。这次展览展示了第一次印刷的海报,清晰地指出了平面设计依附于印刷材质的观点。展览导致了后来的21次会议和日本设计中心的建立,还有世界设计大会。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正是建立在设计师与丰田汽车、朝日啤酒等八家大企业的合作之上。
我在日本设计中心的第一件工作是为尼康设计海报、小册子和包装,之后是朝日啤酒和丰田摩托的报纸广告。有两种设计师,一种是针对不同的要求作出具体应对,另一种则依据自己的个性来创作。在经历很多尝试之后,我认为自己更适合依循自己的艺术元素。当然,我并不能总是按自己的兴趣来创作,毕竟我是公司的一员。但很幸运,我有机会来专攻CI和海报设计,这也得益于当时CI正得到社会的重视。
追寻自己的创造性
是否注目是一名艺术指导选择摄影家或插图家来进行合作的重要标准。毕竟,设计师不是艺术家。石冈瑛子和田中一光总是在一个小组里合作,而我却常常得全靠自己。我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我做的一种塑料片相结合,试图创造一种我自己的风格。这太困难了。我没有创作广告或实使很多人陷入一场战役。我只是更关注我自己的创造力。
基本上来说,设计是视觉沟通。一张展览海报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信息,比如谁来展示什么,在哪里之类的,这就已经足够了。但对我来说,我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加入我自己的个性。我认为海报对观众来说是一首视觉化的序曲,必须强烈的传递出展览的感觉甚至是主办场馆的个性。我想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力,来作出不仅仅是平铺直述的介绍。这也许与我曾经在学校学习雕刻有关,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决心自始至终地在平面设计概念的边缘从事这样一种艺术化的表现。
海报之于设计师
我认为海报和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两大支柱。一张海报必须简洁,必须包含一些复杂的空间结构并且向外散播信息。另一方面,标志设计是视觉简化的过程,处理上需要更加集中。我认为设计师需要得到这两种有力的锻炼和性格元素。
在某些方面,海报要比电视、报纸和杂志广告显得更加局限,后者在数量规模上非常惊人。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在进行新的尝试,像是原研哉的无印良品海报,佐藤可士和的SMAP海报和野田岚的Laforet海报。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世界上最主要的平面设计双年展都展出海报。关于海报最为宣传手段开始走下坡的讨论也一直没停过,但我们并不能忽视自Lautrec和Cassandre一来这么长一段的海报传统。海报现在仍是有效的传播手段,毕竟这是设计师能够展现和锻炼自己全部能力的媒介。海报是一种广告形式,无论如何,它比报纸广告的限制要少得多,也含有更多的图形因素可以承载一种第一眼的视觉沟通。我认为这种速度现在仍然跟得上时代。海报在展示时也比小型的报纸广告来的有震撼力。涉及不仅要具有经济价值,还要与文化和社会发生关系。所以,海报设计对设计师来说仍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抽象到具象的风格转变
我一直在保持自己的抽象风格,但在八十年代后期,我放弃了以前所有的方式,开始了角色绘制。在那之前,我只用尺规绘制抽象的图像。在改变风格之后,我决绘制动物来表现动物和人类共存的主题。
当然,我也担心过随着风格戏剧性的改变,原来的声誉会下降。因为我的抽象风格已被设计界和社会所认可。而且我也不能站在抽象表现的基础上来满满的转变。我决定来一次全新的开始,将自己放在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当口。观众感到震惊,但我抓住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并且从海外获得了更好的反应。如果我继续将自己与抽象表达联系在一起,也许现在只是个老古董而已。
手的轨迹
手绘的线条,即使非常短,也不可能平滑。如果用电脑来画,则是完全相反的效果。无论看起来多么现代,仍然让人觉得冰冷。比如江湖小纹在和服上所绘制的微妙图案很难用电脑仿制。年轻或是老练的雕刻家,每一条线都用手绘制,呼吸的节奏也能在线条里看到。观众在面对作品时,也会符合这种呼吸的节奏。我坚信手绘永远不会被淘汰。
我们利用电脑敢于尝试任何事,但手绘则完全不一样。每次只有一次机会,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线。我赞美这种“瞬间死亡”中精神的高度集中。在我的部门里,成员使用电脑来排版,但我不会。现在是电脑的时代,在电脑上可以做很多工作。我认为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切低效率的方式,日本的文化和设计也将衰落。我要保护这些,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传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