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电影排行榜Top 250(选)
在IMDb的主页上,有这么一行字:
IMDb: The biggest, best, most award-winning movie site on the planet.
这应该不能算是吹牛,因为这个网站是全球投票,虽然必须认识英语,但鉴于英语是国际语言,我们还是可以认为这种投票是消除了偏见的。感觉IMDb的评分还是挺苛刻的,电影的总体得分要低于国内的时光网、豆瓣网等等,有不少我觉得还不错的电影,得分只有可怜的五点几或六点几。在这么严格的筛选下,据说只要能进入排行榜的前250名,就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好的电影了,可以称之为精品中的精品。
这是IMDb电影排行榜Top 250的地址:
http://www.imdb.com/chart/top
在这些电影中,有的我看过,有的没看过,还有的因为翻译的原因,认不出英文名称。所谓的“选”,也就是选一些我看过的、认得出名字的电影,这种选法,实在没什么含金量。相信各位大神的选法会比我好得多、科学得多。
1.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第1名
这个结果没什么意外,在国内的各个电影网站上,肖申克的救赎基本上也是高居榜首。这部电影估计大家也都很熟悉了,网上也有很多对电影内涵的讨论,虽然也有人对其很是不屑,但多半是哗众取宠,其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在看了几遍以后,我一度怀疑美国是不是在监狱里关了一批哲学家。安迪就不用说了,他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相对地),瑞德的独白则充满了智慧,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台词。后来我想通了,这个监狱只不过是个象征,其实探讨的还是人的自由与社会制度的问题,监狱里固然有种种暴行,但现实社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1994年还是1995年我记不清了,也懒得百度。我只记得那一年是奥斯卡电影节历史上的井喷年,角逐最佳影片的除了它以外,还有《阿甘正传》和《蓝白红三部曲》等等。真是不凑巧,好电影挤到一块儿去了。最佳电影只有一部,但这几个候选者,那一个配不上最佳电影?最后,评委还是选择了《阿甘正传》。现在看起来这个选择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排行上看,IMDb上,《阿甘正传》的排名是第36名,其次,从内涵上来说,孰优孰劣更是没什么可争论的。于是,就有人认为,《阿甘正传》是主旋律,是正面的,《肖申克的救赎》正好相反,评委们自然选择主旋律了。这种看法就和昨天土耳其和塞尔维亚的比赛中,认为裁判收了土耳其的好处一样,难以求证。更可信的理由是,《阿甘正传》甫一上映,便票房大热,而《肖申克的救赎》是不温不火。但可贵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这么多年了,一直能不温不火,最终胜过了《阿甘正传》,据说在美国的录像带租赁市场上,《肖申克的救赎》常年保持第一,据说而已,是不是真的,也无关紧要了。
2.教父1(The GodFather):第2名
教父2(The GodFather:Part II):第3名
“巨大的财富背后,一定隐藏着罪恶”,相信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是对《教父》三部曲的最好注解。《教父》1和2都进入了前十,但3却落榜了,这并不能说3的水平就不行,事实上,《教父》3比现在的绝大多数电影都要好,可以说是完美地为《教父》三部曲划上了一个句号。之所以评价不高,多半是因为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
《教父》有许许多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最著名的是《教父》1开篇的那场舞会,帮派的关系,人物的性格,无不细细刻画,为全篇奠定了基调。大而不乱,堪称大师手笔。
《教父》2是少有的续集也能拍得十分精彩的电影,真正做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了《指环王》和《谍影重重》外,能做到这点的电影真是少之又少。罗伯特 德尼罗是《教父》2能保持高质量的关键,他和马龙 白兰度、阿尔 帕西诺一道,撑起了这部史诗般的三部曲。当然,除了这三位主演外,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各个出彩,除了《教父》3中,因裙带关系而入选的索菲娅 科波拉(导演侄女)以外。当然,考虑到这位才女后来导演了像《迷失东京》这样的好电影,这点小过节我们也完全不必计较了。
3.盗梦空间(Inception):第4名
虽然我刚刚看过,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反正,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想起庄周梦蝶以及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的思想,不过,我还没有理清思路,因此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盗梦空间》的爆发力确实惊人,短短的时间就获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不过能不能保持还是个问题,看看《阿凡达》吧,已经掉到120名了。祝它好运。
4.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第7名
说实话,在看电影时,我的心肠很硬,能够让我掉眼泪的电影少之又少,但这部电影做到了。除了情节以外,犹太小提琴家伊萨克 帕尔曼的演奏也是关键,犹太人的苦难,在他的小提琴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心肠再硬,也抵挡不了了。
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虽然是犹太人,但他没有切肤之痛,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确实有限。最开始他也没想自己去导演这部影片,但罗曼 波兰斯基的拒绝让他不得不出山。当然,我从不怀疑斯皮尔伯格的认真程度,他虽然以商业片成名,但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的确是像朝圣一样,一点也不敢大意。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他将其拍成了黑白电影,而中间出现的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的手法,虽不能说是新鲜,但效果着实不错。
如果我们将这部电影和后面将要提到的《钢琴家》对比着看,会有更多的收获。
5.七武士(Seven Samurai):第14名
这是亚洲电影中排名最高的,黑泽明果然名不虚传。黑泽明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这个称号是讽刺他的专制、霸道,但现在成了彻头彻尾的尊称,形容他在电影界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实黑泽明在日本国内的地位并不像国外那样高,因为日本人认为,黑泽明过于西化,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中丑陋的部分展示给西方,有迎合之嫌,日本人可能更喜欢小津安二郎这样的东方式的导演。
黑泽明的本意,是要将《七武士》拍成一个娱乐性的西部片,但人文底蕴深厚、对完美的追求到了一种极端程度的他,怎么会拍出浅薄的电影呢?《七武士》当然有很多的笑料,但最后还是成为了悲剧,四个武士战死,剩下的三个武士也失业了,消除了山贼之患的农民,对于用生命保护了他们的武士再也不关心了,武士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了只吃闲饭的家伙。岛田堪兵卫的那句“胜利的是那些农民,我们又失败了”,道出了武士存在的悖论。武士的存在,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消灭了敌人,也就消灭了他们自己。或许,武士说关心的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完美无缺。
《七武士》用七个人的群像刻画了武士阶层的全貌。对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泽明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乔治 卢卡斯、马丁 斯科塞斯、弗朗西斯 科波拉,等等。我们国家的张艺谋等也对他推崇备至,徐克的《七剑》,毫无疑问是向黑泽明致敬。
6.指环王1(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第20名
指环王2(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第31名
指环王3(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第12名
《指环王》的电影和小说一样伟大。当然,有些喜爱小说的人对电影很是不屑,据说托尔金的后人曾想状告制片方不忠于小说。但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彼得 杰克逊曾经说过,如果完全按照小说来拍,那一定会拍出一个超级大烂片。于是,他们对小说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此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历史成为传说,传说成为神话”这样的神来之笔。感谢他们的修改,让我们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托尔金的世界,这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7.钢琴家(The Pianist):第53名
我一直认为,《钢琴家》被中国观众低估了。许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会以为是《海上钢琴师》。其实《钢琴家》丝毫不逊于《辛德勒的名单》,我个人认为,《钢琴家》还要更胜一筹。《钢琴家》在国际上获了很多大奖,默默无名的阿德里安 布隆迪因此片一跃成为奥斯卡的影帝。它也是才华横溢的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波兰斯基到底有多伟大,就全凭这部《钢琴家》了。
罗曼 波兰斯基童年是曾经在集中营中待过,后来逃了出来,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无法面对《辛德勒的名单》的邀请,然而,十年后,他终于走了出来,拍摄了《钢琴家》。《钢琴家》以波兰的犹太钢琴家瓦列迪西瓦 斯皮尔曼的回忆录为蓝本,通过一个钢琴家的视角,再现了那段历史。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钢琴家》没有太多的台词,没有煽情,而是以凌厉的剪辑,让镜头自己说话,只要我们细细体会,就会知道这部电影的表现力有多强。《钢琴家》结构严谨,既有前后的呼应,又有细节的铺垫。波兰斯基的拿手好戏就是对人性中黑暗面的描写,《钢琴家》继承了这一传统。
“大音希声”。虽然名为《钢琴家》,但影片中真正出现钢琴的镜头并不多。然而这些镜头,对于影片的发展,都极为关键,可谓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肖邦的音乐,既是钢琴家在地狱中生存下去的支柱,又是感动那位德国军官的根本。最后,在辉煌壮丽的大波兰舞曲后,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深深的思考。
8.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第84名
这是意大利导演吉赛贝 托纳多雷的三部曲之一(自传三部曲?),另外两部是《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是各种感情的交织,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于电影的黄金岁月深深的怀念。既然是充满感情的电影,那就无需用言语描述了,在深沉的感情面前,任何言语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坐上两个多小时,感受电影那如小溪一般,然而又无比动人的真情。
9.乱(Ran):第140名
在引领了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潮流后,黑泽明的电影事业渐渐走向低谷。到七十年代后期,竟然到了没有电影公司投资的境地。所幸,在大洋彼岸的粉丝乔治 卢卡斯(《星球大战》导演)和弗朗西斯 科波拉(《教父》导演)的多方奔走下,终于筹到了足够的钱,让黑泽明继续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的第一步是《影子武士》(又名《影武者》),第二步就是《乱》,周期都是五年。
黑泽明后期的电影越来越趋向于图画式,也就是说,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要符合构图的原则,都可以成画。这和黑泽明出生于绘画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影子武士》,还是《乱》,在拍摄之前,黑泽明都会画上几千张图,把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构思好。这样,即使没有钱拍电影,这些图画也足以了却心愿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演员在拍摄时,绝对不能走错位置,一旦走错,就会破坏构图。黑泽明还是完美主义者,为了拍摄宫殿被烧毁的镜头,他花了几百万从美国买来容易燃烧的木头,搭好宫殿后,一把火烧掉了,没有任何特技。
《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当然也借用了日本战国时代的背景。即使是挑剔的西方评论家,也认为这部电影最符合莎翁的精神。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文字秀虎,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只有三郎是真心孝敬他。然而,他在感到自己年岁渐长,力不从心之后,鲁莽地将领土一分为三,还用一支箭易折,三支箭不易折的道理说教。三郎警告父亲,此乃乱世之时,人们六亲不认,如国分为三,日后必兄弟相残,秀虎大怒,将三郎和一同进谏的平山一起放逐。
然而,后面情节的推动力却和莎翁颇有不同。“最毒妇人心”,这正是所有情节的推动力,太郎的妻子枫夫人为了给被杀的父母和兄弟报仇,先是挑拨太郎背叛秀虎,然后在次郎暗杀了太郎后,又勾引次郎,要挟其杀掉原配末夫人,然后干掉因儿子背叛而疯的秀虎,伏击前来救援父亲的三郎。虽然最后枫夫人也被杀,但其计划成功,曾经强大的一文字家族就此灭亡。
三郎被伏击而死,秀虎最后的精神支柱崩溃,也死了。狂阿弥(对应于莎翁剧中的小丑)悲痛地大骂老天,“你这恶作剧和残暴的,为何要把我们像蚂蚁一样杀死,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吗?”平山劝道:“神也在哭泣,他看见无恶不作的人类自相残杀,神佛也无法解救。这就是人间,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看,现在第一城(都城)里,人们正互夺悲哀和痛苦,为杀人而庆祝!”
影片的最后,末夫人的兄弟鹤丸,一个瞎子,站在烧毁的旧城上,一步步向前走,他不知道前面将是万丈深渊,而城内,无尽的杀戮仍在继续。镜头就此拉远,在一片震颤中结束。
10.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第155名
《谍影重重》的入选是非常不容易的,作为间谍类电影,很难获得高的评价。《谍影重重》3的评分达到了8.1,要知道007系列是没有一部能达到7.0以上的。
《谍影重重》三部曲与众不同。尤其到了保罗 格林格拉斯执导后,个性更加鲜明的《谍影重重》终于足以载入史册。格林格拉斯纪实般的风格,手提摄像机的运用,以及对影片节奏的完美控制,与波恩低调的个性和杰出的身手结合起来,成就了这部在细节上无可挑剔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电影。网上对于《谍影重重》的分析很多,如果仔细看影片的话,的确会发现,在种种细节上,波恩是多么的无可挑剔。其它的电影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勇猛,或用武术,或用特技,将其渲染地无所不能。杰出的杀手怎样找到目标,怎样躲避追查,怎样战胜厉害的敌人?许多的电影都回避了,只让观众欣赏打斗、枪战、追车等等动作场面就可以了。看完《谍影重重》后,你就会觉得邦德只有花架子,玩得全是小儿科。当然,因为《谍影重重》的出现,邦德的风格也变了,新版的邦德真像是翻版波恩。
观看《谍影重重》,除了发现细节,认识到波恩的瞬间应变是多么地无人能敌之外,我们还可以感受的波恩内心的痛苦。在《谍影重重》1里,我们会看到,波恩是多么喜欢孩子,就因为目标和小孩在一起而放弃下手,差点因此被杀。他渴望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渴望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在《谍影重重》2和3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和视人命如草芥的007相比,波恩对于自己的杀人行为非常后悔,不顾生命危险,也要向被害人的家人说明真相并道歉。我们可以想象,波恩一定会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感情专一而深沉,没有到处留情,没有逢场作戏。
电影本来就不像吃饭那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既然如此,何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不断地快进快进,去看那些一年能产出成百上千部的,看过就忘的东西呢?还是像注意身体那样,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吧。伯乐的角色,用不着有我们承担。要看,我们就看好电影。
IMDb: The biggest, best, most award-winning movie site on the planet.
这应该不能算是吹牛,因为这个网站是全球投票,虽然必须认识英语,但鉴于英语是国际语言,我们还是可以认为这种投票是消除了偏见的。感觉IMDb的评分还是挺苛刻的,电影的总体得分要低于国内的时光网、豆瓣网等等,有不少我觉得还不错的电影,得分只有可怜的五点几或六点几。在这么严格的筛选下,据说只要能进入排行榜的前250名,就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好的电影了,可以称之为精品中的精品。
这是IMDb电影排行榜Top 250的地址:
http://www.imdb.com/chart/top
在这些电影中,有的我看过,有的没看过,还有的因为翻译的原因,认不出英文名称。所谓的“选”,也就是选一些我看过的、认得出名字的电影,这种选法,实在没什么含金量。相信各位大神的选法会比我好得多、科学得多。
1.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第1名
![]() |
肖申克的救赎 |
这个结果没什么意外,在国内的各个电影网站上,肖申克的救赎基本上也是高居榜首。这部电影估计大家也都很熟悉了,网上也有很多对电影内涵的讨论,虽然也有人对其很是不屑,但多半是哗众取宠,其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在看了几遍以后,我一度怀疑美国是不是在监狱里关了一批哲学家。安迪就不用说了,他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相对地),瑞德的独白则充满了智慧,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台词。后来我想通了,这个监狱只不过是个象征,其实探讨的还是人的自由与社会制度的问题,监狱里固然有种种暴行,但现实社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部电影的上映时间是1994年还是1995年我记不清了,也懒得百度。我只记得那一年是奥斯卡电影节历史上的井喷年,角逐最佳影片的除了它以外,还有《阿甘正传》和《蓝白红三部曲》等等。真是不凑巧,好电影挤到一块儿去了。最佳电影只有一部,但这几个候选者,那一个配不上最佳电影?最后,评委还是选择了《阿甘正传》。现在看起来这个选择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排行上看,IMDb上,《阿甘正传》的排名是第36名,其次,从内涵上来说,孰优孰劣更是没什么可争论的。于是,就有人认为,《阿甘正传》是主旋律,是正面的,《肖申克的救赎》正好相反,评委们自然选择主旋律了。这种看法就和昨天土耳其和塞尔维亚的比赛中,认为裁判收了土耳其的好处一样,难以求证。更可信的理由是,《阿甘正传》甫一上映,便票房大热,而《肖申克的救赎》是不温不火。但可贵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这么多年了,一直能不温不火,最终胜过了《阿甘正传》,据说在美国的录像带租赁市场上,《肖申克的救赎》常年保持第一,据说而已,是不是真的,也无关紧要了。
2.教父1(The GodFather):第2名
教父2(The GodFather:Part II):第3名
![]() |
教父 |
“巨大的财富背后,一定隐藏着罪恶”,相信巴尔扎克的这句名言是对《教父》三部曲的最好注解。《教父》1和2都进入了前十,但3却落榜了,这并不能说3的水平就不行,事实上,《教父》3比现在的绝大多数电影都要好,可以说是完美地为《教父》三部曲划上了一个句号。之所以评价不高,多半是因为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
《教父》有许许多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最著名的是《教父》1开篇的那场舞会,帮派的关系,人物的性格,无不细细刻画,为全篇奠定了基调。大而不乱,堪称大师手笔。
《教父》2是少有的续集也能拍得十分精彩的电影,真正做到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了《指环王》和《谍影重重》外,能做到这点的电影真是少之又少。罗伯特 德尼罗是《教父》2能保持高质量的关键,他和马龙 白兰度、阿尔 帕西诺一道,撑起了这部史诗般的三部曲。当然,除了这三位主演外,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各个出彩,除了《教父》3中,因裙带关系而入选的索菲娅 科波拉(导演侄女)以外。当然,考虑到这位才女后来导演了像《迷失东京》这样的好电影,这点小过节我们也完全不必计较了。
3.盗梦空间(Inception):第4名
![]() |
盗梦空间 |
虽然我刚刚看过,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反正,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想起庄周梦蝶以及婆罗门教的“梵我合一”的思想,不过,我还没有理清思路,因此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盗梦空间》的爆发力确实惊人,短短的时间就获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不过能不能保持还是个问题,看看《阿凡达》吧,已经掉到120名了。祝它好运。
4.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第7名
![]() |
辛德勒的名单 |
说实话,在看电影时,我的心肠很硬,能够让我掉眼泪的电影少之又少,但这部电影做到了。除了情节以外,犹太小提琴家伊萨克 帕尔曼的演奏也是关键,犹太人的苦难,在他的小提琴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心肠再硬,也抵挡不了了。
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虽然是犹太人,但他没有切肤之痛,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确实有限。最开始他也没想自己去导演这部影片,但罗曼 波兰斯基的拒绝让他不得不出山。当然,我从不怀疑斯皮尔伯格的认真程度,他虽然以商业片成名,但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的确是像朝圣一样,一点也不敢大意。为了增加影片的历史厚重感,他将其拍成了黑白电影,而中间出现的那个红衣服的小女孩的手法,虽不能说是新鲜,但效果着实不错。
如果我们将这部电影和后面将要提到的《钢琴家》对比着看,会有更多的收获。
5.七武士(Seven Samurai):第14名
![]() |
七武士 |
这是亚洲电影中排名最高的,黑泽明果然名不虚传。黑泽明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这个称号是讽刺他的专制、霸道,但现在成了彻头彻尾的尊称,形容他在电影界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实黑泽明在日本国内的地位并不像国外那样高,因为日本人认为,黑泽明过于西化,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中丑陋的部分展示给西方,有迎合之嫌,日本人可能更喜欢小津安二郎这样的东方式的导演。
黑泽明的本意,是要将《七武士》拍成一个娱乐性的西部片,但人文底蕴深厚、对完美的追求到了一种极端程度的他,怎么会拍出浅薄的电影呢?《七武士》当然有很多的笑料,但最后还是成为了悲剧,四个武士战死,剩下的三个武士也失业了,消除了山贼之患的农民,对于用生命保护了他们的武士再也不关心了,武士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了只吃闲饭的家伙。岛田堪兵卫的那句“胜利的是那些农民,我们又失败了”,道出了武士存在的悖论。武士的存在,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消灭了敌人,也就消灭了他们自己。或许,武士说关心的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完美无缺。
《七武士》用七个人的群像刻画了武士阶层的全貌。对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泽明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乔治 卢卡斯、马丁 斯科塞斯、弗朗西斯 科波拉,等等。我们国家的张艺谋等也对他推崇备至,徐克的《七剑》,毫无疑问是向黑泽明致敬。
6.指环王1(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第20名
指环王2(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第31名
指环王3(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第12名
![]() |
指环王 |
《指环王》的电影和小说一样伟大。当然,有些喜爱小说的人对电影很是不屑,据说托尔金的后人曾想状告制片方不忠于小说。但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彼得 杰克逊曾经说过,如果完全按照小说来拍,那一定会拍出一个超级大烂片。于是,他们对小说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此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历史成为传说,传说成为神话”这样的神来之笔。感谢他们的修改,让我们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托尔金的世界,这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7.钢琴家(The Pianist):第53名
![]() |
钢琴家 |
我一直认为,《钢琴家》被中国观众低估了。许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会以为是《海上钢琴师》。其实《钢琴家》丝毫不逊于《辛德勒的名单》,我个人认为,《钢琴家》还要更胜一筹。《钢琴家》在国际上获了很多大奖,默默无名的阿德里安 布隆迪因此片一跃成为奥斯卡的影帝。它也是才华横溢的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波兰斯基到底有多伟大,就全凭这部《钢琴家》了。
罗曼 波兰斯基童年是曾经在集中营中待过,后来逃了出来,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无法面对《辛德勒的名单》的邀请,然而,十年后,他终于走了出来,拍摄了《钢琴家》。《钢琴家》以波兰的犹太钢琴家瓦列迪西瓦 斯皮尔曼的回忆录为蓝本,通过一个钢琴家的视角,再现了那段历史。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钢琴家》没有太多的台词,没有煽情,而是以凌厉的剪辑,让镜头自己说话,只要我们细细体会,就会知道这部电影的表现力有多强。《钢琴家》结构严谨,既有前后的呼应,又有细节的铺垫。波兰斯基的拿手好戏就是对人性中黑暗面的描写,《钢琴家》继承了这一传统。
“大音希声”。虽然名为《钢琴家》,但影片中真正出现钢琴的镜头并不多。然而这些镜头,对于影片的发展,都极为关键,可谓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肖邦的音乐,既是钢琴家在地狱中生存下去的支柱,又是感动那位德国军官的根本。最后,在辉煌壮丽的大波兰舞曲后,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深深的思考。
8.天堂电影院(Cinema Paradiso):第84名
![]() |
天堂电影院 |
这是意大利导演吉赛贝 托纳多雷的三部曲之一(自传三部曲?),另外两部是《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是各种感情的交织,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于电影的黄金岁月深深的怀念。既然是充满感情的电影,那就无需用言语描述了,在深沉的感情面前,任何言语都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坐上两个多小时,感受电影那如小溪一般,然而又无比动人的真情。
9.乱(Ran):第140名
![]() |
乱 |
在引领了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潮流后,黑泽明的电影事业渐渐走向低谷。到七十年代后期,竟然到了没有电影公司投资的境地。所幸,在大洋彼岸的粉丝乔治 卢卡斯(《星球大战》导演)和弗朗西斯 科波拉(《教父》导演)的多方奔走下,终于筹到了足够的钱,让黑泽明继续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的第一步是《影子武士》(又名《影武者》),第二步就是《乱》,周期都是五年。
黑泽明后期的电影越来越趋向于图画式,也就是说,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要符合构图的原则,都可以成画。这和黑泽明出生于绘画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影子武士》,还是《乱》,在拍摄之前,黑泽明都会画上几千张图,把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构思好。这样,即使没有钱拍电影,这些图画也足以了却心愿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演员在拍摄时,绝对不能走错位置,一旦走错,就会破坏构图。黑泽明还是完美主义者,为了拍摄宫殿被烧毁的镜头,他花了几百万从美国买来容易燃烧的木头,搭好宫殿后,一把火烧掉了,没有任何特技。
《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当然也借用了日本战国时代的背景。即使是挑剔的西方评论家,也认为这部电影最符合莎翁的精神。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文字秀虎,在他的三个儿子中,只有三郎是真心孝敬他。然而,他在感到自己年岁渐长,力不从心之后,鲁莽地将领土一分为三,还用一支箭易折,三支箭不易折的道理说教。三郎警告父亲,此乃乱世之时,人们六亲不认,如国分为三,日后必兄弟相残,秀虎大怒,将三郎和一同进谏的平山一起放逐。
然而,后面情节的推动力却和莎翁颇有不同。“最毒妇人心”,这正是所有情节的推动力,太郎的妻子枫夫人为了给被杀的父母和兄弟报仇,先是挑拨太郎背叛秀虎,然后在次郎暗杀了太郎后,又勾引次郎,要挟其杀掉原配末夫人,然后干掉因儿子背叛而疯的秀虎,伏击前来救援父亲的三郎。虽然最后枫夫人也被杀,但其计划成功,曾经强大的一文字家族就此灭亡。
三郎被伏击而死,秀虎最后的精神支柱崩溃,也死了。狂阿弥(对应于莎翁剧中的小丑)悲痛地大骂老天,“你这恶作剧和残暴的,为何要把我们像蚂蚁一样杀死,让人类哭泣那么有趣吗?”平山劝道:“神也在哭泣,他看见无恶不作的人类自相残杀,神佛也无法解救。这就是人间,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看,现在第一城(都城)里,人们正互夺悲哀和痛苦,为杀人而庆祝!”
影片的最后,末夫人的兄弟鹤丸,一个瞎子,站在烧毁的旧城上,一步步向前走,他不知道前面将是万丈深渊,而城内,无尽的杀戮仍在继续。镜头就此拉远,在一片震颤中结束。
10.谍影重重3:最后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第155名
![]() |
谍影重重3 |
《谍影重重》的入选是非常不容易的,作为间谍类电影,很难获得高的评价。《谍影重重》3的评分达到了8.1,要知道007系列是没有一部能达到7.0以上的。
《谍影重重》三部曲与众不同。尤其到了保罗 格林格拉斯执导后,个性更加鲜明的《谍影重重》终于足以载入史册。格林格拉斯纪实般的风格,手提摄像机的运用,以及对影片节奏的完美控制,与波恩低调的个性和杰出的身手结合起来,成就了这部在细节上无可挑剔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电影。网上对于《谍影重重》的分析很多,如果仔细看影片的话,的确会发现,在种种细节上,波恩是多么的无可挑剔。其它的电影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勇猛,或用武术,或用特技,将其渲染地无所不能。杰出的杀手怎样找到目标,怎样躲避追查,怎样战胜厉害的敌人?许多的电影都回避了,只让观众欣赏打斗、枪战、追车等等动作场面就可以了。看完《谍影重重》后,你就会觉得邦德只有花架子,玩得全是小儿科。当然,因为《谍影重重》的出现,邦德的风格也变了,新版的邦德真像是翻版波恩。
观看《谍影重重》,除了发现细节,认识到波恩的瞬间应变是多么地无人能敌之外,我们还可以感受的波恩内心的痛苦。在《谍影重重》1里,我们会看到,波恩是多么喜欢孩子,就因为目标和小孩在一起而放弃下手,差点因此被杀。他渴望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渴望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在《谍影重重》2和3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和视人命如草芥的007相比,波恩对于自己的杀人行为非常后悔,不顾生命危险,也要向被害人的家人说明真相并道歉。我们可以想象,波恩一定会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感情专一而深沉,没有到处留情,没有逢场作戏。
电影本来就不像吃饭那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既然如此,何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不断地快进快进,去看那些一年能产出成百上千部的,看过就忘的东西呢?还是像注意身体那样,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吧。伯乐的角色,用不着有我们承担。要看,我们就看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