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记录片《地球》见证全球变化
北欧记录片《地球》见证全球变化
Latest update: 2007 05 01
北欧记录片《地球》见证全球变化 ——专访该片瑞典导演约翰•索德伯格 转载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特稿社] 苗 红
北欧大型环境记录片《地球》(The Planet)在中国的首映即将落户2007迷笛音乐节,届时该片将在现场主舞台对面的绿色和平展区循环放映,给“绿色与和平”为主题的迷笛音乐节涂抹上了浓重的环保色彩。在娱乐消遣的场所展映该片的确有些耐人寻味,很难想象谁会对展映效果抱有信心,但该片的瑞典导演约翰•索德伯格(Johan Soderberg)却相当自信,作为这部84分钟记录片唯一的剪辑师,他确信该片独特的影像表达也必定会俘获中国观众的心。
“传媒大盗”修成正果
约翰•索德伯格是瑞典当今最好的电影剪辑师之一,麦当娜的记录片《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的剪辑效果就出自他的“魔力之掌”。音乐人出身的索德伯格生活中最大的嗜好就是当DJ,一提到音乐他就会兴趣盎然。他说,“我热爱音乐,我知道音乐对人们意味着什么,把人们召唤到一起来跳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索德伯格将于5月2日应邀亲临《地球》展映现场与中国观众见面交流。他毫不掩饰即将亲临音乐节现场的兴奋心情,他说,“瑞典电视台去年就制作了一部关于迷笛节的记录短片,那个地方看上去真的很棒!我会在5月3日迷笛节现场的DJ营地表演一个小时,我还会在5月5日大山子798艺术节现场的派对上表演,我希望能有很多人一起来跳舞。”
索德伯格对他“自玩成材”的经历相当坦白,“我最开始涉足视觉领域时其实就是一个传媒大盗,我从电视节目、记录片和新闻节目中偷窃影像资料,为我自己的乐队炮制出家庭制作的录像带,其中的某些作品上世纪90年代就曾在音乐电视及其它频道上播出过。如今版权法更加严格了,我就不会那么做了。不管怎样,后来诞生的若干部纪实记录片以及我作为职业剪辑师的崭新生活皆源自于我曾经有过的这段经历。”
学生时代的索德伯格主修的专业是古典派及现代派的打击乐。“我发现玩音乐和玩剪辑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说。“我制作的记录片大多都跟政治、宗教和环境问题有关。我参与执导剪辑的电影作品包括《Information Is Free》(1994)、《Electronic Pollution》(1995)、《Lucky People Center International》(1998)、《Tokyo Noise》(2002)、《Surplus》(2003)、《Read My Lips》(2004)、《The Voice》(2005)和《The Planet》(2006)。”
《地球》见证全球变化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健康状况若真的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跟人类活动有关的话,那么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就变成了全人类的危机,如今诸多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踏遍地球追踪全球变化的蛛丝马迹,他们在寻找全球变暖的证据方面似乎已有所斩获。其实全球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没有人类活动活的地方都在发生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变化,北欧电影人去年9月出品的大型环境记录片《地球》也从多种角度最直接地告诉人们全球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地球》摄制组花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25个国家,访问了29位相关的专家和学者。拍摄《地球》是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项目,索德伯格要与迈克尔•斯滕伯格(Michael Stenberg)和莱纳斯•托雷尔(Linus Torell)领衔执导。“我们另外还有四位副导演分头率领各自的摄制组环球采访,” 索德伯格说,“我们必须直接获取所有事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需要许多研究人员,其实在我开始全面介入这个项目的工作之前,迈克尔•斯滕伯格在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已有两年,大多数科学性质的采访都是他去完成。”
索德伯格在这个项目中并没未去现场执导,但影片的剪辑工作最终是他一手包办的。他说,“我开始着手《地球》的剪辑工作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平常人,仅仅是有那么一点点关注,而绝非是什么环保主义者,在剪辑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的确改变了许多,我对这个地球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意识极大地增强了,这种意识的增强来得缓慢,而只有这种意识上的缓慢增强才会渐渐地落实在行动上。可是我依然喜爱旅行,喜欢品尝从世界各进口的食物,要成为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并非易情。”
当索德伯格被问及像他一样身处低地国家的人们是否对全球变暖更为敏感时,他说,“我只能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将遭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当成千上万的亚撒哈拉地区的非洲人不得不迁徙他乡时,就必将会在欧洲和全球引起反响,至于说谁能够遏制人类无尽无休的欲望,我想当你的邻居正在遭受全球变暖影响时,你就会积极地行动起来。我相信当我们意识到被引向何方的时候,这些问题终将会变成倍受关注的问题。我对年轻一代将来在学校和家里获得这种意识抱有很高的期望,到时候情况将会有所改观。”
“颠覆性”的影像表达
枯燥乏味题材严肃的影片经过索德伯格的一番剪辑很可能会被弄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数情况下他会顺便把影片的音乐制作也包办下来,有业内人士评价说索德伯格做电影是很有控制力,他赋予《地球》的影像语言非常平和有时甚至是愉快的,但影片内容所触及的问题却是沉重而严峻的。他创造的影像语言非常独特,人们一眼就能够认出是他的风格。
让索德伯格真正出尽风头的是一部由电影短片组成的系列作品《Read My Lips》。据索德伯格本人介绍,该系列作品是他2001年至2003年期间陆续为瑞典电视台一档电视节目打造的,曾经在互联网上抢尽风头,布什和布莱尔对唱经典情歌《Endless Love》的那期节目堪称是互联网上最受网民追捧的作品之一,被点击下载的次数高达数百万次之多。 在索德伯格个人的官方网站上,点击播放《Read My Lips》的按钮,布什和布莱尔的画面就会交替出现,他们的嘴唇在动但讲话的声音却被莱昂纳尔•里奇(Lionel Richie)和戴安娜 •罗斯(Diana Ross)的深情歌声所置换,巧妙的对口形“把戏”被索德伯格拿捏得恰到好处,“谐谑”的影像表达却也深化了短片的寓意,索德伯格凭借这一创造性的“杰作”声名鹊起,他的大胆尝试颠覆了以往严肃题材的影像表达。 索德伯格剪辑《地球》这部影片时,他依然在追求更为独特的影像表达。他说,“这个项目艺术方面所要聚焦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做出一部确实能俘获新观众的电影。我们都知道科教影片的模样和腔调,总是那么谦恭那么正确,而我们做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跟那些早已熟知这些东西的人进行沟通。在这方面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一直是好评如潮,年轻观众的好评居多,我得说对年轻一代我们寄予了厚望!如果我们一直就这么不思悔改地走下去,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就不会美好。中国人民对于创造美好未来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无足轻重!西方国家应该在谋求可持续生活方式上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指望印度和中国的年轻一代不会盲从地走上西方过度消费文化的穷途末路。”(完)
2007-4-25[注]此稿已刊于2007年4月30日《国际先驱导报》风尚版
Power by LANDSKAPSPOESI © 2007 Beijing
May 1, 2007
Latest update: 2007 05 01
北欧记录片《地球》见证全球变化 ——专访该片瑞典导演约翰•索德伯格 转载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特稿社] 苗 红
![]() |
北欧大型环境记录片《地球》(The Planet)在中国的首映即将落户2007迷笛音乐节,届时该片将在现场主舞台对面的绿色和平展区循环放映,给“绿色与和平”为主题的迷笛音乐节涂抹上了浓重的环保色彩。在娱乐消遣的场所展映该片的确有些耐人寻味,很难想象谁会对展映效果抱有信心,但该片的瑞典导演约翰•索德伯格(Johan Soderberg)却相当自信,作为这部84分钟记录片唯一的剪辑师,他确信该片独特的影像表达也必定会俘获中国观众的心。
“传媒大盗”修成正果
约翰•索德伯格是瑞典当今最好的电影剪辑师之一,麦当娜的记录片《I’m Going to Tell You a Secret》的剪辑效果就出自他的“魔力之掌”。音乐人出身的索德伯格生活中最大的嗜好就是当DJ,一提到音乐他就会兴趣盎然。他说,“我热爱音乐,我知道音乐对人们意味着什么,把人们召唤到一起来跳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索德伯格将于5月2日应邀亲临《地球》展映现场与中国观众见面交流。他毫不掩饰即将亲临音乐节现场的兴奋心情,他说,“瑞典电视台去年就制作了一部关于迷笛节的记录短片,那个地方看上去真的很棒!我会在5月3日迷笛节现场的DJ营地表演一个小时,我还会在5月5日大山子798艺术节现场的派对上表演,我希望能有很多人一起来跳舞。”
索德伯格对他“自玩成材”的经历相当坦白,“我最开始涉足视觉领域时其实就是一个传媒大盗,我从电视节目、记录片和新闻节目中偷窃影像资料,为我自己的乐队炮制出家庭制作的录像带,其中的某些作品上世纪90年代就曾在音乐电视及其它频道上播出过。如今版权法更加严格了,我就不会那么做了。不管怎样,后来诞生的若干部纪实记录片以及我作为职业剪辑师的崭新生活皆源自于我曾经有过的这段经历。”
学生时代的索德伯格主修的专业是古典派及现代派的打击乐。“我发现玩音乐和玩剪辑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说。“我制作的记录片大多都跟政治、宗教和环境问题有关。我参与执导剪辑的电影作品包括《Information Is Free》(1994)、《Electronic Pollution》(1995)、《Lucky People Center International》(1998)、《Tokyo Noise》(2002)、《Surplus》(2003)、《Read My Lips》(2004)、《The Voice》(2005)和《The Planet》(2006)。”
《地球》见证全球变化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健康状况若真的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跟人类活动有关的话,那么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就变成了全人类的危机,如今诸多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踏遍地球追踪全球变化的蛛丝马迹,他们在寻找全球变暖的证据方面似乎已有所斩获。其实全球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没有人类活动活的地方都在发生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变化,北欧电影人去年9月出品的大型环境记录片《地球》也从多种角度最直接地告诉人们全球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地球》摄制组花了两年的时间走访了25个国家,访问了29位相关的专家和学者。拍摄《地球》是一个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项目,索德伯格要与迈克尔•斯滕伯格(Michael Stenberg)和莱纳斯•托雷尔(Linus Torell)领衔执导。“我们另外还有四位副导演分头率领各自的摄制组环球采访,” 索德伯格说,“我们必须直接获取所有事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需要许多研究人员,其实在我开始全面介入这个项目的工作之前,迈克尔•斯滕伯格在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已有两年,大多数科学性质的采访都是他去完成。”
索德伯格在这个项目中并没未去现场执导,但影片的剪辑工作最终是他一手包办的。他说,“我开始着手《地球》的剪辑工作的时候,我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平常人,仅仅是有那么一点点关注,而绝非是什么环保主义者,在剪辑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的确改变了许多,我对这个地球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意识极大地增强了,这种意识的增强来得缓慢,而只有这种意识上的缓慢增强才会渐渐地落实在行动上。可是我依然喜爱旅行,喜欢品尝从世界各进口的食物,要成为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并非易情。”
当索德伯格被问及像他一样身处低地国家的人们是否对全球变暖更为敏感时,他说,“我只能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将遭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当成千上万的亚撒哈拉地区的非洲人不得不迁徙他乡时,就必将会在欧洲和全球引起反响,至于说谁能够遏制人类无尽无休的欲望,我想当你的邻居正在遭受全球变暖影响时,你就会积极地行动起来。我相信当我们意识到被引向何方的时候,这些问题终将会变成倍受关注的问题。我对年轻一代将来在学校和家里获得这种意识抱有很高的期望,到时候情况将会有所改观。”
“颠覆性”的影像表达
枯燥乏味题材严肃的影片经过索德伯格的一番剪辑很可能会被弄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数情况下他会顺便把影片的音乐制作也包办下来,有业内人士评价说索德伯格做电影是很有控制力,他赋予《地球》的影像语言非常平和有时甚至是愉快的,但影片内容所触及的问题却是沉重而严峻的。他创造的影像语言非常独特,人们一眼就能够认出是他的风格。
让索德伯格真正出尽风头的是一部由电影短片组成的系列作品《Read My Lips》。据索德伯格本人介绍,该系列作品是他2001年至2003年期间陆续为瑞典电视台一档电视节目打造的,曾经在互联网上抢尽风头,布什和布莱尔对唱经典情歌《Endless Love》的那期节目堪称是互联网上最受网民追捧的作品之一,被点击下载的次数高达数百万次之多。 在索德伯格个人的官方网站上,点击播放《Read My Lips》的按钮,布什和布莱尔的画面就会交替出现,他们的嘴唇在动但讲话的声音却被莱昂纳尔•里奇(Lionel Richie)和戴安娜 •罗斯(Diana Ross)的深情歌声所置换,巧妙的对口形“把戏”被索德伯格拿捏得恰到好处,“谐谑”的影像表达却也深化了短片的寓意,索德伯格凭借这一创造性的“杰作”声名鹊起,他的大胆尝试颠覆了以往严肃题材的影像表达。 索德伯格剪辑《地球》这部影片时,他依然在追求更为独特的影像表达。他说,“这个项目艺术方面所要聚焦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做出一部确实能俘获新观众的电影。我们都知道科教影片的模样和腔调,总是那么谦恭那么正确,而我们做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跟那些早已熟知这些东西的人进行沟通。在这方面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一直是好评如潮,年轻观众的好评居多,我得说对年轻一代我们寄予了厚望!如果我们一直就这么不思悔改地走下去,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就不会美好。中国人民对于创造美好未来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无足轻重!西方国家应该在谋求可持续生活方式上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指望印度和中国的年轻一代不会盲从地走上西方过度消费文化的穷途末路。”(完)
2007-4-25[注]此稿已刊于2007年4月30日《国际先驱导报》风尚版
Power by LANDSKAPSPOESI © 2007 Beijing
May 1,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