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论坛之一
广西师大出版社此次做了好事。昨日和今日两天见了易中天、资中筠、张大春、小宝、梁文道、骆以军、贾樟柯、陈冠中、李长声诸位。拿到大春在《春灯公子》和《四喜忧国》上的签名。以及梁文道在《我执》上的签名。一向觉得有缘阅读文字感动一刻便好,无缘相见也无大碍,签名留念也是虚无。但是签名似乎又成了那个凭证,似乎想证明一切不仅仅是梦。是确实发生过的,我们有理想国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都还包含着希望。
想起来曾经看到过一些立志要推进民主进程的人,想起来曾经看到过预言我们的日子也只剩100年的悲观主义者。或许我本身头脑里还没有什么样的特定的概念和追求,但是我却十分想试图去探究真实的世界,多种可能的世界。这次理想国的口号是“想象另一种可能”,听听,多浪漫。
记下来这几天的经历吧:
大前天是九月二十号周一,去铁道部党校的凤凰的世纪大讲堂听大春讲台湾乡土文学论战,里面说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包括国民党在台湾进行的土改什么的,从前从未听过。论战是在77-78年展开,而巧的是,77年“时报文学奖”开始评“报道文学”的奖项——这或许意味着人们开始关注现实,所以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之后还有一个论战是83-84的台湾意识论战。大春谈到作家不应该只对一种或几种意识形态反驳,而应该对全面的意识形态说不。他引用萨特的一句话:“作家是那个说不的人”。他推荐了黄凡的作品,认为它们有乡土气息。最后,他在谈到类型文学之时谈到大多数类型作家囿于规则,而不能突破,所以有碍作品的质量。他提到了《玫瑰的名字》觉得这本书很好。
昨天是九月二十二日中秋节,下午四点去听易中天和资中筠探讨“科技与市场,对人类的祸与福”。按说这个趋势是很容易像反科学的角度发展的,但是两位主人公最后都很惶惶的说“我们可不是反科学”,弄得我好生失望,于是也不想问他们问题了。但是,整个环节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资先生果真阅历丰富读的东西也多,年龄虽大却也思维敏捷,果真哲学的慰藉这样的书她来翻译很合适。她一开始谈到科学是为了拓宽人类的边界。最开始反科学的一个人可能是1932年的尤因,他当年说:人类在还没有掌握自己之时,就掌握了自然,会后患无穷。后来,资先生谈到市场的力量对于推动科学的意义,以及国家权力推动科学(军备竞赛)。易中天果真说话很幽默,他谈到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实证、<还有一个忘记了>);市场经济(积累财富,确立人权,制定规则)。认为有一个如下的顺序:经济-->人格-->思想。易中天讲述之中大概是想说明我们中国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市场。总之还是很混沌的状态。接着,资先生提到,中国的问题是:老在追赶,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夹生饭(比如说还没进入工业化就跑到后工业化里了),科学精神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自己就觉得没有科学精神。我们平时做事也是,得过且过。不精确。>后来资先生谈到一点很让人感动,说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时不时的钻空子。后来还谈到“希望
”这种东西的存在就在于每个年富力强的人都凭良心做事。还谈到在这个“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里面,他们就认为“非政府组织”相当于“反政府组织”,所以不批。<好没逻辑哈>。另外,应该是易中天说到:沉默权比言语权重要。
A2结束后我把衣服放在前排占座,自己下到一层,待了半个钟头上楼。此次位置很妙,可以看见嘉宾们。说实话,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宝,不过虽然他说话的功力肯定比不上大春啦,但是此人的一些想法还是比较独特的,反应也还可以。晚上七点开始,张大春和小宝开始谈“风度与风趣”。其实本来此题的意思在于谈论我们头脑中所谓的“民国”的那种范儿。但是大春实在是很能旁征博引,于是只好从古代讲起啦。主要就谈了魏晋和宋。和风度关联的东西包括(文化事物;脱离伦理负担)他提到苏东坡是整个后代对于宋的风度归一的对象。他说道《世说新语》里面,看不出作者的信仰,和作者坚守的理念。他不批判,不提供价值负担。大春说:风度是这么样产生的:是人生小际遇中最大的满足、从容、以及没有真正强烈的目的性。而这些东西使得风度和风趣建立在中国正统的文化体系之外。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天地四时,犹有生息”,其中的“生息”指的是“消长”。另外禅说里的一个故事,僧人一本书都不带,说“藏中自备足”。后来又提到宋仁宗庆历八年的“风闻奏事”。说道“不燥、不急、不忙、不惧,甚至不生、不死”的一种感觉,那就是没有价值负担的理想国。风趣是一种风尚和趣味。其实我们现在还未确定“民国”的意义。另,中国人不接受二度忠心,亦即投降。大春谈到如汪精卫一类人的诗作中能体现很深的矛盾和冲突。<又激起我幼年对汪精卫浓浓热爱之情>
想起来曾经看到过一些立志要推进民主进程的人,想起来曾经看到过预言我们的日子也只剩100年的悲观主义者。或许我本身头脑里还没有什么样的特定的概念和追求,但是我却十分想试图去探究真实的世界,多种可能的世界。这次理想国的口号是“想象另一种可能”,听听,多浪漫。
记下来这几天的经历吧:
大前天是九月二十号周一,去铁道部党校的凤凰的世纪大讲堂听大春讲台湾乡土文学论战,里面说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包括国民党在台湾进行的土改什么的,从前从未听过。论战是在77-78年展开,而巧的是,77年“时报文学奖”开始评“报道文学”的奖项——这或许意味着人们开始关注现实,所以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之后还有一个论战是83-84的台湾意识论战。大春谈到作家不应该只对一种或几种意识形态反驳,而应该对全面的意识形态说不。他引用萨特的一句话:“作家是那个说不的人”。他推荐了黄凡的作品,认为它们有乡土气息。最后,他在谈到类型文学之时谈到大多数类型作家囿于规则,而不能突破,所以有碍作品的质量。他提到了《玫瑰的名字》觉得这本书很好。
昨天是九月二十二日中秋节,下午四点去听易中天和资中筠探讨“科技与市场,对人类的祸与福”。按说这个趋势是很容易像反科学的角度发展的,但是两位主人公最后都很惶惶的说“我们可不是反科学”,弄得我好生失望,于是也不想问他们问题了。但是,整个环节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资先生果真阅历丰富读的东西也多,年龄虽大却也思维敏捷,果真哲学的慰藉这样的书她来翻译很合适。她一开始谈到科学是为了拓宽人类的边界。最开始反科学的一个人可能是1932年的尤因,他当年说:人类在还没有掌握自己之时,就掌握了自然,会后患无穷。后来,资先生谈到市场的力量对于推动科学的意义,以及国家权力推动科学(军备竞赛)。易中天果真说话很幽默,他谈到科学精神(包括怀疑、批判、实证、<还有一个忘记了>);市场经济(积累财富,确立人权,制定规则)。认为有一个如下的顺序:经济-->人格-->思想。易中天讲述之中大概是想说明我们中国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市场。总之还是很混沌的状态。接着,资先生提到,中国的问题是:老在追赶,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夹生饭(比如说还没进入工业化就跑到后工业化里了),科学精神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自己就觉得没有科学精神。我们平时做事也是,得过且过。不精确。>后来资先生谈到一点很让人感动,说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时不时的钻空子。后来还谈到“希望
”这种东西的存在就在于每个年富力强的人都凭良心做事。还谈到在这个“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里面,他们就认为“非政府组织”相当于“反政府组织”,所以不批。<好没逻辑哈>。另外,应该是易中天说到:沉默权比言语权重要。
A2结束后我把衣服放在前排占座,自己下到一层,待了半个钟头上楼。此次位置很妙,可以看见嘉宾们。说实话,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小宝,不过虽然他说话的功力肯定比不上大春啦,但是此人的一些想法还是比较独特的,反应也还可以。晚上七点开始,张大春和小宝开始谈“风度与风趣”。其实本来此题的意思在于谈论我们头脑中所谓的“民国”的那种范儿。但是大春实在是很能旁征博引,于是只好从古代讲起啦。主要就谈了魏晋和宋。和风度关联的东西包括(文化事物;脱离伦理负担)他提到苏东坡是整个后代对于宋的风度归一的对象。他说道《世说新语》里面,看不出作者的信仰,和作者坚守的理念。他不批判,不提供价值负担。大春说:风度是这么样产生的:是人生小际遇中最大的满足、从容、以及没有真正强烈的目的性。而这些东西使得风度和风趣建立在中国正统的文化体系之外。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天地四时,犹有生息”,其中的“生息”指的是“消长”。另外禅说里的一个故事,僧人一本书都不带,说“藏中自备足”。后来又提到宋仁宗庆历八年的“风闻奏事”。说道“不燥、不急、不忙、不惧,甚至不生、不死”的一种感觉,那就是没有价值负担的理想国。风趣是一种风尚和趣味。其实我们现在还未确定“民国”的意义。另,中国人不接受二度忠心,亦即投降。大春谈到如汪精卫一类人的诗作中能体现很深的矛盾和冲突。<又激起我幼年对汪精卫浓浓热爱之情>
夏天珍珠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报书名 (21人喜欢)
- 24年看到的“人与自然”主题的女性的写作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