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考一个问题时,处处都有它的影子

《旅行日记》2014年
前几天看了《雪人》作者雷蒙·布力格的传记,写得很动人,插画也很美。能明显感受到他的生活经历和性情对创作的影响。昨天恰好和编辑皓月聊到了陈志勇,他的书的版权变动以及看到了他尚未出版的新作《故乡》的插图。总结起来,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在讲述一种模糊的感受。
二十岁的时候,我对那样的东西很着迷,所以很难不受他的影响。但是,在我开始创作图画书之后的某一天,我突然决定背离那样的创作——以情绪或奇观主导的叙事。后来确实那样做了,并画了很多本图画书。
这真的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主动脱离钟爱的、影响过你的艺术家,并选择与之背道而行。之后,ShaunTan对我的影响便只是在美术层面了。
很巧地,昨天晚上无意中点开早年在“豆瓣阅读”上发布的《旅行日记》,大致浏览了上面的一百多条评论,突然间能客观地看待当时的创作了。那也是在(年轻的)情绪主导下的产出,其中不乏一些漂亮的词句,强烈的画面。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扎实的故事。因此显得松散,难以成型。当年的我,也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半拖延半回避的方式放弃了出版的机会。现在看来是正确的选择。
退出网站前,我点击了“下架”。十一年过去了。

《旅行日记》2014年
同样很巧,今天吃饭的时候听关于张爱玲的播客。说到她晚年时回归更私人的创作,我突然想到,原来所有的创作者都在做类似的选择——在自我和读者之间选择一个可接受的阈值。雷蒙·布力格、陈志勇也一样。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大概也是十年前,在和李娟的通信中,她反复提到一个点,大致意思是:好的创作不仅仅是给和你相似的人看的,更是给和你不一样的人看的。她也许是在委婉地提醒,警惕那种沉溺于自我的创作。
当时的我二十出头,似懂非懂,但也深深记下并努力践行。直到今天,仍不时会自我警醒一下。
20250520

《旅行日记》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