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五则——2007年夏纪行
《成都五则之一:金沙先灵》
...在红色背景衬托下,里面的旋涡就如同一轮旋转的火球,周围飞鸟图案分明就是红色的火鸟。外层飞行的神鸟和内层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太阳神鸟”图案已经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被“神舟6号”载入太空。
2001年,在成都的一个楼盘工地上,挖出来一些古怪的古物,后续的考古挖掘证实是约3000年前的古蜀国文化遗存,其规模之巨大、文物之精美震惊了世界。2003年我第一次到访成都,刚出土的文物还放在临时的仓库中,这次赴蓉竟然看到了异常磅礴的遗址性考古博物馆,连周边的非常多楼盘小区甚至商店,都用金沙来标榜。那些湮没在3000年前的先灵之光和远古记忆,竟然是因为现代人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原因而得以重耀于世。
.........耜是古代翻土的农具。这柄金沙出土的耜长142cm,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商周时期木制农具,成为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物证。
金沙遗址的文化堆积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其中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应为继三星堆文明之后成为古蜀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了大量金器、玉器、铜器同时埋葬的现象。这些器物在造型和组合上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非常相似。在初期的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卜甲,但奇怪的是,这些卜甲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古蜀王国这一段辉煌的文明因为缺乏文字记载,仿佛在3000年前突然神秘消失。这些和中国历史隔绝了3000年的先灵遗物重现于世的时候,其光耀自然灿烂无比。相对于上次在仓库中见到的珍宝,现在的金沙展示环境已经臻于郅治,能二访金沙,实在是幸事。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中,有数以吨计的象牙,还有大片的野猪獠牙、鹿角等等,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象牙很快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直到今天,象牙仍然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三千年之前金沙,富庶的程度可想而知。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这么多象牙 ,是从哪里来的?
《成都五则之二:国宝熊猫》
熊猫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是国宝,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当作成都五则的首篇。在北京,只能隔着玻璃看国宝,而在成都,就可以去大熊猫繁育基地,看近似野生状态的生活,看大大小小的熊猫,看他们打打闹闹,呆头呆脑,惺懒坐吃,爬树上桥。还可以看到婴儿时期的熊猫宝宝,小老鼠一样的大小,在透明暖室中爬着睡觉,偶尔撅起头找吃的。机会难得,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躲过保安同志的盯梢,拍到了几张。很难得,很有趣。
这里上传我所拍摄的熊猫数张,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这里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另外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熊猫爬滑梯的视频连接,非常有趣,可以点这里连过去。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听说成都的夜景很好,所以乘车前往 — 花1块钱上公交车,视野比较高,便宜便捷。走进琴台路的时候即听到了曼妙的音乐,循声前往,有不少人聚集着看什么,凑近观看,原来是当街的茶艺表演。我即刻被那位身着汉服的女子所吸引,在车喧人沸的步行街头,她气定神怡,优雅非常,一双纤手轻柔地表达着侍茶的动作,美若轻舞。满脸的从容自定分明说明她正仿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她的眼中便可读出那种对作为文化和心灵的茶艺的钟情。所有的观众都凝神静气的观赏,几个小女孩绕在她的身旁,学习比划着。我不由得有些激动,这种在百姓生活的街头的文化或许才是文化真正的意义,而这位姑娘对茶文化的演绎让我不由得生出自豪来。我尽力忍住没有多拍照片 — 拍照该是对她的打扰。
成都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城市,不光因为她有如画的风景,更有庚古的文明和深入到普通百姓骨脉里的中华文化。他们会吃、他们休闲、他们懂得享受生活、欣赏文化。真为我的四川同胞们自豪。
经征得同意,我把成都琴台路口榜上有名茶艺店李小姐的部分照片放到我的这篇日志当中,未经过仔细的构图和光影调配,所以效果不甚理想,请李姓小姐见谅。希望还会有机会到成都,在琴台路的这家茶艺店外欣赏到那般优美的轻舞。
《成都五则之四:夜访先贤》
造访先贤,就如在哪个不经意的所在遇到老朋友。这些老朋友在我儿时经常在我身后让我背诵诗歌古文,我那个时候我顶烦他们的,要不是因为背会了大人有夸奖,谁知道那些古怪的句子在说些什么。然后我走过了少年,青年。我经见了世上的精彩与幻境、无奈与仓皇,珍视与虚无,慢慢地平和了下来,慢慢地知道了怎样品味风景。那些声音又回来了。于是我在夜色里去寻访他们存在的痕迹。
自琴台路一路沿河前行,至于锦里,找到了包裹在过于的繁华的街市中的诸葛武侯祠。夜访自然有夜访的遗憾:堂舍早已关歇,大门紧闭。而夜访也自然有夜访的好处:四下宁静,清幽释然,仿佛可以触摸到先贤的诗情。杜甫有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于是想到,在1300多年前,杜甫也是这样行走着,寻找一个忠诚智慧勤勉宽博的灵魂。其言已尽,无可再复。
漫步在成都的江边,头脑中尤自地飘出那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不单单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疾苦,在自己饥寒交迫的时候仍望“天下寒士尽欢颜”。所以我明白了大爱者才能有伟大的诗词歌赋和入骨的审美情怀。人在不成熟时、在不知饥馑时是无法获悉伟大的人格到底是怎样的。我很庆幸自己现在已有所知获了。
《成都五则之五:旷古奇功》
历史到底能有怎样的遗存?只有文物么?不是。可以想见,太多的艺术、思想和所有先人们闪耀的智慧都被历史掩埋了起来,能够留传下来的仅仅是太小太小的一部分了。只有古建筑么?不是。丹楼碧阁皆时事,所以依存下来的也是寥寥。极少能有一个事物能旷古绝今,至今仍然雄浑壮丽,不减当年。我想说的这个自中国两千年前遗存下来的巨大的事物就是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西50公里,是我国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国蜀郡守李冰所创建。历两千多年的古堰,造就了“无双陆海”的川西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就“天府之国”誉满神州。自大禹始,水利工程甚多,但大多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了实用,惟都江堰依然泽被今人。
都江堰原本是无心插柳而来的。当时修建的原因是为了为秦军运送粮草。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蜀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而当时秦楚两国也已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而把岷江改道、引水经成都使其真正成为战争补给线是一个大的战略规划。
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地经过成都、保证航道畅通,而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危害平原上的城市呢?三年考证,三年思索,前270年,李冰提出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引航道入蜀都。他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先以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沉入,历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鱼嘴的分水堤,使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通往成都。而尖山又是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屏障,所以同时开山辟水。
在仅凭人力的旷日持久凿山将计30年才能完成的预计下,李冰奇慧,以火烧水浇的方式破石,共历8年,尖山为之所开,岷江水得以进入成都平原,从此开始泽被后世。尖山入水口今称宝瓶口。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分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成内江以灌溉平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时水流受限,多余的江水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是为二次分洪。另外,鱼嘴分流设计为内江凹,外江凸,表层水流流向内江凹地,底层水流携大多泥沙流向外江凸地以入长江。而内江中少部分泥沙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产生的旋流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首尾呼应、互相配合、防洪排沙,历两千年而仍运转良好,宝瓶口水位精度竟然上下以1cm计算。如果你看懂了,就知道都江堰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这是中国先灵奇绝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当我终于明白了都江堰的结构和匠心时,我险些掉下泪来,不知道是对智慧的崇敬还是无比的自豪。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清淤时必须要挖够深度,以什么深度为标准呢?李冰当时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马,每年掏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过深,内江进水量大,灌区会受到洪水威胁;过浅,内江进水量少,灌区会遭受旱灾。同时,在岁修时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仍为今人所用。
千年沧桑之后,都江堰不仅没有衰退成为历史遗迹,发挥的效益还与日俱增,流域控灌农田从秦汉时代的一百多万亩增到今天的一千多万亩。都江堰崇尚自然的治水思路,道法自然的哲学指导使她在漫长的时代里与自然融为一体,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 |
“太阳神鸟”饰即“四鸟绕日金饰”。极具动感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外层的4只飞鸟,还是内层旋转的太 |
...在红色背景衬托下,里面的旋涡就如同一轮旋转的火球,周围飞鸟图案分明就是红色的火鸟。外层飞行的神鸟和内层旋转着的太阳,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对太阳神鸟和太阳神的崇拜。太阳神鸟”图案已经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并被“神舟6号”载入太空。
2001年,在成都的一个楼盘工地上,挖出来一些古怪的古物,后续的考古挖掘证实是约3000年前的古蜀国文化遗存,其规模之巨大、文物之精美震惊了世界。2003年我第一次到访成都,刚出土的文物还放在临时的仓库中,这次赴蓉竟然看到了异常磅礴的遗址性考古博物馆,连周边的非常多楼盘小区甚至商店,都用金沙来标榜。那些湮没在3000年前的先灵之光和远古记忆,竟然是因为现代人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原因而得以重耀于世。
![]() |
农耕之祖——木耜(si4) |
.........耜是古代翻土的农具。这柄金沙出土的耜长142cm,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商周时期木制农具,成为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物证。
金沙遗址的文化堆积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其中以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应为继三星堆文明之后成为古蜀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了大量金器、玉器、铜器同时埋葬的现象。这些器物在造型和组合上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非常相似。在初期的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卜甲,但奇怪的是,这些卜甲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古蜀王国这一段辉煌的文明因为缺乏文字记载,仿佛在3000年前突然神秘消失。这些和中国历史隔绝了3000年的先灵遗物重现于世的时候,其光耀自然灿烂无比。相对于上次在仓库中见到的珍宝,现在的金沙展示环境已经臻于郅治,能二访金沙,实在是幸事。
![]() |
象牙 |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中,有数以吨计的象牙,还有大片的野猪獠牙、鹿角等等,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象牙很快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因为直到今天,象牙仍然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三千年之前金沙,富庶的程度可想而知。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这么多象牙 ,是从哪里来的?
![]() |
金人面像 |
![]() |
金沙出土“玉十节长琮”。龙山时代,上射径6.89、 上孔径5.76-5.59、射高1.16,下射径6.25、 下 |
![]() |
铜立人像(晚商至西周,高14.61、插件高4.99、通高19.6厘米,重641克) |
![]() |
金沙玉璧 |
![]() |
蜻蜓纹装饰石 |
![]() |
无字卜甲 |
《成都五则之二:国宝熊猫》
![]() |
成都五则之二:国宝熊猫 |
熊猫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是国宝,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当作成都五则的首篇。在北京,只能隔着玻璃看国宝,而在成都,就可以去大熊猫繁育基地,看近似野生状态的生活,看大大小小的熊猫,看他们打打闹闹,呆头呆脑,惺懒坐吃,爬树上桥。还可以看到婴儿时期的熊猫宝宝,小老鼠一样的大小,在透明暖室中爬着睡觉,偶尔撅起头找吃的。机会难得,花了好大的力气才躲过保安同志的盯梢,拍到了几张。很难得,很有趣。
![]() |
成都五则之二:国宝熊猫 |
这里上传我所拍摄的熊猫数张,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这里进入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另外我在网上找到了一段熊猫爬滑梯的视频连接,非常有趣,可以点这里连过去。
![]() |
熊猫幼仔儿 |
![]() |
熊猫基地中的小熊猫 |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 |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
![]() |
琴台路入口 |
听说成都的夜景很好,所以乘车前往 — 花1块钱上公交车,视野比较高,便宜便捷。走进琴台路的时候即听到了曼妙的音乐,循声前往,有不少人聚集着看什么,凑近观看,原来是当街的茶艺表演。我即刻被那位身着汉服的女子所吸引,在车喧人沸的步行街头,她气定神怡,优雅非常,一双纤手轻柔地表达着侍茶的动作,美若轻舞。满脸的从容自定分明说明她正仿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她的眼中便可读出那种对作为文化和心灵的茶艺的钟情。所有的观众都凝神静气的观赏,几个小女孩绕在她的身旁,学习比划着。我不由得有些激动,这种在百姓生活的街头的文化或许才是文化真正的意义,而这位姑娘对茶文化的演绎让我不由得生出自豪来。我尽力忍住没有多拍照片 — 拍照该是对她的打扰。
成都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城市,不光因为她有如画的风景,更有庚古的文明和深入到普通百姓骨脉里的中华文化。他们会吃、他们休闲、他们懂得享受生活、欣赏文化。真为我的四川同胞们自豪。
![]() |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
![]() |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
经征得同意,我把成都琴台路口榜上有名茶艺店李小姐的部分照片放到我的这篇日志当中,未经过仔细的构图和光影调配,所以效果不甚理想,请李姓小姐见谅。希望还会有机会到成都,在琴台路的这家茶艺店外欣赏到那般优美的轻舞。
![]() |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
![]() |
《成都五则之三:琴台茶舞》 |
《成都五则之四:夜访先贤》
![]() |
《成都五则之四:夜访先贤》 |
造访先贤,就如在哪个不经意的所在遇到老朋友。这些老朋友在我儿时经常在我身后让我背诵诗歌古文,我那个时候我顶烦他们的,要不是因为背会了大人有夸奖,谁知道那些古怪的句子在说些什么。然后我走过了少年,青年。我经见了世上的精彩与幻境、无奈与仓皇,珍视与虚无,慢慢地平和了下来,慢慢地知道了怎样品味风景。那些声音又回来了。于是我在夜色里去寻访他们存在的痕迹。
自琴台路一路沿河前行,至于锦里,找到了包裹在过于的繁华的街市中的诸葛武侯祠。夜访自然有夜访的遗憾:堂舍早已关歇,大门紧闭。而夜访也自然有夜访的好处:四下宁静,清幽释然,仿佛可以触摸到先贤的诗情。杜甫有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于是想到,在1300多年前,杜甫也是这样行走着,寻找一个忠诚智慧勤勉宽博的灵魂。其言已尽,无可再复。
![]() |
诸葛武侯祠夜景 (自门外派得) |
漫步在成都的江边,头脑中尤自地飘出那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不单单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疾苦,在自己饥寒交迫的时候仍望“天下寒士尽欢颜”。所以我明白了大爱者才能有伟大的诗词歌赋和入骨的审美情怀。人在不成熟时、在不知饥馑时是无法获悉伟大的人格到底是怎样的。我很庆幸自己现在已有所知获了。
![]() |
诸葛武侯祠夜景 (自门外派得) |
《成都五则之五:旷古奇功》
历史到底能有怎样的遗存?只有文物么?不是。可以想见,太多的艺术、思想和所有先人们闪耀的智慧都被历史掩埋了起来,能够留传下来的仅仅是太小太小的一部分了。只有古建筑么?不是。丹楼碧阁皆时事,所以依存下来的也是寥寥。极少能有一个事物能旷古绝今,至今仍然雄浑壮丽,不减当年。我想说的这个自中国两千年前遗存下来的巨大的事物就是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西50公里,是我国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为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国蜀郡守李冰所创建。历两千多年的古堰,造就了“无双陆海”的川西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就“天府之国”誉满神州。自大禹始,水利工程甚多,但大多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了实用,惟都江堰依然泽被今人。
![]() |
川西第一奇功——我的澳洲朋友们在参观 |
都江堰原本是无心插柳而来的。当时修建的原因是为了为秦军运送粮草。公元前272年,三十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蜀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而当时秦楚两国也已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而把岷江改道、引水经成都使其真正成为战争补给线是一个大的战略规划。
![]() |
李冰石像 |
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地经过成都、保证航道畅通,而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危害平原上的城市呢?三年考证,三年思索,前270年,李冰提出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引航道入蜀都。他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先以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沉入,历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鱼嘴的分水堤,使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通往成都。而尖山又是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屏障,所以同时开山辟水。
![]() |
鱼嘴分江 |
![]() |
宝瓶口和集堆 |
在仅凭人力的旷日持久凿山将计30年才能完成的预计下,李冰奇慧,以火烧水浇的方式破石,共历8年,尖山为之所开,岷江水得以进入成都平原,从此开始泽被后世。尖山入水口今称宝瓶口。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分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成内江以灌溉平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时水流受限,多余的江水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是为二次分洪。另外,鱼嘴分流设计为内江凹,外江凸,表层水流流向内江凹地,底层水流携大多泥沙流向外江凸地以入长江。而内江中少部分泥沙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产生的旋流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首尾呼应、互相配合、防洪排沙,历两千年而仍运转良好,宝瓶口水位精度竟然上下以1cm计算。如果你看懂了,就知道都江堰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这是中国先灵奇绝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当我终于明白了都江堰的结构和匠心时,我险些掉下泪来,不知道是对智慧的崇敬还是无比的自豪。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清淤时必须要挖够深度,以什么深度为标准呢?李冰当时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马,每年掏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过深,内江进水量大,灌区会受到洪水威胁;过浅,内江进水量少,灌区会遭受旱灾。同时,在岁修时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仍为今人所用。
![]() |
都江堰二王庙廊眉上题“深淘滩 低作堰” 此照片可见堰字 |
千年沧桑之后,都江堰不仅没有衰退成为历史遗迹,发挥的效益还与日俱增,流域控灌农田从秦汉时代的一百多万亩增到今天的一千多万亩。都江堰崇尚自然的治水思路,道法自然的哲学指导使她在漫长的时代里与自然融为一体,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077篇内容 · 29.6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299篇内容 · 62.2万次浏览
- 分享你夏天珍藏的一抹绿193篇内容 · 6.1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441篇内容 · 26.7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177篇内容 · 33.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14.6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112篇内容 · 455.0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632篇内容 · 123.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