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
无忧鼠 发表时间: 2004-09-06 15:51
虽然不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因为太枯燥,太费脑筋,可是我认为生活中需要一些哲学的思维,这样人会生活得更加充实,也会更加智慧。
上周末和论坛才子明月欣在一起喝酒时聊起了这一话题,使我大受启发,我建议对哲学有兴趣,有一些研究的朋友们可以在一起探讨哲学对自己的影响,对生活意义的理解,等等。。。
可以办成一个系列的活动,每次定一个哲学的主题,第一次我们的主题定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如何?
每次我们都会请一位主讲人,大家可以毛遂自荐啊!
老鱼 发表时间: 2004-09-14 16:58
哲学与生活是一个好的母题 或者应该说是永远的母题
虽然萨特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因为他远远不是开始
但既然总是要有一个开始的
那就萨特吧,谁让他总是说“存在”总是先于“此在”呢
无论对于东西方的学统“哲学”都意味着“去蔽”
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哲学是多数人思考其他问题的原点,而知识论只是生活实践的一个环节,理解他们的知识论必须首先理解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念。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事实澄清和价值判断是不可分的
而自苏各拉底始的西方分析哲学传统在哈佛得到很好的继承,它的特点是:哲学思辩尽管倾向于抽象,但哲学家们仍必须时时努力以表明它是怎样运用于实践的。
当然,对于语言的使用以及对逻辑的运用之间的实用的关系是其传承核心。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使语言在逻辑上明晰,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语言和清除那些模糊不清的语言,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整个哲学的工作就是解释,一个逻辑上完善的语言,它与事实应当是“同构”的。
既然提到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去蔽”,那么,似乎没有理由怀疑,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历史上的其他世代一样也在拒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
如果人既不能辩护也不能藐视,那么他能做什么?
他可以用一种在尊重中又不失自由方式说话,可以让微笑解开仇恨?
苏格拉底的死是与他人的一种有距离然而真实的关系。它表达了这一基本事实,每一个人都不可逃避地只是他自己,与此同时在别人那里认识到自己。
苏各拉底宣称人已死,康德以来只能受教于星空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荷尔德林呼唤大地的孩子
而经历二战的萨特们,对马克思.韦伯的伦理也许失去了信心
废墟瓦砾之中等待重建的也许是——哲学已死
由于现代汉语的含混性和不成熟,任何用这种语言进行的讨论极易变成虚浮的措辞表演。
因此,在对每个词的意义进行准确的界分和领会之前,讨论可能会像一般网上论坛那样变成搅浑水,变成一大堆被曲解和误解的概念的互相调情和自我增殖。
如果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哲学视为一种反思的态度
那么,在反思我们是否需要“哲学”时,就已经采取了一种“哲学化”的生活态度
如果将时间用于对哲学史或者对某一哲学流派的研读展开
那么,自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志于此
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哲学”条条框框地搬来
那么,这种“哲学”不学也罢
也许,对多数人都可以展开的是随笔,这种贴己、自由的文体
在写作和阅读中建立起了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方便沟通和理解的纽带
让我们尝试持有一种试探的入思态度和与此同步的写作态度,既与诗化、浪漫化保持距离,也不在一般意义的人生沉思或玄想里侠义抒情,不在大而无的问题中徜徉,逃避尖锐地提问和自我审视。
让我们尝试言说与语言事件相关的个人的初始经验。对自身经历和遭遇开始反省。
严重地说,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和将问题尖锐化以冲破传统的努力,文化民族主义的源远流长和历史理性主义的坚不可摧几乎不可能让自律个体崭露生命的头角。
要摆脱中国文化重复的困境,方式之一,就是要沉淀一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界限,使我们有可能面对将来。
于是我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意识背景出发,接近着、或者提出了汉语言哲学的问题,为着在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语言中找到问题的生成与转换,亦为着将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中的问题纳入可整合尤可疏导的学术规范,成为在有限的前提下可理解和可沟通的。——《话语的真相》陈家琪
终究,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也不得不呼吁在现在的世界灾难中必需的是:
少谈些哲学,多注意去思;少写些文章,多保护文字。
我们并不乐观地看到虽然网络为思想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另一方面,它使得严肃的探讨和争执岌岌可危
我们到处看见闲谈和猎奇,但看不到神圣和敬畏
很少有组织因而宣布
它只为少数严肃阅读和写作的人而存在
为一个思考和行动的共同体而存在
这个共同体是开放的,它将接纳一切严肃思考自己生存方式的人
请在进入之时,判断你的动机是发泄情绪,猎奇抑或共同思考
请无意于走思之道路的人离开此地或者保持沉默
或许,这里已经有太多的人,以至于难以保持宁静
睡不着的原因恐怕和刘小枫先生落入恍如飞来横祸的梦魇一般
他这辈子恐怕还没想到过“学术性和思辨性差”的帽子也会扣在自己的头上
也许唯一可以安慰的,这是一个女生而且是华师大哲学系的,尽管这对于华师大而言未必是一种安慰
我得坦言,我从来未曾受过哲学的科班教育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幸运 因为它让我躲在“爱好者”的帽子里自得其乐
这也许是我的不幸 因为在退而自保的同时也少了一份建构的积极性
虽然,我也从不简单地认为自己是哲学的爱好者
因为,我越是热衷于哲学所可能带来的思考的快乐时,我对可能把握这种快乐的信心也就越小。
对于萨特,也许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存在和关于存在的理论不是一码事。二战劫后余生的他也许不再寄望自己能成为时代的良心或是牛虻抑或别的什么,他也许只是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追逐着自己的快乐,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
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点击:
http://www.hn2sh.com/bbs/index.php?showtopic=21003&st=25&#entry468533
我将原来的回复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去除了一些情绪性的文字
原来的回复想就无忧鼠主帖当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想法,但是因为时间和情绪的关系表达出来的文字很纷杂甚至晦涩,毕竟不是很多人能对这个话题将要涉及到的一般性的名词做出直观的理解
扼要地说,对一般读者而言也许从未足够清楚地区别“哲学家,职业化的专业的哲学思辩”与“哲学化的”与“哲学,仅在一般日常口语中使用”这三者
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中充斥的只是“习惯”和“常态”;并非基于生活的“哲学化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在他们的想象中哲学化的思考似乎太累,遑论那些以思辨为业的哲学家们必定是很枯燥无味了
但是相比上个世纪末,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开始理解“物化”、“异化”这两个词在试图表达些什么;尽管和上个世纪末相比,没有多少人会再去读马尔库塞
所以,这也许就是我们会谈论萨特的原因吧
想来,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勿需任何“先验”
当然,作为一个话题我很快就放弃了我的坚持,毕竟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开始的,无论它是否恰当;对于讨论的自我演进,我也放弃了我的诅咒但是保留了我的隐忧,刻在门楣上的字终究未曾阻挡亚历山大的剑
2004-09-21 06:18:36
虽然不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因为太枯燥,太费脑筋,可是我认为生活中需要一些哲学的思维,这样人会生活得更加充实,也会更加智慧。
上周末和论坛才子明月欣在一起喝酒时聊起了这一话题,使我大受启发,我建议对哲学有兴趣,有一些研究的朋友们可以在一起探讨哲学对自己的影响,对生活意义的理解,等等。。。
可以办成一个系列的活动,每次定一个哲学的主题,第一次我们的主题定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如何?
每次我们都会请一位主讲人,大家可以毛遂自荐啊!
老鱼 发表时间: 2004-09-14 16:58
哲学与生活是一个好的母题 或者应该说是永远的母题
虽然萨特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因为他远远不是开始
但既然总是要有一个开始的
那就萨特吧,谁让他总是说“存在”总是先于“此在”呢
无论对于东西方的学统“哲学”都意味着“去蔽”
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哲学是多数人思考其他问题的原点,而知识论只是生活实践的一个环节,理解他们的知识论必须首先理解人们对于生活的信念。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事实澄清和价值判断是不可分的
而自苏各拉底始的西方分析哲学传统在哈佛得到很好的继承,它的特点是:哲学思辩尽管倾向于抽象,但哲学家们仍必须时时努力以表明它是怎样运用于实践的。
当然,对于语言的使用以及对逻辑的运用之间的实用的关系是其传承核心。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使语言在逻辑上明晰,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语言和清除那些模糊不清的语言,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整个哲学的工作就是解释,一个逻辑上完善的语言,它与事实应当是“同构”的。
既然提到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去蔽”,那么,似乎没有理由怀疑,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历史上的其他世代一样也在拒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
如果人既不能辩护也不能藐视,那么他能做什么?
他可以用一种在尊重中又不失自由方式说话,可以让微笑解开仇恨?
苏格拉底的死是与他人的一种有距离然而真实的关系。它表达了这一基本事实,每一个人都不可逃避地只是他自己,与此同时在别人那里认识到自己。
苏各拉底宣称人已死,康德以来只能受教于星空
尼采宣称上帝已死,荷尔德林呼唤大地的孩子
而经历二战的萨特们,对马克思.韦伯的伦理也许失去了信心
废墟瓦砾之中等待重建的也许是——哲学已死
由于现代汉语的含混性和不成熟,任何用这种语言进行的讨论极易变成虚浮的措辞表演。
因此,在对每个词的意义进行准确的界分和领会之前,讨论可能会像一般网上论坛那样变成搅浑水,变成一大堆被曲解和误解的概念的互相调情和自我增殖。
如果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哲学视为一种反思的态度
那么,在反思我们是否需要“哲学”时,就已经采取了一种“哲学化”的生活态度
如果将时间用于对哲学史或者对某一哲学流派的研读展开
那么,自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志于此
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哲学”条条框框地搬来
那么,这种“哲学”不学也罢
也许,对多数人都可以展开的是随笔,这种贴己、自由的文体
在写作和阅读中建立起了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方便沟通和理解的纽带
让我们尝试持有一种试探的入思态度和与此同步的写作态度,既与诗化、浪漫化保持距离,也不在一般意义的人生沉思或玄想里侠义抒情,不在大而无的问题中徜徉,逃避尖锐地提问和自我审视。
让我们尝试言说与语言事件相关的个人的初始经验。对自身经历和遭遇开始反省。
严重地说,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和将问题尖锐化以冲破传统的努力,文化民族主义的源远流长和历史理性主义的坚不可摧几乎不可能让自律个体崭露生命的头角。
要摆脱中国文化重复的困境,方式之一,就是要沉淀一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界限,使我们有可能面对将来。
于是我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意识背景出发,接近着、或者提出了汉语言哲学的问题,为着在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语言中找到问题的生成与转换,亦为着将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中的问题纳入可整合尤可疏导的学术规范,成为在有限的前提下可理解和可沟通的。——《话语的真相》陈家琪
终究,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也不得不呼吁在现在的世界灾难中必需的是:
少谈些哲学,多注意去思;少写些文章,多保护文字。
我们并不乐观地看到虽然网络为思想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另一方面,它使得严肃的探讨和争执岌岌可危
我们到处看见闲谈和猎奇,但看不到神圣和敬畏
很少有组织因而宣布
它只为少数严肃阅读和写作的人而存在
为一个思考和行动的共同体而存在
这个共同体是开放的,它将接纳一切严肃思考自己生存方式的人
请在进入之时,判断你的动机是发泄情绪,猎奇抑或共同思考
请无意于走思之道路的人离开此地或者保持沉默
或许,这里已经有太多的人,以至于难以保持宁静
睡不着的原因恐怕和刘小枫先生落入恍如飞来横祸的梦魇一般
他这辈子恐怕还没想到过“学术性和思辨性差”的帽子也会扣在自己的头上
也许唯一可以安慰的,这是一个女生而且是华师大哲学系的,尽管这对于华师大而言未必是一种安慰
我得坦言,我从来未曾受过哲学的科班教育
当然,这也许是我的幸运 因为它让我躲在“爱好者”的帽子里自得其乐
这也许是我的不幸 因为在退而自保的同时也少了一份建构的积极性
虽然,我也从不简单地认为自己是哲学的爱好者
因为,我越是热衷于哲学所可能带来的思考的快乐时,我对可能把握这种快乐的信心也就越小。
对于萨特,也许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存在和关于存在的理论不是一码事。二战劫后余生的他也许不再寄望自己能成为时代的良心或是牛虻抑或别的什么,他也许只是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追逐着自己的快乐,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
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点击:
http://www.hn2sh.com/bbs/index.php?showtopic=21003&st=25&#entry468533
我将原来的回复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去除了一些情绪性的文字
原来的回复想就无忧鼠主帖当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想法,但是因为时间和情绪的关系表达出来的文字很纷杂甚至晦涩,毕竟不是很多人能对这个话题将要涉及到的一般性的名词做出直观的理解
扼要地说,对一般读者而言也许从未足够清楚地区别“哲学家,职业化的专业的哲学思辩”与“哲学化的”与“哲学,仅在一般日常口语中使用”这三者
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中充斥的只是“习惯”和“常态”;并非基于生活的“哲学化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在他们的想象中哲学化的思考似乎太累,遑论那些以思辨为业的哲学家们必定是很枯燥无味了
但是相比上个世纪末,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开始理解“物化”、“异化”这两个词在试图表达些什么;尽管和上个世纪末相比,没有多少人会再去读马尔库塞
所以,这也许就是我们会谈论萨特的原因吧
想来,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勿需任何“先验”
当然,作为一个话题我很快就放弃了我的坚持,毕竟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开始的,无论它是否恰当;对于讨论的自我演进,我也放弃了我的诅咒但是保留了我的隐忧,刻在门楣上的字终究未曾阻挡亚历山大的剑
2004-09-21 06: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