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史话(一)
如果当初李鸿章没有看中了这片海湾,威海卫或许至今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李鸿章不会想到,此后的几十多年间,这个昔日的北洋水师基地经历了怎样屈辱艰辛的历史,更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这个海滨小城会以宜居城市和海景房在全国名声大噪。 威海原本很小。明代为防倭寇入侵,洪武三十一年(1368年)在这里设立威海卫,规模相当于今天一个旅,驻地所在的卫城还没有北海公园大,而周围是大片的农田。1888年在刘公岛上建立北洋水师基地,使这里热闹了起来,但不久这个小城就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了占领了威海卫和周围大片的土地达两年之久。日本以此要挟清政府赔款,否则决不撤离。晚清政府国库空虚,无力赔款,旋即向欧美求助,英国向清政府贷款,才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英国更是狼子野心,以沙俄占领旅顺,要“均衡势力”为由,强行租借威海卫,期限与沙俄在旅顺时间相同。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占领旅顺,英国又以日本占领旅顺为由,拒不归还。直到1930年英国才将威海归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但仍不归还刘公岛,岛上的英军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撤走。 当时英国在中国有两块殖民地,香港和威海卫,但英国对这两个地方的经营却完全不同。香港是英国政府大力扶持的贸易港口、经济中心,而威海只是一个海军驻地而已,英国甚至没有在市政建设上投过一分钱。英国对威海的管理完全借助于中国传统的方式,西方的法律和经济制度没有过多应用于威海。当1930年国民政府委派的行政长官徐祖善来到威海卫时,发现大街上的人们仍然拖着长长地辫子,此时距辛亥革命已经28年了。 英国驻占威海期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一片战乱,劳工紧缺。中国决定以输出劳工方式参战,威海成为英国在华北输出劳工的中心,共有5万多人从这里远赴欧罗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驻威海最后一人行政长官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顿,他著有《紫禁城的黄昏》等书。晚年的他回到英国的一个小岛上生活,却经常穿着溥仪赏给他的顶戴花翎朝中国方向跪拜。 英国占领威海的32年间,将威海卫开辟为自由港,不收关税,这使得威海在与青岛港和芝罘(烟台)港的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威海卫慢慢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城镇。中华民国收回威海卫后,实行了各种改革。在当时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之下,这些改革虽成效不佳,但也实属难得。 然而好景不长,灾难又降临到威海头上。1937年日军从海路再次入侵威海,开始了八年的残酷统治。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又在胶东展开了拉锯战,直到1945年8月,共产党再次占领威海卫,才终于结束了威海长期动荡的局面,使威海历史开始进入新的篇章。 从1888年到1945年,这五十多年威海从军事驻地到新兴城镇,历经艰辛屈辱,道路走得极其曲折。今日当我们游览于刘公岛、环翠楼,当我们在海水浴场的沙滩上享受海风时,是否会想到,昔日这里曾经的战斗、曾经的苦难。 复制的定远舰依然停泊在威海湾内,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昔日的海军公所变成了博物馆,供人们瞻仰凭吊。威海人早已走出历史的阴影,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家乡。沧海桑田,茫茫大海之内,已寻不见甲午的硝烟,只有源源不断的海浪,拍打在历史的沙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