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观点 |《时代建筑》之我观:谈不出时代,忘记了建筑

转自:Arc-critic建筑批评台

1987年何陋轩刚建成时的《时代建筑》封面这种的当代建筑高度关注的传统一直持续到2020年以前

曾经夸过《时代建筑》是因为印象里七八年前《时代建筑》还是挺有建筑感的一部期刊。至少在一众建筑杂志号里面给我留下了印象——现在只觉得《建筑遗产学刊》替代了《时代建筑》的品味,还在坚持研讨“时代”和“建筑”两个命题。(虽然对我不怀好意) 但是这一两年看“时代建筑”杂志公众号,平均阅读量不如我高就不说了,反正他们有人养着也不在乎,问题是看文章内容大部分关注的点跟时代关系不大,跟建筑也只能说若即若离,只跟技术和小圈子两者关系很大,有些南来北往的学者也在这里发表文章,但都是些不足挂齿的、缺乏价值观的、莫名其妙刊登的内容,跟当代完全扯不上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令人费解。 “时代”是人的时代啊,不是技术的时代——我相信如果冯先生还活着,他会这么说的;如果对人的时代不加以理解,在这个全球化和民粹化拉锯战的时代,各种问题涌出却视而不见,这两年优秀建筑迭出却只字不提,那我认为是对这个杂志名号莫大的嘲讽和轻视。另一方面,对建筑的全貌仅仅只做“建造”一个方面的理解,虽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也是要针对一座建成建筑的建造过程的考究,而不能仅仅针对技术本身来谈技术。因为你的名字叫做《时代建筑》,不是《建造建筑》或《谈谈当下的建造方法》,因此仅仅对AI和人工智能参与建造这一件事情充满热情显然是偏离了这本杂志本来可以发出的洪钟大吕声音。(但事实上我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如果能回到前些年的样子我觉得就可以了) 更不用说昨天听说这本杂志拒绝青年学者发表文章,这简直是自骟!做这个决定的人是不是自己经历过?! 其实国内的建筑期刊如果老老实实按照自己的期刊名称去办,应该是会百花齐放的——倒不一定会百家争鸣的,因为这些期刊大部分属于一家:官学,自己人跟自己人吵架,心底里都清楚,只是最后赔几杯酒的问题;建筑学界被场面话已经给包裹成了木乃伊,所有人都听得云里雾里,所有人都说得云里雾里——他们把建筑作为抽象艺术的本质拿到了交流场合势必会出现这种问题。坏就坏在他们自己也不去把一些基本问题想清楚,反而想在学界化身六边形战士,想办得大而全、四方兼顾、万国来朝,最后会发现事与愿违,显示出卡夫卡描述的那种人格分裂的境地。所以最后,我还是希望杂志社上层决定事情的人:广东之游乐复乐,劝君不如早还家。这个家就是对指这个时代前沿建筑的关注。在这一点上,我甚至认为我这个一人写作的草台班子都足以称得上时代建筑这个名号。这可能是市场经济时代下一系列自然选择的变迁,因此我也不必过谦。 最后问个问题:王澍当年在同济一人主编的《空间文化》杂志你们可有留存?

顺便祝贺我的一位粉丝昨天在现场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不过可惜的是大家并没有按照我的另一位粉丝的建议,争吵起来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