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此人之——陳昭容
姓 名:陳昭容(Chao-jung Chen)
電子郵件:cjchen@asihp.net
連絡電話: 02-26523156
學 歷: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 1997.04-2006.03),本所研究員(2006.03-)
本所試用助理研究員 (1985.07-1988.03),本所助理研究員( 1988.04-1997.03)
本所研究助理 (1983.12-1985.06)
東海大學講師 (1982.9-1983.12)
陈昭容《两周婚姻关系中的“媵”与“媵器》简介
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lwjsh/405.html
青銅器與漢字史
漢字發展歷史與青銅器銘文是我近年的主要研究工作。在漢字發展史方面,過去我曾經檢討陶器刻畫符號與漢字起源的關係,並曾考察古文字從西周到秦的發展歷史,以大量信實的春秋、戰國及秦文字材料為基礎,重新檢討漢字史上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呈現秦系文字歷時演變的面貌及其在漢字史上的重要橋樑地位。近年我特別著重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與擴大這個主題,探討從二里頭時期漢字形成開始,逐步擴大其使用地域及影響力的過程。其中,非華夏族進入漢字文化圈進行文化上的華夏化,是討論的重點。正在進行中的計畫「漢字的家譜」,是從字根繁衍的角度關注漢字的發展,也可從繁密的枝葉逆推尋根。在漢字部件分析與結構組合的理論基礎上,作漢字源流與知識的表達。
在青銅器研究方面,近年我積極投入青銅器銘文的研究,關注其中所傳達的人際關係,配合考古墓葬資料及傳統文獻,希望進一步了解兩周家族社會結構及族群關係。以青銅器銘文作為切進的起點,透過大量銘文的分析與統計,對青銅器銘文中的人物性別及親屬、身份、國族、姓氏、婚姻往來、家族地位、宗族關係等相關議題作一系列的探討。同時,生活史中的物質文明也是我關心的焦點,從青銅器器類、器用作考察,配合古文字資料作生活史的研究,已經完成的論文曾涉及盥洗用具的組合分布及盥洗習俗、染爐及染杯的搭配使用及烹調習慣,也從性別角度分析婦女墓葬中的遺物特色。結合考古遺物、器用、銘文與文獻作先秦至漢代生活史的研究領域,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外,我也積極參與學術社群的服務。例如由本所金文工作室及本院計算中心合作的「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建置,使用者瀏覽青銅器時,可同時看到銘文拓片、釋文、紋飾及器影等。也與本院地理資訊科學中心合作,將出土地清楚的青銅器,透過現代地理空間標示,提供器物的時空定位。
專書
《秦系文字研究》史語所專刊之一0三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
論文
〈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總檢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4(1986),頁669-762。
〈古文字中的「 」及從「 」諸字──兼論漢字演進過程中的紛歧現象〉,《漢學研究》6,2(1988),頁135-178。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見的第一人稱代詞〉,《中國文字》新16(1992),頁181-218。
〈從秦系文字演變的觀點論詛楚文的真偽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1993),頁569-621。
〈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1993),頁1077-1120。
〈說「」〉,《中國文字》新18(1994),頁139-172。
〈戰國至秦的符節──以實物資料為主,《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1(1995),頁305-366。
〈談新出秦公壺的時代〉,《考古與文物》4(1995),頁64-70。
〈秦書八體原委─附論新莽六書〉,《中國文字》新21(1996.12),頁135-183。
〈秦「書同文字」新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1997.9),頁589-641。
〈隸書起源問題重探〉,《南大語言文化學報》2,2(1997下半年),頁91-124。
〈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文物〉,《大陸雜誌》95,5(1997.11),頁1-10。
〈釋古文字中的「」及從「 」之字〉,《中國文字》新22(1997.12),頁121-149。
〈說「玄衣 屯」〉,《中國文字》新24(1998.12),頁55-60。
〈關於「甲骨文被動式」研究的檢討〉,《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8),頁63-91。
〈一方未見著錄的魏三字石經殘石—史語所藏《尚書‧多士》殘石簡介(與邢義田合作)〉,《古今論衡》2(1999.6),頁118-122。
〈傅斯年圖書館藏銅器全形拓〉(與袁國華、黃銘崇合作),《古今論衡》3(1999.12),頁160-171。
〈故宮新收青銅器王子匜〉,《中國文字》新25(1999.12),頁93-122。
〈從古文字材料談先秦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4(2000.12),頁857-932。
〈論山彪鎮一號墓出土周王 戈的器主及時代〉,《古今論衡》5(2000.12),頁30-44。
〈秦文字發展序列—從漢字發展歷史看秦文字的傳承與演變〉,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12月二刷),頁156-173。
〈周代婦女在祭祀中的地位-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一〉,《清華學報》新31,4(2003),頁395-440(實際出版日期為2003年8月)。
〈史語所藏平安侯家染爐-兼談染爐、染杯的相關問題〉,《古今論衡》10(2003.12),頁2-23。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漢淮地區的婚姻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4(2004.12),頁635-697。
〈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本2 分(2006年6月),頁193-278。
〈 樊國出土青銅器及其相關問題〉,《歷史文物月刊》15卷12期(2005.12),頁120-129。又收入《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5年12月),頁231-243。
〈新出土青銅器「琱生尊」及傳世「琱生簋」對讀----西周時期大宅門土地糾紛協調事件始末〉,(與內田純子、林宛蓉、劉彥彬合作),《古今論衡》16(2007.06):32-52。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253-292。
會議論文
潑皮與光棍—談近世詞彙中以「皮」與「棍」為中心語的詞群,兼論「潑」「賴」與「潑辣」,《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訓詁學會主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12),頁223-240。
金文資料庫字詞檢索系統的設計與應用(與莊德明、袁國華、董妍希合作),「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漢籍數位典藏組」,(2000.6.29-7.1)。
編輯與整理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與鍾柏生、黃銘崇、袁國華合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4月初版。
其他
《急就篇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我與史語所〉(李孝定口述,陳昭容整理),《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909-922。
〈古文字研究的材料、課題與工具----從傅斯年先生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有關古文字研究的議題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週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119-140。
〈三門峽虢季夫人墓出土青銅罐〉,《典藏古美術》2006年2期,頁84-88。
〈從繁簡之爭談漢字學習〉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宏觀週報》2006/08/23
〈李孝定先生與古文字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頁420-432。
http://www.ihp.sinica.edu.tw/people_page/p33.htm
電話:(02)2782-9555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傳真:(02)2786-8834 服務信箱: ihp@asihp.net
Copyright©2008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郵件:cjchen@asihp.net
連絡電話: 02-26523156
學 歷: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 1997.04-2006.03),本所研究員(2006.03-)
本所試用助理研究員 (1985.07-1988.03),本所助理研究員( 1988.04-1997.03)
本所研究助理 (1983.12-1985.06)
東海大學講師 (1982.9-1983.12)
陈昭容《两周婚姻关系中的“媵”与“媵器》简介
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lwjsh/405.html
青銅器與漢字史
漢字發展歷史與青銅器銘文是我近年的主要研究工作。在漢字發展史方面,過去我曾經檢討陶器刻畫符號與漢字起源的關係,並曾考察古文字從西周到秦的發展歷史,以大量信實的春秋、戰國及秦文字材料為基礎,重新檢討漢字史上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呈現秦系文字歷時演變的面貌及其在漢字史上的重要橋樑地位。近年我特別著重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與擴大這個主題,探討從二里頭時期漢字形成開始,逐步擴大其使用地域及影響力的過程。其中,非華夏族進入漢字文化圈進行文化上的華夏化,是討論的重點。正在進行中的計畫「漢字的家譜」,是從字根繁衍的角度關注漢字的發展,也可從繁密的枝葉逆推尋根。在漢字部件分析與結構組合的理論基礎上,作漢字源流與知識的表達。
在青銅器研究方面,近年我積極投入青銅器銘文的研究,關注其中所傳達的人際關係,配合考古墓葬資料及傳統文獻,希望進一步了解兩周家族社會結構及族群關係。以青銅器銘文作為切進的起點,透過大量銘文的分析與統計,對青銅器銘文中的人物性別及親屬、身份、國族、姓氏、婚姻往來、家族地位、宗族關係等相關議題作一系列的探討。同時,生活史中的物質文明也是我關心的焦點,從青銅器器類、器用作考察,配合古文字資料作生活史的研究,已經完成的論文曾涉及盥洗用具的組合分布及盥洗習俗、染爐及染杯的搭配使用及烹調習慣,也從性別角度分析婦女墓葬中的遺物特色。結合考古遺物、器用、銘文與文獻作先秦至漢代生活史的研究領域,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外,我也積極參與學術社群的服務。例如由本所金文工作室及本院計算中心合作的「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建置,使用者瀏覽青銅器時,可同時看到銘文拓片、釋文、紋飾及器影等。也與本院地理資訊科學中心合作,將出土地清楚的青銅器,透過現代地理空間標示,提供器物的時空定位。
專書
《秦系文字研究》史語所專刊之一0三 (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
論文
〈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總檢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4(1986),頁669-762。
〈古文字中的「 」及從「 」諸字──兼論漢字演進過程中的紛歧現象〉,《漢學研究》6,2(1988),頁135-178。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見的第一人稱代詞〉,《中國文字》新16(1992),頁181-218。
〈從秦系文字演變的觀點論詛楚文的真偽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1993),頁569-621。
〈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1993),頁1077-1120。
〈說「」〉,《中國文字》新18(1994),頁139-172。
〈戰國至秦的符節──以實物資料為主,《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1(1995),頁305-366。
〈談新出秦公壺的時代〉,《考古與文物》4(1995),頁64-70。
〈秦書八體原委─附論新莽六書〉,《中國文字》新21(1996.12),頁135-183。
〈秦「書同文字」新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1997.9),頁589-641。
〈隸書起源問題重探〉,《南大語言文化學報》2,2(1997下半年),頁91-124。
〈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文物〉,《大陸雜誌》95,5(1997.11),頁1-10。
〈釋古文字中的「」及從「 」之字〉,《中國文字》新22(1997.12),頁121-149。
〈說「玄衣 屯」〉,《中國文字》新24(1998.12),頁55-60。
〈關於「甲骨文被動式」研究的檢討〉,《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8),頁63-91。
〈一方未見著錄的魏三字石經殘石—史語所藏《尚書‧多士》殘石簡介(與邢義田合作)〉,《古今論衡》2(1999.6),頁118-122。
〈傅斯年圖書館藏銅器全形拓〉(與袁國華、黃銘崇合作),《古今論衡》3(1999.12),頁160-171。
〈故宮新收青銅器王子匜〉,《中國文字》新25(1999.12),頁93-122。
〈從古文字材料談先秦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4(2000.12),頁857-932。
〈論山彪鎮一號墓出土周王 戈的器主及時代〉,《古今論衡》5(2000.12),頁30-44。
〈秦文字發展序列—從漢字發展歷史看秦文字的傳承與演變〉,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12月二刷),頁156-173。
〈周代婦女在祭祀中的地位-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一〉,《清華學報》新31,4(2003),頁395-440(實際出版日期為2003年8月)。
〈史語所藏平安侯家染爐-兼談染爐、染杯的相關問題〉,《古今論衡》10(2003.12),頁2-23。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漢淮地區的婚姻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4(2004.12),頁635-697。
〈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本2 分(2006年6月),頁193-278。
〈 樊國出土青銅器及其相關問題〉,《歷史文物月刊》15卷12期(2005.12),頁120-129。又收入《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5年12月),頁231-243。
〈新出土青銅器「琱生尊」及傳世「琱生簋」對讀----西周時期大宅門土地糾紛協調事件始末〉,(與內田純子、林宛蓉、劉彥彬合作),《古今論衡》16(2007.06):32-52。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253-292。
會議論文
潑皮與光棍—談近世詞彙中以「皮」與「棍」為中心語的詞群,兼論「潑」「賴」與「潑辣」,《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訓詁學會主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12),頁223-240。
金文資料庫字詞檢索系統的設計與應用(與莊德明、袁國華、董妍希合作),「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漢籍數位典藏組」,(2000.6.29-7.1)。
編輯與整理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與鍾柏生、黃銘崇、袁國華合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4月初版。
其他
《急就篇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我與史語所〉(李孝定口述,陳昭容整理),《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909-922。
〈古文字研究的材料、課題與工具----從傅斯年先生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有關古文字研究的議題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週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119-140。
〈三門峽虢季夫人墓出土青銅罐〉,《典藏古美術》2006年2期,頁84-88。
〈從繁簡之爭談漢字學習〉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宏觀週報》2006/08/23
〈李孝定先生與古文字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頁420-432。
http://www.ihp.sinica.edu.tw/people_page/p33.htm
電話:(02)2782-9555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傳真:(02)2786-8834 服務信箱: ihp@asihp.net
Copyright©2008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