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形成2(2025-05-21)
上一篇写道自我是主体的幻想。
人在主体间性中形成主体,但主体是分裂的而不是统一的,比如说一个水果:外皮是红的,中等大小,按压起来稍微有点硬,这既可能是一个苹果,也可能是一个火龙果。人也是一样,各种属性叠加起来仍然不能确定这是一个什么人。这个时候需要讲到想象界的小他者的用处。小他者就是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主体,人很难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确比较容易,小明说话很好听,小勇很活跃,小红很漂亮,小智很聪明,小山很耐心等等,主体会透过这些小他者形成一个理想自我,“我”应该又聪明又可爱,说话好听又有耐心......主体会将这个理想自我内化自己的内心之中形成一个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在实际生活的打磨之后,一部分被彻底接纳形成当下的自我,其它一部分超过现实允许被一点点消磨。这个过程并不是只执行一次,而是一直存在,小他者一直存在,理想化自我也一直存在,一直更新“自我”。比如我之前在帖子上看到一个人吐糟她舍友是学人精,太烦人了,很明显她舍友把她当做小他者了。
除了小他者这条途径会形成“自我”,大他者途径也同样能形成“自我”。当主体的小他者在大他者的语言秩序中被肯定,然后形成理想化自我,内化形成自我理想,在现实的打磨中成为自我。举一个例子: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小孩子的大他者,父母口中一直讲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小孩将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小他者,当这个小他者被大他者的语言秩序肯定,因为主体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小孩子会试图让自己成为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将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小他者当做自己的理想化自我。逐渐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但是大他者其实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比如孩子的父母一个劲的对孩子说:你要怎么怎么样,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清楚具体要怎么样的标准,而是一个我感觉应该这样。于是就出现了鸡娃,拼命的报班。主体通过小他者形成理想化自我,并试图让自己成为这个理想化自我来满足大他者的语言所指。比如小孩子尽力满足大他者的要求,要听话,要主见,要有活力,要认真学习,要礼貌,要警惕,要学习好,要有才艺,要热情,要稳重,要聪明,要诚实,要有耐心,要懂得走捷径。孩子会面临不断的要求,甚至矛盾的要求,最终主体会发出一个提问:“你究竟要什么?”。但是大他者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大他者并不是全能的,而是匮乏的,他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他所指向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被自身接纳为“自我”,所以自我总是虚幻的,没有根基的,是主体的认同形成了自我的存在。也因此,确定自我的存在,肯定自我的存在是人最大的欲望。但也因为自我的存在,分裂的主体被掩盖,一个虚幻但是完整的自我成为人们在现实中行为的表象,让人看起来正常。分裂主体自然衍生出来的话语,不符合主体形象的语言在脑海里冒出来的时候就被压制下去,甚至还没冒出来就被压制下去了。符合形象的语言经过自我意识的筛选过滤之后经过嘴巴说出去,以保持主体的一致性。这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打交道的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