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梅子引发的豆油。。
来自: 牧苏 (苏州)
时间: 2010-09-16 12:07
话题: Re(56):问题1
浪漫主义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只是提出了它的一部分和它的变形,我理解到了你的,至少我更愿意从你的文本本身出来的东西去解决文本而不是空乏地谈及理解。
通过世界创造自我也包括去自我,雪莱的云雀正是这种理想,而且作为宗教经验,这恐怕也只有早期原始宗教和中世纪结束后那种上帝显于万物的观念上它是宗教经验,当然我知道指涉的是更为宽泛的人的普遍情感,但是我们具体谈论的时候不免印证历史的某种怀疑,这些创造。
我并不认为我们因为文本的互相传递语言的交流而造成了进一步退三步的局面,我觉得是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到误解的加深,这本身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假象,而被我们的不能交流的感情放大了。
不是和动对立,而是说你的经验作为整体的一个个体来看确实有那种冲突,那些东西就像惠特曼会凝注地描绘一个形象,我知道这些来临的东西的那种宗教式的情感,我并非不理解我只是不希望去神化这些。融合造成的形象的流注必然造成自身的颤栗是因为世界要在运行和平静共存的静止或者说和谐里呈现了某种人对于自身的发现,即便你的目的或者说非目的论的在达到一种无我境界也是如此。
我之前说的是想告诉你不是我是否知道你想要表达或者说你的表达效果,而是你缺乏对于那些非逻辑或者说非理性的事物的连接的洞察力。
日常的经验我并不弱于你的感知,甚至更为强烈或者说宏大细微。我提及的美好只是美好的一些观念和一些浪漫主义的残渣,毕竟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面对浪漫主义还要面对实际上和它对立的残渣,下次我还是注明一点。。。我觉得因为我老是去提其他人的观点总是被代换成我本人的观点。至于理解正确只是结构问题。我不会说一个矛盾的爱和死亡的关系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可描述的,但是你在诗歌中想法的表达有点像盲人摸象,自然我们都是盲人,但是对于新型的天真,真和美的统一的经验我们已经在更广阔的地方描述它们了为什么不真正地去思考这些么而是用那种看起来必然在另外的地方引起自身不适的表述呢?
不过诚实说我不喜欢你那么说贝克特他倾向于悖论中分离出说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你说的是挫折,那听起来更像契诃夫的挫折感。走进无语是什么,贝克特的无语是足够一个人待的阴影,你有足够一个人待的阴影么?况且我认为外部是谈不上交流的我们的说服称不上交流,正是挫折的形式,那种交流的失败带来的更为深入的波动在我们内部发生了实在的交流。
你跟我说你的经验,可是我在家的时候很容易进入那样的状态,在苏州又难些。你不觉得是你先预设了不可被理解的困境么,这和浪漫主义的诗人在最终指向上如出一辙,他们都肯甚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热衷于交流自己的经验但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封闭的内核传来那种殊异的光线。这是事实无论你怎么想怎么去设定这个悖论的条件都于事无补,诗歌总会承诺交流的可能性。这种承诺比那个经验所构造的核心更为核心。
狐狸按:有兴趣地可以看看,回帖。我觉得扯到的话题都很大,可能我要花很久才能回
时间: 2010-09-16 12:07
话题: Re(56):问题1
浪漫主义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只是提出了它的一部分和它的变形,我理解到了你的,至少我更愿意从你的文本本身出来的东西去解决文本而不是空乏地谈及理解。
通过世界创造自我也包括去自我,雪莱的云雀正是这种理想,而且作为宗教经验,这恐怕也只有早期原始宗教和中世纪结束后那种上帝显于万物的观念上它是宗教经验,当然我知道指涉的是更为宽泛的人的普遍情感,但是我们具体谈论的时候不免印证历史的某种怀疑,这些创造。
我并不认为我们因为文本的互相传递语言的交流而造成了进一步退三步的局面,我觉得是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到误解的加深,这本身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假象,而被我们的不能交流的感情放大了。
不是和动对立,而是说你的经验作为整体的一个个体来看确实有那种冲突,那些东西就像惠特曼会凝注地描绘一个形象,我知道这些来临的东西的那种宗教式的情感,我并非不理解我只是不希望去神化这些。融合造成的形象的流注必然造成自身的颤栗是因为世界要在运行和平静共存的静止或者说和谐里呈现了某种人对于自身的发现,即便你的目的或者说非目的论的在达到一种无我境界也是如此。
我之前说的是想告诉你不是我是否知道你想要表达或者说你的表达效果,而是你缺乏对于那些非逻辑或者说非理性的事物的连接的洞察力。
日常的经验我并不弱于你的感知,甚至更为强烈或者说宏大细微。我提及的美好只是美好的一些观念和一些浪漫主义的残渣,毕竟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面对浪漫主义还要面对实际上和它对立的残渣,下次我还是注明一点。。。我觉得因为我老是去提其他人的观点总是被代换成我本人的观点。至于理解正确只是结构问题。我不会说一个矛盾的爱和死亡的关系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可描述的,但是你在诗歌中想法的表达有点像盲人摸象,自然我们都是盲人,但是对于新型的天真,真和美的统一的经验我们已经在更广阔的地方描述它们了为什么不真正地去思考这些么而是用那种看起来必然在另外的地方引起自身不适的表述呢?
不过诚实说我不喜欢你那么说贝克特他倾向于悖论中分离出说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你说的是挫折,那听起来更像契诃夫的挫折感。走进无语是什么,贝克特的无语是足够一个人待的阴影,你有足够一个人待的阴影么?况且我认为外部是谈不上交流的我们的说服称不上交流,正是挫折的形式,那种交流的失败带来的更为深入的波动在我们内部发生了实在的交流。
你跟我说你的经验,可是我在家的时候很容易进入那样的状态,在苏州又难些。你不觉得是你先预设了不可被理解的困境么,这和浪漫主义的诗人在最终指向上如出一辙,他们都肯甚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热衷于交流自己的经验但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封闭的内核传来那种殊异的光线。这是事实无论你怎么想怎么去设定这个悖论的条件都于事无补,诗歌总会承诺交流的可能性。这种承诺比那个经验所构造的核心更为核心。
狐狸按:有兴趣地可以看看,回帖。我觉得扯到的话题都很大,可能我要花很久才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