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黄杨钿甜洗地,《潇湘晨报》是有多不要脸?

完全不出所料,已经开始有人给黄杨钿甜洗地了。
而且万万没想到,洗地的还是正儿八经的官方媒体——
《潇湘晨报》
昨天,四川慈善总会回复说他们那的杨伟是同名同姓的其他人,然后《潇湘晨报》就连续发了两篇洗地的文章。
而且,两篇文章相隔仅仅一个多小时。
如此急不可耐。


看完《潇湘晨报》的两篇文章,作为前记者,我真的觉得悲哀。我能想象有些媒体在堕落,但没想到会堕落至此。
此事目前还没有定论,为啥我就敢断言《潇湘晨报》是在给黄杨钿甜洗地?
因为,无论是从逻辑、立论还是情感立场,这两篇文章都是站不住脚的。
无论最后黄杨钿甜是不是无辜,《潇湘晨报》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试图混淆视听,转移矛盾,戕害舆论,贻害无穷。
一、《潇湘晨报》在玩弄“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是一种很常见的逻辑谬误,就是故意歪曲、误解对方的观点,将其变成一个容易攻击的“稻草人”并予以攻击,但其实,这个“稻草人”完全是对方虚构的。
《潇湘晨报》就把“稻草人”谬误玩得炉火纯青。
四川慈善总会回复说他们那儿的杨伟是同名同姓的其他人,《潇湘晨报》就说“同名同姓不是罪”,可问题是,谁说过同名同姓是罪了?
网友也都接受有两个杨伟,可大家关注的压根就不是四川慈善总会的那个杨伟,大家关心的是黄杨钿甜的爸爸杨伟,是在雅安担任过公职的杨伟。
这个杨伟的问题,公众需要一个解答,没有人要把四川慈善总会杨伟的事情,安在这个杨伟身上。
更有意思的是,《潇湘晨报》还说“不可让人一再陷入自证怪圈不可自拔”,还弄出了一个#黄杨钿甜不必陷入自证怪圈#的话题。
可问题是,谁让他们一家自证了?大家不是在等官方给一个权威可信的调查结果吗?
最要命的是,“不必陷入自证怪圈”是用在这个场景里的吗?别人恶意污蔑你时,你可以用“不必陷入自证怪圈”作为防御,但这是舆论监督,不是在无缘无故地给黄杨钿甜一家泼脏水。
黄杨钿甜是公众人物,父亲有过公职,且涉及重要岗位,200多万的项链及数不清的珠宝首饰房产都是自己晒出来的,公众的质疑和监督,完全合情合理。
《潇湘晨报》却故意混淆视听,试图把一件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公事”,弱化为一件关乎道德的“私事”,然后用“不必陷入自证怪圈”作为逃避舆论监督的挡箭牌。
作为耍笔杆子吃饭的媒体,《潇湘晨报》会不知道这个“稻草人谬误”?可他们还是明目张胆地这么做了,就是想树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靶子,打倒了这个靶子,就好像把对方给打败了。
这招可太厉害了,因为猛一看还真有道理,同名同姓确实不是罪,很多时候确实不必陷入自证怪圈,逻辑不清晰的人,很容易就被这套话术给骗进去了。
《潇湘晨报》还是老辣。
二、《潇湘晨报》在玩自相矛盾的把戏
我之所以认定《潇湘晨报》的文章为洗地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玩双重标准。
《潇湘晨报》反反复复且义正辞严地表示,“需静待雅安纪委的调查结果”,“具体合规情况仍有追问空间”,“让事实真相来说话即可”,“不妨交给权威部门,一件件查清楚”。
看似不偏不倚,仿佛一副中立客观的样子,可转身就露出了自己的本色。
看看他们自己打自己的脸的:
但在已有明确澄清的情况下,继续“群情激奋”恐怕意义有限。 如此一来,公众最为关注的黄杨钿甜父亲是否存在对雅安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有贪腐行为的问题,大概率为否。 但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此事为“乌龙”的可能性在上升。
不是“静待调查结果”吗?怎么自己就这么急不可耐地下结论了呢?
而且,即使是他们下的这些结论,也完全经不起推敲。
我们要弄明白,所谓“明确澄清”,不过是四川慈善总会明确了事件中的杨伟,和他们没有关系,旨在划清界限,并没有否认公众对黄杨钿甜的爸爸杨伟的任何质疑。
更没有说荥经县云峰山4A景区开发项目中留下电话号码的杨伟就是四川慈善总会的杨伟,当然,也没有说就是黄杨钿甜的爸爸杨伟。或者说,他们压根就没提这个杨伟是谁。
所以,那个留下电话号码的杨伟,还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线索。
所以,因为是同名同姓,就推断出黄杨钿甜爸爸的贪腐“大概率为否”,就能推断出此事为“乌龙”的可能性在上升。这个逻辑太感人,恕我看不懂。
即使之前有混淆,可澄清之后,问责对象就更明确了,网友“群情激奋”,就是要追黄杨钿甜的、在雅安担任过公职的杨伟有没有问题,怎么就“意义有限”了?
还有,因为是同名同姓,就推断出黄杨钿甜爸爸的贪腐“大概率为否”;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就能推断出此事为“乌龙”的可能性在上升。这个逻辑太感人,恕我看不懂。
所以,我们就能看出《潇湘晨报》的嘴脸了:
一边说静等官方结论,一边自己下毫无逻辑的结论,然后还不许网友发出合情合理的质疑,《潇湘晨报》还真是“两面三刀”,标准成谜。
三、《潇湘晨报》站在了舆论监督的对立面
《潇湘晨报》的两篇文章,最让人不适的是,他们污名化了群众的舆论监督权。
你看看他们的遣词造句,把质疑的网友说成“热心网友”、“侦探网友”,把网友的质疑说成是“群起而‘查’之”,把网友的合理推测说成是“听风就是雨”,把网友找到的黄杨钿甜爸爸的可疑证据说成是寻找“蛛丝马迹”……
语气之尖酸刻薄,让人瞠目结舌。
然后又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又是靠“人设拼图”来下结论,还“可能会误伤无辜”,知道的会说《潇湘晨报》脸都不要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网友集体网暴无辜的一家人呢。
更让人无语的是,作为肩负舆论监督职责的媒体,却公然说“舆论监督不可过度扩大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谁还记得,十几年前,杨达才就因为在交通事故现场戴了一块4万块的手表,引发公众愤怒,然后被调查出多项违法违纪问题,最后被判14年。
这件事开创了“网络曝光-舆论监督-制度反复”的模式,成为中国互联网反复的里程碑事件。
彼时,众多媒体跟进报道,要求官方对杨达才的财产来源做出解释。
而如今,光黄杨钿甜的一个耳环,价值就超过杨达才57块手表,《潇湘晨报》却担心“舆论监督不可过度扩大化”。
有些媒体的堕落,竟到了这种地步,竟试图剥夺网友质疑和监督的权利。
同样是媒体,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我再说一遍,无论最后黄杨钿甜一家是有罪还是无辜,《潇湘晨报》的文章都逃脱不了洗地的嫌疑,都在毒害着我们的舆论场。
他们在故意把舆论场的水搅浑,故意在转移矛盾,故意在破坏人们对舆论监督的信念!
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家媒体,而不是谁给一根骨头,就为谁叫唤的看门狗!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亮见,ID:liangjian0624
魏春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税战进入窗口期,越南虽好,但中国仍是答案
- 青岛转身撞人案反转?这是哪门子的反转?
- 第二个彭宇案,终于出现了 (3人喜欢)
- 什么天才本科生,不过是“我的院长父亲”罢了 (4人喜欢)
- “时间那么少,一个月怎么可能读完5本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