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是一部伦理小说 由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1955年创作的小说 描述一位中年教授亨伯特不可救药地爱上了14岁的继女洛丽塔的故事,由于题材敏感,很长一段时间遭到激烈非议,并在50年代被多个国家列为禁书,但影响还是非常广泛,之后被拍成电影,中文译名相当有诗意——《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 我认为97版的小女主角很漂亮 有些人说的97版女主角不够漂亮 我却不这么认为 97版的女主角不是那种乍看上去 眼前一亮的美 但很耐看 也许男人看女人和女人看女人不一样吧 要知道扮演者可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选拔出来的 之前并不会演戏 这一点很像张艺谋 要的就是挖掘这个纯劲。 62版的女主角年龄很大 因为当时的社会压力 导演最后时刻妥协了 换了个年纪大的演员 所以看上去好象比97版的要漂亮 但有了些许成熟的韵味 我不喜欢 并不是因为失忠于原著 只是少了真正12岁少女的那种特有气质。片子拍的很棒 很细腻 心理的刻画也表现的很淋漓尽致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 其实是俩个主角之间心理历程不可或缺的外在表现 导演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 巧妙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把整部戏贯穿融合 让你觉得事态的发展已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但节奏把握的很好不至于太过仓促 有点遗憾的是总觉得后半部似乎没有前面拍的好 但也不失为一部很精彩的伦理影片 值得一看 (建议去看看这本书 英语好的可看看原著) 主人公亨伯特教授因迷恋寡妇夏洛特. 黑兹12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之结婚。而他之所以有这种“恋童”的癖好,其实源自其童年时的一段心灵创痕 亨伯特童年的时候喜欢上了邻家女孩安娜贝尔 两个人感情非常之好 遗憾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与这个阳光般的邻家女孩从此天人永别 并从此在心灵深处留下阴影 这段难忘的童年使得他从此深陷欲望的旋涡里不能自拔。他开始寻觅并始终在寻觅“长着金色绒毛的小麦色皮肤的小腿,有着光滑平坦的小腹和银铃般的笑声的苹果样的少女”。为了得到洛丽塔,亨伯特绞尽脑汁与她的母亲夏洛特结了婚。欲望开始变的欣悦而鲜活,一切都似乎已垂手可得 ,可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我们很难把这一切罪责全部都归在亨伯特教授一个人身上 他其实也是个受害者 源自他不幸的童年记忆 作为一个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 亨伯特对成年女性接触很少 潜意识里渴望着一份母爱 也就是Freud所说的恋母情结 只不过亨伯特把这份爱转嫁到了未成年少女安娜贝尔的身上了 直到他后来又遇到了 洛 一个浅意识中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缩影 亨伯特对洛的欲望实际是对安娜贝尔欲望 是想补偿曾经对安娜贝尔失去的情感依附 。亨伯特对洛的情感是真实的 至少后期是这样的 已摆脱了一开始对洛仅仅情欲上的迷恋 。洛想要的只是个真正关心她的父亲 而亨伯特却没有给予他所要的一切 亨只是拿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洛选择了逃走 这是理所当然的 洛需要一个正常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当亨伯特千辛万苦找到洛时 洛已经嫁为人妇 并怀有身孕 记的亨伯特央求洛回到他的身边 而洛却只给了个未置可否的微笑 亨伯特哭了 我亦被这段情节深深的感染着情绪 那一刻我相信了亨伯特对洛的真情 。 洛对着亨伯特咆哮 “奎尔蒂只是抛弃了我,而你,毁了我一生” 是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亨伯特的确毁掉了洛的一生 毁掉了洛本应该充满愉快的童年、家庭、生活还有今后的人生道路 亨伯特明白这一切时已经晚了 他深深的自责 他恨自己 恨那个叫奎尔蒂的该死男人 因为在亨伯特的心里 至少自己是爱着洛的 而奎尔蒂只是玩弄了洛 所以亨伯特最后决定要杀了奎尔蒂 我想,在他充满负罪感的心里想杀的其实是自己的影子 而奎尔蒂不过是个替身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