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檔:南都《愛玲遺珍》文摘
张爱玲在《对照记》里写道:“一九五四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照相馆拍照。一九八四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巧整三十年前,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当年张爱玲为什么兴冲冲跑到兰心照相馆拍照呢?因为张爱玲英文版《秧歌》刚出版,《纽约时报》想登书评,要求提供作者照片。该书评在一九五五年四月三日刊登,连同照片,属于正面肯定,张爱玲遗物中有收藏剪报(图2),视为其人生高峰之一。可是佳评不等于畅销,《秧歌》没有再版。
这一张照片也是在兰心拍的。该组照片中,哪一张才是最爱?张爱玲曾经对我母亲说过:“我喜欢圆脸。下世投胎,假如不能太美,我愿意有张圆脸(正如在兰心拍的一张照片,头往上抬,显得脸很圆)。
张爱玲说过想写一个故事:“有一个类似侦探小说的,那段关于我的圆脸表姐被男人毒死的事。”
《对照记》写道:“一九四四年业余摄影家童世璋与他有同好的友人张君———名字一时记不起了———托人介绍来给我拍照,我就穿那件唯一的清装行头,大袄下穿着薄呢旗袍。拍了几张,要换个样子。单色呢旗袍不上照,就在旗袍外面加件浴衣,看得出颈项上有一圈旗袍领的阴影(为求线条简洁,我把低矮的旗袍领改为连续的圈领)。
一九九四年,台湾的《中国时报》颁发终身成就奖给张爱玲。同年十二月八日,张爱玲写信给宋淇夫妇:“我写信谢中国时报,说抱歉不能亲自领奖,至少应当去照个近影寄来,拍了照便寄张给你们。”
照中张爱玲手拿一份中文报纸,头条是《主席金日成昨猝逝》。金日成是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逝世,可照片是十二月拍成。张爱玲补充“忘了说我照片里的报纸是七月的。因为近来没有日期明显的头条新闻,只好用旧报。”
在《对照记》中,张爱玲写:“我考上了伦敦大学,欧战爆发不能去,改入香港大学。我母亲与姑姑托了工程师李开第作监护人,她们在英国就认识的老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姑父。”
《对照记》初稿中,张爱玲形容自己当年“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话虽不多,夫人不言,言必有失”。宋淇看到说“夫人”会被误认为自称夫人太太,张爱玲同意加上引语号,表明是引用四书名言。《皇冠》结果出版了这引语:“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自嘲变成自吹自擂!最后张爱玲写了一篇短文《编辑之痒》去纠正。
且看张爱玲自己对奖学金的看法。
《对照记》:“港大文科二年级有两个奖学金被我一个人独得,学费膳宿费全免,还有希望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刚减轻了我母亲的负担,半年后珍珠港事变中香港也沦陷了,学校停办。”
《对照记》:“我在港大的奖学金战后还在。进港大本来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战后校中人事全非,英国惨胜,也在困境中。毕业后送到牛津进修也不过是当初的一句话。结果我放弃了没回去,使我母亲非常失望。”
“我姑姑,一九四O末叶。我一九五二年离开大陆的时候她也还是这样。在我记忆中也永远是这样。” ——— 张爱玲《对照记》
张爱玲姑姑张茂渊与张爱玲感情笃深,1942年至1952年,张爱玲曾随姑姑在上海同住十年。张茂渊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张佩纶之女。她年轻时曾赴英国留学,78岁时嫁给李开第,成就一段传奇。
李开第是上海闵行人,1924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后称上海交通大学),获取公费留学生的名额前往英国曼彻斯特。李开第与张茂渊的真正结识,是在留学结束后。1927年底回到上海后,李开第在英国人创办的安利洋行工作,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张茂渊,成为好友。1932年9月,李开第在大华饭店举办了婚宴,张茂渊还充当了女傧相。之后李开第一家和张茂渊交往频繁,李斌自小喊张茂渊为“张伯伯”。而张茂渊一直未婚。1965年李开第丧妻,又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女儿远在广州,儿子自杀……多亏张茂渊无微不至地照顾,手把手地教他做家务、打扫厕所、打扫卫生等,加上女儿李斌变卖首饰、弟弟妹妹提供钱财,才熬过了十年噩梦。
1979年,李开第平反,在女儿的极力支持下与张茂渊结婚。“他们住在一起,不是孤单单的老人了,有个伴能互相照顾,挺好的。”李斌说。80年代初,张茂渊与张爱玲取得了联系,经常书信往来,后来因张茂渊身体不好,给张爱玲的信都由李开第执笔。张爱玲将她的著作的国内版权委托给李开第处置,所得稿酬也赠与二老,同时多次从美国汇款回来接济二老的生活。
张茂渊、李开第婚后共同度过12年。1991年,张茂渊因乳腺癌扩散过世。李开第忍住悲伤,写信告知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劈头第一句是“爱玲,请你镇静,不要激动,报告你一个坏消息。你与我所至爱的亲人已于6月13日晨7:45与世长辞。”而信的结尾,李开第不忘叮嘱侄女:“不要悲伤,身体保重。”此时李开第已90高龄,张爱玲年过七旬。
1982年8月1日给宋淇夫妇的信件中,张爱玲写道:“朱西宁的女儿朱天文托她在加州的女友送书给我,要面交,我请她寄来。前两天收到,六本内有三本是胡兰成化名写的,关于禅、中国小说史、礼乐。随手一翻,就看见许多引《红楼梦魇》与我别的书。我马上扔了,免得看了惹气。”
南都:你的母亲邝文美在书信中有一句话提及张爱玲打胎的,事情是怎样的呢?
宋以朗:这封书信是在1976年3月25日的,里面只有一句记载:“Stephen没听见过你在纽约打胎的事,你那次告诉我,一切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应该是张爱玲1961-1962在香港期间亲口告诉我母亲,具体详情我也不清楚。不过“路边社消息”(即道听途说)如是说:张爱玲与赖雅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文艺营认识,后来张爱玲写信告诉赖雅自己怀孕了,赖雅回信说不想要孩子,因为那时候他们是避难作家,没有固定的收入,于是张爱玲打掉了孩子。时隔不久,赖雅就向张求婚了。
宋以朗:姑姑与她的关系没什么问题。人在海外,还有什么可做?姑姑有写信要张爱玲到上海一游,张爱玲不去。为什么?去了一定会很风光热闹,轰动上海,而张爱玲最讨厌这些。
1979年到1980年代,美国与中国经济能力相差很大,她给钱姑姑不成问题。有一封信写道,她考虑寄5000美金给姑姑,对于张不成问题,可怕害了姑姑。那时候,大多内陆的人生目的是变成万元户。张爱玲怕姑姑老人家了,因海外关系,突然有一大笔钱会有麻烦。那个年代,万一政治翻身怎么办?当别人知道张爱玲给姑姑很多钱,将姑姑拿去“斗”怎么办?于是她在信中盘算给多少钱才好。她大多是一次寄300美元。后来姑姑生病,信都是由姑丈来写。
宋以朗:有一封信是张爱玲写的,提及弟弟。她写道:“今天不知道去哪里,于是就去巴士站等巴士。把弟弟的信带在身上,准备在巴士看。可巴士来了,上了巴士,发现信留在巴士上。”随后,她在信上补了一句“那也好,掉了就掉了,不用看了。”张爱玲没有跟我父母多谈她弟弟的事,曾说过告诉弟弟没法经济上帮忙。
宋以朗:在上世纪70年代,张爱玲不理炎樱。炎樱还是会写信告诉张爱玲自己这些年来做了什么,她说她有投资股票的天赋,她也叫张爱玲买哪些股票,张爱玲觉得烦恼,便不理了。
宋以朗:我父母曾经有提议张爱玲搬来香港,因为医疗经济及方便。可是如果张爱玲要过平静离群的生活,香港的狗仔队是不会给她安宁。但最大的理由,应该是对1997后的香港没有信心。我父母自认是风烛残年,再没有所谓,但也不必要张爱玲来受苦。为什么他们三人会有这种想法?我父亲跟大陆友人通信最多的是吴兴华和傅雷,二人均在“文革”惨死,所以有这种想法是不足为奇。
宋以朗:1990-1994年,大陆的版税,都交由姑丈KD打理。KD过世后,大陆版权无人打理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版税低微,一千字仅有几毛钱。而张爱玲和宋淇都在海外,授权跟汇钱都麻烦(要同时符合中外法律)。所以想到由K D打理大陆版权,版税归姑丈、姑姑二人,不做外汇,一举两得。具体版税数目我不清楚,就算微薄,都是一番心意。
1983年,炎樱给张爱玲去信。炎樱当时在纽约的股票公司任职,就用公司的信纸写了封短信,字迹潦草。信中说到,炎樱的朋友H algue先生(字迹过于潦草,未确定姓氏的准确写法)去了中国,拜访了张爱玲的姑姑和姑丈。“他们俩真是棒极了!”炎樱如此转述朋友对姑姑、李开第二人的印象,并称H algue先生的拜访非常愉快。“你还有再回中国去看看的机会吗?”这位老朋友问张爱玲。信的最后,炎樱写道“过些日子,我们就能再见面了,我盼望着。”
爱玲,
我有过二封信寄给你,但都没有收到你的回音。一封是寄给香港宋琪请他转寄给你的。内容是柯灵来信,附有一份出版法剪报。还有一封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来函,是寄到W ilcox信箱的。这二信都是为了安徽文艺出版社要出版《张爱玲文集》而征求你意见的。因为从今年6月1日起实行出版法了。……现在大陆上文艺界有一股“张爱玲热”,其盛况不亚于四十年代,有很多的“张迷”,这是从港台方面传过来的。……
为了关怀你,我说说我的外行看法。你过去的著作在近几年中大陆上重出版者很多,对你是好的,不是坏的。作为作家你在大陆上的名声现在很红,很有光采。本来没有出版法,人家用不到征求你的同意就可出版你的旧作,现在实行法治,必先与你联系。如果你不同意,有些像俗语所说“敬酒不吃吃罚酒”。但情况是应当问问清楚,如具体报酬办法等等,还可提出些要求,如酬金要汇至美国等等。不作答恐怕不好,是对捧你的人失礼。不直接答,通过我和柯灵传话也可以。我这些外行话如果不中听,请原谅我,出发点是好的。
K.D.
1991/8/30
止庵:这些作品更新了我们关于张爱玲作为一位双语作家的认识。其实张爱玲用英文写作非常早,可以从1942年回到上海算起,她用英文先后为《泰晤士报》和《二十世纪》写文章,有些后来又用中文重写,比如《更衣记》。
50年代在香港,张爱玲写了《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本书她都另外写有英文本,《秧歌》得以在美国出版,受到好评,外语版权先后卖出了23种。《秧歌》的成功使得张爱玲有信心在美国用英文写作。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去美国,50年代的后半期、60年代和70年代的前半期她主要是用英文创作,写了大量作品。而我们之前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她从50年代之后写作就陷入了低潮,没写什么东西。其实不是这样,她一直在写。
但是她在美国写的这些英文作品大多数得不到发表。只出了一本小说《北地胭脂》(1967年,后来翻译为中文出版时叫《怨女》),发表了短篇小说《五四遗事》和散文《重访边城》。她在美国写的小说《雷峰塔》和《易经》都被退稿了。
止庵:在1975年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里,收录了一篇张爱玲写的《自白》。张爱玲提到,这两部小说被退稿,是因为“此间的出版商似乎对那两本小说中的人物不太满意,甚至觉得非常乏味。Knopf的一位编辑写道,如果之前的情况果真如此,后来的共产社会实际上就是解放”。由此可见,《雷峰塔》和《易经》被退稿,原因之一是不符合当时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这种意识形态,美国的编辑认为中国发生革命、共产党获胜是个悲剧。而张爱玲的小说对这之前旧中国的描写,却颠覆了这一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张爱玲写《雷峰塔》和《易经》,并没有去迎合美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雷峰塔》和《易经》的情节是前后相连的,《雷峰塔》写到以张爱玲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琵琶”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止,《易经》写到她从香港回到上海为止。《小团圆》的前半部实际上是对这两部小说的缩写。这两部作品写得非常细腻,但不是自传。比如张爱玲的弟弟是比她晚去世的,但在《雷峰塔》结尾处,她写弟弟死了。
这两部英文作品和它们的中文译稿我都看了,我的感觉是:情节性不强,充满了各种细节,写了很多家庭琐事,有点像《红楼梦》那种写法。它们跟当时在美国流行的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完全不一样,显然不适合美国普通读者的阅读口味。正如张爱玲所说,这两部作品被退稿也是因为编辑觉得“非常乏味”。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四大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氏妄改,死有余辜。在我看来,应该把第四恨事改成:张爱玲自己没把《雷峰塔》和《易经》用中文重写一遍。我对此很不能理解:张爱玲之前那么多英文作品她自己都用中文重写了,对她来说这也不难,晚年又有很多时间,为什么不做这事呢?现在留给别人来译,尽管译者很努力,译笔也有几分像张爱玲,但毕竟不是张爱玲自己写的,我觉得非常遗憾。
止庵:张爱玲留下的遗稿,完整的也就是前面讲的那些。剩下的多是未完成的残稿,比如英文作品《少帅》,只写了七十多页,几万字。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未完成的《少帅》大概不太可能出版。
我在宋以朗先生那里见到的张爱玲遗稿,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是她写的一些片段,包括信件的底稿。张爱玲是个“书写狂”,这种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很零乱,没有头绪。我曾从中发现过一篇她给《对照记》写的后记,已经交给报纸发表。但大多数的纸片和残稿(包括《对照表》),无法出版。总的来说,中文遗稿里面,没有成规模的、完整的东西了。
宋以朗:还有些不太有意义的小说没出版。比如《我的香港妻子》,涉及另一个作者麦卡锡,所以还不能出版。小说里面校对的字迹,是张爱玲的。
《少帅》是英文小说,有七十六页,讲张学良与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还有一个张爱玲的小说《相见欢》(Visting),我觉得出英文版没意思。《华丽园》是《小团圆》的第九章,写一个人在乡下看大戏,英文小说与中文没得比。《色·戒》(SpyRing)中文版与英文版的情节中间是不一样的,英文版没有销路,卖不出,就放下了。多年后,她离开加州大学,在1974年开始想重写《色·戒》,就写信给我爸爸说出她的想法,将第一稿寄给我爸爸看,我爸爸觉得不行,因为把女主角写成是国民党特务的话,文章一定无法发表。何况,当时台湾认为国民党特务不可能会失败的。张爱玲同意我爸爸的观点,便将王佳芝写成女大学生,在第一稿的开头加了很多情节。
止庵:目前我主编的《张爱玲全集》已经出了十卷,后面将要面世的两卷是她的剧作集,一共收录了十个剧本:电影剧本《人财两得》、《情场如战场》、《桃花运》、《六月新娘》、《南北一家亲》、《南北喜相逢》、《小儿女》、《一曲难忘》和《魂归离恨天》,还有一个广播剧《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张爱玲写的剧本并不止这些,有的已经找不到了。她最早写的话剧《倾城之恋》虽然上演过,剧本却未发表,已经遗失。她编剧的电影《不了情》、《太太万岁》公映过,剧本也遗失了。郑树森和陈子善曾分别根据音像制品整理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剧本,但我觉得根据拍成的电影也许能还原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却无法还原编剧的文学剧本,一部电影拍成什么样,几乎都是导演的事。所以这两个“还原本”我没有收录。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张爱玲在美国,经宋淇介绍,给香港电懋公司编了十个剧本,拍了八部。这些剧本电影公司印成油印本,都还保留着。没拍的两部,一部《红楼梦》,剧本丢了;另一部是《魂归离恨天》,有手稿保留下来。张爱玲生前,有三个剧本编进她的书里。去年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过一本《张爱玲电懋剧本集》,收了九个剧本。我这次出剧本集,是以宋以朗先生提供的油印本和手稿复印件做底本,再加上一个有手稿保留下来的广播剧《伊凡生命中的一天》。目前已经整理完了,今年内应该可以面世。
宋以朗:1961年10月至1962年3月,张爱玲在香港写剧本。我爸爸宋淇在电懋当监制,帮她找到编剧的工作。在我印象中,编剧写好一稿,就会开会,一般开六到八小时。导演、编剧、制片围坐在一起讨论,如果女主角的戏份不够重,提出来之后编剧就需要修改,或者删掉这个人几句话增加那个人几句话等等。开完会后,编剧当晚就会拿原剧本去重新修改,第二天早上用当时报社排版的“执字粒”方法把剧本打印出来,第二天下午新剧本就会出炉。
止庵:首先需要说明,张爱玲写剧本是“为稻粱谋”。她当时在美国写英文小说,通过给香港编电影剧本来养活自己。这多少有点像给好莱坞编剧的福克纳。
张爱玲写剧本是要投入拍摄的,这就要求它们尽量接近大众口味,这样才能被接受。所以她的电影剧本都是相当通俗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就是在价值观念上也很接近大众口味,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她写的小说正好相反。比如张爱玲从来不相信幸福、爱情这些东西;但是她写的绝大部分是喜剧,结局都是皆大欢喜,又有爱情,又有幸福,所体现的完全是当时流行的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爱玲遗珍 -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0-09/26/node_929.htm
当年张爱玲为什么兴冲冲跑到兰心照相馆拍照呢?因为张爱玲英文版《秧歌》刚出版,《纽约时报》想登书评,要求提供作者照片。该书评在一九五五年四月三日刊登,连同照片,属于正面肯定,张爱玲遗物中有收藏剪报(图2),视为其人生高峰之一。可是佳评不等于畅销,《秧歌》没有再版。
这一张照片也是在兰心拍的。该组照片中,哪一张才是最爱?张爱玲曾经对我母亲说过:“我喜欢圆脸。下世投胎,假如不能太美,我愿意有张圆脸(正如在兰心拍的一张照片,头往上抬,显得脸很圆)。
张爱玲说过想写一个故事:“有一个类似侦探小说的,那段关于我的圆脸表姐被男人毒死的事。”
《对照记》写道:“一九四四年业余摄影家童世璋与他有同好的友人张君———名字一时记不起了———托人介绍来给我拍照,我就穿那件唯一的清装行头,大袄下穿着薄呢旗袍。拍了几张,要换个样子。单色呢旗袍不上照,就在旗袍外面加件浴衣,看得出颈项上有一圈旗袍领的阴影(为求线条简洁,我把低矮的旗袍领改为连续的圈领)。
一九九四年,台湾的《中国时报》颁发终身成就奖给张爱玲。同年十二月八日,张爱玲写信给宋淇夫妇:“我写信谢中国时报,说抱歉不能亲自领奖,至少应当去照个近影寄来,拍了照便寄张给你们。”
照中张爱玲手拿一份中文报纸,头条是《主席金日成昨猝逝》。金日成是一九九四年七月八日逝世,可照片是十二月拍成。张爱玲补充“忘了说我照片里的报纸是七月的。因为近来没有日期明显的头条新闻,只好用旧报。”
在《对照记》中,张爱玲写:“我考上了伦敦大学,欧战爆发不能去,改入香港大学。我母亲与姑姑托了工程师李开第作监护人,她们在英国就认识的老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姑父。”
《对照记》初稿中,张爱玲形容自己当年“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话虽不多,夫人不言,言必有失”。宋淇看到说“夫人”会被误认为自称夫人太太,张爱玲同意加上引语号,表明是引用四书名言。《皇冠》结果出版了这引语:“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自嘲变成自吹自擂!最后张爱玲写了一篇短文《编辑之痒》去纠正。
且看张爱玲自己对奖学金的看法。
《对照记》:“港大文科二年级有两个奖学金被我一个人独得,学费膳宿费全免,还有希望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刚减轻了我母亲的负担,半年后珍珠港事变中香港也沦陷了,学校停办。”
《对照记》:“我在港大的奖学金战后还在。进港大本来不是我的第一志愿,战后校中人事全非,英国惨胜,也在困境中。毕业后送到牛津进修也不过是当初的一句话。结果我放弃了没回去,使我母亲非常失望。”
“我姑姑,一九四O末叶。我一九五二年离开大陆的时候她也还是这样。在我记忆中也永远是这样。” ——— 张爱玲《对照记》
张爱玲姑姑张茂渊与张爱玲感情笃深,1942年至1952年,张爱玲曾随姑姑在上海同住十年。张茂渊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张佩纶之女。她年轻时曾赴英国留学,78岁时嫁给李开第,成就一段传奇。
李开第是上海闵行人,1924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后称上海交通大学),获取公费留学生的名额前往英国曼彻斯特。李开第与张茂渊的真正结识,是在留学结束后。1927年底回到上海后,李开第在英国人创办的安利洋行工作,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张茂渊,成为好友。1932年9月,李开第在大华饭店举办了婚宴,张茂渊还充当了女傧相。之后李开第一家和张茂渊交往频繁,李斌自小喊张茂渊为“张伯伯”。而张茂渊一直未婚。1965年李开第丧妻,又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女儿远在广州,儿子自杀……多亏张茂渊无微不至地照顾,手把手地教他做家务、打扫厕所、打扫卫生等,加上女儿李斌变卖首饰、弟弟妹妹提供钱财,才熬过了十年噩梦。
1979年,李开第平反,在女儿的极力支持下与张茂渊结婚。“他们住在一起,不是孤单单的老人了,有个伴能互相照顾,挺好的。”李斌说。80年代初,张茂渊与张爱玲取得了联系,经常书信往来,后来因张茂渊身体不好,给张爱玲的信都由李开第执笔。张爱玲将她的著作的国内版权委托给李开第处置,所得稿酬也赠与二老,同时多次从美国汇款回来接济二老的生活。
张茂渊、李开第婚后共同度过12年。1991年,张茂渊因乳腺癌扩散过世。李开第忍住悲伤,写信告知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劈头第一句是“爱玲,请你镇静,不要激动,报告你一个坏消息。你与我所至爱的亲人已于6月13日晨7:45与世长辞。”而信的结尾,李开第不忘叮嘱侄女:“不要悲伤,身体保重。”此时李开第已90高龄,张爱玲年过七旬。
1982年8月1日给宋淇夫妇的信件中,张爱玲写道:“朱西宁的女儿朱天文托她在加州的女友送书给我,要面交,我请她寄来。前两天收到,六本内有三本是胡兰成化名写的,关于禅、中国小说史、礼乐。随手一翻,就看见许多引《红楼梦魇》与我别的书。我马上扔了,免得看了惹气。”
南都:你的母亲邝文美在书信中有一句话提及张爱玲打胎的,事情是怎样的呢?
宋以朗:这封书信是在1976年3月25日的,里面只有一句记载:“Stephen没听见过你在纽约打胎的事,你那次告诉我,一切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应该是张爱玲1961-1962在香港期间亲口告诉我母亲,具体详情我也不清楚。不过“路边社消息”(即道听途说)如是说:张爱玲与赖雅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文艺营认识,后来张爱玲写信告诉赖雅自己怀孕了,赖雅回信说不想要孩子,因为那时候他们是避难作家,没有固定的收入,于是张爱玲打掉了孩子。时隔不久,赖雅就向张求婚了。
宋以朗:姑姑与她的关系没什么问题。人在海外,还有什么可做?姑姑有写信要张爱玲到上海一游,张爱玲不去。为什么?去了一定会很风光热闹,轰动上海,而张爱玲最讨厌这些。
1979年到1980年代,美国与中国经济能力相差很大,她给钱姑姑不成问题。有一封信写道,她考虑寄5000美金给姑姑,对于张不成问题,可怕害了姑姑。那时候,大多内陆的人生目的是变成万元户。张爱玲怕姑姑老人家了,因海外关系,突然有一大笔钱会有麻烦。那个年代,万一政治翻身怎么办?当别人知道张爱玲给姑姑很多钱,将姑姑拿去“斗”怎么办?于是她在信中盘算给多少钱才好。她大多是一次寄300美元。后来姑姑生病,信都是由姑丈来写。
宋以朗:有一封信是张爱玲写的,提及弟弟。她写道:“今天不知道去哪里,于是就去巴士站等巴士。把弟弟的信带在身上,准备在巴士看。可巴士来了,上了巴士,发现信留在巴士上。”随后,她在信上补了一句“那也好,掉了就掉了,不用看了。”张爱玲没有跟我父母多谈她弟弟的事,曾说过告诉弟弟没法经济上帮忙。
宋以朗:在上世纪70年代,张爱玲不理炎樱。炎樱还是会写信告诉张爱玲自己这些年来做了什么,她说她有投资股票的天赋,她也叫张爱玲买哪些股票,张爱玲觉得烦恼,便不理了。
宋以朗:我父母曾经有提议张爱玲搬来香港,因为医疗经济及方便。可是如果张爱玲要过平静离群的生活,香港的狗仔队是不会给她安宁。但最大的理由,应该是对1997后的香港没有信心。我父母自认是风烛残年,再没有所谓,但也不必要张爱玲来受苦。为什么他们三人会有这种想法?我父亲跟大陆友人通信最多的是吴兴华和傅雷,二人均在“文革”惨死,所以有这种想法是不足为奇。
宋以朗:1990-1994年,大陆的版税,都交由姑丈KD打理。KD过世后,大陆版权无人打理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版税低微,一千字仅有几毛钱。而张爱玲和宋淇都在海外,授权跟汇钱都麻烦(要同时符合中外法律)。所以想到由K D打理大陆版权,版税归姑丈、姑姑二人,不做外汇,一举两得。具体版税数目我不清楚,就算微薄,都是一番心意。
1983年,炎樱给张爱玲去信。炎樱当时在纽约的股票公司任职,就用公司的信纸写了封短信,字迹潦草。信中说到,炎樱的朋友H algue先生(字迹过于潦草,未确定姓氏的准确写法)去了中国,拜访了张爱玲的姑姑和姑丈。“他们俩真是棒极了!”炎樱如此转述朋友对姑姑、李开第二人的印象,并称H algue先生的拜访非常愉快。“你还有再回中国去看看的机会吗?”这位老朋友问张爱玲。信的最后,炎樱写道“过些日子,我们就能再见面了,我盼望着。”
爱玲,
我有过二封信寄给你,但都没有收到你的回音。一封是寄给香港宋琪请他转寄给你的。内容是柯灵来信,附有一份出版法剪报。还有一封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来函,是寄到W ilcox信箱的。这二信都是为了安徽文艺出版社要出版《张爱玲文集》而征求你意见的。因为从今年6月1日起实行出版法了。……现在大陆上文艺界有一股“张爱玲热”,其盛况不亚于四十年代,有很多的“张迷”,这是从港台方面传过来的。……
为了关怀你,我说说我的外行看法。你过去的著作在近几年中大陆上重出版者很多,对你是好的,不是坏的。作为作家你在大陆上的名声现在很红,很有光采。本来没有出版法,人家用不到征求你的同意就可出版你的旧作,现在实行法治,必先与你联系。如果你不同意,有些像俗语所说“敬酒不吃吃罚酒”。但情况是应当问问清楚,如具体报酬办法等等,还可提出些要求,如酬金要汇至美国等等。不作答恐怕不好,是对捧你的人失礼。不直接答,通过我和柯灵传话也可以。我这些外行话如果不中听,请原谅我,出发点是好的。
K.D.
1991/8/30
止庵:这些作品更新了我们关于张爱玲作为一位双语作家的认识。其实张爱玲用英文写作非常早,可以从1942年回到上海算起,她用英文先后为《泰晤士报》和《二十世纪》写文章,有些后来又用中文重写,比如《更衣记》。
50年代在香港,张爱玲写了《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本书她都另外写有英文本,《秧歌》得以在美国出版,受到好评,外语版权先后卖出了23种。《秧歌》的成功使得张爱玲有信心在美国用英文写作。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去美国,50年代的后半期、60年代和70年代的前半期她主要是用英文创作,写了大量作品。而我们之前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她从50年代之后写作就陷入了低潮,没写什么东西。其实不是这样,她一直在写。
但是她在美国写的这些英文作品大多数得不到发表。只出了一本小说《北地胭脂》(1967年,后来翻译为中文出版时叫《怨女》),发表了短篇小说《五四遗事》和散文《重访边城》。她在美国写的小说《雷峰塔》和《易经》都被退稿了。
止庵:在1975年出版的《世界作家简介》里,收录了一篇张爱玲写的《自白》。张爱玲提到,这两部小说被退稿,是因为“此间的出版商似乎对那两本小说中的人物不太满意,甚至觉得非常乏味。Knopf的一位编辑写道,如果之前的情况果真如此,后来的共产社会实际上就是解放”。由此可见,《雷峰塔》和《易经》被退稿,原因之一是不符合当时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基于这种意识形态,美国的编辑认为中国发生革命、共产党获胜是个悲剧。而张爱玲的小说对这之前旧中国的描写,却颠覆了这一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张爱玲写《雷峰塔》和《易经》,并没有去迎合美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雷峰塔》和《易经》的情节是前后相连的,《雷峰塔》写到以张爱玲自己为原型的主人公“琵琶”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止,《易经》写到她从香港回到上海为止。《小团圆》的前半部实际上是对这两部小说的缩写。这两部作品写得非常细腻,但不是自传。比如张爱玲的弟弟是比她晚去世的,但在《雷峰塔》结尾处,她写弟弟死了。
这两部英文作品和它们的中文译稿我都看了,我的感觉是:情节性不强,充满了各种细节,写了很多家庭琐事,有点像《红楼梦》那种写法。它们跟当时在美国流行的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完全不一样,显然不适合美国普通读者的阅读口味。正如张爱玲所说,这两部作品被退稿也是因为编辑觉得“非常乏味”。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四大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氏妄改,死有余辜。在我看来,应该把第四恨事改成:张爱玲自己没把《雷峰塔》和《易经》用中文重写一遍。我对此很不能理解:张爱玲之前那么多英文作品她自己都用中文重写了,对她来说这也不难,晚年又有很多时间,为什么不做这事呢?现在留给别人来译,尽管译者很努力,译笔也有几分像张爱玲,但毕竟不是张爱玲自己写的,我觉得非常遗憾。
止庵:张爱玲留下的遗稿,完整的也就是前面讲的那些。剩下的多是未完成的残稿,比如英文作品《少帅》,只写了七十多页,几万字。1961年张爱玲去台湾希望采访张学良,当时张还被软禁,这一采访要求没有被允许。未完成的《少帅》大概不太可能出版。
我在宋以朗先生那里见到的张爱玲遗稿,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是她写的一些片段,包括信件的底稿。张爱玲是个“书写狂”,这种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很零乱,没有头绪。我曾从中发现过一篇她给《对照记》写的后记,已经交给报纸发表。但大多数的纸片和残稿(包括《对照表》),无法出版。总的来说,中文遗稿里面,没有成规模的、完整的东西了。
宋以朗:还有些不太有意义的小说没出版。比如《我的香港妻子》,涉及另一个作者麦卡锡,所以还不能出版。小说里面校对的字迹,是张爱玲的。
《少帅》是英文小说,有七十六页,讲张学良与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当时张爱玲给赖雅和另一朋友看,他们看了都喊“救命”,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可张爱玲无法修改,要写少帅张学良无法避免这些人物。
这个小说除了人物复杂外,也有弊端,因为事实无法避免,若将小说人物改成负面,会涉及诽谤。同时,张爱玲希望写成爱情小说,对她来说,写作方式是从细节入手,从下面建起来。她写前,会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比如《小团圆》的每一个细节,可能都是曾经发生过的。可写《少帅》,她无法知道细节,很多事情不清楚,硬着头皮来写很困难。所以就放弃了。
还有一个张爱玲的小说《相见欢》(Visting),我觉得出英文版没意思。《华丽园》是《小团圆》的第九章,写一个人在乡下看大戏,英文小说与中文没得比。《色·戒》(SpyRing)中文版与英文版的情节中间是不一样的,英文版没有销路,卖不出,就放下了。多年后,她离开加州大学,在1974年开始想重写《色·戒》,就写信给我爸爸说出她的想法,将第一稿寄给我爸爸看,我爸爸觉得不行,因为把女主角写成是国民党特务的话,文章一定无法发表。何况,当时台湾认为国民党特务不可能会失败的。张爱玲同意我爸爸的观点,便将王佳芝写成女大学生,在第一稿的开头加了很多情节。
止庵:目前我主编的《张爱玲全集》已经出了十卷,后面将要面世的两卷是她的剧作集,一共收录了十个剧本:电影剧本《人财两得》、《情场如战场》、《桃花运》、《六月新娘》、《南北一家亲》、《南北喜相逢》、《小儿女》、《一曲难忘》和《魂归离恨天》,还有一个广播剧《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张爱玲写的剧本并不止这些,有的已经找不到了。她最早写的话剧《倾城之恋》虽然上演过,剧本却未发表,已经遗失。她编剧的电影《不了情》、《太太万岁》公映过,剧本也遗失了。郑树森和陈子善曾分别根据音像制品整理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剧本,但我觉得根据拍成的电影也许能还原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却无法还原编剧的文学剧本,一部电影拍成什么样,几乎都是导演的事。所以这两个“还原本”我没有收录。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张爱玲在美国,经宋淇介绍,给香港电懋公司编了十个剧本,拍了八部。这些剧本电影公司印成油印本,都还保留着。没拍的两部,一部《红楼梦》,剧本丢了;另一部是《魂归离恨天》,有手稿保留下来。张爱玲生前,有三个剧本编进她的书里。去年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过一本《张爱玲电懋剧本集》,收了九个剧本。我这次出剧本集,是以宋以朗先生提供的油印本和手稿复印件做底本,再加上一个有手稿保留下来的广播剧《伊凡生命中的一天》。目前已经整理完了,今年内应该可以面世。
宋以朗:1961年10月至1962年3月,张爱玲在香港写剧本。我爸爸宋淇在电懋当监制,帮她找到编剧的工作。在我印象中,编剧写好一稿,就会开会,一般开六到八小时。导演、编剧、制片围坐在一起讨论,如果女主角的戏份不够重,提出来之后编剧就需要修改,或者删掉这个人几句话增加那个人几句话等等。开完会后,编剧当晚就会拿原剧本去重新修改,第二天早上用当时报社排版的“执字粒”方法把剧本打印出来,第二天下午新剧本就会出炉。
止庵:首先需要说明,张爱玲写剧本是“为稻粱谋”。她当时在美国写英文小说,通过给香港编电影剧本来养活自己。这多少有点像给好莱坞编剧的福克纳。
张爱玲写剧本是要投入拍摄的,这就要求它们尽量接近大众口味,这样才能被接受。所以她的电影剧本都是相当通俗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就是在价值观念上也很接近大众口味,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她写的小说正好相反。比如张爱玲从来不相信幸福、爱情这些东西;但是她写的绝大部分是喜剧,结局都是皆大欢喜,又有爱情,又有幸福,所体现的完全是当时流行的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
爱玲遗珍 -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0-09/26/node_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