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的衰败
今晚在公司多呆了一个多小时,很轻松,看看窗外天色已晚,便随手拿了本杂志往背包里一放,坐车回家。
在车上断断续续看了一百多页,突然有些困,便歪在窗户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车并没有前行多少,打了个哈欠,继续看书。——我觉得在车上看书、睡觉、听音乐都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万一遇到没有带书没有座位没带音乐播放器的尴尬状况,那么在脑海里胡思乱想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浪费时间,偶尔撞出个灵感来就谢天谢地了。
看了几页书,发觉车已行至平安大街,看看表还不到八点,再加上当时没什么胃口,就提前下了车,顺便去南锣鼓巷转转。
第一次知道这条巷还是在一位广院小朋友的照片里,她将它拍的妙趣横生。看完照片后的那个晚上我就去了这里,并为直到现在才知道这儿感到非常懊悔。后来,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那儿泡上一两个晚上,独自一人去,带着女友去,陪女友买圣诞礼物,去给女友买不是什么节日的礼物,喝没滋没味的淡茶,排队吃限量版的文宇奶酪,在酒吧里吃着羊肉串味儿和宫保鸡丁味儿的匹萨过阳历新年。——这条街在我眼中的意义,爱意高于了文艺。
不过,如果只是吃吃喝喝的话,这条胡同就该叫南锣鼓美食街了——它最大的魅力之一还在于那些精致的创意小店。虽然北京最不缺的就是这种设计独特价格死贵的创意产品,但这群商铺如此集中的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情况还真不是很多。常去南锣鼓巷的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接受了许多关于创意的新概念,也见识到了许多有趣好玩的新玩意儿,现在想来,这应该跟当时的粗陋寡闻有很大的关系,但那些小东西们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愉悦的体验。
今夜的再度相逢,与上次隔了差不多一年之久。如此之久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没有时间,生活中值得奔波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二是我发现了更多好玩的地方,一条小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探密欲了。三是这条街已经被严重的贴上了文艺与装逼的标签,标签太多的东西我不喜欢。
没想到如今再次相遇,它居然已经变成这样了。不知道是由于无理取闹的拆迁才导致了它的逐渐没落,还是因为今夜并非周末,旅游团和情侣们无暇光顾?记得上次人这么少的时候,还是在去年下着细雨的一个冬夜,我似乎是要去买什么东西,将羽绒服捂得严严实实,在石板路上匆匆而过。
去了几家以往比较喜欢的小店,发现店里东西大多都还是以往的过气商品,要么就是炒冷饭,再也没有创新的精神在里面。看上去,无论是客流量和利润都比以往要少了许多,可这些店铺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并非简单的维持生计,这让人感到困惑。或许总还会有一些冲着前面提到的两个标签慕名而来的新人吧——就像当初的我。
逛了大半条街,再也没有继续走下去的欲望,鬼佬、艳女、单反和挎子充斥其中,这些原本曾经吸引过我的东西在如今看来浅薄之极。众多店铺之中,唯一一家还算吸引人的商品是一本限量1000套的明信片台历。这套明信片是老北京的黑白照,而这套黑白照中只有一张引起了我的共鸣——据说那是根据国外仅存的两张明信片之一重新印制的,上面的内容是四九年之前的一景,空旷的天安门城楼上挂着蒋公的头像。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共鸣,盖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了某友邻发布的一组老照片。这种感觉,就像是看到如今的南锣鼓巷变得如此衰败不堪一样令人感到惋惜,却说不出来什么,也做不得什么。
在车上断断续续看了一百多页,突然有些困,便歪在窗户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车并没有前行多少,打了个哈欠,继续看书。——我觉得在车上看书、睡觉、听音乐都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万一遇到没有带书没有座位没带音乐播放器的尴尬状况,那么在脑海里胡思乱想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浪费时间,偶尔撞出个灵感来就谢天谢地了。
看了几页书,发觉车已行至平安大街,看看表还不到八点,再加上当时没什么胃口,就提前下了车,顺便去南锣鼓巷转转。
第一次知道这条巷还是在一位广院小朋友的照片里,她将它拍的妙趣横生。看完照片后的那个晚上我就去了这里,并为直到现在才知道这儿感到非常懊悔。后来,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那儿泡上一两个晚上,独自一人去,带着女友去,陪女友买圣诞礼物,去给女友买不是什么节日的礼物,喝没滋没味的淡茶,排队吃限量版的文宇奶酪,在酒吧里吃着羊肉串味儿和宫保鸡丁味儿的匹萨过阳历新年。——这条街在我眼中的意义,爱意高于了文艺。
不过,如果只是吃吃喝喝的话,这条胡同就该叫南锣鼓美食街了——它最大的魅力之一还在于那些精致的创意小店。虽然北京最不缺的就是这种设计独特价格死贵的创意产品,但这群商铺如此集中的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情况还真不是很多。常去南锣鼓巷的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接受了许多关于创意的新概念,也见识到了许多有趣好玩的新玩意儿,现在想来,这应该跟当时的粗陋寡闻有很大的关系,但那些小东西们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愉悦的体验。
今夜的再度相逢,与上次隔了差不多一年之久。如此之久的原因,一是大家都没有时间,生活中值得奔波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二是我发现了更多好玩的地方,一条小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探密欲了。三是这条街已经被严重的贴上了文艺与装逼的标签,标签太多的东西我不喜欢。
没想到如今再次相遇,它居然已经变成这样了。不知道是由于无理取闹的拆迁才导致了它的逐渐没落,还是因为今夜并非周末,旅游团和情侣们无暇光顾?记得上次人这么少的时候,还是在去年下着细雨的一个冬夜,我似乎是要去买什么东西,将羽绒服捂得严严实实,在石板路上匆匆而过。
去了几家以往比较喜欢的小店,发现店里东西大多都还是以往的过气商品,要么就是炒冷饭,再也没有创新的精神在里面。看上去,无论是客流量和利润都比以往要少了许多,可这些店铺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并非简单的维持生计,这让人感到困惑。或许总还会有一些冲着前面提到的两个标签慕名而来的新人吧——就像当初的我。
逛了大半条街,再也没有继续走下去的欲望,鬼佬、艳女、单反和挎子充斥其中,这些原本曾经吸引过我的东西在如今看来浅薄之极。众多店铺之中,唯一一家还算吸引人的商品是一本限量1000套的明信片台历。这套明信片是老北京的黑白照,而这套黑白照中只有一张引起了我的共鸣——据说那是根据国外仅存的两张明信片之一重新印制的,上面的内容是四九年之前的一景,空旷的天安门城楼上挂着蒋公的头像。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共鸣,盖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了某友邻发布的一组老照片。这种感觉,就像是看到如今的南锣鼓巷变得如此衰败不堪一样令人感到惋惜,却说不出来什么,也做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