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在温暖里徜徉
看完《摩托日记》,心中升起许多感动,有如冬日绽放的骄阳,一直暖入心脾。
已经记不得看到切logo图像的时候自己多大,当时就觉得这人跟雷锋刘胡兰似的,一定是个英雄。因为英雄都不好好照相,都把头抬得老高,而且还不照彩色。后来街上有他照片的衬衫越来越多,而我也越来越忙。我更关注具有冲击力的小说,更有刺激性的电影,更具困惑的人生。感谢上帝,能让我停下来,能让我接受切的魅力。
真正想看《摩托日记》,还要缘于蔡康永的一句话。那一期康熙来了最后蔡康永推荐了这部电影,他用柔和的语气说这是一部感动的电影,他说看完后会泪流满面。而我,是相信他的。我看过蔡康永写过的一些东西,我知道他的心是敏感和理想的。那刻起,我就开始下这部电影。我看电影一般会抽出一个半天的时间,什么也不干,只看电影。对我而言,电影不是消遣,而是一种感悟和思寻。
影片从一开始就很温暖,青涩的切和玩世不恭的阿尔伯特计划环游美洲,用他们的那辆破旧的39norton500摩托。两个激情万丈的探险家像两只骄傲的公鸡,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乐观,精力旺盛。他们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他们也不想知道,因为遇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刺激,年轻没有磨难,只有前进。临行前,切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手枪。虽然影片后来没有出现这只手枪,但这预示着切从此刻起已经得到父亲的认同,是个男人了。影片的前半部分定调很轻松,他们过着诗一样的生活,诗中有切和他的切其娜甜蜜,也有切其娜给他寄去分手信时的苦涩。有切和阿尔伯特泡妞时表演的默契,也有两人开摩托时斗嘴跌倒的不默契,有骄阳下风驰而过摩托扬起的尘土,也有夜晚静谧切记录时时沙沙笔声。这其中有几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一个是刚开始旅行阿尔伯特骑着摩托车经过一个牛仔,轰大油门挑衅的经过他,随后牛仔也怒了,猛抽马鞭子,马应势飞奔。他们只能望马兴叹。还有一个时他们初到智利,在晚上的酒会,切学阿尔伯特一样去把婆子,可惜选错了对象,被她老公看见了。拎着酒瓶子就上来了,切和阿尔伯特夺路而逃,全镇的男人在后面追着。不过还多亏了这个发飙的老公修理好了他两的摩托车,两人跳上摩托慌慌张张,摇摇晃晃的开走,把后面仍然跟着的喝多了的人慢慢甩远。
电影的前半部很轻松,可一部好电影一定要有灵魂和主题,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这部电影只能算一步青春励志片。别忘了,这是描写切格瓦那的,那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不平凡。两人到达委内瑞拉后影片的基调开始深刻和缓慢些。在阿塔卡玛沙漠,两人遇见了一对共产主义者,此时他们已经行进了5000公里,开始旅行的兴奋与刺激慢慢被疲惫所掩埋。他们因此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思考上,而不是享受旅行的乐趣。这对共产主义者像切描绘了不一样的世界,这对共产主义者对以前的他所忽略的贫穷,不公在眼里怀有天然的憎恨。这让切开始思考这个他有点陌生的南美世界。他们一行来到采石场,虽然饱怀理想,但工厂主义者也要生活,他必须寻求一份工作。采石场沾满了人,这些人都是来寻求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切的朋友很幸运被选中了。切目送朋友上了卡车去工作,此刻他的眼神充满着愤怒与困惑。他想改变着一切,却又不该怎么办。此刻他也不知道,他会找到方法的,并且一生为之努力。
切和阿尔伯特继续踏上征程,这时候切不再关心旅途的风景,不再想着怎么邂逅浪漫,他关切遇到的每一个穷人,他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难。他对遇到的所有人怀着极大的爱和同情。一个成熟的切格瓦纳也慢慢形成。到达圣巴布鲁时,两人已经旅行了一万公里,他们接触了不同的人,而在这,他们将接触一群特殊的人—麻风病人。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切就表现了自己对人类的爱。他不戴手套,和每一个人握手拥抱,“他们是真正的绅士”。他用自己患哮喘的经历去鼓舞不愿做手术的西尔维娅。每一个病人都成了他的朋友,他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在生日晚会上,切有着自己的痛苦,他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他的快乐,而不仅仅是治病的医生,还要有病人。于是,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游过亚马逊河去到对岸的麻风村。
看到这个场面,我的泪落了下来。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人那它阿Q自慰,有人那它附庸风雅。切格瓦纳,就像卡斯特罗说的那样“在他的行为中,没有一丝缺点;在他的态度中,没有一丝缺点;在他的表现中,,没有一丝缺点;当我们要像孩子描述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可以以革命家的精神热烈的说出:就是让他们成为切一样的人”。切做出了自己的典范,他游了过去,这和他后来一次次的典范一样,让你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温暖。影片结束时,镜头出现了一个老人遥望蓝天,他就是当年和切一起旅行的阿尔伯特,如今的他垂垂老矣,但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是不是在想念切,如同全世界的人想念一样。他是不是在回忆旅行的某个细节,还是再想他这辈子是不是也该像切一样为理想而活。
看完《摩托日记》我不平静的心又看了《切格瓦纳-阿根廷》这个纪实性更强的电影。我的脑海中那时就萦绕着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念头,如果我遇到切,我会一辈子追随他。可现在,没有切,我该何去何从。理想,一个遥远的词。我曾经拥有,但从未确定。不能实现的理想能称之为理想么?
谢谢你,切,带给我感动,带给我思考。
已经记不得看到切logo图像的时候自己多大,当时就觉得这人跟雷锋刘胡兰似的,一定是个英雄。因为英雄都不好好照相,都把头抬得老高,而且还不照彩色。后来街上有他照片的衬衫越来越多,而我也越来越忙。我更关注具有冲击力的小说,更有刺激性的电影,更具困惑的人生。感谢上帝,能让我停下来,能让我接受切的魅力。
真正想看《摩托日记》,还要缘于蔡康永的一句话。那一期康熙来了最后蔡康永推荐了这部电影,他用柔和的语气说这是一部感动的电影,他说看完后会泪流满面。而我,是相信他的。我看过蔡康永写过的一些东西,我知道他的心是敏感和理想的。那刻起,我就开始下这部电影。我看电影一般会抽出一个半天的时间,什么也不干,只看电影。对我而言,电影不是消遣,而是一种感悟和思寻。
影片从一开始就很温暖,青涩的切和玩世不恭的阿尔伯特计划环游美洲,用他们的那辆破旧的39norton500摩托。两个激情万丈的探险家像两只骄傲的公鸡,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乐观,精力旺盛。他们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他们也不想知道,因为遇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刺激,年轻没有磨难,只有前进。临行前,切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手枪。虽然影片后来没有出现这只手枪,但这预示着切从此刻起已经得到父亲的认同,是个男人了。影片的前半部分定调很轻松,他们过着诗一样的生活,诗中有切和他的切其娜甜蜜,也有切其娜给他寄去分手信时的苦涩。有切和阿尔伯特泡妞时表演的默契,也有两人开摩托时斗嘴跌倒的不默契,有骄阳下风驰而过摩托扬起的尘土,也有夜晚静谧切记录时时沙沙笔声。这其中有几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一个是刚开始旅行阿尔伯特骑着摩托车经过一个牛仔,轰大油门挑衅的经过他,随后牛仔也怒了,猛抽马鞭子,马应势飞奔。他们只能望马兴叹。还有一个时他们初到智利,在晚上的酒会,切学阿尔伯特一样去把婆子,可惜选错了对象,被她老公看见了。拎着酒瓶子就上来了,切和阿尔伯特夺路而逃,全镇的男人在后面追着。不过还多亏了这个发飙的老公修理好了他两的摩托车,两人跳上摩托慌慌张张,摇摇晃晃的开走,把后面仍然跟着的喝多了的人慢慢甩远。
电影的前半部很轻松,可一部好电影一定要有灵魂和主题,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这部电影只能算一步青春励志片。别忘了,这是描写切格瓦那的,那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不平凡。两人到达委内瑞拉后影片的基调开始深刻和缓慢些。在阿塔卡玛沙漠,两人遇见了一对共产主义者,此时他们已经行进了5000公里,开始旅行的兴奋与刺激慢慢被疲惫所掩埋。他们因此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思考上,而不是享受旅行的乐趣。这对共产主义者像切描绘了不一样的世界,这对共产主义者对以前的他所忽略的贫穷,不公在眼里怀有天然的憎恨。这让切开始思考这个他有点陌生的南美世界。他们一行来到采石场,虽然饱怀理想,但工厂主义者也要生活,他必须寻求一份工作。采石场沾满了人,这些人都是来寻求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切的朋友很幸运被选中了。切目送朋友上了卡车去工作,此刻他的眼神充满着愤怒与困惑。他想改变着一切,却又不该怎么办。此刻他也不知道,他会找到方法的,并且一生为之努力。
切和阿尔伯特继续踏上征程,这时候切不再关心旅途的风景,不再想着怎么邂逅浪漫,他关切遇到的每一个穷人,他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难。他对遇到的所有人怀着极大的爱和同情。一个成熟的切格瓦纳也慢慢形成。到达圣巴布鲁时,两人已经旅行了一万公里,他们接触了不同的人,而在这,他们将接触一群特殊的人—麻风病人。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切就表现了自己对人类的爱。他不戴手套,和每一个人握手拥抱,“他们是真正的绅士”。他用自己患哮喘的经历去鼓舞不愿做手术的西尔维娅。每一个病人都成了他的朋友,他用真心对待每一个人。在生日晚会上,切有着自己的痛苦,他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他的快乐,而不仅仅是治病的医生,还要有病人。于是,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要游过亚马逊河去到对岸的麻风村。
看到这个场面,我的泪落了下来。每个人都有理想,有人那它阿Q自慰,有人那它附庸风雅。切格瓦纳,就像卡斯特罗说的那样“在他的行为中,没有一丝缺点;在他的态度中,没有一丝缺点;在他的表现中,,没有一丝缺点;当我们要像孩子描述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我们可以以革命家的精神热烈的说出:就是让他们成为切一样的人”。切做出了自己的典范,他游了过去,这和他后来一次次的典范一样,让你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温暖。影片结束时,镜头出现了一个老人遥望蓝天,他就是当年和切一起旅行的阿尔伯特,如今的他垂垂老矣,但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是不是在想念切,如同全世界的人想念一样。他是不是在回忆旅行的某个细节,还是再想他这辈子是不是也该像切一样为理想而活。
看完《摩托日记》我不平静的心又看了《切格瓦纳-阿根廷》这个纪实性更强的电影。我的脑海中那时就萦绕着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念头,如果我遇到切,我会一辈子追随他。可现在,没有切,我该何去何从。理想,一个遥远的词。我曾经拥有,但从未确定。不能实现的理想能称之为理想么?
谢谢你,切,带给我感动,带给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