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悲悯的时代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时代拖进了洪流,而不能像遛狗一样牵着它所向披靡。所以我们都拼命地跟紧主人的脚步,真正像一只宠物一样,尽管充满困顿和费解,还是要乖乖地跨过一个又一个门槛,鄙视几眼那些无家可归、垂头丧气的流浪狗,然后高傲地钻过一波又一波步履匆匆的脚步。
在火车站最拥挤的时刻排队进站,面对前仆后继的人们,我在想:如果前方不远处那个洞穴就是时代的入口,大部分人有幸进入,那剩下的人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很残忍,他们只好徘徊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边缘,憧憬着列车狂奔而去的远方,无奈背着沉重的行囊,重新做回时代的旧民;还有一种结果,更残忍,当他们拖着妻儿老小,举着明晃晃的车票,俨然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臣民,却被告知:你的票是假的,你们进不去了,车就要开了。于是,他们就站在原地,眼睁睁看着骄傲的人群带着他们的希望渐行渐远。近在咫尺的未来遥不可及,依稀可见的过去一文不值。他们被夹在时代的凤眼里,无处为家,一切平静得令人绝望。
每天早晨上班,都要经过一片片废墟,这是“建设国际化新城”的杰出前传。有一次,我站在街对面,平生第一回看着一辆大型铲车将一座六层楼夷为平地,轰鸣声刺耳又沉闷,尘雾弥漫了整座街道,我内心突然涌入一股深深的恐惧。这些曾经无比高傲的建筑物,被一种变革的不可抗拒性侵蚀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在那些驻足的人群中,我并没有从他们的眼睛里坚定地看到被无数次承诺的未来,而是一种夹杂着喜悦的茫然,充盈着希冀的怀恋。仿佛迷途的孩子,在陌生的花园尽情玩耍,却总在担心还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于是我每天坐在窗边,望着对面一片片奄奄一息或已归于尘土的建筑,心烦意乱:究竟我在一个时代的尽头,还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我从不担心人们建设一个五彩缤纷世界的能力,就如同我从不怀疑人类强大的破坏力一样,只是似乎那些废墟在不断向我说着什么,但竖起耳朵,却依然什么也听不到。我只好默默无语,看它们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来不及挥手的作别。
我住的楼有24层,我住在第七层,但已经足以俯视不远处的一大片棚户区。他们坚守着也许是这个区域内最后的贫民窟,怀念着那些远方早已被驱逐的伙伴,那些与这个热火朝天的,即将塞满迷醉和浮华的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的时代游民。所以,他们宁愿被困在这种蚊虫肆虐,垃圾遍地的恶劣环境之中,似乎并不想接受时代的洗礼,他们最伟大的愿望也不过是能站在这让他们显得如此渺小的24层楼的穹顶,摸一摸他们日夜仰望的天空。我经常在窗边,望着落日后,一户户人家在破败的灶台上劈柴起火,男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围在一起聊天、抽烟,女人们按部就班地准备晚餐,不时和男人们笑骂几句,轻责他们没有能力,实现她们不断描述过的未来。远处,是五光十色的高架桥,川流不息的车辆,载着衣冠楚楚,踌躇满志的人群,奔向光怪陆离的前方。一块大屏风挡住了他们望向桥下的视线,所以,两个世界离得如此相近,却无法交流。
每座城市都有很多这样拒绝交流却又相安无事的生存空间。他们与我们仿佛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却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之中。赵铁林在《另类人生——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中,就还原了这样一个世界。那里遍布流浪者和拾荒者,他们就潜伏在一座座金壁辉煌的城市最阴暗的角落,偶尔在我们面前经过,也丝毫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并不想了解他们在朝气蓬勃的二十一世纪,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过着并不比茹毛饮血的时代先进多少的生活。
书中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一位人力车夫倚在他所在城市最宏伟的大桥上,点燃一根廉价的香烟,驱散这一天无果而终的失落。远处,灯火通明的高级写字楼与晚霞交相辉映。如织的游人行走在桥上,却看不到不远处的破败,因为它们被巧夺天工的建筑物精妙地掩盖。游人们心中始终被一种最怡然自得的悠闲和美好所围绕。那位离他们并不是很远的人力车夫,此时掐灭了烟头,准备返回那城市丛林的深处,因为他还不知道家里的三个孩子这一天有没有进食,同样拉人力车的妻子有没有赚足一顿米饭和榨菜的钱。二、当华灯初上的时候,一些厌倦了都市喧嚣的人便会来到离残破的渔村并不远的海鲜大排档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他们同样看不到那些相距如此之近的小渔村,因为那里根本没有灯光。捕鱼者将新鲜的鱼蟹卖给收购者,便和家人蜷缩在黑暗里,偶尔抬头望望前方宛如白昼的世界,幻想一些事情,然后默默结束一天的生活。
我以前总是以一种无比优越的心情去悲悯这些在时代夹缝中的人群,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悲悯从来不应该来自于衣食无忧后的道德补偿,它是从那活生生的现实中自己慢慢走出来,你也只有走进那活生生的现实,才可能和它相遇。并且我发现人越是悲悯,越是能体会到自己的无力。当超人褪到只剩内裤的时候,就可以拯救世界,而我们就算一丝不挂,也只不过会让我们更加弱不禁风而已。所以,我悲凉地发现,我唯一能做的是在每一次擦肩而过的时候,向他们微笑,用目光告诉他们:这个城市并不想拒绝谁,只是这个时代总有人没有机会去谄媚。
夜凉如水,我并无睡意,或者说被一阵遥远的嘈杂吵醒。我起身走到窗台,远处的棚户区中,一盏微弱的灯光,在黑夜里犹如繁星一般。几个光着膀子的男人围坐在一个方桌前,抽烟、打牌、高谈阔论,声音随着夜晚宁静的空气,散播到这座沉睡中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这一刻,他们一定觉得自己站在了时代的某个屋脊上,像个主人一样,望着星空,骄傲而孤独地,等待明日朝阳的归来。
在火车站最拥挤的时刻排队进站,面对前仆后继的人们,我在想:如果前方不远处那个洞穴就是时代的入口,大部分人有幸进入,那剩下的人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种很残忍,他们只好徘徊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边缘,憧憬着列车狂奔而去的远方,无奈背着沉重的行囊,重新做回时代的旧民;还有一种结果,更残忍,当他们拖着妻儿老小,举着明晃晃的车票,俨然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臣民,却被告知:你的票是假的,你们进不去了,车就要开了。于是,他们就站在原地,眼睁睁看着骄傲的人群带着他们的希望渐行渐远。近在咫尺的未来遥不可及,依稀可见的过去一文不值。他们被夹在时代的凤眼里,无处为家,一切平静得令人绝望。
每天早晨上班,都要经过一片片废墟,这是“建设国际化新城”的杰出前传。有一次,我站在街对面,平生第一回看着一辆大型铲车将一座六层楼夷为平地,轰鸣声刺耳又沉闷,尘雾弥漫了整座街道,我内心突然涌入一股深深的恐惧。这些曾经无比高傲的建筑物,被一种变革的不可抗拒性侵蚀得体无完肤,毫无还手之力。在那些驻足的人群中,我并没有从他们的眼睛里坚定地看到被无数次承诺的未来,而是一种夹杂着喜悦的茫然,充盈着希冀的怀恋。仿佛迷途的孩子,在陌生的花园尽情玩耍,却总在担心还能不能找到回家的路。于是我每天坐在窗边,望着对面一片片奄奄一息或已归于尘土的建筑,心烦意乱:究竟我在一个时代的尽头,还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我从不担心人们建设一个五彩缤纷世界的能力,就如同我从不怀疑人类强大的破坏力一样,只是似乎那些废墟在不断向我说着什么,但竖起耳朵,却依然什么也听不到。我只好默默无语,看它们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来不及挥手的作别。
我住的楼有24层,我住在第七层,但已经足以俯视不远处的一大片棚户区。他们坚守着也许是这个区域内最后的贫民窟,怀念着那些远方早已被驱逐的伙伴,那些与这个热火朝天的,即将塞满迷醉和浮华的现代化都市格格不入的时代游民。所以,他们宁愿被困在这种蚊虫肆虐,垃圾遍地的恶劣环境之中,似乎并不想接受时代的洗礼,他们最伟大的愿望也不过是能站在这让他们显得如此渺小的24层楼的穹顶,摸一摸他们日夜仰望的天空。我经常在窗边,望着落日后,一户户人家在破败的灶台上劈柴起火,男人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围在一起聊天、抽烟,女人们按部就班地准备晚餐,不时和男人们笑骂几句,轻责他们没有能力,实现她们不断描述过的未来。远处,是五光十色的高架桥,川流不息的车辆,载着衣冠楚楚,踌躇满志的人群,奔向光怪陆离的前方。一块大屏风挡住了他们望向桥下的视线,所以,两个世界离得如此相近,却无法交流。
每座城市都有很多这样拒绝交流却又相安无事的生存空间。他们与我们仿佛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却共存于同一个时空之中。赵铁林在《另类人生——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中,就还原了这样一个世界。那里遍布流浪者和拾荒者,他们就潜伏在一座座金壁辉煌的城市最阴暗的角落,偶尔在我们面前经过,也丝毫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并不想了解他们在朝气蓬勃的二十一世纪,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过着并不比茹毛饮血的时代先进多少的生活。
书中两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一、一位人力车夫倚在他所在城市最宏伟的大桥上,点燃一根廉价的香烟,驱散这一天无果而终的失落。远处,灯火通明的高级写字楼与晚霞交相辉映。如织的游人行走在桥上,却看不到不远处的破败,因为它们被巧夺天工的建筑物精妙地掩盖。游人们心中始终被一种最怡然自得的悠闲和美好所围绕。那位离他们并不是很远的人力车夫,此时掐灭了烟头,准备返回那城市丛林的深处,因为他还不知道家里的三个孩子这一天有没有进食,同样拉人力车的妻子有没有赚足一顿米饭和榨菜的钱。二、当华灯初上的时候,一些厌倦了都市喧嚣的人便会来到离残破的渔村并不远的海鲜大排档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他们同样看不到那些相距如此之近的小渔村,因为那里根本没有灯光。捕鱼者将新鲜的鱼蟹卖给收购者,便和家人蜷缩在黑暗里,偶尔抬头望望前方宛如白昼的世界,幻想一些事情,然后默默结束一天的生活。
我以前总是以一种无比优越的心情去悲悯这些在时代夹缝中的人群,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悲悯从来不应该来自于衣食无忧后的道德补偿,它是从那活生生的现实中自己慢慢走出来,你也只有走进那活生生的现实,才可能和它相遇。并且我发现人越是悲悯,越是能体会到自己的无力。当超人褪到只剩内裤的时候,就可以拯救世界,而我们就算一丝不挂,也只不过会让我们更加弱不禁风而已。所以,我悲凉地发现,我唯一能做的是在每一次擦肩而过的时候,向他们微笑,用目光告诉他们:这个城市并不想拒绝谁,只是这个时代总有人没有机会去谄媚。
夜凉如水,我并无睡意,或者说被一阵遥远的嘈杂吵醒。我起身走到窗台,远处的棚户区中,一盏微弱的灯光,在黑夜里犹如繁星一般。几个光着膀子的男人围坐在一个方桌前,抽烟、打牌、高谈阔论,声音随着夜晚宁静的空气,散播到这座沉睡中城市的每个角落。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这一刻,他们一定觉得自己站在了时代的某个屋脊上,像个主人一样,望着星空,骄傲而孤独地,等待明日朝阳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