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赵充国论兵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升至第,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今天读到西汉一位著名的将军,赵充国。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帐下为将。一次汉军遭匈奴围困,赵充国奋力杀出一条口子,助李广利突围,身中20余创,可见其年轻血性。当其老年之后,又多了老成稳重。勇气加上冷静的头脑,让他成为汉军平定羌人之乱的最佳人选。当丙吉问他谁最适合出战时,70岁的赵充国再次请缨:“非我莫属!”
一个老年将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稳重的头脑。这样的将领见过的事情多,所以面对任何事情都会从容应对。并且老人也不会像年轻人那样追名逐利,以至于让自己的士兵铤而走险。
有人说太过谨慎可能会贻误战机。没错,战机稍纵即逝,让一个人实力弱的时候他就会想着一旦有一个机会,就要用全力用这个机会给敌人撕开一道裂缝,甚至一剑封喉。所以战机对弱者来说无疑是唯一的制胜法宝。而强者则不然,强者不需要很快的致敌人于死地,强者打的起,也耗的起。这是强者的优势。而奇计虽然可以有很大的回报,但回报越大,风险也一定会大,因为它很容易让自己的阵容露出破绽。故尔强者讲究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削平敌人的攻势,让敌人不战自乱,最后顺理成章的拿下胜利。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将领,赵括。
秦赵之战,秦国拿下巴蜀,使得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长平,廉颇死守不战,战场上稍有逊色,后勤也有些吃紧。当时天下其他国都作壁上观,因为赵国在战国后期也过于强大,又地处中原,四通八达,让其他国觉得比函谷关内的秦国更有威胁。把胜利看做家常便饭的赵王终于被惹恼,决定换将,并且得到了赵相蔺相如的首肯。于是在赵奢(赵国名将,曾突袭大败秦军)的强烈反对下,换上了年轻有为且智勇双全的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有勇有谋,并在赵奢的帐下逐步成长,层身先士卒的攻下墨家弟子把守的城池,被赵王寄予厚望。但赵奢认为赵括不懂变通(并犹水也,水无常形,故兵无常形),书生气太过浓重,遵从兵书的教条,况且不知士兵之气,喜欢冲锋,可为将但切不可为帅。当时战国几大名将齐国田单、燕国乐毅、赵国赵奢、赵国廉颇都在赵国,但田单也乐毅为外人,不可大用(所守或匪亲,化之狼与犲)。赵奢不问战事多年,而赵王急需一场大胜来挣回面子,就看上了冉冉升起的赵奢。赵括如果仅仅是个不懂变通的人也罢,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赵括也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就这样,赵国输在了急躁的情绪面前。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人为将,在不同的战况面前选择不同的作战方案,才是取胜的关键。
至于赵充国的老上司,贰师将军李广利。葬送了大汉多少铮铮铁骨,这样的庸才统治汉军整整几十年,惜哉。
今天读到西汉一位著名的将军,赵充国。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帐下为将。一次汉军遭匈奴围困,赵充国奋力杀出一条口子,助李广利突围,身中20余创,可见其年轻血性。当其老年之后,又多了老成稳重。勇气加上冷静的头脑,让他成为汉军平定羌人之乱的最佳人选。当丙吉问他谁最适合出战时,70岁的赵充国再次请缨:“非我莫属!”
一个老年将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稳重的头脑。这样的将领见过的事情多,所以面对任何事情都会从容应对。并且老人也不会像年轻人那样追名逐利,以至于让自己的士兵铤而走险。
有人说太过谨慎可能会贻误战机。没错,战机稍纵即逝,让一个人实力弱的时候他就会想着一旦有一个机会,就要用全力用这个机会给敌人撕开一道裂缝,甚至一剑封喉。所以战机对弱者来说无疑是唯一的制胜法宝。而强者则不然,强者不需要很快的致敌人于死地,强者打的起,也耗的起。这是强者的优势。而奇计虽然可以有很大的回报,但回报越大,风险也一定会大,因为它很容易让自己的阵容露出破绽。故尔强者讲究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削平敌人的攻势,让敌人不战自乱,最后顺理成章的拿下胜利。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将领,赵括。
秦赵之战,秦国拿下巴蜀,使得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长平,廉颇死守不战,战场上稍有逊色,后勤也有些吃紧。当时天下其他国都作壁上观,因为赵国在战国后期也过于强大,又地处中原,四通八达,让其他国觉得比函谷关内的秦国更有威胁。把胜利看做家常便饭的赵王终于被惹恼,决定换将,并且得到了赵相蔺相如的首肯。于是在赵奢(赵国名将,曾突袭大败秦军)的强烈反对下,换上了年轻有为且智勇双全的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有勇有谋,并在赵奢的帐下逐步成长,层身先士卒的攻下墨家弟子把守的城池,被赵王寄予厚望。但赵奢认为赵括不懂变通(并犹水也,水无常形,故兵无常形),书生气太过浓重,遵从兵书的教条,况且不知士兵之气,喜欢冲锋,可为将但切不可为帅。当时战国几大名将齐国田单、燕国乐毅、赵国赵奢、赵国廉颇都在赵国,但田单也乐毅为外人,不可大用(所守或匪亲,化之狼与犲)。赵奢不问战事多年,而赵王急需一场大胜来挣回面子,就看上了冉冉升起的赵奢。赵括如果仅仅是个不懂变通的人也罢,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赵括也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就这样,赵国输在了急躁的情绪面前。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人为将,在不同的战况面前选择不同的作战方案,才是取胜的关键。
至于赵充国的老上司,贰师将军李广利。葬送了大汉多少铮铮铁骨,这样的庸才统治汉军整整几十年,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