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物动而意念定——《创造的勇气》书评
在还没有弄懂存在心理学为何物的情况下,偶然在上海图书馆的普通外借文库中看到这本书——《创造的勇气》,翻翻序言和作者,似乎对着自己的胃口,便不明所以的搬了回來。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似乎对上了自己“闷闷”的口味,但是看了40多页还是有点云里雾里。所幸的是第二天睡醒后再前后翻翻,忽然顿悟了,似乎开始明白罗洛.梅的观点和行文结构。不过罗洛.梅这位20世纪的“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以前是学艺术的,又碰上心理学这样的话题,全文引证说理等都是从艺术说起,这让艺术盲的自己对书中的很多话语仍是一知半解。
这本书主要讲述何为创造的勇气,创造的本质是什么,创造与潜意识以及与交会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这样总结:
主观性的人与客观性的世界的高密度(intensity)的交会(encounter),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潜意识中的能力会在某种情形下转化成意识从而使人发现、注意或者想到以前从未发现、注意或想到的事情或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勇气,就是你挑战现有秩序和权威,克服自身焦虑和不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推动人类发展的勇气。
本书是罗洛.梅曾经讲座的汇编——类似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汇集成书的时候还做了个“此乃拙见,用以抛砖引玉”的谦逊声明——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心理学书籍了,但大师毕竟是大师,再浅的东西放到我等这样的“门外汉”面前也就不那么“浅显易懂”了,总有一种将之通俗化的应急反应。
其实,在我看来,罗洛.梅描述的创造的过程和古人“钻木取火”是一个路子。
如果把主观性的人看作燧石,客观性的世界看作是那块木头,而钻木而生出来的火花看作是创造的结果,那么人通过高密度的(intensity)、有意识的与世界的交会(encounter)将创作者的潜意识转化成意识,继而实现创造的过程就犹如燧石快速的、不断的钻木生热直到达到木头的燃点生出火花。
钻木取火时需要将燧石快速而持续的摩擦以在短时间内积聚尽可能多的热量,而创造时需要从事创造活动的人在与世界交会(encounter)时全神贯注的投入(engagement)。罗洛.梅说“真正的创造性的特点就是觉知的强度,它是一种被提高了的意识”,“艺术家,以及你和我在强烈交会的时刻,都会体验到相当明确的神经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视觉的强度和收缩增加,并伴有眼睑收缩,这样我们才能更生动地看到我们所描绘的景色;我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们会体验到食欲的减退——致力于创造活动的人在当时失去了吃饭的兴趣,很可能在吃饭时仍在工作而没有注意到它。”
看到这里,我终于相信牛顿看到鸡骨头以为自己吃过饭然后继续回实验室做实验这一励志小故事的真实性了,也开始理解因为打游戏而夜以继日的宅男们了。原来,这只不过是人类达到intensity of encounter的某个境界时的一个生理反应而已罢了。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吾等后知后觉之辈,自有生以来是还没有创造性的体验的。
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是十分痛苦和孤寂的,没有哪个创作者能预言他或她的灵感和顿悟将在何时因何而产生,但是,每个创作者明白:顿悟前的种种付出和痛苦是值得的,因为你能够对其久久苦思冥想而未果的问题而不是其它的问题产生顿悟,就是因为在你有意识的长久的关注于一个问题时,你也启动了自己的潜意识,当某个时机,你的意识松懈潜意识外泄时,你就有可能产生顿悟,或者灵光一闪,苦苦冥想很久的问题就忽然有了解决的方向与方法。这就印证了爱迪生说的那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不过,创作比“钻木取火”的风险要大,毕竟取火时将燧石摩擦产生的热提升至木头的燃点是一个可预见的事件,可创作时如何通过高密度的意识活动启动潜意识并且让潜意识转化成可知的意识该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啊。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很费解:全书主要围绕着“创造”这个关键词来讲,而书名也是“创造的勇气”,可是本书的第五章却是“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第五章和本书的其它章节是个什么关系呢?作者为什么“硬生生”地要加入这一章呢?
的观点归纳起来为:在面对内外部世界的变动、无序、混乱时,人们会产生一种忧伤和焦虑。面对这种焦虑,民众需要通过神殿来获得一种信念,即在这个表面的混乱背后存在着意义和目的。而神殿发挥作用的方式,则是通过一种“模棱两可”的忠告来给与信徒以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忠告并不是忠告,而是一些刺激物,促使个体和群体向内部观看,向他们的直觉和智慧请教。
我忽然想到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我们总是向外寻求信心与力量,其实它们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弗洛伊德一直教导我们实现“超我”,但是又有多少人相信并且愿意依靠“内心深处的信心与力量”呢?而所谓的宗教,不就是脆弱的人类希望借助我们愿意相信的超能力来支持我们前进的步伐或者救赎自己内心的罪恶么?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以及加缪和萨特宣称,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仍然奋力前进的能力。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信仰上帝或者诸神的人,身处瞬间万变的世界的同时,相信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心与力量,该是比较安全的方式吧。
心随物动而意念定!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似乎对上了自己“闷闷”的口味,但是看了40多页还是有点云里雾里。所幸的是第二天睡醒后再前后翻翻,忽然顿悟了,似乎开始明白罗洛.梅的观点和行文结构。不过罗洛.梅这位20世纪的“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以前是学艺术的,又碰上心理学这样的话题,全文引证说理等都是从艺术说起,这让艺术盲的自己对书中的很多话语仍是一知半解。
这本书主要讲述何为创造的勇气,创造的本质是什么,创造与潜意识以及与交会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这样总结:
主观性的人与客观性的世界的高密度(intensity)的交会(encounter),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潜意识中的能力会在某种情形下转化成意识从而使人发现、注意或者想到以前从未发现、注意或想到的事情或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勇气,就是你挑战现有秩序和权威,克服自身焦虑和不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推动人类发展的勇气。
本书是罗洛.梅曾经讲座的汇编——类似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汇集成书的时候还做了个“此乃拙见,用以抛砖引玉”的谦逊声明——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心理学书籍了,但大师毕竟是大师,再浅的东西放到我等这样的“门外汉”面前也就不那么“浅显易懂”了,总有一种将之通俗化的应急反应。
其实,在我看来,罗洛.梅描述的创造的过程和古人“钻木取火”是一个路子。
如果把主观性的人看作燧石,客观性的世界看作是那块木头,而钻木而生出来的火花看作是创造的结果,那么人通过高密度的(intensity)、有意识的与世界的交会(encounter)将创作者的潜意识转化成意识,继而实现创造的过程就犹如燧石快速的、不断的钻木生热直到达到木头的燃点生出火花。
钻木取火时需要将燧石快速而持续的摩擦以在短时间内积聚尽可能多的热量,而创造时需要从事创造活动的人在与世界交会(encounter)时全神贯注的投入(engagement)。罗洛.梅说“真正的创造性的特点就是觉知的强度,它是一种被提高了的意识”,“艺术家,以及你和我在强烈交会的时刻,都会体验到相当明确的神经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视觉的强度和收缩增加,并伴有眼睑收缩,这样我们才能更生动地看到我们所描绘的景色;我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们会体验到食欲的减退——致力于创造活动的人在当时失去了吃饭的兴趣,很可能在吃饭时仍在工作而没有注意到它。”
看到这里,我终于相信牛顿看到鸡骨头以为自己吃过饭然后继续回实验室做实验这一励志小故事的真实性了,也开始理解因为打游戏而夜以继日的宅男们了。原来,这只不过是人类达到intensity of encounter的某个境界时的一个生理反应而已罢了。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吾等后知后觉之辈,自有生以来是还没有创造性的体验的。
创作者的创作过程是十分痛苦和孤寂的,没有哪个创作者能预言他或她的灵感和顿悟将在何时因何而产生,但是,每个创作者明白:顿悟前的种种付出和痛苦是值得的,因为你能够对其久久苦思冥想而未果的问题而不是其它的问题产生顿悟,就是因为在你有意识的长久的关注于一个问题时,你也启动了自己的潜意识,当某个时机,你的意识松懈潜意识外泄时,你就有可能产生顿悟,或者灵光一闪,苦苦冥想很久的问题就忽然有了解决的方向与方法。这就印证了爱迪生说的那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不过,创作比“钻木取火”的风险要大,毕竟取火时将燧石摩擦产生的热提升至木头的燃点是一个可预见的事件,可创作时如何通过高密度的意识活动启动潜意识并且让潜意识转化成可知的意识该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啊。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很费解:全书主要围绕着“创造”这个关键词来讲,而书名也是“创造的勇气”,可是本书的第五章却是“德尔斐神殿是治疗师”,第五章和本书的其它章节是个什么关系呢?作者为什么“硬生生”地要加入这一章呢?
的观点归纳起来为:在面对内外部世界的变动、无序、混乱时,人们会产生一种忧伤和焦虑。面对这种焦虑,民众需要通过神殿来获得一种信念,即在这个表面的混乱背后存在着意义和目的。而神殿发挥作用的方式,则是通过一种“模棱两可”的忠告来给与信徒以另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忠告并不是忠告,而是一些刺激物,促使个体和群体向内部观看,向他们的直觉和智慧请教。
我忽然想到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我们总是向外寻求信心与力量,其实它们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弗洛伊德一直教导我们实现“超我”,但是又有多少人相信并且愿意依靠“内心深处的信心与力量”呢?而所谓的宗教,不就是脆弱的人类希望借助我们愿意相信的超能力来支持我们前进的步伐或者救赎自己内心的罪恶么?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以及加缪和萨特宣称,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仍然奋力前进的能力。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信仰上帝或者诸神的人,身处瞬间万变的世界的同时,相信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心与力量,该是比较安全的方式吧。
心随物动而意念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