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思考~
一
我总是把同一个道理反复说很多遍,并不是啰嗦,而是有的东西,本是其他事物、其他道理的根本,不强调它还能强调什么呢?孔子一生都在说仁,不是迂腐,而是在阐述一种天道人心的智慧。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总能听到这样那样的暗示。暗示多了,说话行事自然有分寸。不论大小,都于己有益。
儒释道的根本是很相近的,但东西方文化理论的根本却有很大差异。我以前的肤浅见解是:西方是恶道,东方是善道。西方是不是恶道我现在说不好,但东方是善道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根本文化融合,责任应在东方。万物本源应归于善,为善,人才有活着的真正意义。若是一棵果树结的都是坏果子,那这果树也没存在的价值了。
当然,墨家名家若能流传下来,那东方的逻辑学也能有极强的竞争力。那东方文化或许就能代表整个世界,也不用再谈融合的问题了。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若是人为地毁掉这种参差多态,无疑是一种自我破坏。今人的悲剧有一部分是时代的原因,若不是近现代的民族屈辱,中国人不会去寻求极端。已经有过的破坏我们不必再抱怨,现在与未来才是我们需要把握的。
二
我总觉得人有三个世界,除了通常所说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还有一个虚幻的,凭空臆造出来的世界。我无法给它命名,只是单纯地觉得它异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有一个稳定的、安静的体系的,但它并不能挖掘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我们对于精神世界的研究和修养,都是对潜意识的一种压制,甚至扼杀。而我所说的第三种世界,便是由潜意识散发开的。梦其实应该属于这个范畴,某些玄学的内容也应属此类(我读了一些关于佛学的东西后,发现佛其实早把我这些想法点到了,呵,佛法无边啊)。这是我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修养时不应丢弃的东西。呃,扯的有点远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里的学问,就值得我们终生探讨了,所谓的第三种世界,只是个人的兴趣罢了,对他人帮助不大。
康德所说的思辨与实践,是只存在与两个世界中的(由此也可见西方哲学颇有些浅薄~呵呵):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思辨体现在精神世界,便是人文科学;体现在现实世界,便是自然科学。这两种科学在西方的发展远比东方要好。实践用于精神世界,佛家谓之苦行,道家谓之养心,儒家谓之修身;用于现实世界,佛家叫做度人,道家叫做得道,儒家则称作“修己以安百姓”。东方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思辨的文化主要在西方,实践的文化主要在东方,是没错的。东方人讲究自己修炼,讲究自身修行的功夫到家后再去感化他人。而且佛之所谓佛,道之所谓仙,儒之所谓圣,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到达的(不像西方上帝高高在上,人只能请求上帝宽恕)。这种伟大的实践精神,是西方哲学很少提到的。
三
老子说大道至简,道可道,非常道。佛说色即是空,原有此意,其妙不可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我也这样认为,只是一直不知道这个“一”是什么。那天听了季谦先生的话,才有些许感悟。我还没能到有言的程度,但于自己,已经很有帮助了。
每个人都应当有心中的高起点,不对自己的独特加以肯定,就无法实现大理想。但现在的人都自甘堕落,都认为我就这样了,无所谓了,又能怎的。人愿意愚笨,愿意做傻子,这是他的权利,我也无法干涉。既然这群人自认为没什么特别的,我何不跳出来,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至少我有一个比较远大的理想,这是许多人不愿意谈的。说都不能说,还能做什么?
悲天悯人,我一直念着的一种情怀。虽说其实我要真正有那种情怀,还早的很,但小时候却一直很固执的以为自己是个这样的人。那时以为自己空念着这个,很孤独,现在发现东方哲学的精髓便在于此。而且这种悲悯是任何一个有真正远大理想之人必须怀有的想法,也是必定怀有的想法。小欣慰,更多的是一种有了精神支柱的温暖。并且这些学说给我拨开云雾,告诉我应当怎样去做,而不是仅仅把这四个字念在口中。悲天悯人,这四个字既是至重,又是至轻。说出来很容易,摆在心中也很容易。但要用于实践,须要知己知人知天下,这是大德大道大智慧,则非一时之功可致。
四
儒释道三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都在阐述所谓“天道”,教人们怎样顺乎天意而行。佛说人人皆可成佛,佛学其实是人智慧之综合。佛祖告诉我们道理,人成菩萨成佛后又告诉别人道理。这个道理是天成的,只是智慧的人先悟出来,授以他人罢了。儒家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是此理。道是靠人弘扬的,而不是人捏造出来的。道家虽没有很明确的说这一点,但“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无不为”,其实便隐含了这个意思。非常之道是为天道,道本在此,人何须为?但若要引人入道,则又无不为了。天人本来就是一体,但在天道面前,人只能作为一个发现者和传播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和改造者。所以并非搞学术做研究的人知道这些,人人都有悟道的可能,这一点是儒释道三家的特色,也是东方的特色。
必须指出来的一点是,天道是无法论证的,因为不可能有凌驾于天道之上的逻辑。天道的地位相当于数学理论中的公理,论证是无从谈起的。所以任何用思辨哲学去推断天道是非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这点康德做的很妙,他推断之前给的假设是很好的,所以康德没有徒劳。),最终得到的结论,只可能是悖论。这点我开始能理解了,也希望那些同样满脑逻辑思维的人理解。
有了上面所说“天道无法论证”这个结论,便能很轻松的理解东方哲学中为何那么多逻辑错误了。逻辑本来就不是用来研究天道的。天道本就如此,它原本就有一部分不合逻辑。逻辑学相对于天道,只能是低层次的东西,又如何能去解释天道?佛说无常,道说非常,儒家里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子又说“予欲无言”,阐述天道的学问,原本就是充满了环环相扣的否定的。若执于某一念,则永远不可能看清天道。
五
真正的高智慧是相通的,佛家让我们不要争辩,儒家孔子说“予欲无言”;道家追求“自然”,孔子说七十能“从心所欲”;佛欲脱人于苦海,道欲解人于执念。从理论基础到实践体会,三家相通之处数不胜数,因此才能融合共处的那么好。
智慧的开发是因为文化的发展,高度智慧简而言之就是对天道的领悟。而后守道,行道,弘道,这便是有大理想的人一辈子需要做的事,而文字则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便利。文字的产生是为了文化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个逻辑玩笑,但真正的智慧里,充满了逻辑玩笑。文化与智慧,人心与天道,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人才能得到并理解它们,并往深层次里研究去。起点不一,过程万千,但终究归于一体,这便是阐述天道学说共有的特质。
六
但有一个事实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天道的传播过程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传道者很多时候是悲剧的导演。未悟道自以为悟道,己身未正而去教人,于是天道就这样被歪曲了。儒释道本不是教派。孔子是个教育家;释迦牟尼同样也是教育家,佛自己说过要创佛教么?不是,他只是给人讲讲道理罢了;老子则更加是后人创道教而被冠上的始祖之名。一旦变成一个教派,它的智慧就难以纯粹,传播也必然会混乱。我行文时提到佛教道教或儒教,是习惯使然,并不是心里认同它们真是宗教。宗教的桎梏实在太多,因此真正的学问是脱离宗教的。不必纠缠于文字,但一定要明白于内心。
一种文化,本来是好的,可惜有太多不知而作知之者传播它,终于让原本精华的文化充满了糟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多好的东西,而科学传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人类的享乐,少数没这样用的,也正往这个方向发展;而东方的天道学说,本来智慧都是取之于民,取之于天,偏偏有那么多假信徒非要分出个高下来,非要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最好的,非要把自己的信仰往更高处摆。有意义吗?就算你是至高之道,难道就不需要别人补充了么?佛能容一切,儒说中庸之德,道讲上善若水,都是包容的文化,而所谓的传道者却要分出个高下来。门教派别分的那么清楚做什么?都是人类的文化,都是天道,是大家之道,正是它们的组合才有了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缺一不可,又怎能辨孰轻孰重,孰贵孰贱?佛提醒了自己的信徒,告诉他们开口便错,争辩是错,儒家也有些文字提到,道家则说的比较模糊。但不管点出与否,这都是毋庸置疑的真理。明明白白告诉你的,不见得就是懂的最多的。同样,只字不提的,并非就是不懂的。圣人有指出来的道理,也有未点破的道理,这些都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啊!而人偏偏不明白这一点,记住了圣人指出的道理,便沾沾自喜开始教化他人,这就是文化悲剧的开端。
然后呢?传道者发展了更多的传道者,不同教派的传道者碰到了一起,发现对方说的不符合自己所理解的,便开始了辩论。传道者越多,辩论也就越激烈。以前的东方还好,因为墨家名家逐渐消亡后,在思辨方面的反应迟钝一些,假信徒们除了寻求统治者的支持,不知该如何立言。但西方哲学被引入中国后,中国人在思辨方面的能力猛然被唤醒,文化的争论就热闹起来了。中国陷入批判浪潮中,大家的精力都花到这上面去了,谁还去潜心研究文化、发展文化?就算有这个念头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也无法得到什么东西。民众也变得愈加愚昧,以为满足物欲便是满足物质需求,对人对事品头论足便是满足精神需求。这种价值观又被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便成了更大范围的文化悲剧。而其根源,正是上文所提到的好教化他人者。要挽救这个悲剧,也要从根源做起。要改变这个现状很难,当你自以为能改变时,很可能你已成了另一幕悲剧的导演。所以许多人自封为圣,自以为是教主时,他便已混入棋局,成了当局者迷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正是他们对自己有很清晰的看法。不是因为谦恭或是胆小而不自称,而是有的东西,原本就是该他人给你的,自己给的永远不够客观。欲固然难戒,但矜更加难戒。成圣而不自矜,方是真圣。
七
说说我自己的领悟。我认为,入世的学问是最艰深最难懂的,因为人人都必须入世。这是永远都无法研究透的学问,要是人人都懂了,便也无须再说了。入世并不代表功利,入世该如何做,因人而异。但不论虚幻现实,不论在现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抑或是我说的第三种世界,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以前我无法理解,认为肉体生命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当然肉体是根本,精神是其次啊!但这个认识是浅薄的。于个人来说,精神的确是伴随肉体出生死亡的,但精神在社会中,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信仰。人的肉体消亡,但他的精神会在社会中流传下去。人是社会的人,若非如此,则人与动物无异。肉体生命是个人的生命,与动物也无异。比如你给一条狗吃人的饭食,穿人的衣物,睡人的床铺,它的肉体生命也便和人差不多了。而精神生命则不同,精神生命只有存在于社会中才有其意义,若世上只有你一人,那你的想法再多也是无用。而它一旦进入社会,便不是单纯的个人生命,而成了社会的精神生命了。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是社会的人,人若丧失了精神生命,则丧失了存在于社会的意义。所以说精神是人成为人的根本,它对人的意义,特别是在人性方面的意义,是应当在肉体生命之上的。追求精神境界,是人的根本追求,我此时方才明白。
话说回来,追求精神境界,一定要入世方有所成。已经说过,精神生命只有付诸社会才有其意义。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话虽不太有气势,但却是赤裸裸的真理。当然,有人刻意追求出世的感觉,原也没错。但人的出世入世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而凡事最重要的,也正是这个度。不要单纯为了功利而入世,也不能单纯为了厌世而出世,精神不受入世出世的约束,才是我们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不过我以为,入世出世只是人捏造出来的两种姿态,是故真得道者不拘于此,心中也全无此念。
知(去声)即是知物知人,人活在社会中,知人的学问是真正大智慧的学问。小说里写孔明料事如神,其实不过是料人入神。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隐含了这个道理。推己及人是在知人的能力已臻化境后方能做的事。知人何其难!以百姓心为心,天下有几人能做到?有几人能推己及人?你不知人,你对人的说教便是强加;你若知人,你便不会去说教,而会用他人之心来想问题。这方面我做得实在太差,但我已决定用余生来学习这个根本而精深的学问。
八
为善不求人知,乃是真善;为恶恐人知,乃是大恶。我既有真善,也有大恶。但照这样的定义,我的大恶远多于真善。而且若不加以约束,这个比例悬殊还会越来越大。重新读古文后,我有了许多为善不求人知的想法。这是一个小进步,也可以说是悬崖勒马,开始转向走正确的道路。而我觉得我有另一个大毛病,总是恐人不知我之其它。你可以不知道我的善,但有人与我交流,我总是急切地把自己所知的自己介绍给人。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执拗,像是心理学所说的“自白派”,又可以说是有轻微的强迫症。但这丝毫不成为问题,用懂得的道理来正身,细枝末节的东西自然会被净化掉。
喜与悲,苦与乐,本来就是人心太执着所致。若不执念,则眼光开阔,前路光明,心中释然。天道自思之,自悟之,自领之。心中释然乃是真释然,执着于表面便是不释然。自身释然乃是真释然,求他人说释然便是不释然。道家追求自然,万法自然。莫问自己何时能自然,不执此念时,便是自然。
有言而后能无言,有象而后能无形,有智而后能若愚。若不经有言、有象、有智的过程,是无法到达更高境界的。东方文化特色便是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提升才是提升,才有真乐趣在其中。人都在修行受业之中,苦亦是乐,无亦是有,悟于无形中,便是真悟。尽力修身,蓦然回首,昔日执念早不值一提。孔子执于周礼,我却执于孔子之执于周礼,便忘了去探究孔子为何执于周礼。执着于一个他人的执念,本身就是一种盲目。他人的执念未必对,但自己有执念就一定错。人与天道一体,你的精神与他人精神同归于社会,亦是一体。就像那个著名的走不完的立体“8”字型阶梯,天道在上,人在下;他人在前,自己在后。而在这个阶梯中,原本就无上无下,无前无后,上亦是下,前亦是后。天道本与人同行,但刻意去搬来却做不到;他人与我本相安无事,而我去揪他人的执念,自身就生出一个更恶的执念。如此循环,人就难以找到远点,难以回归本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以为得此道难,却不知人人都身在此道中。其实真正难的是脱离此道。人性本善,人性归根也应回到善。现在的人的人生道路大多是由善到恶,去恶归本是修身的原理。儒释道都是唤醒我们沉睡的意识,教人脱苦、去执、摒恶。去恶越多,则积善越多,便越有机会领悟生命真谛。这一节说的都是超越的想法,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但有大理想,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正是这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才让人有追求的冲动。自修,明心见性,默化他人,文化兴,天下兴。修内圣,有机缘则必外王。理想若在,则现在的一切努力皆有意义。
九
西方哲学探索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假设某事物存在,然后从假设出发用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西方的科学发展也是这样来的。然后我们看到了西方强大的物质文明,便疯狂的追逐它。谁知西方的深重弊端!前段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才真切的感觉到尼采的价值所在。虽然他是个精神病患者,但他所说的,正是一针见血的观点。他指出了当时西方的问题,也是现在全人类的问题。物欲膨胀,疯狂掠夺,终究会尝到恶果。
更多地探寻宇宙,更早更快地更新物质文明,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更迅速的走向灭亡。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原本应在两千年后享受到的物质文明,我们提前享受到了,而精神文明却丝毫没有提升。这让后人无法按天理顺序得到物质文明,物质文明过早的兴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过早灭亡。为什么佛知道那么多的科学却不告诉大多数人知,而且还要灭掉这些“世间法”?正因为佛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科学传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人类的物质享乐,少数没这样用的,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现代人类自以为高明,孰知佛比你高明多少!他不是发现不了这些东西,而是他发现了不敢告诉你们所有人,知道告诉你们就会让你们更早的断子绝孙,就会加速世界末日的到来。如此~
十
人的平凡不应该成为堕落的理由。可能有的人很努力最后还是很平凡,但这种平凡是天命的平凡,非人力所能更改。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都该往不凡的方向走,最终能到哪一步,便只能看天意了。但只要你努力追求不凡,那你的内心便是不凡的,在众人前的平凡只是表象而已。若因为未尽人事而泯然众人,那是平庸,而不是平凡。切莫以天命不与为由而懈怠。
弗洛伊德的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歇斯底里症。这其实说明人潜意识里是想超越自己的。不甘平庸是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想法,甘于平庸只是对自己的欺骗,是对现实的失望导致了这种欺骗。人的独特性是很强的,每个人都应当挖掘这种潜意识里的独特性。
以前觉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一种虚伪,或者说是一种夸张。但现在我居然觉得自己也在往这个方向走,这才真正神交了范仲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而真仁者又是同为仁者、智者和勇者的。仁者不忧,仁者又大忧。仁者所忧非常忧。
人生的意义,现在追求的不一定便好,我坚持的不一定就是生命的本源,但于我目前的认识来说,这算是最佳选择。中庸之德,也是认知的一种德,以为自己懂的便是正确的,就过于肤浅了。宇宙之玄妙无穷,哪能那么简单就阐述。人生的真谛,我们还可以一直探求下去。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种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思想,不要太过迷信规律,承认自己的独特性,实践所悟之道,是我当下该做的事,也是我希望所有人做的事。
以上说的都是个人的粗鄙之见。我虽思维丰富,想法颇多,无奈读书太少。单凭臆想得到的结论太肤浅,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鄙陋,但愿以后有更多实践后,能有更深刻的见解。努力。
我总是把同一个道理反复说很多遍,并不是啰嗦,而是有的东西,本是其他事物、其他道理的根本,不强调它还能强调什么呢?孔子一生都在说仁,不是迂腐,而是在阐述一种天道人心的智慧。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总能听到这样那样的暗示。暗示多了,说话行事自然有分寸。不论大小,都于己有益。
儒释道的根本是很相近的,但东西方文化理论的根本却有很大差异。我以前的肤浅见解是:西方是恶道,东方是善道。西方是不是恶道我现在说不好,但东方是善道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根本文化融合,责任应在东方。万物本源应归于善,为善,人才有活着的真正意义。若是一棵果树结的都是坏果子,那这果树也没存在的价值了。
当然,墨家名家若能流传下来,那东方的逻辑学也能有极强的竞争力。那东方文化或许就能代表整个世界,也不用再谈融合的问题了。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若是人为地毁掉这种参差多态,无疑是一种自我破坏。今人的悲剧有一部分是时代的原因,若不是近现代的民族屈辱,中国人不会去寻求极端。已经有过的破坏我们不必再抱怨,现在与未来才是我们需要把握的。
二
我总觉得人有三个世界,除了通常所说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还有一个虚幻的,凭空臆造出来的世界。我无法给它命名,只是单纯地觉得它异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有一个稳定的、安静的体系的,但它并不能挖掘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我们对于精神世界的研究和修养,都是对潜意识的一种压制,甚至扼杀。而我所说的第三种世界,便是由潜意识散发开的。梦其实应该属于这个范畴,某些玄学的内容也应属此类(我读了一些关于佛学的东西后,发现佛其实早把我这些想法点到了,呵,佛法无边啊)。这是我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修养时不应丢弃的东西。呃,扯的有点远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里的学问,就值得我们终生探讨了,所谓的第三种世界,只是个人的兴趣罢了,对他人帮助不大。
康德所说的思辨与实践,是只存在与两个世界中的(由此也可见西方哲学颇有些浅薄~呵呵):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思辨体现在精神世界,便是人文科学;体现在现实世界,便是自然科学。这两种科学在西方的发展远比东方要好。实践用于精神世界,佛家谓之苦行,道家谓之养心,儒家谓之修身;用于现实世界,佛家叫做度人,道家叫做得道,儒家则称作“修己以安百姓”。东方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思辨的文化主要在西方,实践的文化主要在东方,是没错的。东方人讲究自己修炼,讲究自身修行的功夫到家后再去感化他人。而且佛之所谓佛,道之所谓仙,儒之所谓圣,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到达的(不像西方上帝高高在上,人只能请求上帝宽恕)。这种伟大的实践精神,是西方哲学很少提到的。
三
老子说大道至简,道可道,非常道。佛说色即是空,原有此意,其妙不可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我也这样认为,只是一直不知道这个“一”是什么。那天听了季谦先生的话,才有些许感悟。我还没能到有言的程度,但于自己,已经很有帮助了。
每个人都应当有心中的高起点,不对自己的独特加以肯定,就无法实现大理想。但现在的人都自甘堕落,都认为我就这样了,无所谓了,又能怎的。人愿意愚笨,愿意做傻子,这是他的权利,我也无法干涉。既然这群人自认为没什么特别的,我何不跳出来,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至少我有一个比较远大的理想,这是许多人不愿意谈的。说都不能说,还能做什么?
悲天悯人,我一直念着的一种情怀。虽说其实我要真正有那种情怀,还早的很,但小时候却一直很固执的以为自己是个这样的人。那时以为自己空念着这个,很孤独,现在发现东方哲学的精髓便在于此。而且这种悲悯是任何一个有真正远大理想之人必须怀有的想法,也是必定怀有的想法。小欣慰,更多的是一种有了精神支柱的温暖。并且这些学说给我拨开云雾,告诉我应当怎样去做,而不是仅仅把这四个字念在口中。悲天悯人,这四个字既是至重,又是至轻。说出来很容易,摆在心中也很容易。但要用于实践,须要知己知人知天下,这是大德大道大智慧,则非一时之功可致。
四
儒释道三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都在阐述所谓“天道”,教人们怎样顺乎天意而行。佛说人人皆可成佛,佛学其实是人智慧之综合。佛祖告诉我们道理,人成菩萨成佛后又告诉别人道理。这个道理是天成的,只是智慧的人先悟出来,授以他人罢了。儒家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是此理。道是靠人弘扬的,而不是人捏造出来的。道家虽没有很明确的说这一点,但“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无不为”,其实便隐含了这个意思。非常之道是为天道,道本在此,人何须为?但若要引人入道,则又无不为了。天人本来就是一体,但在天道面前,人只能作为一个发现者和传播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和改造者。所以并非搞学术做研究的人知道这些,人人都有悟道的可能,这一点是儒释道三家的特色,也是东方的特色。
必须指出来的一点是,天道是无法论证的,因为不可能有凌驾于天道之上的逻辑。天道的地位相当于数学理论中的公理,论证是无从谈起的。所以任何用思辨哲学去推断天道是非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这点康德做的很妙,他推断之前给的假设是很好的,所以康德没有徒劳。),最终得到的结论,只可能是悖论。这点我开始能理解了,也希望那些同样满脑逻辑思维的人理解。
有了上面所说“天道无法论证”这个结论,便能很轻松的理解东方哲学中为何那么多逻辑错误了。逻辑本来就不是用来研究天道的。天道本就如此,它原本就有一部分不合逻辑。逻辑学相对于天道,只能是低层次的东西,又如何能去解释天道?佛说无常,道说非常,儒家里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子又说“予欲无言”,阐述天道的学问,原本就是充满了环环相扣的否定的。若执于某一念,则永远不可能看清天道。
五
真正的高智慧是相通的,佛家让我们不要争辩,儒家孔子说“予欲无言”;道家追求“自然”,孔子说七十能“从心所欲”;佛欲脱人于苦海,道欲解人于执念。从理论基础到实践体会,三家相通之处数不胜数,因此才能融合共处的那么好。
智慧的开发是因为文化的发展,高度智慧简而言之就是对天道的领悟。而后守道,行道,弘道,这便是有大理想的人一辈子需要做的事,而文字则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便利。文字的产生是为了文化的发展,这其实是一个逻辑玩笑,但真正的智慧里,充满了逻辑玩笑。文化与智慧,人心与天道,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人才能得到并理解它们,并往深层次里研究去。起点不一,过程万千,但终究归于一体,这便是阐述天道学说共有的特质。
六
但有一个事实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天道的传播过程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传道者很多时候是悲剧的导演。未悟道自以为悟道,己身未正而去教人,于是天道就这样被歪曲了。儒释道本不是教派。孔子是个教育家;释迦牟尼同样也是教育家,佛自己说过要创佛教么?不是,他只是给人讲讲道理罢了;老子则更加是后人创道教而被冠上的始祖之名。一旦变成一个教派,它的智慧就难以纯粹,传播也必然会混乱。我行文时提到佛教道教或儒教,是习惯使然,并不是心里认同它们真是宗教。宗教的桎梏实在太多,因此真正的学问是脱离宗教的。不必纠缠于文字,但一定要明白于内心。
一种文化,本来是好的,可惜有太多不知而作知之者传播它,终于让原本精华的文化充满了糟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多好的东西,而科学传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人类的享乐,少数没这样用的,也正往这个方向发展;而东方的天道学说,本来智慧都是取之于民,取之于天,偏偏有那么多假信徒非要分出个高下来,非要以为自己的信仰是最好的,非要把自己的信仰往更高处摆。有意义吗?就算你是至高之道,难道就不需要别人补充了么?佛能容一切,儒说中庸之德,道讲上善若水,都是包容的文化,而所谓的传道者却要分出个高下来。门教派别分的那么清楚做什么?都是人类的文化,都是天道,是大家之道,正是它们的组合才有了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缺一不可,又怎能辨孰轻孰重,孰贵孰贱?佛提醒了自己的信徒,告诉他们开口便错,争辩是错,儒家也有些文字提到,道家则说的比较模糊。但不管点出与否,这都是毋庸置疑的真理。明明白白告诉你的,不见得就是懂的最多的。同样,只字不提的,并非就是不懂的。圣人有指出来的道理,也有未点破的道理,这些都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啊!而人偏偏不明白这一点,记住了圣人指出的道理,便沾沾自喜开始教化他人,这就是文化悲剧的开端。
然后呢?传道者发展了更多的传道者,不同教派的传道者碰到了一起,发现对方说的不符合自己所理解的,便开始了辩论。传道者越多,辩论也就越激烈。以前的东方还好,因为墨家名家逐渐消亡后,在思辨方面的反应迟钝一些,假信徒们除了寻求统治者的支持,不知该如何立言。但西方哲学被引入中国后,中国人在思辨方面的能力猛然被唤醒,文化的争论就热闹起来了。中国陷入批判浪潮中,大家的精力都花到这上面去了,谁还去潜心研究文化、发展文化?就算有这个念头的人,在这种环境中,也无法得到什么东西。民众也变得愈加愚昧,以为满足物欲便是满足物质需求,对人对事品头论足便是满足精神需求。这种价值观又被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便成了更大范围的文化悲剧。而其根源,正是上文所提到的好教化他人者。要挽救这个悲剧,也要从根源做起。要改变这个现状很难,当你自以为能改变时,很可能你已成了另一幕悲剧的导演。所以许多人自封为圣,自以为是教主时,他便已混入棋局,成了当局者迷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正是他们对自己有很清晰的看法。不是因为谦恭或是胆小而不自称,而是有的东西,原本就是该他人给你的,自己给的永远不够客观。欲固然难戒,但矜更加难戒。成圣而不自矜,方是真圣。
七
说说我自己的领悟。我认为,入世的学问是最艰深最难懂的,因为人人都必须入世。这是永远都无法研究透的学问,要是人人都懂了,便也无须再说了。入世并不代表功利,入世该如何做,因人而异。但不论虚幻现实,不论在现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抑或是我说的第三种世界,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以前我无法理解,认为肉体生命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当然肉体是根本,精神是其次啊!但这个认识是浅薄的。于个人来说,精神的确是伴随肉体出生死亡的,但精神在社会中,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信仰。人的肉体消亡,但他的精神会在社会中流传下去。人是社会的人,若非如此,则人与动物无异。肉体生命是个人的生命,与动物也无异。比如你给一条狗吃人的饭食,穿人的衣物,睡人的床铺,它的肉体生命也便和人差不多了。而精神生命则不同,精神生命只有存在于社会中才有其意义,若世上只有你一人,那你的想法再多也是无用。而它一旦进入社会,便不是单纯的个人生命,而成了社会的精神生命了。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是社会的人,人若丧失了精神生命,则丧失了存在于社会的意义。所以说精神是人成为人的根本,它对人的意义,特别是在人性方面的意义,是应当在肉体生命之上的。追求精神境界,是人的根本追求,我此时方才明白。
话说回来,追求精神境界,一定要入世方有所成。已经说过,精神生命只有付诸社会才有其意义。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话虽不太有气势,但却是赤裸裸的真理。当然,有人刻意追求出世的感觉,原也没错。但人的出世入世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而凡事最重要的,也正是这个度。不要单纯为了功利而入世,也不能单纯为了厌世而出世,精神不受入世出世的约束,才是我们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不过我以为,入世出世只是人捏造出来的两种姿态,是故真得道者不拘于此,心中也全无此念。
知(去声)即是知物知人,人活在社会中,知人的学问是真正大智慧的学问。小说里写孔明料事如神,其实不过是料人入神。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隐含了这个道理。推己及人是在知人的能力已臻化境后方能做的事。知人何其难!以百姓心为心,天下有几人能做到?有几人能推己及人?你不知人,你对人的说教便是强加;你若知人,你便不会去说教,而会用他人之心来想问题。这方面我做得实在太差,但我已决定用余生来学习这个根本而精深的学问。
八
为善不求人知,乃是真善;为恶恐人知,乃是大恶。我既有真善,也有大恶。但照这样的定义,我的大恶远多于真善。而且若不加以约束,这个比例悬殊还会越来越大。重新读古文后,我有了许多为善不求人知的想法。这是一个小进步,也可以说是悬崖勒马,开始转向走正确的道路。而我觉得我有另一个大毛病,总是恐人不知我之其它。你可以不知道我的善,但有人与我交流,我总是急切地把自己所知的自己介绍给人。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执拗,像是心理学所说的“自白派”,又可以说是有轻微的强迫症。但这丝毫不成为问题,用懂得的道理来正身,细枝末节的东西自然会被净化掉。
喜与悲,苦与乐,本来就是人心太执着所致。若不执念,则眼光开阔,前路光明,心中释然。天道自思之,自悟之,自领之。心中释然乃是真释然,执着于表面便是不释然。自身释然乃是真释然,求他人说释然便是不释然。道家追求自然,万法自然。莫问自己何时能自然,不执此念时,便是自然。
有言而后能无言,有象而后能无形,有智而后能若愚。若不经有言、有象、有智的过程,是无法到达更高境界的。东方文化特色便是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提升才是提升,才有真乐趣在其中。人都在修行受业之中,苦亦是乐,无亦是有,悟于无形中,便是真悟。尽力修身,蓦然回首,昔日执念早不值一提。孔子执于周礼,我却执于孔子之执于周礼,便忘了去探究孔子为何执于周礼。执着于一个他人的执念,本身就是一种盲目。他人的执念未必对,但自己有执念就一定错。人与天道一体,你的精神与他人精神同归于社会,亦是一体。就像那个著名的走不完的立体“8”字型阶梯,天道在上,人在下;他人在前,自己在后。而在这个阶梯中,原本就无上无下,无前无后,上亦是下,前亦是后。天道本与人同行,但刻意去搬来却做不到;他人与我本相安无事,而我去揪他人的执念,自身就生出一个更恶的执念。如此循环,人就难以找到远点,难以回归本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以为得此道难,却不知人人都身在此道中。其实真正难的是脱离此道。人性本善,人性归根也应回到善。现在的人的人生道路大多是由善到恶,去恶归本是修身的原理。儒释道都是唤醒我们沉睡的意识,教人脱苦、去执、摒恶。去恶越多,则积善越多,便越有机会领悟生命真谛。这一节说的都是超越的想法,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但有大理想,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正是这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才让人有追求的冲动。自修,明心见性,默化他人,文化兴,天下兴。修内圣,有机缘则必外王。理想若在,则现在的一切努力皆有意义。
九
西方哲学探索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假设某事物存在,然后从假设出发用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西方的科学发展也是这样来的。然后我们看到了西方强大的物质文明,便疯狂的追逐它。谁知西方的深重弊端!前段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才真切的感觉到尼采的价值所在。虽然他是个精神病患者,但他所说的,正是一针见血的观点。他指出了当时西方的问题,也是现在全人类的问题。物欲膨胀,疯狂掠夺,终究会尝到恶果。
更多地探寻宇宙,更早更快地更新物质文明,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更迅速的走向灭亡。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原本应在两千年后享受到的物质文明,我们提前享受到了,而精神文明却丝毫没有提升。这让后人无法按天理顺序得到物质文明,物质文明过早的兴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过早灭亡。为什么佛知道那么多的科学却不告诉大多数人知,而且还要灭掉这些“世间法”?正因为佛深深的懂得这个道理。科学传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用于人类的物质享乐,少数没这样用的,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现代人类自以为高明,孰知佛比你高明多少!他不是发现不了这些东西,而是他发现了不敢告诉你们所有人,知道告诉你们就会让你们更早的断子绝孙,就会加速世界末日的到来。如此~
十
人的平凡不应该成为堕落的理由。可能有的人很努力最后还是很平凡,但这种平凡是天命的平凡,非人力所能更改。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都该往不凡的方向走,最终能到哪一步,便只能看天意了。但只要你努力追求不凡,那你的内心便是不凡的,在众人前的平凡只是表象而已。若因为未尽人事而泯然众人,那是平庸,而不是平凡。切莫以天命不与为由而懈怠。
弗洛伊德的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歇斯底里症。这其实说明人潜意识里是想超越自己的。不甘平庸是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想法,甘于平庸只是对自己的欺骗,是对现实的失望导致了这种欺骗。人的独特性是很强的,每个人都应当挖掘这种潜意识里的独特性。
以前觉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一种虚伪,或者说是一种夸张。但现在我居然觉得自己也在往这个方向走,这才真正神交了范仲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而真仁者又是同为仁者、智者和勇者的。仁者不忧,仁者又大忧。仁者所忧非常忧。
人生的意义,现在追求的不一定便好,我坚持的不一定就是生命的本源,但于我目前的认识来说,这算是最佳选择。中庸之德,也是认知的一种德,以为自己懂的便是正确的,就过于肤浅了。宇宙之玄妙无穷,哪能那么简单就阐述。人生的真谛,我们还可以一直探求下去。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种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思想,不要太过迷信规律,承认自己的独特性,实践所悟之道,是我当下该做的事,也是我希望所有人做的事。
以上说的都是个人的粗鄙之见。我虽思维丰富,想法颇多,无奈读书太少。单凭臆想得到的结论太肤浅,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鄙陋,但愿以后有更多实践后,能有更深刻的见解。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